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與任務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農業部副部長 萬寶瑞)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農業和農民問題。近些年來,為加強農業,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僅1993年一年,就先后召開了6次有關農業和農村工作方面的會議,發了十幾個政策性文件。繼1993年10月中央召開農村工作會議后,1994年3月又召開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研究部署1994年的農村工作。剛剛召開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把發展農業作為1995年工作的重點之一。江澤民總書記指出,要真正把加強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我們的工作千頭萬緒,而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始終是第一位的大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麻痹大意。近幾年,中央一再強調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但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最重要的是下大決心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這幾年,糧、棉生產之所以出現新的徘徊,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從1995年起,一定要真正落實中央已明確的要求,提高農業投資在總投資中的比重。朱(原字鐵的左邊加容)基副總理指出:要下大力氣抓好農業。1994年農產品大幅度漲價,固然有主動調價和市場管理上的原因,但說到底,還是因為市場供求不平衡。1994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大幅度漲價,說明農業基礎相當脆弱,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李鵬總理指出:明年要特別強調以下幾條:(1)要切實保護耕地;(2)要增加農業投入,特別是對水利、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和科技投入;(3)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穩定市場價格;(4)要繼續搞好“科技興農”,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鞏固農技服務機構,穩定農業科技及推廣人員隊伍;(5)要對糧食、化肥、農藥和農機生產企業在稅收和信貸上給予必要的扶持。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
  (一)1994年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總體上是健康的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災之年種植業生產仍取得了較好收成。一是糧食總產比去年略減。二是棉花生產扭轉了連續兩年滑坡的局面,總產增幅較大,可超過8500萬担,增產1000多萬担,對緩解供求緊張的矛盾將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油料持續增產,糖料平穩發展。全年油料總產比上年有所增加,糖料總產與上年基本持平。
  2.“菜籃子”產品繼續增長。一是畜產品持續增產。全年肉類總產量比上年增長9%左右;禽蛋產量增長3.5%左右;奶類產量增長1%。二是水產品大幅度增產。全年水產品總產量比上年增長近20%。三是蔬菜面積擴大,增產增收。蔬菜總面積840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6.7萬公頃左右,1994年秋冬面積增加26.7萬公頃,保護地面積擴大。
  3.鄉鎮企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994年1-10月份,全國鄉鎮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51.4%,實現工業銷售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54%,出現了銷售產值增幅高于工業產值增幅的好形勢,產品產銷率在90%以上;另外,外經外貿發展迅速,前10個月出口交貨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9.8%,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增幅提高比較明顯。
  4.農民收入增長加快。1994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840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長10%。由于國家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棉收購價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持續發展,預計1994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1150元左右,扣除物價因素,初步預計比上年實際增長4%以上。
  (二)1994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好形勢來之不易 一是1994年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了93.3萬公頃;二是自然災害嚴重。據統計,至8月末,全國農作物受災總面積累計達5040萬公頃,成災面積2766.7萬公頃,均超過了1991年。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農業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收成,除各級政府重視、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共同努力外,主要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強了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連續兩次提高糧食和棉花收購價格。四種糧食收購綜合平均價格達到每50公斤52元,提高12元;棉花收購價格每50公斤500元,加上獎勵達到544元,提高200多元。
  2.整頓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領域。繼上半年對化肥等主要農用生產資料實行基準價和價格監審制度之后,8月份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決定對中央調撥化肥由現行的四級批發一級零售改為兩級批發一級零售,并就整頓生資流通秩序,加強市場及價格管理作了具體規定。
