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種新的教學智慧  ——一種改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理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02)05-0022-05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以其鮮明的職業性和實踐性,以其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向高層次發展的專業化,與終身教育接軌、與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接軌等優勢,在短短幾年的試點培養中已初具規模,呈現出發展的良好勢頭。它不只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師范教育向培養高層次基礎教育師資提升的一座“里程碑”,可以認為,它必將成為本科師范院校以及綜合大學中的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培養一種新規格的人才,不僅要有新的課程體系,而且要有新的教學智慧,這與時下承担培養任務的高校已有經驗并不完全相同。被稱為“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壘”的高等學校,在培養教育碩士的教學實踐中,因此出現兩種保守經驗性偏失:向學術型碩士的偏失,使之不能充分支持學習者的實踐優勢;向實踐型本科生的偏失,使之不足以保證學習者達到碩士生層次。本文僅就改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理念問題進行膚淺辨析,希望對糾正正在發生的偏失有所啟示。
    一、關于規格:對“同層次不同規格”及其適應性教學的辨析
  規格問題,在教學意義上就是目標定位問題、教學目的論問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與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同是碩士學位研究生層次,但其規格不同、類型不同。承担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其以往培養研究生的經驗以及相關的價值觀、教育思維、管理模式的先驗定勢,很容易導致對教育碩士的不同規格類型的理解失誤,甚至就以先驗定勢中的教育學碩士的規格來要求教育碩士。誠然,人們從理論上似乎可以厘清一些觀念,但是實踐中的標準把握,習慣化了的教學行為卻未必超越,因此,在實踐的而不是理論的意義上,教育學碩士與教育碩士的不同規格常常被誤解為不同層次。這正是人們把教育碩士貶抑為“低層次”的內在依據,或者說是個由經驗論導致的錯誤前提。
  事實上,不公正的教育和教學行為已經在這種誤解下發生了。盡管我們不乏各種文本規定,但在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論文指導、答辯及學位授予、導師遴選甚至教學工作量計算等各方面實踐中,幾乎都存在著某些源于“低層次”判斷的偏差。在這些領域里,人們不是以不同規格來體現差異性,而是以因循的相同規格降低層次,由此,也就無須以新的教學智慧來駕馭,原本復雜的新事物被異化理解之后反而簡單了。多數教師依然采用并無根本性變革的教學行為來對待教育碩士,人為地強化著教育碩士們的所謂差距,卻無形中掩抑了施教者的保守因循。在評價教育學碩士論文時,有些教師竟以“連教育碩士都不如”為當然依據,無意中表明了施教者對教育碩士規格理解及其教學理念的差距。
  因此我們必須重申:同層次意味著人才質量、學術(廣義)水平,以及與此相關的職業角色地位是在同一層次上,可以說是“另類”、“另型”、“另規格”,但卻不是“另層次”。
  教育學碩士與教育碩士的規格不同,指的是“類”與“型”的不同。這種不同就像是高校內部職稱評聘中的研究系列與教學系列的不同,是研究員與教授的不同,或者是教學科研型教授與教學為主型教授的不同,甚至是像大學教授與企業里的總工程師的那種不同。具體地來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與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都是介于學士學位與博士學位之間的碩士學位,所以層次相同;而其規格類型,則與專業傾向性相關,它們同屬教育專業,細分則還有傾向教育學或是教育的區別。教育學是一個學科門類,一個科學體系、理論系統,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而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意味著一個行為體系、實踐系統。這樣,同是攻讀碩士學位,就有了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旨趣、不同的對教育進行研究、探索的取向,而同是指導碩士研究生,施教者的教學智慧也因此而必須有所不同。
