教材建設是教學改革的標志,語文教材的整體水平可以反映出語文教改的深度和廣度,因而對語文教材模式的研究作一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語文教材模式的研究范圍
語文教材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1)理論基礎。這是教材模式形成的基本條件。對教材具有影響的理論可有多種來源。如各種教育流派的課程論,語言學、文章學、文藝學等學科理論,心理學理論和綜合性學科(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傳播學等)的發展等等,而正是廣泛的借鑒使語文教材模式不斷更新發展,走向更為成熟完善的境界。(2)教學目標。正是由于各種語文教材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導致了教學目標的差異,具體到每一冊每一單元乃至每一課,教學目標的差異就更為明顯。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教材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就可能大相徑庭。(3)結構要素。一般指范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作業系統等語文教材的四大要素,各種教材對這四大系統的剪裁處理都有顯著的差異。范文系統中有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普通文章和文學作品的比例、文言文的難易程度、文質兼美的標準等問題,知識系統則涉及到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各個方面語文知識的篩選組織等問題。助讀系統則有關編者是否能夠做到細致周全,并有一定的輔導作用。作業系統則看編者是否能恰當地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有相應的發展。(4)編排策略。這里涉及到教材的分編、合編的問題。現在已經出現過文言、白話分編,語言、文學分編,聽說、讀寫分編,課內、課外分編等各種類型。涉及到知識體系的編排取向是直線式還是圓周式的問題。還涉及到單元的編排組織等等問題。
二、語文教材模式的研究條件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進行語文教材模式研究的客觀條件逐漸完備:(1)歷史整理的逐漸展開,傳統教材的編訂重印,專題研究的日趨深入,為教材模式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2)多種教材的繁榮競爭。多種思路多種取向的有益嘗試,大大開拓了教材編撰的視野。(3)教材功能的日益明確。(4)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化。(5)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對教材模式進行深層的理論思考。
三、語文教材模式的形成方式
從我國語文教材的發展歷史來看,語文教材模式的形成一般有以下五種方式:(1)實踐經驗的總結升華。如文選教材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積累了豐富的編撰經驗,足以構成一種較為成熟的模式。該類模式的內涵往往特別豐富,同時有許多各具特色的亞模式。(2)自創理論的明確指導。如《國文百八課》即是葉圣陶、夏丐尊在獨有特色的文章學理論的自覺指導之下編撰而成的一部不朽的語文教材名著。這類教材模式往往厚積薄發,富有創見,但這樣的教材范例實在太少,需要后來者多做努力。(3)學科體系的理論引導。語文到底是什么?眾說紛紜。語言文學說是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1956年的分科教材即是主要根據語言學和文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編撰而成的。這類教材模式強調根據以學科體系為基礎的學習內容本身所具有的邏輯順序性編排,因而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更多地適用于高中及以上層次的教材。(4)教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如在知識、能力之爭背景之下出現的知識型和能力型語文教材模式。這類模式的特點就是目標明確、體系清晰,能較快地反映教育理論的最新成果。(5)其他理論的借鑒綜合。如盧仲衡根據心理學的九條原則改革了數學教材,他所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受此啟發,顏振遙主編了《語文自學輔導教學試用課本》,同樣獲得了成功。(6)理論假設的前瞻設計。如隨著信息時代的已經到來,隨著全球意識、終身教育等等觀念的深入人心,傳播學型的語文教材模式也呼之欲出,這類教材模式往往具有體例的先進性、較強的綜合性等特點,能反映出語文教材的發展方向。
四、語文教材模式的功能特點
