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探微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學語言是一種專業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針對特定的學生對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時間里為達到某一預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語言。教師講課主要是依靠語言傳授知識和啟迪智慧的,所以,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講課的效果和質量。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修養,是教學藝術的一個基本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杰作《學記》中有“善教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之論,明確提出了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及要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鮮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語言藝術的修養。
  一、規范準確,具有邏輯性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具,教學語言的組織和設計反映著教學思維的深刻程度。所以,教學語言要規范、準確、具有邏輯性,具體地說就是講課要用普通話,用詞要規范,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表達準確,條理清楚,銜接自然,符合邏輯。這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起碼的要求。課堂上教師若是用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恰到好處地表達相關信息,學生自然會喜歡聽,會自覺自愿地按教師提出的要求做,教學效果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例如一位教師在講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志愿軍戰士馬玉祥舍身救朝鮮兒童的動作描寫時說“踹”字用得好,接著又列舉某位學生進教室時一腳把門踹開的行為作對照,最后用平緩的語調說學生踹門行為不文明,志愿軍戰士踹門則表現了英勇救人的國際主義精神。精練準確的語言表達使學生頓覺領悟。
  二、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
  教師取得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通過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聽起來才有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要使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就要根據教材內容多用大眾化的諺語、歇后語,多用恰當的比喻和具體的數據,讓課文中的文字活起來。
  教師語言的啟發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鼓勵性和思考性上,一方面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激情,能鼓勵學生去獲取知識;另一方面要善于設疑激疑,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答問題。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在于教師能否善于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否激發學生探尋知識、掌握知識的強烈愿望。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積極的啟發性,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憤”和“悱”的情況下,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他們對講授的內容必定高度注意,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產生探求知識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課堂上,教師應不斷地給學生創造“憤”“悱”的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比如導語的設計,一個好的導語往往是一堂課成功的開始。因此要精心設計導語,以商量的口吻、親切的語氣和信任的表情,啟發學生溫故知新,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學新知識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礎。如在講《岳陽樓記》時可這樣引入:“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核舟記》,請大家回憶一下,這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學生回答:說明文]我們今天再學習一篇‘記’,它不是說明文,而是采用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一層層地寫出了自己的見解。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敘事寫景,又是如何抒情議論的?重點在哪一方面?”這樣的導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情真意切,深于傳情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一方面情感是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發展的原動力,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相應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動,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學習;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來。
  教師應通過語言用自己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心與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種子播進學生心田。如在教學《背影》時先讓學生背誦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說:“這首詩寫的是母子情深,把母愛比作是春日的暖陽,其實父愛一點也不比母愛遜色,可以比作沉默的火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表達父子之情的《背影》一文。”一席話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打開了他們感情的閘門,為學習課文作好了良好的心理準備,教師激發出學生潛在的純真的感情,使他們在強烈的感情驅使下學知識、受教育、明道理、懂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在形式上、內容上去接受知識,以自己情緒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無視教材內涵,為講課而講課,視情感為任意附加的身外之物,決不會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效果當然就不會好。
  四、詼諧含蓄,具有趣味性
  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是潤滑劑。適度的幽默、詼諧,會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使學生更有學習的興趣,他們會覺得學習內容豐富多彩,處在愉悅的心境中,而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担,并集中精力獲取知識,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教學也才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有趣、幽默含蓄的語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以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入的思考。例如有位教師針對學生隨意更改成語的問題時說:“成語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怎么能改為‘失敗是成功之爹’呢?”學生開懷大笑,在歡愉中掌握了這一知識點。當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勞時,教師應及時來一個小插曲,或講一個小故事、小典故,或講一個與學習有關的笑話,既能消除疲勞,又能活躍課堂氣氛。
  收稿日期:2005—09—17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115~116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崔志英20062006
崔志英,唐山市第三十中學,河北 唐山 063000
  崔志英(1966—),女,河北灤縣人,唐山市第三十中學一級教師。
作者:唐山師范學院學報115~116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崔志英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3:43

[新一篇] 語文教學語言的語音藝術

[舊一篇] 語文教學需喚醒語言的原初詩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