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夜里一定起風了,夢中我聽到細雨中樹枝的聲響。天還沒有亮,門廊那盞燈把院子里桂花樹的枝葉投射到窗戶上,恍惚間,我能夠感覺到母親的身影。我想開口喊,媽,你又這么早就起來了——聲音沒有發出,淚眼已經模糊。清明到了,那盞燈是我特意點亮的,今天,離去的親人會歸來的,有了那盞燈,早起的母親就能夠看清回家的路…… 每一次聽說我要回家,平時節儉的母親總會把廊燈徹夜點亮,担心我認不出家門,又怕到處游蕩的我在自家門前迷路。遠游歸來,疲憊的我睡在母親鋪墊的床鋪上都特別香甜,只是我發現,當我在外游蕩時,母親牽腸掛肚;可我回來了,母親睡得卻并不安穩。夜晚有哪怕一丁點的風吹草動,母親一大早準會比平時起得更早,躡手躡腳地來到我房間的窗戶外。母親怕吵醒我,卻更怕我醒了后不知道添加衣物就走出寢室,于是就找機會一次又一次悄無聲息地來到我的窗戶下,一旦聽到我房間里有動靜,她就會說,老四,今天降溫了,你要加一件毛衣才出來,我給你找來了一件…… 我都四十的人了,母親還是這樣無微不至。直到她老人家生命的最后幾年,她也未曾一刻放下作母親的責任。回到母親身邊的好多個凌晨,只要我一睜開睡意朦朧的眼,就能看到窗戶外母親那熟悉的小小身影。只是,今天我雖然能夠感覺到母親又來到了窗外,卻再也看不見她老人家了。 母親去世后,我們姐弟在她的冰棺前陪伴了她三天。那三天,哭也好,笑也好,苦也好,累也好,我們都不肯睡覺。母親生前是絕對不允許我們徹夜不眠的,但母親再也不管我們了。 第三天火化前棺木打開,我看到了母親,她靜靜地躺在那里,那么小,那么冷,那么寂寞和孤獨……我猛然想起,這竟然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和母親一起,卻聽不到她來關心我,來問寒問暖。這也是第一次看到母親安靜地睡覺……我這個兒子從來不曾到母親的窗戶下細心等待,也沒有悄聲走進母親的房間為她把被子蓋好。每一次都是母親來到我的床邊,甚至在她生了白血病后,母親還顫巍巍地來到我的寢室,東看看,西摸摸,仔細察看我的被褥,只要她老人家還在世上一天,她是不會讓嚴冷的冬天把她的兒子凍壞的……是的,在我忙碌的記憶里,這還真是我第一次看到母親躺在那里的樣子,如此安詳、恬靜卻無限的孤獨——而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那一刻,我想撲過去把她老人家抱住,讓她感覺一次兒子的溫暖和愛,卻被早就站在四周守衛母親的八個彪形大漢擋住了——母親已經和我陰陽相隔。 當母親化為清煙從高聳的煙筒中隨風飄去的時候,我的眼睛已流不出淚水,我的心在淌血,我的每一個毛孔都被悲傷填充,我的整個身體都在哭泣。 老話說,那燒掉的只是母親被病魔摧毀的軀體,母親的靈魂已經飄出來,還會回來看望她最牽掛的人。于是第一個星期,我和母親的兩個孫子睡在靈位前的水泥地上,晚上不關門,她老人家的靈魂能夠自由自在地飄來飄去。母親的眼睛不好使,為此,我們點亮了每一盞燈……按照我們家鄉的說法,母親還會托夢給我們的,告訴我們她在那邊的情況。于是,那些晚上,我都在黯然傷心中強迫自己進入夢鄉——只有在夢鄉,我才能夠再次見到我的母親。 一個星期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多月,母親都沒有出現。我懷著思念和惆悵離開了故鄉,對于我,沒有母親的故鄉,只有傷心,失去了向往。 可是讓我想不到的是,離開家鄉后,母親的聲音接連幾次出現在我的夢中,那聲音雖然顯得有些蒼老,有些疲憊,但卻仍然是那么熟悉,問長問短,絮絮叨叨,是母親的聲音,只是,盡管我能夠聽到母親的聲音,卻看不到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我想知道她在那邊還好嗎?白血病是否在繼續摧毀她的皮膚和頭發?她老人家穿著什么衣服,她還是那么冷嗎?……,我在夢中喊道,媽,你在哪里?不要在我后面說話,讓我看一下你。母親以讓我能夠感覺到卻聽不見的聲音嘆息了一聲,然后就沉默了。母親要走了,我掙扎著,使勁扭動身子搜尋母親——終于醒來的我什么也沒有看到,只留下滿臉的潤濕。 可我知道,從今以后,母親就在我身邊,為了理想遠走他鄉,只有心中還有母親伴隨,他鄉也就是故鄉。 * * * * 自從母親得了白血病,我的世界突然變了樣,我辭去了工作,回到母親身邊,決定陪伴她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但我卻沒有想到,那段時間卻是那么艱難,使得我這個到處游蕩、橫沖直闖、天不怕地不怕的兒子竟然茫然無措,不但沒有緩解母親的病痛,差一點自己也迷失了方向。