語文教材編寫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自覺地進行過模式研究,進行過積極的揚棄。縱向來講,例如對我國古代語文教材之中章法研究(典型如八股文)、評點傳統的簡單否定,一度使我國的語文教材編寫進展緩慢。又如由于對50年代漢語文學分科教材的經驗未作系統的總結,因而以后又嘗到了語法淡化、忽略文學的苦果。橫向來說,教材之中任一維度的出現,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新的教材模式都應對其做出積極的應對,任何不應有的忽略都會造成缺憾,比如在知識的完整性上,絕大多數教材都刪去了邏輯,使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各種能夠有機地進入助讀與作業系統的教學方法論,大多地未能在教材中留下多少痕跡,同樣影響了模式本身的豐富性。而教材模式的成功,很關鍵的還在于對教材編寫自身的四個維度進行完美的整合,使教材超越大雜燴式的零亂堆積,使教材的每一部分都能鮮明地體現出模式的整體特征,《國文百八課》就是一個成功地進行過模式整合的典范,整套教材自始至終圍繞著文章學的體系展開,前后統一,體例清晰,給師生的運用帶來極大的便利,易于推廣使用。
語文教材模式的整理構建,有助于對教材的宏觀把握。有助于超越陳舊思想、走出偏頗誤區,能更為清晰地展現教材歷史發展的流變脈絡和未來趨勢,為今后的教材編撰提供良好的思辨背景和升華的堅實起點。言簡意賅的模式概括,有助于歷史的總結和傳統的升華,具有一定的指導功能。例如集中識字模式這種啟蒙范本努力把人類遺產中的精華傳授給下一代,使學生能夠較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需要,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國學生語文啟蒙教學中的主導模式。文選教材由于種類豐富,價值取向不盡一致,但模式還是反映出文以載道的總體傾向,對范文的精選以及編排處理是其最大的特色。文章學型的語文教材模式則力圖以科學的嚴密性建立語文教材的學科體系。漢語文學分科模式則是借鑒前蘇聯從另一角度對語文學科體系的重建,它突破了合編教材將語言的科學性與文學的藝術性混為一談的局限,顯示了分編教材的長處。自學輔導教材模式借鑒了心理學的原則,突破了以往模式重教輕學的局限,歷史性地將教本改為學本,自覺地重視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方面。實驗教材則普遍突破了以往模式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局限。提出了多種各有特色的語文能力培養體系。
總之,語文教材模式的發展,由古代經近現代而至當代,價值取向大體從社會本位轉為學科本位進而轉向學生本位,同時,模式自覺考慮的維度由一而多,日益趨向“社會——學科——學生”三者的和諧統一。當然,各種模式對同一維度的理解也大異其趣,例如針對“社會”方面,古代的模式更多受到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傳統的影響,時間上多是向后的,厚古薄今是其特色。近現代的模式更多厚今薄古,時間上更多重視現在。當代及未來的模式則考慮到未來社會全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時間上傾向于將“過去——現在——未來”作綜合考慮,大大地開拓了模式思考的時空范圍。針對“學科”方面,古代到現代的模式均是重視學習內容本身,其間的變化主要是學習內容日益清晰明確,而當代的模式還強調了學習過程,強調了內容的意義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等問題。在“學生”方面,當代語文教育界對人文精神的呼喚,體現了力求突破近現代模式中對科學的狹隘理解、只是注重學生學力養成的局限,重視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人文精神的回歸。
實踐方面,在教材模式的各種維度充分展開的基礎之上,可以進行新的綜合。選取最優原則,采取最優方案,達到最佳效果,從而促成語文教材的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因而語文教材模式還具有啟發功能。
例如在教材模式形成的理論基礎上,要全面重視各種教育相關理論的進展情況,考慮更多變量,努力打通傳統的理解壁障,并以多種方法交替推挽、相互經緯,以開闊的心胸與理智的抉擇作出新的綜合,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上具體落實語言的工具功能。
在教學目標上,可以借鑒教育文化學的研究成果,要注意到三大領域,即首先是作為主體的內在性的人的主觀教育心態的領域;其次是作為教育過程的對象化活動的領域;再次是教育結果的對象化活動之產物的領域。歷來的教材模式普遍忽略前兩個領域,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加以強調。同時,教學目標的制訂還要就學科要求表現出層次性,就社會需求表現出統一性,就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表現出靈活性。
教材要素方面,范文系統要考慮到時間因素,應與整個歷史接軌,以接受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氣概,努力揭示具體文本的文化厚度。掘井及泉,不斷開發表面知識之下深沉的文化底蘊。要體現出完整性(包括歷史時段的連貫和知識結構的完整)、當代性(包括吸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作出全新的總體觀照)、預測性(選取反映當代和未來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的作品)、合理性(包括各種比例的協調和適合學生的理解與發展)。同時考慮到空間因素,既要有全球視野,也要考慮到民族風格(傳統底蘊的探究和原創精神的弘揚)和地域特色,還要考慮到具體的效用。要進行體系接軌、學科接軌、成果接軌、社會接軌。基本的結構單位應當突破“全文”,可以是例句例段或例題,選文內容要與學生和學校教育的特點相適應,使語文訓練效率更高。知識系統要更具基礎性,要重視教養目的和心理學、教育學的要求,注重傳授“健康的常識”,要重視學生基礎學力的養成。助讀系統的編寫要有創作意識,要重視文筆的豐富變化,要有一定的美學追求,使其更具可讀性。訓練系統的編排要更重層次性,要考慮到知識理解遞進的層次和學習者自身基礎的層次,在此基礎上展現練習的靈活性。
