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語言的“地理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學科語言必須有自己學科的特性,地理教學語言也不例外。深入研究地理教學語言的學科特性——地理性,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地理教學語言的學科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地理性之一——精確
    1.概念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導致地理教學需要用較多的概念去闡釋事物的各個方面,哪怕一點點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地理教學語言的嚴重錯誤。地理教學要用特定的地理術語去表達,不能用一般生活用語代替地理術語。
    混淆了“降水量少”和“干燥”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可能把副熱帶少雨帶說成是“全球降水量最少的地帶”。
    “三江平原降水量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冬季氣溫低,所以屬于濕潤區。”實際上,低溫不一定導致濕潤,高溫也不一定導致干旱,應在“氣溫低”之后補充“蒸發弱”,這樣才是科學的表述。
    不能用“溫度”代替“氣溫”;不能用“氣壓大(小)”代替“氣壓高(低)”。在講地圖上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時,要用“東、南、西、北”,而不要用“上、下、左、右”;講山的坡向時,不要用“南邊”“北邊”,而要用“南坡”“北坡”。
    2.程度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需要描述,描述過程中,程度的把握需要精確。不夸大、不縮小,這才是客觀求實的態度。
    “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積溫很高。”這句話中“很高”一詞有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積溫是5000~7000℃,的確比秦淮線以北地區的積溫高,但是與我國許多更低緯度的地區相比,只是處在中間水平。這里,用“較高”一詞才更精確。
    3.條件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條件不同,地理事物和現象也就隨之不同。這就要求在闡述地理事物的同時要闡明其條件,以保證正確的認識。
    若想讓學生通過讀圖判斷出“歐洲好像是亞歐大陸的一個大半島”,則需要設問:“觀察歐洲在亞歐大陸中的位置,說出歐洲陸地輪廓的特點。”這里,“歐洲在亞歐大陸中的位置”是回答問題的必要條件,若簡單地讓學生說出“歐洲位置的特點”,學生會感到茫然。
    若想讓學生通過讀圖,懂得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則應把問題設計成:“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國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若簡單地問:“代國屬于什么國家?”學生就有可能隨意地回答成“屬于中緯度的國家”“屬于面積很大的國家”等,教學意圖無法實現。
    在講“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時,必須加上“在對流層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這些必不可少的條件。
    4.原理精確
    對“氣流上升會造成氣溫下降”的解釋是:“高空空氣溫度低,當上升空氣與高空空氣一接觸,氣溫就降低了。”這是對大氣原理的錯誤認識。空氣上升降溫的主要原因是空氣團在上升過程中,因體積增大,向外做功,從而消牦了自身的內能而使溫度降低。
      地理性之二——形象
    地理事物是通過形象來表現的,真實的地理事物可能是課堂教學無法切身感受的,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語言要表達得形象,造成一種地理意境,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豐富
    教師應盡力用豐富的詞匯向學生展示多彩的地理景觀和各具特色的區域面貌,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表象。
    當說明我國西南三省地區地形崎嶇險峻,修路筑橋艱準時,可以這樣描述:成昆線全長1100千米,橋梁和隧道就占了400多千米,沿途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險”,穿過了橫斷山區大大小小幾百座山脈,有時候,火車經常在橋與隧道中駛過。由于河川水流湍急,落差大,無法架設橋墩,沿線就出現了好幾座我國跨度最大的鐵路橋,成為筑路史上的奇跡。
