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從盛至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叛。這次叛亂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起,到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兵敗止,前后長達8年之久,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最后雖然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但也因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唐朝初年,為鞏固中央集權,保衛邊疆,實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貲多丁”之家,分給其土地,定期衛戍京師或守御邊疆。在內地或邊境重鎮設置大都督,統兵駐守。后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農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發生了問題;加上征戰頻繁,府兵不能按時輪換,長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被迫改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衛,在邊將統率下從事屯墾。在邊境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因統兵作戰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節度使權力無限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成為大軍閥。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各掌握一州或幾州的軍、政、財權,使中央政府越來越無力控制。


  開元后期,由于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后,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后,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統治集團的腐敗,給安史叛亂造成可乘之機。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他貌似忠誠,生性狡詐,善逢迎,由于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節度使,是勢力最大的軍閥。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亂,內地防衛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脹起來。在表面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裝得對朝廷極其恭順,騙得唐玄宗的寵信,而在背后卻暗自在河北老巢積蓄力量。在范陽城北建筑雄武城,廣招兵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于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15萬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見戰亂,突然聽說叛亂爆發,遠近震駭。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敵之人。甚至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嚇得紛紛墜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無賴之徒,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叛軍很快就攻占了洛陽,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準備西進奪取長安。


  唐玄宗任命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扼守潼關。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勞戰術阻擊叛軍,等待決戰時機成熟。但玄宗屢次催促他出戰,哥舒翰不得已出關與叛軍決戰,六月,唐軍在潼關外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伙同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匆忙西奔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縣西),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行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任用郭子儀等大將,集合西北各路軍隊,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財力、物力,并向回紇等少數民族借兵,準備平亂。


  安史叛軍燒殺擄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軍的反對,“河朔之民苦賊暴,所至屯結,多至兩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唐朝地方官吏和將領顏杲卿、張巡、魯炅都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安史叛軍受到挫折,內部矛盾重重。后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率13萬人進攻唐軍,結果唐軍大敗。史思明在鄴城(河南安陽市)取勝后殺了安慶緒,新攻陷洛陽,也自稱大燕皇帝,


  史思明率兵攻打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唐將許叔冀出降。史思明進攻鄭州。唐將李光弼在河陽(今河南孟縣)拒戰。史思明攻打河陽,命勇將劉龍仙出戰,唐將白素德追殺龍仙,叛軍驚恐。李光弼又命唐軍燒毀叛軍布置在黃河中的船只,造浮橋炮擊叛軍,叛將高庭暉、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軍。史思明親自率兵攻河陽,叛將周摯攻北城。唐將李抱玉、荔非元禮、仆固懷恩等奮擊破敵,殺死千余人,俘虜500人,周摯遁逃。李光弼把俘虜曉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見大勢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自立為帝。史朝義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為唐將田神功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協同李光弼討伐史朝義。唐軍回紇兵的幫助下,在洛陽北郊大敗叛兵,收復洛陽,史朝義敗歸河北,唐將仆固煬又在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取勝。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敗走范陽,窮困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斗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從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安史集團是一股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四十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面。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后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只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于鼎盛。在他統治的后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于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網載 2013-09-10 20:55:51

[新一篇] 唐永貞年間翰林學士考論

[舊一篇] 唐王朝滅亡,五代十國開始---朱溫代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