  3.扶持中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從1994年開始,連續5年,國家每年安排65億元專項貸款,用于扶持商品糧棉大縣發展經濟;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貸款,用于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區。對支持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專項貸款,在1993年50億元基礎上1994年又增加50億元,達到100億元。
  4.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國務院決定,從1994年起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力爭在本世紀最后7年內,基本解決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今年7年國家每年增加10億元以工代賑資金、10億元扶貧專項貼息貸款,重點向中西部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傾斜。
  5.減免了部分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增值稅。國家將農業產品的增值稅稅率由17%降低為13%;對飼料、農膜、化肥生產企業生產銷售的6種化肥,農藥生產企業生產銷售的15種農藥以及批發和零售的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等,在1995年底之前免征增值稅;對遠洋漁業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漁船、漁具等,在1995年底前免征關稅和增值稅。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幾個重大問題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落實問題 1994年10月,農業部召開了首次全國農村政策法規工作會議。與會代表反映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的執行、落實存在嚴重問題。
  1.糧棉收購矛盾尖稅。糧食國家定購價與市場價差距大。很多地方每斤稻谷定購價與市場價的差價已達二、三毛以上,農民交定、議購糧食的抵觸情緒越來越大。四川代表說現在農民問三個問題回答不了:(1)糧食部門收購稻谷每公斤1.0元,1公斤谷加工0.7公斤米,為什么大米銷售價定為每公斤2.4-2.8元?(2)油菜籽收購價每公斤2.2元,1.5公斤加工0.5公斤油,為什么菜籽油每公斤銷價為11-12元?(3)小麥收購價每公斤才0.92元,為什么國有糧店的麥麩每公斤卻賣到1.0元?棉花收購1994年價格雖幾次調整,農民仍不愿交棉,收購難度很大。
  2.農資價格沒有限住。國務院45號文件下達后,化肥價格漲勢雖有所抑制,但由于農資經營單位大多已搞承包,進口化肥價格較高,中小化肥沒有限價,至少半數以上的地區仍居高不下,不少地方尿素價格仍在1700-1800元的水平。
  3.土地經營制度亟待完善。各地對延長耕地承包期30年這一政策的認識很不統一。(1)有的認為延長30年是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不是承包期限,仍然準備三五年調整一次,或本著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隨時調整。(2)有的對提倡“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政策不理解、有疑慮,担心今后越來越多的人口沒有土地,生活無保障,會出亂子。各地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做法也不規范,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強行收回農民的承包地,由集體統一經營或招標出租。(3)有的隨意提高承包費標準,加重農民負担。(4)有的借機擴大機動田面積等等。此外拍賣“四荒”地使用權是個新事物,它涉及集體和農民的長遠利益,目前各地做法存在不少問題,急需作出必要的規范。
  4.“兩法”執行不理想。盡管《農業法》、《農技推廣法》和“六部委文件”已下發一年多,但目前對農技推廣機構“脫鉤”、“斷奶”和下放的問題仍未解決。
  5.國家對農業的許多扶持政策不落實、不穩定。  
  (二)關于主要農產品供給問題 這個問題突出表現為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據農業部秋季蹲點調查組對全國25個省(區)百縣調查分析,百縣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1)不少地區農產品供給不足。(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副產品生產成本增加。(3)流通環節過多、利潤偏高,引起價格上漲。(4)整體物價水平拉動。這主要表現在:一是1994年國家調整糧食生產政策,大幅度提高糧食的國家收購價格,直接推動市場糧價上漲,并帶動其他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二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三是大市場大流通的作用,拉動欠發達農業主產區的低水平物價向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高水平物價看齊。
  (三)關于農民收入問題 (1)1978-1984年,農民收入增長最快,年均實際增長15.1%;(2)1985-1988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回落,年均實際增長5%;(3)1989年至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其中1989-1991年,農民實際收入年均增長只有0.7%,加上1992年5.9%的恢復性增長,4年平均增長率也只有1.88%。199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3.2%,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7個百分點,與城市居民生活費收入實際增長10%相比,相差6.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其比例由上年的2.33:1擴大到2.55:1,超過了1978年2.37:1的水平。
  (四)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盡管改革以來鄉鎮企業已吸納了1.12億農業剩余勞動力,但目前仍有1.2億左右的農業勞動力剩余。目前,全國常年流動的農民工至少有6000萬人,其中跨省流動的約有2500萬人,這對增加農民收入,解決發達地區勞動力不足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無序流動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會影響農業生產,而且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上述四個問題實際上是以下四個深層次矛盾的反映:(1)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與投入向高效益產業驅動的矛盾。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這是人所共知的。農業是一個特殊產業,比較效益低,多為社會效益,由于受利益的驅動,近幾年無論國家、集體、個人向農業投入都比較少。“五五”期間,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資金占同期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3.2%,“六五”期間下降為9.5%,“七五”期間下降到8.4%。