    在講多瑙河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藍色多瑙河》的旋律,同時描述:我們正漫步在藍色的多瑙河畔,碧波粼粼的多瑙河上點點白帆在游弋,耳邊不時傳來人們優美的歌聲和歡笑聲,如果我們把歐洲西部比喻成一位窈窕淑女的話,那么美麗的多瑙河就是纏繞在她腰際的一條藍色錦帶。
    當講述天山自然景觀時,可以這樣描述:3600米以上的峰嶺終年積雪,有許多巨大的冰川。登高遠眺,群峰連綿,銀光閃耀,高聳的博格達峰時而隱沒在茫茫云海里,時而露出潔白的山巔。在山巔的西北半山腰中,有一個神奇的高山湖泊——天池。每到夏季,清澈的湖水伴著微風蕩漾,湖濱地帶花草芳香,周圍群山環抱,林木參天,湖中雪峰倒映,山頂云霧繚繞。
    2.引用
    地理教學內容廣泛性的特點給了地理教師充分引用各種文學詩句的機會。
    在講解山地氣候垂直變化時,可以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句;在講解山的不同坡向氣溫差異時,可以引用“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的詩句;在描述關外無春的景色時,可以引用“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在講生物和土壤時,可以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
    3.類比
    類比是形象化的一個重要方法。
    講述有關長江上游的內容時,可以這樣描述:長江從起源到入海好比萬里接力賽跑。長江的源頭在唐古拉山,這里冰川高懸,冰塔林立,冰雪融水匯成涓涓細流,哺育了長江最上源,接力賽跑的第一棒——沱沱河;江水繼續下流,第二棒——通天河,這里的水流比降增大,兩岸山勢增高;第三棒——金沙江,這里山高谷深,河流兩側峭壁聳立,有的山嶺高出江面3000多米,世界罕見。
    4.動作
    適當運用形體語言,能解決地理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
    講地轉偏向力的方向時,教師可一邊講一邊走動來做演示。當教師背對學生走向黑板方向時,北半球發生右偏則偏向學生的右方;當教師迎著學生走來時,北半球發生右偏則偏向學生的左方。從而總結出這種偏向是相對于物體前進方向而言的。
    5.鄉土
    鄉土地理是學生最直接的感受。廣泛聯系鄉土地理的語言表達,不但是地理語言形象化的需要,也是地理教育中德育的需要。
    在“人與自然環境”教學中這樣敘述:人們今天終于認識到,我們的水再也不那么甜美了;我們的土地再也不那么肥沃了;我們的天空再也不那么蔚藍了;曾經那么親近和熟悉的世界,突然間變得陌生;而被我們人類稱為“母親”的大地,正在面臨著滅頂之災。
      地理性之三——概括
    地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要求教師應善于運用一些提綱挈領的語言,來高度概括較難記憶的內容或不易掌握的規律和法則。
    在教學從一個時區的區時換算到另一個時區的區時時,應要求學生在熟悉掌握世界時區、區時的基本知識后,記憶“東加西減”四個字,以此作為區時換算的法則。
    ①運用“東加”。已知西5區是3日9時,求東8區的區時。求解:先求出兩時區的時差,為5+8=13時(因西5區和東8區為下同類時區,即一西一東,需用加法計算時差。若為同類時區,即同東或同西,則用減法計算時差);判斷,從西5區算到東8區為自西向東,用加法(若為自東向西,則用減法);求東8區的區時,9+13=22,則東8區的區時為3日22時,即已知時區的區時加時差。
    ②運用“西減”。已知東8區是3日22時,求西5區的區時。求解:先求出兩時區的時差,為5+8=13時;判斷,從東8區算到西5區為自東向西,用減法;求西5區的區時,22-13=9,則西5區的區時為3日9時,即已知時區的區時減時差。
    ③若“東加”后區時數值大于24,則該值與24的差為所求時區次日的區時。已知西5區是3日12時,求東8區的區時。求解:先求出兩時區的時差,為5+8=13時;判斷,從西5區算到東8區為自西向東,用加法;求東8區的區時,12+13=25,25-24=1,則東8區區時為4日1時。
    ④若“西減”后區時數值為負,則該值與24的和為所求時區昨日的區時。已知東8區是4日1時,求西5區的區時。求解:先求出兩時區的時差,為5+8=13時;判斷,從東8區算到西5區為自東向西,用減法;求西5區的區時,1-13=-12,-12+24=12,則西5區的區時黑龍江教育:中學版哈爾濱347~35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大路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陳大路 黑龍江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作者:黑龍江教育:中學版哈爾濱347~35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大路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0:50:38

[新一篇] 地理教學應重視培養讀圖能力

[舊一篇] 地理新課程:從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