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人教版課標《語文》(7~9年級)介紹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這套教科書是遵照國家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的指示,根據教育部制訂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用)》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編寫的。
    這套教科書力圖構建語文的綜合實踐體系,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求富于開放性和彈性,給地方、學校和師生留有廣闊的活動空間。
      一、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
    這套教科書的結構如下表:
    附圖G31OB01.jpg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套教科書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
      1.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編排線索
    遵照《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和《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語文教材應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一方面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增強基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克服“教材中心主義”的傾向。
    實際上,語文要貼近生活,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成為流行的口號。人們認識到,語文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運用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聯系生活學習語文,既“導流”,又“開源”,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早在1990年起我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就開始了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編排線索的嘗試,但當時主要體現在第一冊。
    現在,從課程生態學的視角,進一步提出語文回歸生活,要求教材盡可能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今后的發展出發,關照與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使教材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與生活、與世界的溝通和互動中學習語文,并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獲得個性的健康發展。
      2.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
    “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中的“生活”,包括社會、自然以及自我。每一個學生都是社會的人,處在自然界中的人,同時又都是一個活生生的“自我”。按照這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對社會、對他人富有愛心;讓學生親近、關愛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學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特長。總之,使學生從三大關系中學習語文,發展個性,便于學生從整體上得到提高。
    在1990年起編寫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中,主要是“社會”和“自然”這兩大板塊,“自我”這一板塊非常薄弱,這顯然是一大缺陷。人們常說,世界上最困難的事,莫過于認識自己。現在中學生中時常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而引起的。應該讓學生在學校中感悟生命的奧秘、意義與價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愿意為創造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努力。而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應負起自己的責任。因此,在這套教材中,“人與自我”與其他兩個板塊平起平坐,“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是順理成章的。
      3.每個單元由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組成
    這套教材的閱讀部分,以閱讀能力的發展為內在線索,抓住主要實踐環節(如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作為顯性標志,同時以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與上述能力發展線索相配合,進行專題設計。例如,對朗讀提出“美讀”的要求,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通過略讀、快讀等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學習迅速提取信息;通過精讀、默讀等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意義和作用,學習從各種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入鑒賞性、評價性閱讀。
    這就是說,這套教材的閱讀部分的編排,外在線索是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內在線索是閱讀能力的發展。每個單元的閱讀專題的設計,兩條線索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全套書的閱讀部分,從外在線索說,是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繁難。從內在線索說,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七年級上、下冊為第一階段,側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揣摩語言、篩選信息、質疑問難、發表見解、作出評價等。八年級上、下冊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結合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的文體、語體的特點,培養閱讀記敘文的文體、語體的特點,培養欣賞文學作品和閱讀議論文的能力。至于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則貫穿全套書始終。可以看出,在內在線索上,也是由易到難、從淺入深的。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與本單元的閱讀部分密切照應,在內容上是互相勾連的,它是本單元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部分以”人與自我”為主題,選編了五篇與認識自我、熱愛生命有關的課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就與閱讀部分相照應,以“這就是我”為主題,設計了活動內容。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一個項目。這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所未曾有過的。這是一種學習方式,主要體現在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讀寫聽說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全套書的綜合性學習,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編排。
      4.寫作、口語交際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科書,一般分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個系統。這套教科書的寫作、口語交際,一方面與閱讀結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級上冊,在課文后的練習中安排了十多次作文和近二十次口語交際;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這樣編排,既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又便于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語文課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程目標。過去的教學大綱雖然也提出語文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但在實踐中往往只強調知識和能力。現在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定位于三個維度,就把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從傳授知識、訓練能力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根據這個精神,這套教科書教學內容的取舍和確定,都盡可能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
    1.閱讀部分每個單元的主題,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便于在教學中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整套教科書共36個單元,有36個主題。這些主題,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母題中,選取的一些基本的生命命題和精神命題。例如七年級上冊的六個主題: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人間親情、想象世界。它們對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關愛和敬畏,對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的關系,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由于它們都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因此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興趣,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
