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本主義民主發展的若干成果及態勢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D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681(2004)04-0024-03
    一、選舉權的實現及其意義
    現代民主制度的衡量標準是什么?換句話說,民主制度應該滿足哪些基本要求?羅伯特 ·達爾的看法在西方具有代表意義。達爾提出了民主制度的六個標志性制度:(1)政府 官員由選舉產生;(2)選舉必須定期舉行;(3)政治信息的傳播渠道多元而暢通;(4)不 同思想觀點可以合法存在;(5)廣泛的自治;(6)高度包容性的公民身份。
    這里“高度包容性的公民身份”的首要意思就是絕大部分國民有公民權。公民身份是 一個政治概念,它意味著一系列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首先是選舉權。如果大部分國民沒 有選舉權,那么你的選舉制度包括民主都是虛偽的。經常有人認為民主制度的惟一衡量 標準就是選舉,達爾認為這個概念不明確,選舉制度是以公民是否有選舉權、是否可以 自由選舉為基礎的。選舉權意味著授權資格,有選舉權你才是權力主體。
    很遺憾,資產階級在它建立民主制度之初,沒有一個國家實行普選權,表面的也沒有 。公民的選舉權要受到一系列限制:財產、納稅、教育程度、居住地、種族、甚至性別 。大部分下層勞動者都沒有選舉權,婦女也沒有選舉權。選民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很少, 1867年英國進行第二次選舉改革,選民全部人數增加了上百萬,但也僅占成年男子的三 分之一。真正普遍的、公開的、平等的選舉權的實現,經過斗爭,在戰后才成為普遍現 實。兩個原創性國家略早一些,美國是1920年,英國1928年。而法國,這個啟蒙運動的 故鄉,普選權要到1944年實現,意大利是1945年,日本1946年。
    實現普選權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實質性進展,其意義是革命性的。它迫使政黨、議員、 政府官員逐漸開始正視社會各種人群的利益追求,選票的壓力讓政治家千方百計去爭取 人心,讓政黨在自己的綱領里盡可能寫上更多階層的利益要求。因此,正是普選權開始 讓“主權在民”有了點兒意思。在普選權的推動下,“少數人的民主”不得不向“多數 人的民主”轉變、過渡。
    二、知情權與政治生活的公開化
    知情權指公民對國家政治生活擁有了解、知曉的權利。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正常的民 主應該是能讓公民充分知情的民主。知情是正確選擇和決策的前提,所以達爾提出民主 應包括政治信息傳播的通暢和多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知情權作為基本的公民權利在 西方日益得到強調,相應的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媒體的發展又使信息傳播基本上可以做 到實時傳播或瞬間傳播,進一步推動了知情權的實現。
    我們現在看到,西方議會會議公開、實況轉播非常普遍,議員的發言、辯論及議會的 文件基本上都在議會專刊上公布。重要議案的投票是記名的,哪些人投贊成票,哪些人 投反對票均記錄在案。美國民間環保組織每年在媒體上評選“10個最骯臟的人”,抨擊 那些在環保法案投票中表現差勁的議員,所依據的就是國會有關記錄。在德國,議員對 重要議案的立場要向家鄉選區的有關利益集團或選民通報,征詢意見。議會進行調查, 一般調查過程也都是全程公開的。
    政府決策的透明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強調充分論證。法國、德國的政府提案,必須首 先遞交給社會咨詢委員會或聯邦參議院審議,并將有關專家和地方的意見告知議會,不 準隱瞞。隱瞞真情就是丑聞,會引發政治危機。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通過了著名的“ 陽光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各部門、機構的重要會議都必須公開,所有重要問題都要允 許社會了解,允許媒體報道,需要保密的要經議會認可,不能隨隨便便一句“國家機密 ”就拒絕公開。
    知情權的強調推進了政治公開化,它實際上是要求整個政治過程都拒絕暗箱操作。陽 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政治公開化有利于民主政治生活品質的優化,提升民主的質量。
    1、多樣化的公民政治參與
    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有:政黨活動、競選、選舉投票、全民公決 、政策研究、政治咨詢、政治訴訟、在媒體上進行政治討論、利益集團活動、網上參政 等。這里我們特別分析一下利益集團和全民公決問題。
    在現今西方,利益集團活動的普及性、滲透性、重要性日益上升,日漸在政治生活中 發揮重要作用,與政黨平分秋色。
    我們以美國為例認識一下西方的利益集團。美國的利益集團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 是經濟性利益集團。經濟性利益集團大多是職業性、行業性的,如工會、雇主聯盟、律 師協會、醫藥界的行業協會等等,這類利益集團占了集團總數的大多數。二是社會性利 益集團。社會性利益集團超越職業和行業,追求某些特定的利益。社會性利益集團也可 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某些特定人群的利益。如種族性利益集團(黑人、亞裔、猶太人) 、同性戀者組織、愛滋病人及其同情者的組織、退休人員的協會、槍支愛好者的組織等 等;另一種是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集團,如環保組織、動物保護組織、反核組織、綠色 和平組織、失蹤兒童尋找的救助社團、國際大赦等等。上個世紀后半葉,追求公共利益 的社會性利益集團在西方呈上升趨勢。
