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運用情感功能 提高教學效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學過程說到底就是信息的傳輸和接收過程。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課都會形成一定的“情感場”,這種“情感場”是以教師的情感為核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形成師生對教材及師生之間的情感體驗,而去影響教學過程的效率及其效果。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教師只注重知識性信息交流,而忽視師生之間及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注意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難以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所謂情感是人們對于客觀現實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情感具有動力、調節、感染、遷移等多種功能,并且具有兩極性,可以表現為肯定的和否定的對立性質,如滿意和不滿意、熱愛和憎恨,激動和平靜等等;可以表現為積極的增力作用和消極的減力作用,如高興、快樂等積極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動能量,驅使人積極地行動,從而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隨之提高。如煩悶、悲憤等消極情感會降低和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動能量,促使人的行動消極,從而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情感的兩極性啟示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運用情感功能,變學生消極狀態為積極狀態,以提高教學效益。
  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怎樣運用情感功能提高教學效益呢?
      運用情感的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感,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融情感于知識傳授中,使情感性信息交流和知識性信息交流融為一體,而不能撇開教學內容,離開知識傳授,亂用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情感的運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情知交融原則。即情感手段的運用,情感氛圍的營造,都要有利于教學過程的進行,有利于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果。亦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情感性信息交流回路和知識性信息交流回路交織在一起,使它們彼此依存,形成相互影響的統一體。教師首先應將教材變活,形成新的情感體驗,然后通過一定的教學藝術手段和技巧,將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的知識授予學生。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而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又做到緊扣教材內容,達到“情在情不散”的境地。
  二、情感適度原則。尤其是使用情意性態勢語時要抑制無益的激情和沖動,力戒粗暴和激怒;避免過多過繁的沖動和手勢,以影響整個教學過程,分散學生的注意中心。要精煉、簡潔,恰好到處。那種講到高興處就手舞足蹈,擠眉弄眼,呼天搶地,除了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外,無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情感共鳴原則。即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心換心,以情育情,以情動人,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引起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做到親切和藹,形象生動,幽默風趣;應尊重理解學生,多與學生交流與溝通,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應注意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內在動機,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對他們的各種反應給予更多的認可和贊賞。
      正確運用情感的方法
  一、利用情感的調節功能,創設最佳教學氣氛,使學生情感處于最佳狀態。
  情感對個體的認知過程具有組織或瓦解的效能。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處于愉快的情緒狀態時,可提高智力操作水平,而在痛苦恐懼和憤怒時,則會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研究還發現,情感程度對智力活動亦有影響,一般說中等程度的情緒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動,而過高和過低則都不利于智力操作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控制、調節學生的情感,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就會發現,有經驗的教師都重視并善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情感處于最佳狀態。此間,學生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担,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師生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和情感交流,教學過程中的兩條信息交流回路有效地交相輝映。相反,有的教師不注意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調節,學生情緒冷淡、消極、甚至恐懼不安,課堂氣氛沉悶,即使教師教學水平較高,講得比較深透,教學效果也甚微。實踐證明,學生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學習,效果迥然不同。情緒愉快時,頭腦清醒,思維靈活,記憶迅速;情緒亢奮或低落時,頭腦發木,思維遲鈍,學而不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良好的“情感場”,并力求使之控制在中等愉快程度,從而充分發揮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的調節作用,引導學生進入最佳教學情境。
  二、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
  情感具有感染性,有著極大的傳播和擴張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使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聯系的情感;同樣,別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他,使他產生同樣的或與之聯系的情感。情感的這一特點啟示我們,作為教師一要注意通過情感的感染來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愛老師所愛,憎老師所憎,達到以情育情的目的。例如,有位教師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懷著對周總理無比懷念,無比崇敬的感情朗讀課文,一字字,一聲聲,準確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課堂頓時被莊嚴肅穆的氣氛所籠罩。同學們隨著朗讀聲,仿佛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尋找著總理的光輝足跡。總理的光輝形象,高尚品德,偉大精神,使同學們肅然起敬。由于教師揭示了教材的情感因素,把體現作者的情感呼喚出來了,凝聚、升華成為一種崇高的情感,打動了學生的心弦,達到了以情育情的目的。使作者、教師、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從而收到了最佳教學效果。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點同樣啟示我們,作為教師二要注意以情動人。即以自身的真摯情感打動學生對自身言行的接受性。教師講課時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根據課文的情感特色,準確把握感情基調,做到感情真摯。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打動學生,并使學生樂于接受講課的內容。例如教師在政治課上講“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這一問題,在積極的情緒下,可以使學生感到新生事物的力量,增強學生對新生事物必勝的信心;在消極的情緒下,用異樣的聲調講,則可使學生感到滑稽可笑,言不由衷。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點還啟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應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確保對教學活動及教學效果起正面影響和動力作用。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會碰到一些苦惱、挫折,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消極情感。因此,教師要學會自我控制。努力克制自己的消極情感,不利于教學的情緒一定要擯棄于校門或課堂之外。馬卡連柯說過:“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會成為良好的教師。”一位教育家說過:當教師一跨入校門,他就應該把個人的所有不快和煩惱留在門外,因為在學校里,他整個人是屬于教育的。教師必須善于拋棄個人所有的不快心情,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并且在面對學生的各種錯誤表現時,能沉著冷靜,不感情用事。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點又啟示我們,教師要努力消除學生的消極情感及其傳播,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培植學生的積極情感。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担,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并協調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