那段時間,一想到母親會隨時發病離開我,我就備受折磨。而且,我這才發現,哪怕我早就自認為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我其實對死亡的意義卻仍然一無所知。 為了陪伴母親走完最后這段艱難的人間路,也為了幫助我自己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我開始寫作記錄母親生病的長篇紀實《伴你走過人間路》。我想以此篇紀實探索家庭、社會、愛、生與死,我企盼在寫作中找到慰籍和力量。我心中有一個愿望,我要和母親一起探索和追尋:死亡會把母親帶到哪里去?又會把我引向何方? 就這樣,母親生病的前六個月,我白天和哥哥姐姐輪流陪伴在她身邊,盡量讓她開心,讓她忘掉白血病,晚上我就一個人一邊流淚一邊記錄下白天發生的一切,包括我的所思所想。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有能夠持續到2007年春節后,那個春節是我們全家聚得最齊卻也是最悲傷的一個春節。家人都很清楚,母親所得的這種白血病是不治之癥——陪伴我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母親,就要在2007年的某一天永遠離開我們…… 2007年春節過后,看到母親日益衰弱的身體,看著母親失神的眼睛,看著母親開始出現血塊的皮膚,我心如刀絞卻又那么的無能為力,那時我已經意識到,我沒有辦法把《伴你走過人間路》寫下去了,至少在母親身邊的時候我沒有辦法繼續下去。 就在我快要被死亡的恐懼摧毀的時候,母親反而堅強了起來。一開始聽到自己得了白血病,身為醫生的母親自然也知道在她那個年齡是很難挺過去的,可是一生都在和命運搏斗并把我們姐弟四個拉扯大的母親,偏偏不信那個邪。那段時間看到我們姐弟憂愁痛苦的樣子,母親常常說,你們不要緊張,我死不了的!看到你們長大事業有成,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呢。 母親的聲音里充滿求生的欲望和對生命的熱愛。然而,那種欲望和熱愛對于我們早從醫生那里了解到病情的姐弟四個來說,無疑帶來的是更大的悲傷和痛苦。 2007年春節后,母親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要想隱瞞身為醫生的母親也愈來愈困難了。最后兩個月,母親自己已經清楚地聽到了死亡的腳步聲。那時她有一半時間是清醒的,在她清醒的時候,總是拉住回來看望她的女兒、兒子、孫子和孫女的手,絮絮叨叨——母親是在交待后事。 母親一生沒有積蓄,她常常說她最大的財富就是我們四個子女。她希望我們過得好,但母親希望子女的“好”卻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這一點是最讓我驚訝的。母親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權有勢,榮華富貴,她只是想我們活得“好”。母親活得好的標準太簡單了,那就是活得快活,活得不辜負他人,活得對得起良心。——多么簡單的“好”,以致當今世風日下的中國,已經對這種“好”不屑一顧了。 母親常常告誡做生意的子女“要做生意先做人”,生意做得再大,忘記了如何做人,枉活一世;她又反復囑咐手里有點小權的兒子“不是自己的一分也不能拿”,否則活著就不安穩。 而最讓母親操心的就是我這個小兒子——母親的斷腸兒。剛參加工作時,因為工作的保密性,我曾經突然消失過好長一段時間,本來我也有辦法給母親報一個平安,可我疏忽了。后來我聽哥哥姐姐說,那段時間,母親想到了各種可能性,每天到處打聽我的下落,頭發都急掉了,沒有少傷心…… 現在最讓母親担心的還是我。在母親生命的最后時刻,我告訴母親,我辭掉了可以讓我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的工作,投身到一些在很多人看來都不可理喻的事情中去,但我也告訴母親,我喜歡現在所做的,我把它當成事業,而不是工作。我還告訴母親,我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夠幫助我的親人,我的家鄉人,和所有的中國人。我計劃從四十歲開始寫作,寫到四十五歲時,我將選擇另外一條道路——一條也許給我帶來更大危險的道路。 