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撥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點撥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下,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靈活綜合運用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一種現代化和科學化的教學法,是貫徹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科學地運用點撥法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點撥學生的思路
  在語文教學中,點撥學生的思想,打開他們的思路,激發他們的感情,把他們引入到課文中,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養品德,提高認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點撥學生去獨立思考,展開分析,進行比較,從而把握課文的內容、結構、寫作和語言的特點,在閱讀和寫作上使學生接受啟發,汲取營養,提高能力。
  1.課文比較點撥
  對比點撥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同異比較和前后對比,啟迪學生在比較分析中通過積極思考去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事物總是要在對比中才顯出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對比越多,知識就越牢固,辨別是非的能力就越強。這是因為兩種性質相同或兩種性質不同的對象同時或先后出現,由于大腦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根據神經過程的這一規律,我們便可以將對比作為誘導思索的媒介,通過對比點撥、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
  (1)前后比較
  比如《變色龍》一課,警官奧楚蔑洛夫對待首飾匠赫留金的態度前后迥然不同,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眾人對咬傷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誰,前后的說法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刻畫出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還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沙俄黑暗統治是如何歪曲了人性,泯滅了良知。這樣的提問,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使學生多層次地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
  (2)同中求異
  通過分析比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處,同一單元的課文往往體裁相同,這為比較法的運用提供了方便。依據各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單元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了比較的內容,讓學生每課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應注意比較論點、論點的提出、論據的種類、論證的方法等。教學第五冊第一單元議論文時,可著重將《談骨氣》與《想和做》進行比較,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獨立思考:
  ①兩篇課文提出論點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②兩篇課文論據的種類有什么不同?
  ③兩篇課文證明論點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掌握了兩篇課文雖同是議論文,但提出論點的方法可不同;同是以事例為論據,選擇的事例可不同;同是證明論點,既可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也可以擺事實、講道理。
  類似可做比較的文章,如蘇洵、蘇轍各自《六國論》的觀點、立場及評判的角度;《紀念劉和珍君》與《為了忘卻的記憶》的異曲同工;《綠》與《壺口瀑布記》映襯的巧妙等等。知識上的對比延伸,可深層次地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其大膽思索,勇于質疑,在課本知識基礎上擴展新知,在原有能力基礎上提高能力。
  (3)異中求同
  通過對不同內容的分析比較,尋找它們的相同之處。比如《發問的精神》和《懷疑與學問》這兩篇議論文,中心論點不同、論據不同,論述的內容也不同,但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這兩篇文章論述人們追求真理的方式是相同的,人類社會如何才能發展進步的觀點是相同的。《春》和《濟南的冬天》分別描寫了兩個不同季節的景色,但文章有沒有相同之處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能了解兩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相同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2.運用靈活機智的點撥藝術,突破傳統思維慣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點撥法反對僵化、呆板的模式化操作,強調靈活機智的點撥藝術,促使學生能動地接受知識,主動地探求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反應。如教《五人墓碑記》時,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如果從正面闡述往往效果不佳,學生印象不深,虛設一問:“五人居何官職?”這一設問可引導學生回到課文內容中去,不僅記住了“草野”“匹夫”“編伍”等詞語的含義,而且促使學生發現作者為五人做記的原因,從而理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此外,在閱讀的疏忽處也應加以點撥。學生閱讀課文一般只注意故事情節,而對那些牽動全局的語句卻常不經意地忽略過去。為此,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摸索這些事關全局的內容,然后略加點撥,使他們有豁然開朗的快意。
  二、點撥學習疑難