在教材編排的策略上,由于電腦技術的發達,可以融合分編、合編及多種組合方式的優點,可讓所有的文選等學習材料,根據不同的要求指令重新組合,突破傳統語文教材模式編排體例的單一性和固定性,更重學生的個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語文訓練的效用。
五、語文教材模式的發展前景
1.傳統模式的創造性轉換
傳統的蒙學教材模式由于較好地解決了集中識字的問題,因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且其結構形式簡單,篇幅可短可長,呈開放型狀態。剔除傳統教材中的封建意識及一些陳舊落后的知識內容,滲透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思想新知識新語句,同樣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如一些較好的新編《三字經》。轉換成功的關鍵是必須使用最為常見的高頻句詞。句式要瑯瑯上口且富于變化,涵蓋的內容必須相當廣泛且是各類知識中最為重要并具有再生能力的“內核”。總之要發揚蒙學教材基礎性、高密度、可讀性的傳統優勢。文選教材模式的發展方向是必須克服組合維度單一的局限,將有限的文選材料經過多種維度的組合考察,最大限度地發揮選文作為語文素質訓練憑借的綜合效應。
文章學教材模式要進一步實現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提高文章讀寫能力的轉向。語言學型教材模式應將體系的側重點由知識轉向應用,努力創建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語法本位可以確立為短語,同時強調語言訓練的篇章意識,可以編撰專門的語法訓練范文,以進行更為高效的訓練。最后,應有廣闊的人文背景作為參照。喚醒漢語的民族意識、并在語言學前沿理論的統攝之下,使本模式更富有朝氣。文學型教材模式的轉換首先應在全新文學史觀的觀照之下,將選文的風格、體裁等各種比例重作合理配置。其次應重新擬定理論框架。借鑒比較文學、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等各種文學理論方法的合理內核,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學的豐富內蘊。最后,要合理滲入華夏美學的重要范疇,克服教材中我國文學理論的“失語現象”,努力高揚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知識型教材模式應更注重知識豐富內涵的全面開發,將狹義的語文知識與廣義的人文常識聯系起來,相輔相成地共同推進。能力型教材模式及自學輔導教材模式應使能級的確立與編排更具科學性,同時不可放棄作為終極價值的人文追求。
2.語文教材模式的發展趨勢
隨著大量語文教材模式的出現,以及人們對教材編寫的深入思考,語文教材的模式意識也逐漸由朦朧渾沌走向清晰自覺,具體表現為:(1)考慮日趨周全。對教材編寫的三個基點(社會、學科、學生)綜合考慮,趨向三者的有機統一。教材編寫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考慮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趣味性、藝術性等等)。教材組織上要同時考慮邏輯系統和心理系統。教材組織方式上要吸收單元整體組合、目標核心組合和知能轉化組合各自的優點。教材內容方面不僅要發揮傳遞——保存和傳授——豐富文化的功能,還要發揮凈化——提升和發展——更新文化的功能。范文系統中選文要注意各種比例配置恰當,要切合生活、“文質兼美”,并突破“全文”的框架;知識系統要切實做到“精要、有用、好懂”;助讀系統的內容要日益豐富;訓練系統要更追求科學有效。教材種類上要更重視完整配套。(2)科學理性增強。教材模式的出現不但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成功實驗的支持。學習借鑒傳統及西方理論都應更加注意融會貫通,努力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另外,由于電腦技術的發達,統計手段日益先進,一些過去尚處于模糊狀態的數據(如常用字詞句出現的頻率等等)將日益趨向精確,并最終引出真正具有科學權威的國家標準。(3)個性更趨鮮明。在教材種類上,由近代多種教材的繁榮競爭,到現代幾十年一貫的“一綱一本”再到當代的“一綱多本”,逐漸可能發展到“多綱多本”。如此,教材的風格特色將更明顯,教材模式也會更加豐富多樣,以適應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4)更新周期變短。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知識老化周期的縮短、社會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科理論潮流的迅速嬗變以及國際交流的廣泛、文化滲透的深入等等,語文教材模式應更富彈性,更具開放性,以便自覺地進行范式更新即通過適時的增補修訂等自我完善的方式使其具有更為頑強的生命力。
中學教學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沈紅旗20022002沈紅旗 上海市第八中學 作者:中學教學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沈紅旗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