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本次課程改革和以往課程改革相比有較大的不同,就是把知識技能、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視為一個整體。它不是一次單純的知識技能方面的改革——這樣的改革在以往經歷的較多;以往,課改強調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担,強調知識的刪繁就簡——現在的課改雖說仍然很看重知識技能的改革,但不是從學科中心的角度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從學生的生活和身邊經驗學起,并且還很看重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下是筆者就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學習方式的變革,談幾點學會體會:
一、美術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變革——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可以概括為“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在下列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學習,(1)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2)對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3)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4)在任務完成后得到適當的反饋;(5)看到了成功的機會;(6)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性;(7)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要促進其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美術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就作了明確要求:即把《標準》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分成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而且在各個階段目標中都有相應的介紹和描述。如第一學段(1~2年級)“造型·表現”——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各種素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現造型活動的樂趣,在活動中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充分展示自主性。
二、美術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它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于創設合作學習方式的環境可謂是許多,如第一學段(1-2年級)“教學活動建議”中就列舉了合作學習方式:
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進行美術創作,共同設計、布置學生美術作業展覽或美化教室。
根據兒歌、童話設計和制作頭飾或面具等,并演舞蹈、童話劇等。
用各種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擬商品交易過程。同時在“評價建議”中也提出“能否與同學合作”,作為評價美術學科成績的因素。設想一下以上教學活動的開展,美術課堂教學定會成為師——生、生——生之間友好、團結、合作的教與學氛圍,讓學生在合作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審美情趣,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三、美術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學習方式的改革——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
美術課程標準之學習領域中“綜合·探索”領域,就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其三個層次為:1.融美術各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2.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3.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
通過探究學習,學生可以達到以下目標:一、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二、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同時,探究學習對我們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探究領域”的課程。
總之,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我們新世紀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努力按照《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付諸實施,課改必將取得新的成果,新世紀的中小美術教育事業必將迎來新的飛越。
現代教育科學四平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陳朝峰20032003 作者:現代教育科學四平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陳朝峰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