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的審美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傳授一定的美學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普遍進行審美教育,對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既與德育、智育、體育有密切關系,又有著自己的獨特功能。它主要是通過美的欣賞與創造活動,來打動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養和諧發展的個性。審美教育絕不是單純的娛樂活動,它“寓教于樂”,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這是德育、智育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中外古今有識見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視審美教育。我國先秦時期就有“樂教”,并任命“樂官”,對貴族子弟進行音樂、詩歌、舞蹈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教育。到了“五四”時期,由于蔡元培、魯迅、郭沫若等人的努力倡導和實踐,美育作為反對封建思想、爭取個性解放、推進社會改造的有力手段而興盛起來。蔡元培認為美育就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他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而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魯迅提倡美育實踐,他強調“美偉強力”,足以達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郭沫若認為,“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由此可見,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最終意義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以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人類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
  審美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學生走上社會后將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材。運用審美教育來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豐富的情感、崇高的品質、完美的人格,從而得到全面發展,是高等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活躍,積極進取,最富有創新精神。他們的審美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年輕一代的審美發展方向。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開展,美的東西紛紛涌現,大學生的審美要求越來越強烈,審美情感越來越豐富,喜歡用美的眼光來分析問題,也喜歡用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由于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美育沒的得到應有的重視,對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夠,因而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美學知識貪乏,鑒賞能力不高,審美趣味不夠健康,甚至美丑不分,以丑為美,心靈很容易受到污染。有的大學生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迷戀資產階級的腐朽文化、色情藝術,思想消極,紀律渙散,缺乏理想,沒有正確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面對大學生當前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高等學校在深化改革,加強德、智、體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審美教育,不斷提高他們欣賞美、判斷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二
  由于社會生活和人的心理因素的復雜多樣,決定著審美教育也是多方面的。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要結合他們思想實際來進行。大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趨于成熟,他們的意志、興趣、信念、理想正處在迅速的發展和定向之中,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表現出與中學生和一般社會青年的明顯區別。他們關心改革,渴望振興中華;思想活躍,力求政治上進步;勤于思考、求知欲強,希望早日成才;不拘泥于舊觀念、舊框框的束縛,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在審美方式上,“由過去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美,開始逐步轉到探索內在的美上來。”這些思想上和審美上的特點,對他們審美愿望的產生、審美情感的形成、審美標準的確立、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有著直接的作用。這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必須重視的依據和前提。首先,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為指導,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美學知識教育,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理論對實踐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美學的研究對象包含客觀世界的美和人對客觀世界美的反映的全部領域,只有掌握了美育理論知識,才能駕馭整個審美過程。大學生的思想和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初步具備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他們運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去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幫助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心態,在審美實踐中把握正確的審美理想,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高等學校應把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經常開展一些美育講座和美育理論研究,使大學生在正確的審美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健康有益的審美活動。
  其次,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中得到美的享受,完善人格塑造。審美感情是一種無私的感情,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人們在審美活動和藝術欣賞中,通過對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自然形象和社會形象的直觀的、具體的感受,激發感情活動,產生情感體驗,在美的愉悅和享受中使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鍛煉,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受到教育,從而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能磨煉人生,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審美能力的提高是通過經常不斷的審美體驗實現的。在現實生活中,美感敏銳的人,能夠看出形式的美麗,線條的優雅、色彩的和諧,但也有不少人,由于缺乏審美能力,對美的事物往往失之交臂,甚至無動于衷。有些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較低,對優秀藝術作品中豐富的審美蘊含、精湛的藝術技巧不能體悟、理解,作出恰如其份的評價,甚至出現了高雅與庸俗混淆,精品與俗品不分的情況。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廣泛接觸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在審美過程中,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并引導他們逐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自覺地熱愛美,追求美,以塑造自己完美的理想人格。