這樣的交談以前也出現在我和其他至親好友之間,結果可想而知,不是被誤解,就是被數落一通,好像我已經誤入歧途,不再腳踏實地。可是,讓我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虛弱得說話都不太流利的母親竟然連連點頭,表示對我人生選擇的理解。 我想,即使今天寫下來,也許還有很多親戚朋友不相信母親竟然支持我走那條獨木橋,不過我也不想解釋了。我在想,今后我一定要面對兒子的質問,他們會問我,爸爸,為什么呢? 我該怎么回答他們呢?答案當然有很多,但我最想告訴他們的則是——因為你們的奶奶。是的,他們的奶奶,我的母親,那個沒有讀過幾年書的舊社會過來的老人,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永遠在我身邊,在我做出最艱難選擇的時候,總是默默支持。她對人世間的認識、對民間疾苦的感受和對生命的熱愛,影響我選擇了一條我認為是正確的人生道路。 當母親在交待后事的時候,我們姐弟幾個總是強忍住眼淚,這些母親不可能沒有看出來,結果,一個讓人驚訝的情景出現了,那就是在母親一天一天接近死亡的時候,她也一天一天堅強了起來,至少是在我們姐弟面前假裝堅強了起來。我當然知道母親為什么這樣做,正如她所說的,你們不要這樣,我還沒有死,你們就被死亡嚇死了。 是的,死亡的恐懼快要把我嚇死了。爺爺奶奶雖然也過世了,但我對他們了解不多,也沒有住在一起過,母親是我最親近的人,也是第一個要離開我的人。母親的病和即將到來的死亡給我的震撼不是顛覆,而是幾乎粉碎了我的世界。以前我的世界里沒有死亡,我現在則不得不面對死亡。 于是,我開始追尋死亡的意義。可我越是追尋死亡的意義,越是感覺到死亡毫無意義。沒有宗教信仰的我,當時就走進了死胡同。后來我才知道,就在我在《伴你走過人間路》里詳細描寫了一個城市里的高樓和墳墓分庭抗禮、死人與活人平分秋色后不到兩個月,一個叫余虹的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張背景是高樓大廈的公墓群碑的照片。不久后,余虹自殺了。而當后來讀到余虹自殺前的一些思想時,我驚悚地發現,我當時和他想的幾乎一模一樣。我驚出一身冷汗。 是什么讓我走出了當時余虹陷進去的那個困境?毫無疑問,就是母親。一步一步陪伴我走出死亡陰影的竟然是正在急速走向死亡的母親。母親一再鼓勵我,不要太悲傷,你該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母親鼓勵了我,可母親說著說著,目光就茫然了,她老人家寧愿一個人獨自承担死亡的悲傷。我知道。 去年清明過后不久,母親走了。母親走了,我們強忍的眼淚再也止不住…… * * * * 母親雖然被死亡帶走了,但她并沒有向死亡的恐懼屈服。母親走得很平靜,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里,她常常提到自己的母親——我的外婆。她說,她的母親在夢中告訴她,她們在那邊都很好。母親很小就死了父親,母親說,夢中外婆說,如果母親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安心地過去吧,這樣母親就可以見到幾乎沒有了記憶的父親。母親說著,臉上會浮上一層光芒。 母親走了,她不但在最后的一段時間里戰勝了死亡的恐懼,而且,母親被死亡帶走的霎那,我突然發現,我也不再懼怕死亡。43年前,我也懼怕這個世界,我哇哇大哭地來到這個世界,是母親用雙手和乳房讓我安靜下來,不久,我學會了笑,對母親笑…… 我不再懼怕死亡,因為不再懼怕那個陌生的死亡的世界,只因為我的母親已經過去了——她老人家已經過去了,那個世界不再陌生。有母親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只要母親在那邊,她會把一切都準備好。 我多么想把自己對死亡的認識講給母親聽,我多么想在母親去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讓母親看一眼兒子多么堅強,聽一聽兒子的講述。 這個清明節,我點燃一盞燈,照亮母親回來的路……如果她就在附近,我要悄悄地告訴她: 媽媽,你永遠是我生命中的一盞燈,照亮我前行的路! 楊恒均 2008年4月5日 清明節
楊恒均 2015-08-23 08:50:5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