  教育學碩士必須研究教育,這是理論產生于實踐以及理論必須聯系實際的道理,相應的教學智慧,因此主要是在理論方面,盡管實踐的智慧因此十分重要,實踐智慧的貧乏正成為遏制理論發展的關鍵,也依然動搖不了理論智慧者的尊嚴;而教育碩士必須研究教育學,這是實踐要尋求理論指導的道理,相應的教學智慧,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在實踐智慧方面,盡管理論的智慧也十分重要,理論智慧的薄弱也正是實踐中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缺憾,但只憑借理論智慧依然不能滿足針對實踐型教育碩士的教學需要。就此而論,如果時下理論界幾成定論的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角色關系不是空話,那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教學,就不該是苛求教育碩士們削足適履地來接受高校因循舊制的教學,而是高校為適應培養新規格人才的需要,銳意改造自己的教學觀念,率先培養自己的新的教學實踐智慧。
  如果從發展的趨向來看這個問題,教育碩士這樣一種新規格人才,其對教育學科發展的特殊的意義,可能還意味著高校尤其是高等師范院校的一種新的發展契機,從這個角度來辨析,高校中生長新的教學智慧,就不只是培養人才的需要,而且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了。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普遍存在著深重的文化隔離,它們之間因為言語的、心理的、教育文化的諸多障礙,長期不能有效溝通,由此形成了高校教育理論下不去,基層教育實踐上不來的尷尬格局。時下,當基礎教育實踐中的優秀中青年教師,以其訓練有素的教育實踐基礎進入高校攻讀教育碩士學位的情況下,至少可以認為,這是高校高層理論文化與基層實踐文化之間實現架構的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將可能產生極富生機活力的一種中介形態的創造:活的教育科學。而活的教育科學,離不開實踐的上向求索,也需要理論的下向傳播,但舊有的教和學全然無力駕馭它,這就需要有全新的教學實踐智慧,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和學的實踐智慧。
    二、關于優勢:對攻讀教育碩士的學習者基礎的換位辨析
  我們因循經驗思維,會執著于經驗立場或出發點來片面地看待新事物,這種片面性發生的依據,往往在于對經驗性權威的維護。而這種維護出現在教學中,通常于有意無意之中,就把學習者主體放在了被動的或附屬的角色位置。這樣,討論學習者基礎的優劣,就只能以經驗性權威的標準為標準,教學角色關系就會在這種錯位標準之下被顛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教學,乃至其他門類或學科方向的專業學位教育中的教學,有礙于學習者基礎(許多學習者雖已獲得學士學位,但不是教育學學士)與經驗性權威標準相比較的薄弱性,就正在發生著這樣的顛倒。高校中,人們把教育碩士判斷為“低層次”,主要采用的還是撇開學習者之實踐優勢的教育學碩士的標準,其實,這同時也是能夠維護高校經驗性權威的標準(這是高等教育中有些文化霸權意味的常用標準,正是這樣的標準,使得許多高校中的優勢學科不能在開發應用領域中有所作為)。
  從現象上看,人們是在以教育學碩士之長比實踐型的教育碩士之“短”,卻又決不同時以教育碩士之長比教育學碩士之短,由此就產生了不公平比較基礎上的不公平判斷。但從實質上看,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之中的確存在著高校自身的經驗性權威維護的問題,因為在高校,這幾乎是種慣例,它習慣于只要求各類各型的學習者適應它,卻少有適應學習者的自覺改造,即便是能夠關注些課程結構調整,或者設計出新專業的新課程體系,實踐中的教學觀念也會依然保守,這對于尊重并且適應學習者的優勢而言,無疑是種深在的制約。學術型的教育學碩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適合于高校自身的經驗立場和權威性的,所以并不發生重大沖突。而實踐型的教育碩士則不同,它的出現對于高校培養人才的原有秩序而言,是沖突性的,這種沖突向高校長期維護并且約定俗成的深在制約性提出了挑戰。面對挑戰,高校既有的教學觀念就面臨著一個是繼續維護還是銳意變革的問題。
  本文主張在教育碩士培養中的教與學的角色關系問題上,高校能采取換位的立場,自覺地松動些自身的教學霸權,也不必空談什么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能真正尊重些學習者主體就是重大進步。如此,在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我們就可能注重研究學習者的優勢長處,并借以尋求因勢利導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創造真正適應學習者基礎的也適應培養新規格人才之社會需要的發展格局。以此換位的立場而論,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學習者基礎非但不弱,反而還具有雙重優勢。