1993年,國家用于農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占國家基建總投資的2.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為負增長。1993年農民家庭人均用于生產經營的投入額扣除價格因素,僅比上年增長1.1%,比1992年5.4%的增長速度回落4.3個百分點。(2)耕地銳減與人口激增的矛盾。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0.18公頃,下降到目前的0.08公頃。自1984年以后,新增的糧食都被新增人口吃掉了,人均占有糧食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3)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作用與科技進步緩慢的矛盾。與過去的雜交水稻、地膜覆蓋等一些重大技術成就相比,80年代后期,我國在農業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方面沒有大的突破。據有關部門測算,“七五”期間農業增產諸因素中,農業技術進步貢獻份額有所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科技人員流失嚴重,科技機構不穩定,科研經費投入不足。(4)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不夠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實行家庭承包后,分散的小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戶迫切需要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為其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但是,不少地方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缺乏必要的服務手段,無力承担這些工作,農民很不滿意。此外,連接農戶與市場的中介組織發育滯后,國家和農民不能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担。國家要求農民完成定購議購任務,卻不能與農民承担產前、產后市場風險,農民進入市場面臨許多障礙和困難。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
  90年代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到本世紀末,改革的任務是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發展的任務是要全國實現小康。按照這兩項基本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穩定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消滅絕對貧困,滿足全國人民小康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圍繞上述目標,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是三抓:抓農產品有效供給,抓農民收入,抓社會穩定。
  (一)抓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早在80年代,小平同志就指出,“九十年代中國如果出問題,可能出在農業上”。江澤民總書記也指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都不能說糧食已經過多了,吃不完了,農業已經過關了,不但九十年代不能說這個話,而且下個世紀的前50年,也不能說這個話。”從這些極富遠見的論斷中,可見中央對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一直極為關注。根據《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要求,到2000年,如果人口控制在13億之內,我國農產品總量必須在現有生產水平基礎上,糧食再增1000億斤、棉花再增1000萬担、肉類和水產品分別再增1000萬噸,我們叫做再增“四千”。油料、糖料等經濟作物和蛋類、奶類也要持續發展。實現新增“四千”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新增1000億斤糧食。今后發展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基本思路是,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改善品質,主攻單產,確保供求總量平衡和地區平衡。全國糧食面積要保持在1.1億公頃以上。從總量看主要抓:(1)提高單產。新增1000億斤糧食,靠擴大播種面積的余地很小,只能走提高單產這條路子(據我國有關專家研究分析表明,盡管我國糧食單產水平已經高居世界前列,目前條件下主要糧食作物單產仍具有巨大潛力,一般相當于現有實際單產水平的1.5-3.5倍,通過育種研究在20年內可能實現糧食單產提高70%-170%)。目前,提高單產的主要途徑是改造中低產田。全國尚有中低產田6000萬公頃左右,經過改造,可使中低產田糧食作物的平均單產提高100公斤左右。今年6年,計劃改造2400萬公頃,按75%種糧食,復種指數為150%計算,可增產糧食400億公斤。對于尚不能改造的中低產田,今后6年內狠抓常規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也可提高單產水平。(2)提高復種指數。據分析,今后6年復種指數提高3.5個百分點是可能的,當然困難也比較大。只要引導得當,通過發展間作套種、立體種植和開發南方冬季農業等,可以使復種指數提高到158.9%,擴大農作物面積近333萬公頃,以50%種糧計算,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6.7萬公頃,可增產糧食62.5億公斤。(3)開發宜農荒地。為了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必須保持合理的墾復力度。按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今后6年開發和復墾耕地240萬公頃,可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298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可增加206.7萬公頃,約增產糧食85億多公斤。
  按總量平衡和區域平衡原則,對糧食生產實施地區發展戰略:提高東部、開發西部、主攻中部。提高東部,就是要通過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糧食自給率,實現東部沿海地區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大體區域平衡。這也是解決我國糧食供需平衡的關鍵所在。從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的發展趨勢看,不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糧食自給率,全國糧食供需平衡是難以實現的,這是一個戰略問題。那種認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種糧不如買糧,買糧不如進口”的觀點是危險的。從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狀和農業發展的方向來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已具有的土壤、光熱、水資源條件較好,經濟實力強,農業生產管理技術水平高等這樣一些優勢,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應先走一步。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的發展事關我國農業的未來,東部沿海地區的糧食問題關系到全國糧食市場的穩定和社會的穩定。東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只能抓緊、抓實,任何時候都松懈不得。
