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削藩,為何漢景帝與建文帝一成一敗?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已經進行了四年的“靖難”之役結束,戰爭以“反王”朱棣戰勝了“合法”的皇帝朱允桑崛×蘇ǘ嬤鍘S紗俗匪蕕膠壕暗廴輳ü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反叛,其聲勢之大、叛軍數量之多、反叛的地區之廣都遠勝于朱棣的“靖難之役”,但那場叛亂卻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被鎮壓了下去。同是因為“削藩”而起的叛亂為何會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縱觀“七國之亂”和“靖難之役”,兩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都是開國皇帝開了歷史的倒車,分封諸侯王到各地留下了反叛的禍根,而叛亂都發生在他們孫子輩當皇帝的時候,且叛亂的導火索都是皇帝實行“削藩”政策導致最強大的藩王舉兵造反,而且連造反打的旗號都非常相似,都是要誅殺朝廷內的奸臣,恢復祖宗之法。可是從規模上來看,“七國之亂”要甚于“靖難之役”,但偏偏規模大的被迅速的鎮壓了下去,而規模小的卻在肆虐了四年之后,顛覆了政權。
  其實認真的審視這兩次“削藩”的成敗,我們還是能夠找出一些不同點,正是這些不同點使成敗異勢,功業不同。
一、前代君主的責任
  漢景帝的江山是從其父漢文帝手中接掌的,文帝可算的上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下,漢朝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刑罚也大大的減輕,甚至有記載說一年的犯罪案件只有幾十起,幾乎到了廢除刑罚的地步。不僅如此,漢文帝還是一個慧眼識才的君主,他在巡視細柳營時,發現了周亞夫這位治軍將才,并予以重用,并在臨終時,囑咐漢景帝,如果遇到危難,周亞夫是一個可堪大用的大帥之才,讓景帝一定要相信他。而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漢文帝的判斷,正是周亞夫率領著漢軍在短時間內鎮壓了“七國之亂”。
  建文帝的江山是從祖父朱元璋的手里得來的,跟漢文帝截然相反,明太祖朱元璋的血腥在歷史中是出了名的,他深知自己孫子是個柔弱的人,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幫老兄弟們又都是一群強悍、有能力的人,為了能將政權順利的交給孫子,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羅織各種罪名對功臣宿將進行殘酷的屠殺,直到把開國功臣們幾乎殺的一個不剩,他才覺得安全了。可是明智如朱元璋者也有犯糊涂的時候,他只看見了元勛們對建文帝的威脅,卻獨獨看不見自己在各地當藩王的兒子們對自己孫子的威脅,分封諸侯王這一套早在他一千五百年前的西漢就證明是不對的,可他偏偏在一千多年后又開歷史的倒車,且賦予了諸侯王更大的權力,并給了他們獨立調動所屬軍隊的權力。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政治往往就是一種平衡,當元勛們的力量被全部消滅之后,藩王們的勢力就變得無法牽制了,而封建皇權唯我獨尊的性質卻決定了,皇帝是根本不可能允許除他之外還有不受約束權力的存在,這就導致了朱元璋的繼任者必然要收拾這些藩王,而這些擁有既得利益的藩王也一定不會乖乖就犯,所以中央與封藩之間的沖突在朱元璋大殺功臣和分封諸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
二、漢景帝與建文帝個人能力的優劣
  作為守成之君,漢景帝與建文帝實行的政策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以寬松著稱,都大力的發展經濟,盡量的少施刑罚,從此看來似乎兩人都是比較仁慈的君主。可實際上兩人能力上的優劣是非常明顯的,漢景帝雖然秉承了其父仁和的治理原則,但他卻絕不是一個內心仁厚的人,他不茍言笑,城府很深,且心機很重,從他對自己的兒子劉榮、師傅晁錯和功臣周亞夫的處理上來看,這個人心狠手辣而且做事非常干脆。盡管這些性格不受常人所喜歡,但對于一個君王來說卻是非常必要的。而建文帝卻遠沒有漢景帝的謀略和陰毒,雖然他的政策是很仁厚、開明的,但在當時那種強藩在側的險惡環境下,他的柔弱是致命的缺點,尤其是當燕王反叛之后,他居然迂腐的下令讓前線的軍隊只可活捉燕王,不可傷害他使自己背負殺叔的惡名,簡直就是一個糊涂的書呆子的說法。這種能力上的差距也使他在應對兇險的時候,想不出或判斷不出該如何做正確的事。
 
