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把知識、技能傳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和載體,是一種專門行業的工作語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都靠語言組織,教學過程也靠語言調控。(當然這里的語言是指有聲的自然語言,即語音符號系統。)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語言有兩個方面的榜樣,課文是有形無聲的榜樣,教師教學語言是有聲無形的榜樣。語文教師語言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動情,言之生趣,學生才能逐步產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濃厚興趣,養成正確使用祖國語言的良好習慣,掌握運用祖國語言的真正本領。那么作為語文教學語言重要組成部分的語音具有什么特點和要求呢?我認為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音的規范性
語音只有真,才能善,才能美。教學語音的準確性是達到教學清晰美的主要途徑,是連接教與學的重要津梁。只有當教師十分準確地利用語音傳遞信息時,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滿足,并產生審美快感。漢字是表意文字,音韻調之間關系密切,若語音不準,表意則可能差之千里;漢語中多音現象、混音現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師在準備教學語言時,潛心推敲、稽查,以求準確通暢地表情達意。
說準字音應是語文教師的一項最基本的素質。如果語文教師常把“馴良”(xùnliáng)說成(xúnliáng),“呆板”(dāibǎn)說成(áibǎn),“推重”(tuīzhòng)說成(tuīchóng),那么不但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而且還可能動搖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對教學質量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語音規范性,還要求教師課堂語言要講普通話,切忌滿口俚語鄉音。我國地廣人多,語音繁雜,就漢語而言,有八大方言,每種方言又有多種語調,如果教師各行其是,勢必造成語音的混亂,造成漢語交際的困難。
周恩來同志曾經說過:“在我國各民族中努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就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因此,我們說使用標準語音的普通話,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負有社會責任的。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性,語文教師就處于推廣普通話的首當其沖的重要地位。語文教師應當身體力行,做普及弘揚普通話的急先鋒,說準普通話的音韻調,糾正方言,排除鄉音的干擾,暢達規范地進行信息交流,正確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思想、情感,推動普通話在社會的廣泛傳播。
二、語流的節奏性
語流的節奏是指教師講課時語音語調的高低頓挫。數理化等學科具有明顯的知識層遞性,呈縱式結構,可在教師牽引下尋芳攬勝,一步一個臺階;語文學科則不然,沒有顯著的梯度特征,呈橫式結構,因此在語流節奏上的要求更高。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大腦皮層會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要打破這種單調的催眠刺激,就要讓教學語音具有節奏感。漢語是聲調語言,聲調不同,語音語義就不一樣。教學時,我們就要合理安排語音的陰陽上去,使語音語調抑揚頓挫,平仄多變,以使知識的傳授取得最佳效果。
馬卡連柯說過:“聲調的運用所以具有意義,倒不僅僅為了嘹亮地來談吐,而是為了更準確地、生動地、有力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緒巧妙地編排組裝語言,使音義和諧,恰切地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神經,就能導致其大腦皮層不斷產生興奮,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三、音調的情感性
漢字不單純是一種表意符號,它是熔音、形、義、物、情、理于一爐的多元體。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妙文華章:或深沉的敘事,或飽滿的抒情,或奇妙的想象,或透辟的說理,或翔實的說明,無不激思導學,引人入勝。因此語文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極富情感性、啟發性,要充滿教師激情,飽含知識養料,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促進學生在輕松歡愉的氛圍中,心會神凝,孜孜以學。
試想一下,教師講課時,若擺出一副大主教傳經布道式的莊嚴面孔,不茍言笑,表情木然,語調莊重有加,像一臺機器人那樣按編定的軟件程序機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節,那么就會自然地產生出各種無形的“傳染力”,漸漸銷蝕學生學習的興致。教師不講則已,越講越沒味,越講學生越沒勁兒,使一種冷淡、無聊、沉悶的氣氛籠罩在課堂上,在學生心間彌散、凝聚,化為窒息思維的“疲勞素”和“催眠劑”。
因此,語文教師要依學科和課文特點,注意揣摩言語技巧,運用語氣、語調等把話說得“甜”一些,“情感”一些:語氣親切、柔和,但不失莊嚴感;語調低一點,但不失其生氣;語感兒童氣足一些,又沒有矯揉造作之嫌。語調中洋溢著與學生一道探尋知識奧秘的熱情,這就需要多學點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語言,使自己的語調合學生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味盎然,精神專注,情緒飽滿,“陶陶然樂在其中”。
四、音響的適度性
說話聲音強弱,從語音角度看,是音響問題,而音響大小是以人聽覺的程度來衡量的。教師上課不能不努力尋求教學語言的合理響度,也就是使自己說話的音高、音強、音長控制在最適宜的程度。具體標準是使坐在每個位置上的學生都能毫不吃力地聽清楚教師講的每種音調、每個音節,并且耳感舒適;如果超過或達不到這個合理響度,都會妨礙信息傳遞,影響教與學的效果。不少教師自己恃聲音“洪亮”,習慣于高音大嗓,聲震天地,這種習慣是有害無益的。教師做多余的功,是在無謂地消耗能量;況且教室毗鄰連接,你講課聲音過大,對四鄰是很嚴重的干擾,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秩序;再說,對本班學生而言,超過所需響度的講話會使聽者感到太受刺激而心神不寧,影響收取信息和即時反饋。反之,如果聲音纖細,達不到必需的響度,使學生聽起來很吃力,稍一疏忽就聽不清,時間一長,學生極易疲勞,同樣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可見聲音過小也是不科學的。
要科學地把握適宜的音響,就要靠教師善于體會琢磨,在實踐中總結,借助個人耳朵的“監聽”,并依據教室空間大小,學生座位與講臺間最近和最遠距離,聽課人數多少,門窗是關是開,教室內外噪音大小等各種與音響有關的因素,以及個人聲音特點,來確定個人說話的合理響度,追求音響的最佳效果。
總之,教學語言的語音應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要求教師發音要準確規范,節奏和諧,情真意切,音響適中,富于誘導性、啟發性,從而全面開啟教與學信息傳遞的雙邊渠道,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語文責編 任寶華)
天津教育35-36G31中學語文教學于安利19971997 作者:天津教育35-36G31中學語文教學于安利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