  一是實踐經驗基礎優勢。與多數學術型碩士相比較,教育碩士因其職業性、實踐性而具有突出的優勢長處。他們多數是基層第一線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而且有不少同志在學校乃至區、市的科研、教學、班主任工作或教育管理崗位上,就是出類拔萃的帶頭人。因此,他們不僅在教育和教學實踐環節上,在教育考察和調研方面優勢明顯,而且在日常課程的學習中,他們直接帶入課堂的實踐經驗、對鮮活的教育和教學的切身體悟、在班主任崗位上所獲得的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心理事實,也常使他們在對教育理論的認識與領悟、理解與判斷方面,特別是在存疑及批判性思維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尊重這些優勢,就該承認它們在目前的培養工作中,已經沖擊到高校里的某些薄弱環節了。它尖銳地向不從實踐出發的教育理論提出了挑戰,也向缺乏實踐智慧的專業學位教育自身的教學提出了詰難。深入考察不難發現,具有實踐經驗基礎的教育碩士們,對教育學博士乃至教授們的教學的評價,實際上并不比博士或教授對他們的評價高多少。誠然,他們所使用的評價話語不是“低層次”而是“高層次”,是諸如“陽春白雪和者蓋寡”、“云里霧里誰知道講的是什么”、“這位博士根本不懂中國的教育”一類。只不過由于其被動附屬的教學角色,使之失去了平等對話的前提,評價往往只是私下里說說,而在高校權威們面前則只能緘默恭順而已。對此,我們認為,高校內部不能自欺欺人,為了應對挑戰、超越詰難,必需認真反思自我,改造自我,承認學習者的優勢,并以此激勵自身的適應性改革,因為高校應當對適應社會需求、培養社會適應性人才作出承諾,并且積極地為實現承諾尋求對策。有些高校采取聘請實踐專家共同指導教育碩士的措施,可謂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辦法,借鑒的正是對高校而言的“新”教學智慧,不失為值得倡導的遠見之舉。
  二是教育與教學實踐研究優勢。教育碩士,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有望以其不可替代的教育與教學實踐研究的優勢而崛起,成為教育科學應用與創造的重要人才資源。因為從教育科學研究自身的發展來看,基礎研究的優勢是在學術型人才方面,而應用研究的優勢正在職業型實踐型的人才方面。而教育碩士們,正是具有應用研究優勢的,他們在優勢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如果具有了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積累,敏感的教育科學意識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素質,獲得了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夠定位適當地選擇研究課題,進行實踐中的自發性教學研究,必然會在創造“活的教育學”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也正是這種“活的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會以比書齋里的研究更有說服力的態勢,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教育科學發展格局,逐步消解教育科學的雅俗隔離,這不僅在時下的普通學校教育科研中已有體現,顯然與培養教育碩士的決策初衷也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當中小學教師必然走上科研型教師成長之路的時候,教育碩士的率先優勢必將越來越突出。
    三、關于策略:對指導教育碩士的幾點建設性意見
  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健康穩步發展,不僅需要弄清規格、發現學習者的優勢基礎,而且需要相應的指導策略。策略需要實施,實施需要智慧,鑒于教育碩士是作為一種新規格人才出現的,它的指導策略乃至教學方法都會受到極寬泛意義上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新的教學實踐智慧的建設基礎也就寬泛了。
  需要一種寬松的支持環境。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我國是個新事物,它目前的培養規模及其在各類不同規格人才中的可持續發展優勢還不夠明顯。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及相適應的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中,人們對它的理解與認識也很不同,因此,它所擁有的支持環境也會不同。就教育碩士的報考人數來看,既有全省僅數十人報考的情況,也有僅一市就有數百人報考的情況;就對教育碩士的認識水平來看,既有教育主管部門把培養教育碩士視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人才工程高度重視,給予寬松的政策傾斜的,也有把它視為教師個人發展、甚至視為人才流失的隱患,態度淡漠的;高校的情況從總體上看是積極的,但只為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或者學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情況也為數不少。