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雄”項羽真實面目:令人心悸的惡魔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歷史上的人物,由惡魔變成英雄,有一條最不易為人覺察的路徑――歷史的浸泡。

  楚霸王項羽,是秦帝國末期人物, 是當代人熟悉的大英雄。這個“大英雄”的真面目,其實是一個令天下心悸的頭號惡魔。

  在我的《大秦帝國》中,項羽雖只出現在最后一部,且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但項羽的出現,還是攪翻了天地,攪亂了思緒。歷史浸泡的淫威,在修煉項羽的個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揮灑。這種淫威,造成了一種奇特的令人深思的另類歷史變異,完全可以稱之為“項羽現象”。歷史變異的本質,是歷史意識的扭曲。歷史意識的扭曲,則源于社會歷史土壤的變化。如此這般頗費腦筋的思辨問題,先不說。先來讓我們看看,項羽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何等樣的一個惡魔。

  先羅列一番基本事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集團的六次大屠殺――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20萬。
  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復辟后的齊國。
  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好不容易放棄。

  上述殺戮,全部都是戰勝之后駭人聽聞的屠城與殺降,六次!
 
  再來看看項羽的社會政治作為,大體也是六方面:

  其一,復辟狂。一舉恢復諸侯分封制,使當時中國重新陷入戰火紛爭。
  其二,酷刑狂。恢復戰國大煮活人的烹殺酷刑,對說真話者當即一鍋煮。
  其三,殺害狂。殺害郡守,殺害宋義,殺害楚懷王,殺害子嬰,殺害全部嬴氏皇族。
  其四,毀滅狂。火燒大咸陽與整個關中,大火三月不滅。
  其五,盜墓狂。大掘秦始皇陵,地面建筑破壞殆盡,地下墓室嚴重摧殘。
  其六,劫掠狂。典型兩次:對關中財貨大劫掠,對齊地財貨人口大劫掠。

  以上基本事實,證明項羽其人是一個完全變態的社會虐待狂,文明毀滅狂。項羽集團的大規模施暴,使大屠殺的酷烈惡風在秦末之亂中驟然暴漲。

  被稱為“寬大長者”而相對持重的劉邦集團,也有兩次大屠城:一屠穎陽,二屠武關。自覺推行安民方略的劉邦集團尚且如此,其余集團的燒殺劫掠與屠殺,自可以想見了。當時,進軍中原與河北的復辟集團,莫不以大殺戮大劫掠為能事。在項羽集團的暴行惡激下,一大批復辟惡魔競相施虐天下,將華夏大地近3000年以來累積的物質文明成果幾乎全部毀滅,人口銳減,民生凋蔽,普天之下陷入一片蕭疏!

  以項羽集團為軸心的秦末復辟勢力,變成了瘋狂的惡魔,對整個社會展開了變態的報復。此等無與倫比的大破壞暴行,使“楚漢相爭”的短短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毀滅時期。其直接后果是,繁榮昌盛的秦帝國統一文明,在五六年中驟然跌入了“人相食,死者過半”的社會大赤貧境地,以致西漢建政50余年后,仍然陷入嚴重蕭條而不能恢復。
 
  與此相比,整個戰國之世刀兵連綿,卻沒有過一次屠城暴行。秦始皇滅六國大戰,秦軍也沒有任何一次屠殺平民的暴行。項羽的惡魔暴虐,在當時的復辟陣營中,已經有比較清醒的評判。
 
  不幸成為“楚懷王”的羋心,對項羽的種種惡魔行徑,始終心有余悸。就是這個楚懷王,曾對大臣將軍們憂心忡忡而又咬牙切齒地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請注意,“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這句話。這是說,項羽經過的所有地方,都無一例外的被殘酷毀滅!想想,這是一種何等令人發指的景象?故此,這個楚懷王堅執不贊同項羽進兵咸陽,而主張由“寬大長者”劉邦進兵咸陽。

  楚懷王說的“剽悍猾賊”,是什么意思?剽者,搶劫之強盜也。悍者,兇暴蠻橫也。猾者,狡詐亂世也。賊者,邪惡殘虐也。楚懷王羋心的這四個字,最為簡約深刻地勾出了項羽的惡品、惡行、惡性。但是,這個聰明的楚王雖然對項羽有清醒的認識,卻未能逃脫這個惡魔的殺戮。他當時根本沒有料到,因了他的這番評價,項羽對他恨之入骨。此后兩三年之間,楚懷王便被項羽以“義帝”名目架空,之后又被毫不留情地殺害了。