    利益集團的活動有它自己的特色:首先,大部分利益集團追求的利益是單一的、小眾 的、排他性的;其次,利益集團的組織化程度很高,甚至超過政黨;其三,利益集團雖 然不謀求執政,但力求影響決策。影響決策是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主要目的。
    幾乎所有利益集團都千方百計促進符合自身利益的法案通過,千方百計阻止損害自身 利益的法案通過。為了達到目的,有條件的利益集團一般都會聘請最有聲望、最優秀的 專家,雇傭有經驗的公關公司、公共關系顧問和律師,甚至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將自 己的特殊利益研究和表達得非常徹底,并將自己的訴求傳遞給決策者。利益集團影響決 策的途徑,過去主要是派人直接游說議員,現在經常搞“公共游說”,即發動成員對議 員或政府官員進行電話、信件、電子郵件的大規模訪問。利益集團還通過輿論、游行示 威、司法訴訟來對決策者施加壓力,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益集團的活動中不可避免地 夾有大量的騷擾、恐嚇,甚至賄賂、威脅、圈套乃至暴力。
    利益集團參政,利弊兼有,但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第一,順應了經濟社會發 展的新變化。現代社會,階層細分化、利益多元化是現實,所謂“社會碎片化”。階層 的利益訴求、小眾化的利益訴求替代了過去的大眾化的、同一性的利益訴求,這是當代 西方社會生活中的新特點。這樣就出現公民政黨熱情下降,而參與利益集團熱情上升的 趨勢,因為利益集團參政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當然,大部分利益集團都有 政黨背景。第二,擴展了政治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傳統的政治參與過程在公民投完票后 理論上就基本結束了。公民授權完畢,政治決定權就交給了政府和議會,決策階段公民 就不再參與了。現在公民通過利益集團的活動影響決策,實際上深入到決策階段,延伸 了政治參與的過程,使決策進一步民主化。第三,強化了直接民主因素。
    全民公決是目前西方政治制度(間接民主)中的直接民主機制。戰后西歐國家運用比較 普遍(除英國外)。美國聯邦層面不搞全民公決,但州一級有全民復決制度。州的立法可 以進行全民投票。
    全民公決作為直接民主機制,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從立法看,它是對議會立法權 的分割。全民公決把重大憲政問題直接訴諸人民,等于從議會手里拿走了這些問題的決 定權。又因為公決直接體現公民意志,所以它又是最高規格的立法,再無需任何批準程 序。其二,從行政看,它幫助解決政治僵局。一旦立法和行政發生頂牛,全民公決提供 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所以全民公決也被認為是現行西方民主解決政治爭端的重要的糾錯 機制。
    2、強化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在當代西方,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法律機制、政治機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內部制 約與外部制約互相結合,雙管齊下。就內部制約而言,程序、權限更加完善。例如國會 的質詢、調查、倒閣都有越來越詳細的規定,司法介入的條件和步驟有明確的法規條文 ,政府的自律機制也日益加強,前面講到的政治公開化程序實際上都是適應監督的需要 。外部制約則包括政黨間的監督、媒體的監督、利益集團的監督、公民的監督、各法人 組織的監督等等。其中媒體的監督作用巨大。
    現代西方的政治監督,有兩個日益明顯的特點:體制內監督的實質是政黨監督,是反 對黨與執政黨的博弈;內部監督借助于外部監督,監督效應加倍放大。這里新聞媒體事 實上承担了內部監督外部化的載體,輿論風暴是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輕心的。比方西方國 會立法和調查程序中的聽證會制度,它無疑很厲害,政府官員、甚至總統總理,需要的 話都必須來接受質詢。但是,聽證會最厲害的還是它的公開性,媒體的長槍短炮向社會 同步報道,甚至現場直播。你面對的實際上是全國人民,是全世界,試想哪個政治家不 緊張。
    現代西方國家還設立監察專員制度。這一制度由瑞典首創,后通行于英國、法國、澳 大利亞、加拿大及許多北歐、西歐國家。以瑞典為例:全國共設4名監察專員,由議會 挑選和任命,任期與議會相同。監察專員不需要黨派背景,他的職責是監察所有文武官 員、地方官員、法官、警官及檢察官。所有公民,包括外國人,在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 對待時均可向監察專員投訴,監察專員也可以代為立案。瑞典法律規定,監察專員有權 調查和查閱任何官方文件和企業、社會團體的內部文件。他如果認為必要,可隨時將手 頭的案子移交給司法部門,或向新聞媒體通報有關情況。監察專員每年要向議會提交一 份年度報告,對政府各部門的廉政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對重點問題提出警告。這份評估 報告很厲害,沒有哪個部門敢掉以輕心。從實踐看,監察專員制度的主要意義是社會警 示作用,是對濫用權力的震懾和預防,以及及時處理大批輕微違法案件。美國聯邦一級 沒有監察專員,它根據需要設特別檢察官,但是一些州已經引入了監察專員制度。
    3、政治社會化和政治穩定