可以認為,這樣的支持環境雖可以維持,但不足以策動教育碩士培養工作的實質變革,因為它明顯地缺乏深層次的成長激勵,而這種激勵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學自身的智慧與創造力相關。因此,我們需要更具有前瞻性的寬松的支持環境:基層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增強未來發展意識以超越急功近利、拓展教育的結構性視域以超越本位理念、關注情感人本以超越唯理性的局限,營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基層教育事業發展的和諧格局。高等院校需要充分估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不僅要有長遠規劃,在管理決策、條件建設、導師隊伍培養上有充分準備,而且必須致力于建構以質量求生存的現代意識,鼓勵并扶持課程與教學的深層變革,給新教學智慧的成長創造寬松且寬容的條件。
  需要一種揚長補短的教學理念。教育培養人才,其教學理念從本質上說不同于社會使用人才的選擇理念,這正是包括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內的一切教育本該明確區分卻又常常得不到區分的理念。前者必須以“揚長補短”的理念來設計課程、組織教學活動,后者則可以根據人力資源的使用機制來選擇“揚長避短”的思路。專業學位教育是在職教育、繼續教育,這導致學習者必須有滿足雙向需求適應雙重理念的準備,這給施教者提供了一個雙向兩難的課題,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施教者的教學智慧。
  但高校培養教育碩士,教學依然需要堅持揚長補短的理念。前述教育碩士的雙重優勢,即是其長,發現支持并且張揚其長,就可稱之謂揚長。但教育的意義卻不僅于此,不能因揚長而避短、諒短,即不能任憑其保持弱勢不改,所以要揚長不避短。不僅不避短而且致力改造其短,彌補其短使之不短,這就是補短的意義所在。補短與揚長相提并論,正是一種相反相成的策略,就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而言,“補短”策略應特別關注兩個方面:其一是理論及學術之短。弘揚學習者的實踐之長,致力于以高質量的追求來補其理論學術之短,高校于此有著得天獨厚的師資優勢、資料優勢、學術氛圍優勢,凡專業學位教育都應當充分借助于這些優勢,使學習者不僅能有機會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更能在一種濃郁的學術環境中得到陶冶。教的智慧不在于通常成人繼續教育所重視的“掌握”,而是關注其學術敏感、理論素養、科學方法論、學術規范等,這樣的揚長基礎上的補短,如果獲得成功,專業學位教育有望比學術型學位更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因為他們既補了理論與學術之短,還有實踐經驗之長。其二,是教育科學與教學科學之短,而不是所教學科的專業學問之短。由于教育碩士除教育管理而外,全部是學科教學論方向,而目前能把各學科集中在一個實體中培養的院校不多,學生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各院系分散培養的,而各院系的教育學學術力量普遍單薄,僅有的學科教學論不容易主導培養方向,培養規格極容易受到學科專業的沖擊。依照有關規定設置的公共學位課,會因為“公共”而被忽視,這種忽視實際上是對教育碩士的“教育”歸屬的忽視,致使有些院校不能正確地對教育碩士進行專業定位,數、理、化、生物諸學科教學論方向甚至會發生定位于“理科”的根本性失誤。如果教育科學與教學科學之“短”不能補救,其實也就偏離了培養宗旨,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人們必須明確,教育碩士的發展規格是在中學教育和教學方面的高層次專門人才,而且是職業實踐型人才,教育和教學是其專業化素質,其任教的學科專業則是基礎的和從屬的。
  需要建構一種在職工作與脫產學習間的良性互動模式。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學習者的在職工作與脫產學習之間的關系,從現象上看是沖突的,但實質上卻應該是和諧的。這里的教學智慧,即在于營造一種積極的良性互動模式。規律性在于,實踐性與職業性特征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具有了化沖突為和諧的充分條件,因為在現時代,理論學習內在地需要職業實踐的支持,而職業實踐則內在地需要理論。如果教學能夠把握好理論學習指向實踐、研究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的取向,而職業實踐也堅持尋求理論、在理論學習中改造并提升實踐的取向,其實就把握了建構良性互動模式的根本。從具體的施教策略來看,如學位論文若能準確地在這種互動模式中選題、研究、完成,就完全可能創造出和諧的格局。而如果導向不利,則高校一味強調脫產學習,基層學校又堅持不離一線崗位,則會把良性模式扭曲為相反不相成的消極格局。筆者曾多次與所指導的教育碩士研究選題問題,如選擇的學位論文題目就是該校承担的科研課題的子課題、或該校正在實施的教學改革的重要題目、或該教育碩士所教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等,因為都與優化在職工作及促進學校發展密切相關,也就得到了寬松的支持環境,教育碩士們也得以在工作與學習之間游刃有余,不僅論文進展順利、學業完成圓滿,而且受到所在學校表彰。
