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三)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篇 創造教評一體,共同改進與開發課程的教學評價
    記得一位很出色的教師說過,原先,學校里為了加強教學管理,在每個教室里裝了攝像頭,以便校方隨時可以觀察教學情況,提高教學評價的水準。這使得許多教師很不自在,不管校方如何解釋,大家都覺得有受監視之感,但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反對這種“科學的措施”。結果教學規范了,但少了活力和生氣。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干脆要求校方將他的每一堂課錄下來。得空,自我欣賞,“突然”發現了許多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改進。一個時期下來,水平提高得很快。由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有評價者將自己的評價過程攝錄下來,從教學者或第三者的角度,觀看錄像中的評價過程,會有什么效果呢?我們不能奢望沒有評價的教學,但我們卻可以創造教評一體,共同改進與開發課程的現代教學評價。它是一種通過人際關系的協調、交流來謀求共同發展的課程開發活動,需要科學,更需要人文——有關各方面的相融、互補、共振和躍升。為此,我們一方面應盡可能地創造適合教學發展需要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既有共性進步,又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評價模式;一方面還要始終追求無論基于何種具體目的、任務的教學評價,都應當以促進教與學的發展為出發點,以溝通理解與切磋為基本任務,以和諧、能動與有效為方案準則,以“讓我們蕩起雙槳”——即以教與評等有關人員同心協力,努力運用“教”與“評”兩支槳,推動課程的改進與開發。從理論上看,教學評價可以從兩個途徑進行,一是通過對教學行為的直接觀察進行專家團體式的評價;一是通過對教學效果,即學生的前后變化進行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的比較,推論和評價教學行為。兩種途徑的評價各有所長:前者是一種直接評價,注重的是過程,但有可能影響評價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是專家團體的主觀因素;后者是一種間接評價,強調的是結果,但由于測量技術上的原因,在認知領域較為成功,而在情感等非認知領域則空白較多。由于前者直接探討教學過程,對被評者的影響比較具體而確定;后者間接追究、反思教學過程,對被評者的影響則較為原則而不確定。本文著重討論前者。
      一、基準型評價
    基準型評價指的是為了確定被評者是否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而進行的評價過程。它所關心的問題是:“被評者能不能獨立上崗,完成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也可稱為上崗評價。它的具體任務是幫助被評者和有關各方面了解被評者是否達到了可以獨立上崗的各項要求?找出每項要求的正、負兩種距離,提出改進或進一步提高的建議。
    一般而言,基準型評價的項目和權重偏向于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歷史教師的基礎標準,只留出少量的空間給可能存在的發展性要求。以下是一種基準型評價量表。
    例一:課堂教學評價量表
    姓名:__性別:__年齡:__學校:__
    課程內容:__執教班級:__
    教師說課與自評:__
    說明:
    1.“教師說課與評課”是指被評教師在上課前后向評價者介紹學生的情況、對課程內容和目標的理解與設計、對課程實施過程的有關說明或辯解以及自我評價等。
    2.“1-10”個項目的權重和“評價等級”的分值,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確定。一般情況每個項目為10分;7個等級為10、9、8、7、6、5、3。如有特別導向或強調,可調整項目的滿分值。
    3.評價者一般不少于三位,每位評價者聽課次數至少在三次以上。
    4.每次打分和寫評語前,應與被評者交流、商榷,使評價更全面、客觀和富于激勵性。
    評價項目               評價等級1.語音語調:語言規范          A B C D E F G      語調得當2.形象教態:衣冠端正      舉止大方3.板書設計:重點突出      清晰明了4.教具設施:貴在利用      鼓勵革新5.知識的科學性:知識無誤        觀點正確6.結構的邏輯性:中心突出        層次分明7.目標的明確性:知能德美        把握適度8.時間的合理性:緊而不趕        松而不散9.情感的飽滿性:真實親切        和諧融洽10.傳授的藝術性:有的放矢         深入淺出評語:                       評價人:                      年  月  日

            

網載 2013-09-10 20:49: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