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文件編號:1003-7586(2006)11-0028-02
  1 問題的提出
  創新教育是開發人的創造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創新能力是21世紀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培養創造型人才必須依靠創造型教學,因為創造性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揚棄、改造、突破和發展。實施創新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下面僅就生物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一些探討。
  2 創新教育、創新能力的概念
  科學方法認為:創造從認識過程來說,它是運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組合和系統的能力。創新教育在本質上就是遵循人的創造活動規律和人的創造素質的培養規律,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宗旨的教育,它具有全體性、區別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創新能力是在創新教育的基礎上,以創造思維能力為核心,把已有知識、方法和現有信息結合起來,進行同化、順應或改組、創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策略的一種綜合能力。
  創新教育屬于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它是當今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3 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幾項內容
  3. 1 心理品質方面
  心理品質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才能發揮出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 1. 1 自信心
  沒有自信心就不能對被觀察的事物有創新的認識,沒有自信心就不能破除“常規思維”,沒有自信心就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3. 1. 2 耐心
  學習生物學的最基本方法是觀察。簡單的試驗或實驗觀察是容易的,但較復雜的觀察,特別是創新的觀察是較困難的,往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頑強的毅力,觀察中教師要告誡學生堅決抵制急躁情緒,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
  3. 1. 3 求實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師生共同長期努力奮斗的目標。教師要使學生在實驗課中對觀察結果抱實事求是的態度,記錄要認真,不能憑主觀想象任意修正或人為編造“數據”,如果實驗觀察的結果與預期不一致,要認真分析,查找原因,改進后重新再做,直至成功為止。教師要防止學生頭腦本身滋生的謬誤和偏見。
  3. 1. 4 求新
  實驗觀察時,教師要使學生既要注意預料中結果,更要注意意外新情況的發生,這有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重要發現。生物學史上科學家的許多發現是在這種求新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青霉素的發現、孟德爾對豌豆雜交試驗的發現、植物生長激素的發現等。
  3. 2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3. 2. 1 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興趣作為一種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對人的智力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有著積極的功能。學生學習興趣的激活和維持思維的啟動和運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動機強度的高低。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審視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以此激發學生創造的動機。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用直觀的方法、生動的語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現成結論,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花的結構”時,就可創設如下教學情境:上課前一天,布置學生1個任務,要求明天上課前每位同學帶1~2種常見植物的花(最好是當天采集,花要完整無缺)。上課前把采集的花都置于桌子上,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套解剖器具(探針、鑷子、解剖刀等)。教學中,教師創設探索問題的情境:①仔細觀察比較自己采集的花從外到內有哪些相同的結構?②分析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結構是什么?③用探針拔動“丁”字形結構,有什么現象發生?④用解剖刀縱切中央部分膨大結構,發現里面有什么東西?教師如此組織教學,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使他們大膽設想,善于觀察、比較、分析,樂于動手嘗試。
  3. 2. 2 啟發誘思,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造離不開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啟”,以引起學生的“發”。啟,即開導、啟迪;發,即發散、發展。因此,教師講授知識的高超藝術和水平,不在于如何準確、完整、系統地把知識交給學生,而在于能否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激發其學習動機,讓學生沿著思維的階梯,自覺地發現、掌握知識,從而調動他們潛在的勇氣和膽識,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能力。如在指導學生觀察青蛙形態結構時,教師就可以先列出以下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邊議論,在實驗結束前,全班展開討論15min,思考以下的問題:①青蛙的背面為什么是黃綠色?②青蛙的皮膚是干的還是濕的?為什么?③青蛙的舌和齒有什么特點?前肢和后肢有什么區別?④青蛙呼吸器官是什么?⑤青蛙的心臟與鯽魚相比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⑥青蛙的肝臟與胰臟是合在一起的嗎?鯽魚的呢?⑦青蛙的生殖與鯽魚有什么不同?這些層層深入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使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批判性得以充分地鍛煉和發展。有了這樣的思考題,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就易發現新問題,較輕松的理解了青蛙形態上的特點是與青蛙的生活是相適應的,理解了兩棲類比魚類高等,兩棲類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本質。
  3. 2. 3 手腦并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不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實踐;不僅有知識創新,還要有技術創新。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自然科學,生物學實驗是一項動手動腦的創造性勞動,生物學實驗改革應注重把實驗的改進與培養學生進取創新精神結合起來,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改進的必要性,學會改進的方法技術,體驗改進成功的喜悅,更要注重啟發學生怎樣進一步改進最好,從中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這樣能強烈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不用蓋玻片,先用吸水紙吸去清水,直接將30%的蔗糖溶液滴到裝片中央,質壁分離快,效果明顯;然后用吸水紙直接吸去蔗糖溶液,用清水沖洗幾次,滴入清水,質壁分離迅速復原。除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第二課堂這一重要陣地,適當補充必要的探索實驗和研究性實驗課題,指導學生做一些有趣味、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力所能及的小實驗、小制作,如植物對地心引力的反應;制作葉脈標本和動物剝制標本;觀察子房的發育;探索魚鰭的作用;證實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物及有機物的運輸途徑;實習花卉嫁接、壓條、扦插、分根的技術;實施調查本地區溪流的水質污染狀況等。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感到學習生物學的作用大,從而消除輕視生物學學習的思想,使學生從中領會到研究生物學的一般方法和規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
  3. 2. 4 重過程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生物學創造性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結果的教學,又要重視過程探索,把“過程”中蘊涵的智力價值充分展現出來,以培養學生觀察、思維、猜測、論證、實驗等各項能力,最終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怎樣引導學生參與過程探索,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呢?教師不妨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思路,將教材中現成的結論展示成過程探索,創造性地得出應有的結論,例如剖析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的思維過程,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部位、條件、產物的實驗探索,蝗蟲呼吸器官的探討等,都是過程教學的極好典范。
  4 建議和討論
  4. 1 明確創新的觀念
  教師自己要意識到,并且要告訴學生,創新并不是天才的專利,廣義的創造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教師要充分采用發散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 2 師生之間要建立生動的相互聯系和共同體驗
  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常會對生物學剔除諸多質疑。如“雞能消化沙石嗎?訓獸員訓練海豚表演高級節目,能不能聽懂人說的話?鳥類和哺乳類到底哪一類比較高等?”教師對學生疑問的解釋,不宜總是用常規的解釋,宜遵循以下5條原則:①尊重不同尋常的提問;②尊重不同尋常的回答和想法;③要向學生表明他的提法是有價值的;④為自發學習提供機會并給予肯定;⑤給學習或實踐提供一段不受評價限制的時間。
  4. 3 循序漸進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是逐步發展進步的。教師要耐心指導,不能性急,更不能以過高的要求和標準,來評價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鼓勵標準,不可強求全班學生達到同一目標。
  4. 4 注意教師本身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精神的教師,教師可以通過對生物學史和著名生物學家及其科學研究方法的分析,通過關注或親自進行教學研究工作,體會創新的思考過程,從而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教師要積極探索和采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進一步推廣“愉快教育”、“嘗試教育”、“和諧教育”、“研究性學習”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本身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從而點燃學生心靈中創新的火花,為他們成為21世紀成功的創新人才創造條件。

中學生物學南京28~29G382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吳文榮/翁望江20072007
吳文榮,翁望江,浙江義烏市稠洲中學。322000
作者:中學生物學南京28~29G382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吳文榮/翁望江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36

[新一篇] 生成,不可預約的美麗  ——淺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

[舊一篇] 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案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