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蘇射陽實驗小學 張素英 王治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包括感知、記憶和想象等心理現象。其中思維是最重要的,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但是,人的思維不是一開始就十分完善的。思維是在實踐活動中經過訓練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又有其特殊性。就是說,它必須與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結合起來。即在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同時進行思維訓練。其根本原因有兩個:第一,人的認識、人的思維發展,都是受一定的社會制約的,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我們在教學時進行思維訓練,目的在于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我們豈能允許離開這個目標?第二,學習語文有其特殊規律,離開了教材,離開了字、詞、句、篇去搞另一套思維訓練,就不是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憑借教材進行的。因此,我們的思維訓練就要有助于學生突破教材難點;掌握教材重點,理清文章思路,探索學習語文的規律。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造就未來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呢?筆者就實踐中的三點體會就教于同仁。
      一、歸類比較,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表現在一個人在思維過程中能夠全面地看問題,著眼于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從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問題的本質。現今教材內容精,范圍廣,容量大。就以第六冊教材為例:全冊教材共30篇課文。其中有記述革命老前輩故事的;也有描寫國內外兒童生活的;有歷史人物,也有當代英雄;有以寫人記事為主的,也有寫景物的;有記敘文、說明文,也有童話、民間故事、古詩。兒童在課堂上吸收了內容多、范圍廣的知識,激發了求知欲。課堂外,他們更是如饑似渴地學習,廣泛閱讀了課外書籍。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就閱讀了《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中國童話故事》、《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畫冊等。還有的同學開始讀《中國通史》。大容量、廣范圍的閱讀為開闊兒童的視野提供了有利條件,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歸類,使之系統化,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程度的提高。這就猶如眾多的射線,它們源于一點,卻又朝著各自的方向。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它能使學生明確地掌握概念,進行判斷,它是確定事物彼此之間的同異和關系的一種思維方式。
  比較對認識現實有著重要作用。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拿不同的事物來相互比較,才能對這個事物有比較充分的多方面的認識。教學上也是如此。例如:教《頤和園》一課后,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并將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這兩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但具體內容不同。小興安嶺是一望無際的大森林,作者重點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樹木的變化,表達作者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頤和園則是一座公園,作者著重介紹頤和園的古建筑,從而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贊美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思想感情,兩課在寫法上也不同。《美麗的小興安嶺》按時間順序寫,《頤和園》則按空間位置的變換寫。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掌握了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進而懂得了描寫事物要抓住特點的道理。
  又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后,學生聯系曾經學習過的《視死如歸》、《朱德同志二三事》、《列寧小時候的故事》等課文進行比較,不僅認識了人的美好品質,熱愛祖國、刻苦學習,艱苦樸素、勇敢堅強、以身作則、助人為樂……還知道了只有通過具體事例寫人,才能充分表達人的精神品質。
  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歸類比較,教師必須首先將教材歸類,注意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時,才能瞻前顧后,引導學生比較、歸類、找出異同。學生在閱讀中分析、比較、概括。找到了規律,他們就能多角度地認識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分析綜合,培養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表現為思考問題時遵循邏輯的規律,提出問題明確而不含糊,推理合乎邏輯規則,論證問題時條理清楚,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這是一種高級的思維品質,需要許多條件,如知識水平、理論水平,更需要較長期的培養和鍛煉。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積累知識不是目的,應教會他們學會遷移知識、運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因而,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組成部分或個別特性的過程。綜合是把組成部分或個別特性組合為整體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思維過程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在任何一個比較復雜的思維過程中,都是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綜合的,閱讀教學同樣如此。學生讀懂一篇文章,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回到整體。這是閱讀活動中的一個分析、綜合過程。要教會學生從整體出發,把文章各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中心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達到加深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可分為三個基本步驟:1.初讀,從整體入手,了解文章概況;2.細讀,重點學習,深入理解;3.熟讀,全面消化,總結提高。
  例如: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時,初讀課文,學生已知道了課文主要寫了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美麗景色,得到的初步印象是: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但僅得到這樣的印象是不夠的,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還應當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初步印象涉及到兩點:一是頤和園“大”,二是頤和園“美”,課文是怎么具體說明這兩點的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仔細閱讀課文第2段“長廊”。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學生發現課文這部分主要寫了兩點:長廊和長廊的環境。寫長廊主要寫它的長和長廊上的畫。寫“長”,說明頤和園之大;寫“畫”突出長廊之美,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敏和智慧,進而說明頤和園的美。這樣,學生開始產生的“大”和“美”的印象得到了落實,并由此進一步認識到長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的結晶。接著,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己閱讀了課文的其余部分“萬壽山”、“昆明湖”。理解了課文各部分的邏輯聯系,對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深化促進了對詞句的理解。例如:《頤和園》中的“長廊”這一部分,學生把握了其在課文中的地位后,就能較好地理解詞句,他們不僅把握了句子間的聯系,還知道了課文用“3里長”、“207間”等具體數字說明長廊之長,用“紅”、“綠”、“五彩”等表示顏色的詞體現美,用“人物、花草、風景”、“間間不同”表現畫面內容豐富,突出長廊之美。這樣,詞句的理解又幫助學生進一步落實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學生認識了內容與中心思想的關系,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較高層次。
  又如:教《視死如歸》一課,可以重點讓學生分析研究王若飛講的幾句話,透過語言現象,體會王若飛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崇高氣節,把握內容與中心的邏輯關系。教《大海的歌》,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每部分內容,把握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閱讀教學中常使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還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一長,學生逐漸熟悉了這種方法,就能把它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三、嚴格訓練,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大量的閱讀,廣闊的知識,為學生深刻認識事物打下了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深化又促進了思維敏捷性的發展。
  記得閱讀教學剛開始時,教師往往要鋪墊好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學生才能概括出一篇不長的課文的主要內容。后來,教師逐漸減少問題,直至最后只提一個問題:課文主要寫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理解能力的提高,學生逐步摸索到了閱讀的一般規律,他們的思維敏捷了。讀上一遍,大都能夠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得出初步印象。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認真思考,認真聽同學的發言,迅速反應、補充、完善。經過這樣循環往復的訓練,學生回答問題的速度快了,正確率高了。作文時,他們也能根據作文要求,稍加思索,就能迅速組織材料,一氣呵成,然后再作修改。課外,他們還能對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情敏捷地作出反應。
  世界在飛速發展,今天的教育應該是未來的教育。未來最需要的建設者:一要看問題有一定的視廣度;二要具備思考問題遵循規律,判斷問題明確而不含糊,合乎邏輯規則,論證問題條理清楚這一高效的思維品質;三要反應迅速,思維敏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們每位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應該立足主陣地,注重多研究,在培養孩子們思維的廣闊性、邏輯性、敏捷性諸方面多下功夫,多傾心血,做“帶兵”的強將,做好新一代人才成長的階梯。
  
  
  
學科教育京17-19G39小學各科教學張素英/王治國19961996 作者:學科教育京17-19G39小學各科教學張素英/王治國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3:37

[新一篇] 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舊一篇] 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