  再次,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更主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引導大學生在美育實踐中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目的就是提高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來美化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用美的尺度來評價、指導自己的生活。審美創造能力指的是審美主體在感受美、鑒別美和欣賞美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按照美的規律”直接創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層次的人才,而創造能力是高質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審美教育是提高人的創造能力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審美活動是一種全身心的活動,能夠激發人們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諸多心理功能,非常有利于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得力于美和藝術的啟迪就是明證。大學生的創造活動主要有:一是科學創造,學生通過學到的科學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探索科學的奧秘。而科學創造也是離不開審美能力的,俄國的門得列亦夫不是從美的和諧的思考中,最后完成了他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嗎?!二是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校園度過人生最美妙的時光。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對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關于人類的美的概念首先表現在崇高的人類的尊嚴之中,表現在確立最公正的——共產主義的——關系之中”,圣·埃克絮佩利也說:“唯一真正的美是人與人交往的美。”人與人交往的美是人的心靈美、行為美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上的具體表現。大學生之間應該創造一種真誠相待、和睦共處、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共同進步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產生出集體的力量和團結的力量。三是藝術創造能力。大學生充滿朝氣,富有想象力,他們的創造欲望強烈,展現才華的積極性很高,培養大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既是必需的,又是可能的。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大學生開展藝術創造活動,如讓他們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舉辦大學生攝影、書畫作品展覽,開展文學創作活動等等,不斷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
      三
  審美教育是學校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審美教育,是缺乏生氣的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在我國,美育實踐雖然歷史悠久,但在較長的一段時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擾,特別是十年“文革”的破壞,美育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美育開始復蘇,出現了發展的好勢頭,特別是在高校,美育受到重視,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趨明顯。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校的美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重視美育”,認為“學校美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切實加強”。高校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針對存在的問題,認真改進和加強美育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條審美教育的新路子。
  第一、切實加強對美育工作的領導,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體制。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審美教育的作用在高校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基本上沒有審美教育的計劃,美育所需的師資、設施、經費、場地等普遍沒有落實,因而,審美教育的實際效果不夠顯著,有時甚至用其它活動來代替和沖擊美育活動。美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完成美育的任務,高校的領導者和教育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并要加大宣傳輿論的力度,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濃厚的美育氣氛。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美育工作體制,成立由校長負責的美育工作委員會,加強對美育工作的指導和決策。同時要成立美學教研室等教學科研機構,負責具體的美育教學和美育活動的實施與管理。
  第二、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努力培養大學生的自覺審美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必須健全和加強美育課程建設,把美育課程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學計劃,并在經費和師資力量上給予保證。要改革審美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結合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體現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在教學中既要通過藝術課、美學課進行審美教育,同時還要將美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教師要重視自己的儀表美、語言美,充分發掘各門學科教學中蘊含的美的因素,根據學科的特點進行審美教育,以美的魅力吸引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把愛美、求真、向善統一起來,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高校開展審美教育,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還要通過課外活動來進行,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一個區別就是大學生自己掌握的時間較多。大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文化比賽活動,基本上都在課外時間進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參加,以活躍學生的文化生活,發現和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和才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欣賞和創造的能力。高校必須加強課外活動的管理,合理安排好美育活動的內容,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用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美育活動占領課外文化陣地。
  第三、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形成立體化的審美教育網絡。
  大學生美育活動的基本場所在校內,高校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堅持不懈地加強美學教學和美育活動,但僅僅在校園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對社會美的發現和感受,關在校園里是不行的。所以,高校開展審美教育,必須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與參加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體驗人生的意義,在社會這個大海洋中去尋找美、挖掘美、感受美。特別是在美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方面,社會確實是個極好的鍛煉場所。如進行文藝創作,不親身去體察生活,就不能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就不能把生活中的美集中、概括到藝術中去。通過實踐讓大學生了解工農,感受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體驗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并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點和自身優勢,用所學的知識為社會服務,從而使心靈得到充實,精神得到升華。
  第四、堅持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美育中的作用。
  學校開設美學、藝術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我們應該看到,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他們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審美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較高,因此,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美育過程中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尤其要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審美活動,如音樂欣賞、青春詩會、書畫展覽、文體比賽、游園踏青等等,并引導更多的學生參加這樣由學生自己開展的群眾性的美育活動,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薰陶。
              作者單位 學生處 責任編輯 成眾*
  
  
  
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蕪湖507-511G4高等教育唐皖寧19961996 作者: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蕪湖507-511G4高等教育唐皖寧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3:03

[新一篇] 論地理教學與素質教育

[舊一篇] 論學習的基本類型與教學設計  ——學習雙機制理論的教學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