    政治社會化的通俗意思就是政治教化,這是每個政治共同體都要面對的問題。政治社 會化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這是政治穩定最牢固的基礎。現在的情況是,通過學校、家 庭、社會的教育,通過政治參與的實踐和體驗,西方發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 已經確立,它使社會整合程度大大提高,這也是戰后西方長期保持政治穩定的文化基礎 。
    戰后西方的政治穩定還與它法制化水平呈正比。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與馬克思、列寧時 代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解決社會沖突基本上采取法律解決。目前 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覆蓋了整個社會管理層面,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而且可以 找到有關的法律依據,司法機構的專門化水平也很高。西方人已經習慣了任何社會改變 首先尋求立法改變,最終也止步于立法規定。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問 題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處理,誰違法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用法治解決社會問題,這 就避免了極端行為。如果說,文化是潛在的社會穩定基礎,那么法律就是顯在的社會穩 定機制。這種狀況說明,資本主義調節社會矛盾的國家能力大大提高,政治體制比較成 熟。
    此外,有一個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西方人的社會批判和社會反思意識。發達資本 主義的政治穩定并不是在輿論一律的情況下實現的,而是充斥著爭辯和不同的說法。任 何理論、政策、方案及政治人物都有對立面,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也是一開始就受 到空想社會主義的質疑和批判。這種質疑和批判在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不絕 于耳,馬克思主義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徹底派代表,而現代左派批判起資本主義來也是毫 不留情。不可否認,西方的文化傳統中有強調理性和善于反思的一面,質疑、批判、反 思能夠幫助人們接近真理。以20世紀的美國而言,它在二十年代有批判弱肉強食的進步 主義運動,五、六十年代有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的新左派運動、激進的校園學生運動 等等,都是全國性的,聲勢浩大。進步知識分子是這種社會批判和社會反思的主體,他 們以高校、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為基地,同情下層,不畏權勢,揭露黑幕,富有正義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社會的良心。思想界的批判和反思,對資本主義惡的一面起 到了矯正作用。批判和反思也為社會改良提供了動力和思想資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漸 進性自我調節。因此觀察資本主義政治發展,不能忽略和抹殺了社會進步勢力的云南行政學院學報昆明24~26D1社會主義論叢董建萍2004200420世紀中后期以來,資本主義民主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歷史性進步,其一系列積極的發 展成果和政治經驗具有文明價值。但是私有制的經濟基礎造成了民主理論難以與實踐真 正相符的根本障礙,西方民主仍存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弊端。資本主義/民主發展/成果/態勢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04&ZD016)紀Historical Law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New Changes
   SUI Cheng-zhu,ZHAO Gui-rong
   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102,China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2
    董建萍(195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省委黨校科社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社會主 義原理、西方政治制度。 作者:云南行政學院學報昆明24~26D1社會主義論叢董建萍2004200420世紀中后期以來,資本主義民主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歷史性進步,其一系列積極的發 展成果和政治經驗具有文明價值。但是私有制的經濟基礎造成了民主理論難以與實踐真 正相符的根本障礙,西方民主仍存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弊端。資本主義/民主發展/成果/態勢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04&ZD016)

網載 2013-09-10 20:59:10

[新一篇] 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若干問題

[舊一篇] 當代通俗文藝的審美特征和發展趨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