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理教學與素質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地理科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匯合,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于1989年第三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上明確闡述:“我希望在中國要大膽建立地理科學,我們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學大旗,原因就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要科學地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就必須認真地搞地理科學!”“地理科學對社會主義建設來說,是一門迫切需要的科學”“在國民教育中地理科學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就地理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些個人的看法。
      一、中學地理教學獨特的德育功能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教育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精神。地理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各項意識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學能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家鄉,認識祖國,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界,這就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能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思想境界、行為規范的教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品德,培養全球意識和國際意識。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于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夸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經濟發展相當迅速,但至今經濟技術水平較低,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課本知識的傳授,同時利用假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寫調查報告、小論文。這些活動使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有真實的心理體驗,并要經受毅力磨練,德育考驗及是非識別,達到德育內化的功效。國情教育中緊扣“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個重點,突出人地關系,聯系有關國策,使學生熟悉鄉情,了解國情,激發他們的報國之情。
  世界地理教學,對培養學生熱愛世界勞動人民,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都有重要作用。
  歷史上的反動統治階級有意把各種自然現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變,如狂風、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歸之于妖魔鬼怪的興風作浪,用以恐嚇群眾,欺騙群眾和愚弄群眾,以維護其反動統治。自然地理教學可以把上述各種自然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地球上大氣的運動和大氣熱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運動和水平衡原理;地殼的變化和地殼物質循環原理;生態系統的變化和生態平衡原理,都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物質的運動性和運動的規律性,世界上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運動和發展的結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學對破除迷信,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
  中學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的各種正確的地理觀點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謂正確的地理觀點,主要是正確的人地觀、種族觀、因果觀。正確的人地觀能使學生明確要遵循自然規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平衡,預測經人類活動影響后自然界的演化發展,依此調整人類的行為;正確的種族觀,使學生反對種族優化論,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正確的因果觀,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科學地解釋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因果關系。正確運用唯物辯證法,免犯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
      二、滲透市場經濟意識,培養新型人才
  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標。經濟地理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初步認識生產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導思想和特點,并盡量運用這些所學的知識為社會生產服務。
  我國有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七個經濟區域。三大經濟帶各有其優勢和不足,呈現出明顯的經度地帶性規律差異,東部地區人口集中,氣候良好,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帶土地資源、礦產、能源資源極為豐富,東部地帶經濟的優先發展為中西部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中西部經濟帶尤如一頭醒獅。我國的七個經濟區域是復合型經濟區,是兼有遠景和類型特征的綜合經濟區,是類型與綜合過渡型經濟區。按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內在聯系以及地理自然特點,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在已有經濟布局的基礎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的全國整體經濟發展布局。為學生結合我國經濟地理知識的學習加深印象,加深了解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地理教育在生產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教材的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間接為生產建設服務。生產和原料分布的知識,生產聯系的知識,國民經濟發展的知識,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林、牧業和漁業生產活動等,處處都可以看到自然條件與這些生產活動的密切聯系,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對進行各種生產有重大意義。
  “中國旅游業”一節是初中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游業與交通、通訊、建筑、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游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游搭臺,經貿唱戲”永續發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革命圣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出現“民工潮”、“打工妹”現象,引導學生從改革開放的角度進行分析:市場經濟的建立,通過市場使社會資源得以優化配置,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為的中心城市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使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的優勢顯示出來,從而導致貧困地區成千上萬人口開始向中心城市轉移,形成每年季節性的“民工潮”。從而增加了貧困地區資金來源,緩解了勞力過剩問題,還帶動了信息、資金、技術的流動,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大大加強。使學生把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當中,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培養跨世紀新型人才。
      三、地理是中學的一門基礎課
  中學地理教材中,既有社會科學的內容,又有自然科學的內容,橫跨文、理兩大科學領域。地理和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也有一定聯系,因為地理涉及到天體系統,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有了地理知識就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地球為什么繞日運動?月亮為什么繞地球旋轉?等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是地理問題,又是物理問題,也是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對啟發學生學習物理和數學也有積極作用,反之,學生掌握了萬有引力,曲線運動,流體力學等物理知識后,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還有時間的推算,比例尺的計算和測量等問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此外,在地理教學中,還會講到巖石的風化,石灰巖地形的形成,土壤酸堿度以及各種有用礦物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學知識。可見,學生掌握了化學知識,對學習地理也大有好處。反之,學生掌握了這些地理知識,對他們學習物理、化學、數學,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中學地理教學還能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會地理觀察,氣象觀察等基本技能,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四、學生的發展依賴于地理教育
  地理這門學科從宏觀上來說,對宇宙空間的研究和開發,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水資源、氣象預報,地區發展等都是一種專門的基礎學科。那么,對于我們的培養對象——學生,終將要成為未來生活的各色各樣的社會成員。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經常要遇到與地理有關的各種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地理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對問題的決擇。作為一個學習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進的地理技術獲取信息,分析和評價信息;作為一個求職者,知道地方特征與就業機會的聯系,以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職中更具競爭力;作為一個生產者,知道區位,生產和銷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與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產中的環境代價,從而決定取舍,或趨利避害,爭得效益;作為一個公民,能關注對環境和生命的可持續發展有益或有害的情況,關心環境質量,人類生活狀況和生命支持系統——生物圈狀況,知道自己如何保護環境,如何鼓勵他人這樣做,對公共環境問題持何種價值觀和采取什么做法,使個人和社會都受益。
  總之,地理學科在其他的許許多多的領域都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福建中學教學福州11~1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黃達常19981998 作者:福建中學教學福州11~1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黃達常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3:03

[新一篇] 論史料教學的價值  ——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

[舊一篇] 論大學生的審美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