  學貴有疑。明人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新課程標準也要求“給學生發問質疑的機會”。點撥法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把他們引入“興致勃勃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唱獨角戲,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思維變得呆板機械。點撥法教學則著重于點撥學生自己在無疑中生疑、解疑,或者當學生實在生不出疑問時,教師獻疑,讓學生活躍起來,攻克疑難,逾越障礙。點撥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積極地思考。高明的點撥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引導上,而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讓他們學會“點撥”自己,善于發現高質量的問題,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成“四問”習慣: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切磋琢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不必強行定于一尊。在學生的探索過程中,有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這是求之不得的效果——好的質疑,是洞察文章主旨的一把鑰匙。此外,教師也可以巧妙安排,采用重要詞語遺漏、重要內容替代,特殊內容提示理解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語句疑難處的點撥:有些課文看起來比較淺顯,但實際上常有許多令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學生碰到這些疑難問題往往一籌莫展。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這些課文的疑難處必須適當地點撥。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七節開頭有一句:“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學生一般只認識到這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對為什么要用“首先”一詞不能領會。這便是學生的疑難問題。這時,教師要點撥學生由表及里地思考,前后連貫地推敲,使其領悟“首先”這個詞用在這里,不但承接上文馬克思理論上的貢獻,開啟對馬克思偉大實踐的論述,而且突出了革命理論來源于革命實踐的觀點。這樣,抓住了學生疑難問題,點在學生似懂非懂之處,既抓住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又進行了實踐第一的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教學效果便能提高。
  三、點撥知識重點
  在引導學生學習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某些重點進行點撥,幫助學生領會課文主旨。例如在課文的關鍵處點撥。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賅、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語句。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把握它們,以引導學生思考,必要時略加點撥,用融在語句中的精辟見解來曉諭學生之理,振奮學生之志,這應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圍繞課文主題或情感,提煉出最能表現全文主題、情感和特點的字、詞、句,以此為契機把握主旨。
  如《荔枝蜜》一課中:“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這段話是本文內容的關鍵處,能否深刻地理解它,關系到能否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顫”字要求學生推敲:“顫”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顫”?又為什么不禁一顫?“顫”以后涌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作這樣的歸納點撥:“顫”是抖動,這兒是內心有感觸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采花釀蜜,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作者被養蜂員老梁的話猛然一擊,情不自禁地作出了反應,故而是“不禁一顫”。這個“顫”是作者對“辛勤釀就白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間”的小蜜蜂的贊頌,是對小蜜蜂短暫的小生命所顯示的意義和價值的領悟。這里,由于對“顫”的重錘敲打,細致點撥,就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震動,產生了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點撥學習方法
  在學習方法上進行點撥,就是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去觀察理解,去閱讀分析,去寫作運用,在自學中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教《我的空中樓閣》這篇課文,可抓住第一部分移步換景的寫景狀物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校園內同一景物立足點的變換來談自己所觀察到的景物特點。對移步換景這一知識點,采用學生編寫分鏡場景,教師適時點撥來完成。點撥思路為:引導學生從范文中受到啟發,領會知識,主動地進行學習,努力掌握觀察和思考的方法,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點撥,內容極其豐富,方式十分靈活,它隨著教學實踐的擴展而拓展,不可能進行僵死的沿襲,它始終在隨著地點、時間、人事、教材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概括地說,“點”就是要“畫龍點睛”或“點石成金”,它可以是:點課文的精彩處,點知識的重點與難點,點學習中的疑點,點學法上的佳妙處,點學生容易忽視或者出錯的地方,等等。撥,就是撥除故障,使學生開竅,漸入佳境,它可以是:撥亂反正,撥疑為悟,撥難為易,撥暗為明,撥死為活,等等。“點”和“撥”是緊密相連,結合一體的。總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和知識障礙,引導他們積極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同時,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學上的“畫龍點睛”的藝術境界。這就是點撥法的特點和要求。
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長沙94~9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曾建興/鄧益兵20072007
曾建興,湖南省長沙礦業集團子弟中學;
  鄧益兵,湖南省桃江縣牛潭河中學。
作者: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長沙94~9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曾建興/鄧益兵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32

[新一篇] 激素催生的寫作——“七十年代人”小說批判

[舊一篇] 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對青年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