    2.選文以經典為主,使學生打破時空的界限,與文學、思想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以便學生在生命與語文學習的起點就占據精神和語文的制高點,為終身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這套教科書選取了許多我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國家、多地區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是文學的、歷史的、哲學的、科學的對話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學生可突破原先狹小的心靈圈子,放眼國際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燦爛的現代文明的風采,同時從作品中感受偉大心靈的搏動,領悟言語世界的奧秘,提高語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3.單元、課文前的提示和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也盡可能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單元提示一般先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然后從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兩方面,激發閱讀興趣,指點閱讀門徑,提出閱讀要求。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提示說:“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還要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應該說,三個方面都兼顧到了。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同樣十分注意兼顧三個維度。課程標準中課程總目標在閱讀方面提出的“注重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屬于情感態度和過程方法的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屬能力方面要求。“研討與練習”就處處按照這些要求設計題目。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0課《〈論語〉十則》的“研討與練習”,一共三道題:
    (1)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并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一共6句,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背誦全文,并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不難看出,這三道題兼顧了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像這樣的“研討與練習”在整套語文教科書中一以貫之,形成系列,它既體現了工具性,又體現人文性,既強調結果,又重視過程,把人文修養的培養寓于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語文能力的提高過程也是精神文明的培養過程。
    4.這套教科書“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的教學目標也是從三個維度設計的。全套書一共36次“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所設計的活動主題,都是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學生“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以及社會、生活問題。例如七年級上冊的“這就是我”“我愛我家”“感受自然”“漫游語文世界”,八年級上冊的“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讓世界充滿愛”“說不盡的橋”“蓮文化的魅力”。這些主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全方位地結合起來,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關系中發展個性。具體說來,這36次活動,幾乎每一次都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訪問,以及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信息,整理分析資料,研究分析問題,有的還要求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意在培養運用語文的能力。在這中間,重過程,重參與,都強調學生要積極參與、善于合作;重方法,重體驗,各個環節都主張學生要善于把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要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熱心公益活動,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提升精神境界。例如,七年級上冊的“探索月球奧秘”,就要求學生搜集、研究關于月球的資料,參觀訪問天文臺、天文館,開展關于月球知識的擂臺賽,寫作以月球為話題的作文。這些活動,對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無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這些活動一般要求分小組或者全班合作進行,需要組織、需要協調、需要互動,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非常有用的。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多年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語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狀況,使學生喪失了主體性,處于被動地位。在全世界都高呼“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口號中,這種狀態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這次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實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次學習方式的革命。為此,這套教科書在目標、內容、呈現方式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和創新。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是綜合性學習。這套教科書把綜合性學習放在顯要位置,與寫作、口語交際整合在一起,全力突出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自主性。這套教科書中36次“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都是從學習主體的特點和需要出發,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都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教科書只是大體上有所建議,具體則沒有定死。例如,八年級上冊的“讓世界充滿愛”只是設置了三個活動的情境,提出了大致要求,至于活動的具體目標、內容、步驟,都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和確定。學生可以在三個活動中任選一個,口頭發言可以各說各的,作文可以圍繞話題自擬題目,自定寫法。又如,八年級下冊的“獻給母親的歌”,盡管活動的層次比“讓世界充滿愛”復雜得多,但對活動的具體目標、內容和方式也沒有規定死,也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確定。學生可以在教科書提供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若干活動,對這些活動的內容作適當增刪,活動的目標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對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隨時作出調整,以追求最好的學習效果。
    這套教科書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表現在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親身體驗,包括自然、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發現。例如七年級上冊的“這就是我”,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感受自然”,就是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發現自然,感悟自然。又如七年級下冊的“馬的世界”,就是引導學生走進馬的世界,感受馬文化的熏陶,積累、梳理馬文化,力求對“馬的世界”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新的發現。總之,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倡導自主學習,主要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合作性。這套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在突出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強調學生學習的合作性。在36次活動中,都給學生群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任務中積極地承担個人的責任,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協商解決,對各人分担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例如,八年級上冊“蓮文化的魅力”,這是給學生群體的任務。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活動,去搜集關于蓮的資料,參觀蓮塘荷池,還在組內討論,甚至爭辯有關蓮的各種問題,分析蓮的信息,還在班上召開蓮文化交流會,進行關于蓮的詩文朗讀比賽。這些活動,都需要同學們互相配合、支持,在協商、合作中才能順利展開。這對于培養同學們的合作精神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探究性。這套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究之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學生通過自己探究獲得的答案可能錯了,但這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和方法,找到導致錯誤的原因。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支持學生在現成答案之外,尋找“新解”的嘗試。例如八年級上冊“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鼓勵學生通過適合自己的途徑和方式搜集關于戰爭的資料,在書店、圖書館、網上查找,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訪問健在的革命老人,閱讀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鼓勵學生分析、研究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抗日戰爭、對科索沃戰爭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不同意見的爭論。鼓勵學生關注當前的戰爭,也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一番,以養成自行獲得新知和能力的良好習慣。