  2.新增1000萬噸肉類。基本思路和措施是:(1)調整肉類生產結構,開展肉類區域性綜合開發。力爭到本世紀末,使豬肉、禽肉、牛羊肉占肉類產量的比重分別由目前的74.3%、14.9%和9.7%調整為66.6%、18.4%和14%。大中城市要充分利用經濟與技術優勢,在郊區縣適量建設肉雞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提高優質鮮肉供給能力,豬肉總體供給率以30%-40%為宜。大多數商品基地要根據區域性綜合開發的特點,建在各類不同的主產區,使主產區與消費區掛鉤,建立起緊密的經濟協作區,形成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2)大力開發飼料資源。針對我國飼料資源緊缺的情況,一方面要加速飼料工業的發展,大力生產配合飼料,提高現有飼料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開辟新的飼料資源。一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建立飼料糧生產基地;二是開發蛋白質飼料資源;三是充分利用非耕地增加飼料生產;四是開發草地資源;五是大力推廣秸稈青貯與氨化技術。(3)加強畜牧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到2000年,重要畜牧業科技領域,如畜禽良種、畜禽營養、疫病診斷與防治、草地動態監測等領域,要達到80年代末的國際先進水平;一些獸用疫苗(菌苗)、診斷技術、凍精與胚胎移植等技術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科研技術推廣方面,要重點推廣良種畜禽配套飼養技術、秸稈過腹還田技術、畜禽疫病綜合防治技術、草地和草食家畜生產綜合配套技術、草地鼠蟲害防治技術、北方冬季塑膜暖棚飼養畜禽綜合配套技術、肉類保鮮儲運技術、豬禽集約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4)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服務體系的建設重點要放在縣和鄉鎮兩級。首先按照中央建1/3,地方建2/3的原則,到2000年在全國普遍建立縣級以上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并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其組織管理機制,強化服務功能,担負起畜禽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科技推廣、培訓、飼料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綜合服務項目。在拓寬服務面的同時,要大力興辦經濟技術實體壯大自身實力。
  3.新增水產品1000萬噸。隨著全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水產品的比重將不斷加大。從世界整體水平看,我國每年人均增加1公斤水產品的消費量是適宜的,按此計算,并將新增人口增加的消費需求考慮在內,每年至少要增產水產品150萬噸。生產發展方針是:快速發展養殖,穩定近海捕撈,積極擴大遠洋,狠抓流通加工。具體措施是:(1)充分利用資源潛力,擴大養殖面積。利用荒水、荒灘和低洼鹽堿荒地進行漁業綜合開發,擴大養殖面積23.3萬公頃,利用133.3萬公頃稻田進行稻田養魚,共可新增水產品產量400萬噸。(2)大力發展遠洋漁業。要到“九五”計劃期末,新增遠洋漁船1500艘,每年新增水產品產量50萬噸。(3)加強科技研究與推廣。“九五”期間,計劃重點突破優良養殖對蝦苗種繁殖及訓養、中低產地區及低洼鹽堿荒地漁業開發利用等10項關鍵性技術,重點推廣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湖泊圍欄養魚、稻田養魚等7項技術。通過這些技術的突破和推廣,使水產品產量增加300萬噸左右。(4)搞好水產良種體系建設。計劃到2000年建成國家級原良種場20個,名特優新苗種場20個,地方良種場60個及部分良種示范基地。通過良種體系的建設,使水產良種覆蓋率提高40%,通過推廣和應用良種,可提高水產養殖產量10%以上。(5)抓好漁病防治工作。通過改善病害防治手段,預計每年可減少水產品產量損失30-50萬噸。
  4.增產1000萬担棉花。指導思想是:恢復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效益。(1)恢復面積,調整布局。目前全國共有四大棉區,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新疆棉區和遼寧(特早熟)棉區。要求:黃河流域棉區進一步恢復,主要是冀、魯、豫應進一步恢復;長江流域棉區適當發展,其中,上游(四川)和下游(江蘇、浙江等)基本穩定,中游(主要指江西、湖南)適當發展;新疆進一步發展;遼寧進一步恢復。(2)依靠科技,主攻單產。靠提價來增加效益是有限度的,靠再增加面積增加產量也不符合中國國情。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抓好統一供種。抓好棉鈴蟲防治。落實5項重大技術。一是棉花地膜覆蓋和育苗移栽技術;二是黃淮海棉區棉麥兩熟技術;三是化學調控技術;四是化肥深施技術;五是棉田立體種植技術。繼續抓好“豐收計劃”。(3)保持糧棉合理比價,改革現行棉花流通體制。(4)保證生資供應,控制生資價格。(5)抓好棉花基地和棉花大縣工作。
  5.要豐富“菜籃子”,搞好副食品的生產和供應。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副食品生產,滿足市場需求。要加強副食品基地建設,在區域布局、產品結構、基礎設施、企業管理和經濟效益上要有新的突破,把“菜籃子”工程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大中城市郊區要建立基本菜田保護制度和菜地補償制度,堅決防止亂占菜地;堅持“郊區為主,農區為輔,外埠調劑”的方針,搞好蔬菜生產、供應和調劑工作。要建立副食品風險基金。中央和地方原有的副食品生產和銷售補貼,除全部用于建立副食品風險基金外,還要從其他渠道籌集一部分資金。要加強副食品批發市場建設,大力加強運輸、冷庫等流通設施建設,逐步形成副食品流通的新格局。 