  楚懷王尚有如此評判,足見項羽的酷烈大屠殺,在當時已經惡名昭著于天下了。太史公亦曾在《史記・項羽本紀》后對其兇暴深為震驚,大是感慨云:“羽豈舜帝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史記・索隱述贊》,最后亦大表驚駭云:“嗟彼蓋代,卒為兇豎!”――很是嗟嘆啊,他這個力能蓋世者,竟陡然成了不可思議的兇惡之徒!顯然,項羽之兇惡為患,在西漢之世尚有清醒認知。
 
  孰料世事無定,歷經“歷史浸泡”,一個駭人聽聞的惡魔竟然煉成了英雄!

  宋明伊始,開始有人殷殷崇拜項羽為英雄。發端的點,不是歷史學家。迄今為止,歷史學的主流對項羽還是清楚的――雖然譴責的程度已經大大減弱,卻很少有人敢老著面皮吹捧項羽。只有極少數另類歷史家,跟著“潮流”荒腔走板地胡謅。事情的本源,是不可思議的。崇拜項羽的發端,是一個名女人的無知的感性宣泄。這一宣泄,是那樣的荒誕不經,那樣的偏狹幼稚――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便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唯一流傳下來的一首詩――無題絕句。
 
  這個李清照,富貴嫻雅而極具才情。她傷感于北宋放棄抗金而渡江偏安,傷感于從汴京一路南逃的驚險艱辛,要發感慨,原是必然。可是,這個感性體驗無與倫比的女人,歷史認知卻糊涂低能得驚人。她一生極少寫詩,此時寫了這首小詩,卻竟然選擇了一個罕見的惡魔,作為宣泄抵抗心緒的對象,實在荒唐幼稚得不可思議!

  李清照憑著女人的感性想象,本能地認定:長槍駿馬力可拔山最后又不肯過江的男人,一定是大英雄。于是,某個慵懶的午后,春睡醒來又對鏡梳妝完畢的李易安居士,在庭院深深梧桐風雨的萬般閑愁中,多情而傷感的吟出了那20個字的小詩。

  這首小詩,最充分地表現出名女人喜好感性臆斷的毛病。易安居士不知道的是,正是她的這句小詩,成了點進“歷史浸泡”中的惡******引子。迭遇抗戰倒退的南宋社會,大覺這首詩為自己的柔弱靈魂找到了一個無比“陽剛”的歷史依托。于是,不由分說地,對項羽的思戀情結開始在市井勾欄間彌漫了。其后,元明清社會也屢次遭遇如何對待抵抗運動的歷史問題,對這種已經在民間市井流傳開來的思慕抵抗的詩情,不想也不愿做歷史澄清。于是,歷史意識大扭曲,市井勾欄戲劇評話,競相以項羽為哀思對象。實則,卻是要展現自己的英雄情懷。

  總之是,此后時代對項羽,開始實實在在地憐惜起來。惋惜者有之,贊頌者有之,以致頌揚其“英雄氣概”的各種作品廣為流播。時至今日,霸王別姬的故事,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無論在戲臺下,在屏幕前,在音樂廳,在史學家的講堂上,在詩詞文人的筆端下,觀者聽者作者,無不為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灑一掬同情之淚,發一通無盡感慨。

  項羽,沒有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相反,項羽的頭上,有了英雄的光環。后來的關羽變身,較之項羽的惡魔英雄大轉換,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如此荒謬史識,如此荒誕認知,我族良知安在哉,理性安在哉!一個沒有出路的隨軍美女,一曲自大狂的末路悲歌,一匹雜毛馬,一根大鐵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哀嘆,輒遇在抵抗外患中形成的反逃跑主義的社會歷史土壤,遂在“歷史浸泡”中生發出滑稽組合――于是,死硬的惡魔,驟然變成了不屈的英雄!
 
  這便是惡魔煉成英雄的路徑。想做英雄的人,卻以惡魔為偶像。歷史哈哈鏡之滑稽,使人捧腹大笑,卻笑出了淚來。


網載 2013-09-10 20:54:45

[新一篇] “大楚”皇帝張邦昌

[舊一篇] “賓至如歸”的宋代館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