    在這套教科書中,除了“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外,閱讀部分盡管沒有標上綜合性學習的字樣,實際上也貫穿著綜合性學習的精神,也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張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拋棄過去把課文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硬灌給學生的做法,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同教師、同學的互動中自行探究課文,不僅注意探究的結論,也注重探究的過程。
    閱讀部分所有單元、所有課文的學習目標,都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在單元、課文提示中,只是對學習目標大體上指個方向,提出建議,具體的目標則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確定。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示中說:“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了解敘述語言的特點。”只是大體上指出:感悟“愛”,了解敘述、描寫,揣摩記敘文語言,至于具體的怎樣感悟,怎樣了解,怎樣揣摩,感悟、了解、揣摩到什么程度等,學生可以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自行確定。
    所有課文的“研討與練習”,在保證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開放性練習,突出了“探究”“體驗”“討論”等練習方式,部分練習還有拓展性內容。所有開放性練習,不搞一個問題一個答案,而倡導多向思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激發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增進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信客》一文后的練習:“試寫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藤野先生》一文后的練習:“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都是富于探究性的。又如,《背影》一文后的練習:“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像這類練習大多數課文都有,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培育他們的創新精神。
    此外,教科書還適當引進當代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手段,提倡有條件的學生在網上閱讀、檢索、寫作和交流,以促進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
      四、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一般是把語文課內容分解成幾十個以至一百幾十個知識點、能力點,把這些點分配到各個學期,按照這些點去尋找課文,然后再編寫課文練習、提示之類。這套教科書的編寫,則簡化頭緒,突出實踐,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方法、知識能力三個維度的目標,把教科書分成“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著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這套教科書建立的是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就閱讀來說,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總之要多讀、反復讀,要讀得熟,以致背出來。在讀的過程中,主張學生去體驗、感悟、理解、評判、積累,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以往由教師把現成的結論塞給學生,以大量的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個人感悟的做法,一概摒棄。這套教科書的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都力圖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達到三個維度的學習目標。一句話,讓學生從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
    就寫作、口語交際來說,與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往的寫作、口語交際教材,往往是先講一些知識,然后讓學生說一段話或寫一篇作文,有人稱這樣的教材是知識體系教材。事實證明,這種體系對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效果不是很好。因為這兩種能力的提高,更要借助實踐。這套教科書把寫作、口語交際安排在綜合性實踐活動中,不僅避免了知識體系教材的弊病,而且遵循了語文教育的規律。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整合起來,就不囿于教科書,突破了課堂,不限于老師講解,完全與生活結合在一起,變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了學生的精神活動、生命活動。這樣,學生不再把寫作、口語交際視為一種負担,是苦差事,而是感到寫作、口語交際有用,有意義,就會興味盎然地有責任心地去寫作,去說話。例如,“成長的煩惱”“讓世界充滿愛”“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等等,這些話題寫得完、說得盡嗎?近兩年的實驗已經證明,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寫作的口語交際,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快速提高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五、教科書力求富于開放性和彈性
    開放性,指這套教科書的內容和形式都注意溝通教科書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語文教科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以語文教科書為切入點,從教科書引發開去全方位地學習語文。從這套教科書學習語文,也從其他課程,從家庭、從社會、從自然以至時時處處學習語文。從教科書課文的練習、從各次綜合性學習,都不難看出這套教科書的這個特點。
    教科書內容本身也具有開放性。例如對文學作品課文的解讀,始終引導學生保持開放的心態,提倡多樣化的理解與體驗。連名家名作也不例外,對魯迅《風箏》、朱自清《背影》、郭沫若《雷電頌》等,都鼓勵學生有獨特的感悟和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與課文的對話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碰撞而不斷修正、深化自己的認識。
    彈性,指這套教科書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教科書中學習內容和活動的設計是多樣化的,課文分精讀、略讀,分課內讀、課外讀,練習分必做題、選做題,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用。“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內容一般都安排較多,供師生選用。作文和口語交際,大都不限定題目,少數命題,也盡可能設計若干個,讓學生挑選。至于課外古詩詞背誦和名著導讀,更可以由師生靈活處理。此外,除教科書外,還有配套的自讀課本、音像、多媒體、網絡等系列教材,以供選用。不僅如此,教科書中的所有內容和活動設計,師生可以作增刪、調整、變動,就是說,可以以這套教科書為平臺,重新編寫和設計適合自己用的教科書。這種教科書,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區本校的語文教學資源,體現地方特色和個性風采。
    這套教科書的這種彈性,保證了它能適應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條件的師生的需要。教學條件好的,不妨多學一些、學深一些,使學生吃得飽;教學條件差的,不妨少學一些、學淺一些,使學生吃得了,但也可以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這就是所謂“保底不封頂”。它給各地區、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廣闊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廣闊空間,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太原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顧振彪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顧振彪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100009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太原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顧振彪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58:03

[新一篇] 21世紀中小學語文教育座談會紀要

[舊一篇] 21世紀初圖書館學研究方向與重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