  (二)抓農民收入是當前乃至整個90年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核心 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檢驗農村改革與發展效果的重要標志,也是穩定農村、穩定社會的基礎。沒有農民收入的增長,農產品有效供給就不可能增加;沒有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城市工業就沒有市場;沒有農民的小康,全國小康就不可能實現。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決不是孤立的農民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戰略問題。國際上用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占生產消費的比重大小作為貧富的衡量標準:食品消費占生活消費比重大于60%為貧困,在50%至60%之間即為溫飽,小于50%的為富裕(我們叫小康)。我國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1954年為69%,1984年首次降到59%,1992年進一步降至57%,也就是說,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總體上看已脫離貧困,進入了溫飽階段。按照2000年實現小康的目標,90年代的10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長幅度必須達到6%,但是由于1990-1993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只增長3.2%,1994年初步預計可達到4%以上。今后6年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必須達到6.9%,才能確保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今后6年增加農民收入的任務也是相當艱巨的。據有關部門以1984年到1992年農村經濟正常發展的歷史資料測算表明,這期間,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是人均農村社會總產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0.33個百分點即是3:1的關系。從1995年到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實際遞增速度需達到6.9%,這意味著,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的人均農村社會總產值需以年平均22.77%的速度,需指出的是,隨著農村非農產業的比重提高,因有機構成比重高,物質消耗大,人均純收入從新增產值中得到的部分相對減少,人均純收入年增1個百分點,需人均社會總產值增長百分點遠遠大于3.3,農村社會總產值要年均遞增超過25%,才可能實現小康。
  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今后從農村資源狀況和鄉鎮企業發展潛力來看,農民收入的增加將會越來越依賴于鄉鎮企業的增長。在糧棉為主的地區,重點發展多種經營,并積極創造條件發展鄉鎮企業。(2)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由于我國農村70%左右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因此,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穩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在質量上創新,在高產和高效上做文章,對于多數地區和多數農民來說,還是增收的一條現實路子。(3)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的深度、廣度進軍,如“四荒”開發等。(4)積極鼓勵和管理引導勞務輸出,加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三)抓農村社會穩定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是堅持不懈地減輕農民負担。二是切實搞好扶貧工作。三是狠剎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抓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穩定農村大局。四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農村黨支部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從此為核心,搞好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為我國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打下堅實的基礎。五是采取適當措施,逐步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加強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措施
  (一)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努力增加糧棉面積 要嚴格貫徹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加強基本農田的建設和保護,嚴禁占用已劃為基本農田的耕地。
  (二)推進科技進步,強化科教興農 這有四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在農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上,要有所突破。第二個層次,重視實用技術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廣利用率。第三個層次,推進農科教三者有機結合,這是提高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率的有效途徑。第四個層次,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
  (三)切實深化農村改革,保護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二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三是加大流通體制改革力度。四是大力發展一體化經營組織。五是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
  (四)切實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995年國家對農業投資將有所增加。從總量上講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要力爭開辟新渠道,多渠道增加投資。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在積極爭取多邊、雙邊農業無償援助和利用優惠貸款的同時,要大力開拓民間資本和國際商業資本的渠道。以增強對農業的投資力度。
  (五)明確職責,狠抓政策落實 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政策落實難,不到位,甚至執行中走樣。政策落實難雖有體制原因,但根本問題是思想認識問題。明確責任,是當前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領導的一項重要措施。
                          責任編輯 武兆瑞
  下注:
  *此文系作者1994年12月13日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農業經濟問題京009-015F2農業經濟萬寶瑞19951995 作者:農業經濟問題京009-015F2農業經濟萬寶瑞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59:16

[新一篇] 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

[舊一篇] 當前農村城市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