三、所用策略和人才的異同
  漢景帝的“削藩”首先下刀的就是最強大的諸侯王劉濞,雖然手法有些猛烈,但卻逼迫著劉濞在倉促間起兵反叛,導致七國的叛軍無法形成統一的指揮,使周亞夫得以先擊破其他的叛軍,最后打敗了劉濞。而建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沒敢先動最強的燕王朱棣,而是先削其他幾個較弱小的藩王,最后再對付燕王,采取的是先易后難的策略。可這一招無疑是明打明的告訴了燕王他必然的下場,作為雄才大略的朱棣,他是不可能會坐以待斃的,于是他表面上裝瘋賣傻麻痹建文帝,暗地里與心腹密謀,準備造反。在一切基本就緒之后,朱棣從容的誘殺了建文帝派在北京的官員,舉兵造反。本來“削藩”這種政策就是一種政治冒險,要削就要抓威脅最大的諸侯下手,但建文帝卻反著來,給了朱棣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和應對,最終導致了失敗的結果。
  叛亂既然不可避免,那么派什么人去平定叛亂就是核心問題。在這方面,漢景帝要比建文帝幸運,首先是他的父親漢文帝為他留下了一個大將周亞夫,另外在他的朝堂之上還有竇嬰等一批優秀的人才可以讓他使用,所以盡管七國的聯軍有數十萬之眾,但在這些賢才的指揮之下,叛亂還是很快被鎮壓下去了。但建文帝就沒那么好的運氣,他的祖父朱元璋幾乎把所有能征慣戰的大將誅殺殆盡,到了建文帝要用人的時候,滿朝上下已幾乎沒有可堪重用的將才,而他任用的齊泰、黃子澄等人又都是一幫儒生,紙上談兵行,可真要是運籌帷幄、決勝沙場卻根本不行。雖然建文帝一次又一次的派遣大軍去征剿燕王,但都因將領指揮無方,而白白的損兵折將,最終導致了戰爭全面的失敗。
四、對手能力的高低
  平心而論,盡管七國之亂的首領劉濞在反叛時,其實力要強于后來的燕王朱棣,但才能卻不能與朱棣相提并論。朱棣早年隨父親朱元璋四處征戰,后來授封燕王,開府北平,鎮守明王朝的北部邊界。在他坐鎮北平的十幾年中,他率領軍隊進行了兩次北伐,多次參與在北中國的軍事行動,在北方軍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朱元璋死后,朱棣無論在年齡還是在排序上都居于諸侯王之首,其聲望還是相當高的。而劉濞是漢高祖劉邦兄長的兒子,雖然也有一些軍功,但其軍事才能是無法跟朱棣相比的。曾經劉濞的手下給他出過分兵繞道出其不意直搗西漢首都長安的妙計,但昏庸的劉濞沒有采納;而同樣的情況,朱棣卻聽從了下屬的建議,在戰爭進行到膠著狀態時,率領輕兵繞過建文帝重兵防守的城市,強渡長江,直搗首都南京,畢其功于一役,用一次軍事冒險漂亮的完成了“斬首行動”,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所以叛亂對手的才能也決定了兩次“削藩”策略的成敗。
  正是有了這些不同,才導致了這相距一千五百多年的兩次“削藩”行動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近而使歷史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網載 2013-09-10 20:55:43

[新一篇] 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玄武門之變

[舊一篇] 后發制人,一舉可滅---唐攻滅東突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