  需要培育內在動機創造樂學境界。倡導鼓勵苦學精神,培育訓導責任意識,嚴格實行科學管理,這無疑都是必需的。但肢體之勞苦、精力之投入畢竟是外在的,是“形”而未必及其“質”,責任意識乃至嚴格的科學管理,也同樣是與學習者的外在動機以及理性行為相聯系的。而從學習者主體成長的角度分析,它們只是淺層次的基礎性境界,局限于這種境界是保守的,新的教學智慧必須超越這種境界。俗語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說激活學習者的內在直接動機,引導學習者自覺創造的熱情,把苦學導向樂學,是最高明的教學智慧。因為唯其如此,職業工作和課業學習才會不成其為負担,苦學會成為一種顯示的形式,而形式則蘊涵著樂學的本質。就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習者的實際來看,可以認為,創造如此境界并非虛妄。前述的雙重優勢,正是教師專業化的基礎,而專業化道路對于選擇了該專業的追求者主體而言,應當能夠內在地滿足他的需求,如果教學的智慧在此中調整到一種成長的而不只是培養的機制,就可能創造出自主建構性的學習境界,而自主建構性的學習境界則是愉悅的,即使有再多的苦學,也只是“以苦作舟”樂在其中的。我們必須明確,教師向著教育專門家的道路發展與成長,這決不只是滿足著外在的社會需要,充實著外在的責任意識,而是同時也實現著他的自我價值或者完善著他的自我實現,如此,他的優勢也就可能演繹為充滿創造活力的源泉了。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蘭州22~26G4高等教育楊啟亮20032003教育碩士作為一種新規格的專業化教育人才,其培養過程不僅需要新的課程體系,而且需要新的教學智慧,這對高校教學的經驗性權威是一種沖突。銳意改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理念,重新認識教育碩士的實踐性職業性特征,換位辨析其實踐經驗基礎和進行應用研究的優勢,建構適應性的教學策略,是高校應有的理智選擇。教育碩士/教學智慧/改造/教學理念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education wisdom/innovation/instruc-tional conceptInnovating the Concept of Specialized Academic Degree for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  YANG Qi-l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who are new specialized talents,demands both new curriculum system and education wisdom.It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innovatethe concept of specialized academic degree,to reconsider its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features,to expound the advantages of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to construct the adap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y.楊啟亮(1949-),男,山東青島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者: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蘭州22~26G4高等教育楊啟亮20032003教育碩士作為一種新規格的專業化教育人才,其培養過程不僅需要新的課程體系,而且需要新的教學智慧,這對高校教學的經驗性權威是一種沖突。銳意改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理念,重新認識教育碩士的實踐性職業性特征,換位辨析其實踐經驗基礎和進行應用研究的優勢,建構適應性的教學策略,是高校應有的理智選擇。教育碩士/教學智慧/改造/教學理念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education wisdom/innovation/instruc-tional concept

網載 2013-09-10 20:54:18

[新一篇] 難忘的一課

[舊一篇] 面向中學地理教育 加強世界地理教學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