  三、利用情感的信號功能,藝術地傳遞信息。
  情感具有信號功能。即情感通過表情外顯具有傳遞信息的效能。情感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表情,是區別于其他心理現象的重要特點,并使情感獲得社會交往的功能。例如,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向某位學生會心地一瞥,便發出了某種信息,這位學生便能籍以了解教師當時的內心情感,乃至思想愿望,正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同時,表情還能更好地幫助言語表達思想感情。因而,正確運用情感的這一功能于教學活動中,就能起到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性和理解性的作用。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運用恰當的表情,能使講課內容生動、形象,學生學時感興趣,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講課內容。這種作用不僅在文科教學中十分突出,在理科教學中也同樣重要。正如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轉錄一位科普作家的話指出:“知識的情感色彩加深著人們對它的理解,使這種理解變得生動活潑,使人們感覺到知識同自己的關系,因而產生答辯的反應。沒有情感色彩的知識是僵死的。”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運用恰當的表情,能更好地傳神入微,使學生心領神會,做到“于無聲中”鼓勵學生積極行為,制止學生不良傾向。[1]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情意性態勢語,使之與課堂教學中傳遞信息的另一渠道——口頭語言交相輝映,不斷提高信息傳遞藝術。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只有學會用十五種乃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夠做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教師才能變成真正有技巧的人。
  情意性態勢語講求“以目傳神”。一個好教師站在講臺上,幾乎在整堂課上,他的眼神都把他的情意、心理變化、學識、品德、情操和審美觀點毫不掩飾地顯露給學生,而學生總是從老師善于變化的眼神中,見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展開廣闊的聯想,受到深刻的啟示。有些教師目光不注意流轉,只注意那些最聰明,最受青睞的學生。這樣,目光的情意性造成了課堂偏愛,而課堂偏愛則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分化。那些從未受到過教師注意的學生傾向于在課堂上表現為一種消極、被動、懶散和自暴自棄。[2]
  情意性態勢語要用好面部造型。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臉面就是心靈的鏡子。一個好的教師總是注意用好面部造型,把各種復雜變化的內心世界最充分地反映出來。如果一個教師課堂上面對學生,靈臺若花崗之巖;面對教材,臉面如玄冰之冷,學生就不會產生正確的情感體驗。即便教師講得再好,學生充其量只能理解其中的邏輯意義,而感情上、心靈上的潛臺詞學生是不會領悟到的,甚至會造成學生情意上的錯覺。
  情意性態勢語要用好簡練、自然、協調的手勢和足部運動。剛勁有力的手勢,往往大于語言的涵義,可以升華學生的思想情緒;柔緩舒徐的走動,有助于抒發美好的情感。
  教師在情意性態勢語的運用上,一要防止矯揉造作,二要防止過分夸張,態勢語必須與有聲語言緊密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四、利用情感的動力功能、強化功能,調整學生的需要結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感的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正確運用這一功能于教學活動中,就能起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情感的強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鞏固或改變個體行為的功能。正確運用這一功能于教學活動中,就能起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作用。
  人的一切活動,追根朔源,其動力來自需要。需要是人的情感產生的內在基礎。正確的需要會使情感具有正確的導向性,不正確的需要則會把情感引入歧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發展學生的正確需要,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起學習是自己第一需要的意識,因為學生只有把學習視為自己的第一需要,才會熱愛學習,燃起求知的熱情。教師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樹立起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理想,還要注意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把學習內化為自己的第一需要,產生積極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另外,教師還要通過談心、調查、家訪等手段,了解學生的需要。對于正確合理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藝術地滿足,從而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對于不正確、不合理的需要,教師應注意予以否定或調整為合理的需要。
  五、利用情感的遷移功能,誘導學生熱愛所學學科。
  情感的遷移功能是指個體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的功能。正確運用這一功能于教學活動中,就能起到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態度的作用。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總是趨向模仿愛他和他所愛的人,這正是“愛屋及烏”的投射反映。因為愛的需要以及由愛產生的價值,并不僅僅朝著一個方向流動。在教學中,教師摯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反映,繼而又把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功課上。[3]這就是《學記》中所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表現。愛的情感所帶來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環境中積極的基調。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體驗使人對事物產生親近感,有欣賞和接近的傾向,這種狀態使人易于對事物產生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熱愛學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藹的表情,親切的動作,溫和的語調,激情的語言,必然能造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愉快的藝術”海洋里暢游,其學習效果一定是高效的。[4]因此,教師要有效地運用情感的遷移功能,誘導學生熱愛所學科目,一方面要重視“情感資本”的積累,熱愛學生,與學生建立真摯的感情,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愛,并發展為師生互愛,從而使學生親近你,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真正喜愛所教的學科,努力構筑與自己教學追求相適應的能力結構,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發揮特長,表現特色,創造良好的暈輪效應。從而使情感遷移功能在教學中起到改善學生對所學學科的傾向性的效能。
  總之,情感功能運用得當,課堂氣氛良好,師生感情相通,教師教得歡,學生學得樂,從而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學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發展。
                        山東省教科所
  注:
  [1]盧家楣:《論情感性教學原則》,《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2期。
  [2]陳明華:《論態勢語在課堂言語交際中的功能及原則》,《教育科學》,1995年第1期。
  [3][4]劉月松:《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山東教育科研濟南80-封三,18G3中小學教育孫維勝19961996 作者:山東教育科研濟南80-封三,18G3中小學教育孫維勝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2:18

[新一篇] 株洲市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舊一篇] 比較與審視:國際視野內的語文課外活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