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形勢和主要任務
  一九九九年,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村穩定兩項主要任務,認真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加強基層組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形勢總體上是好的,農業獲得較好收成,農民收入有所增加,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在國內需求不足、農產品價格下跌、部分地區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
  正確分析形勢,要善于認清本質和主流。回顧去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要充分認識代表發展方向、蘊育生機與活力的積極方面:第一,各級干部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認識高度一致,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研究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運行規律,增強工作的自覺性,必將對我國農村發展的全局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二,廣大農民面向市場,積極調整結構,表現了很高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農民群眾不等不靠,積極行動起來,尋找增加收入的具體途徑。一些在上面看來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在基層卻找到了好的辦法。農民的積極性起來了,農村經濟就會充滿活力。第三,各地涌現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結構調整有了好的開端。這些典型的共同特點,是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自身優勢,在結構調整、增加收入方面闖出了新的路子,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為探索新階段結構調整的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第四,在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水利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等一大批項目正在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將為農村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五,適應新階段的要求,基層指導農村工作的方式有了積極的變化。總的看,瞎指揮少了,具體幫助多了;層層壓指標少了,政策引導多了;代替企業跑項目的少了,在開拓市場上花的精力多了。這些變化盡管是初步的,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們要充分認識農村形勢發展變化中的這些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全面分析形勢,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供求關系變化,農產品賣難、價格持續下跌,加上鄉鎮企業效益下降,農民增收緩慢。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第一,這是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與過去農產品短缺時期的問題有本質的區別。長期以來,農產品短缺一直困擾著我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現在基本解決了農產品的供給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第二,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有了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條件,我們就可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更多地發展畜牧業和加工業,更大規模地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化步伐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些過去在短缺條件下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現在可以做了。抓住這個機遇,做好這個階段的工作,將為我國農業的更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這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農產品賣難、價格下跌,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事關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全局,必須盡快解決,但解決起來難度很大。這是一個坎,要跨過去,需要加倍努力。第四,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發展是解決我們面臨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上,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短缺—過剩—短缺的惡性循環,推動農村經濟在現有基礎上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是完成“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進入新階段的關鍵一年,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繼續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穩定農村政策,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著力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穩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農村社會穩定。根據這個總體要求,今年要重點抓好結構調整。這是整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今年的中心任務。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為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奠定基礎,創造條件,推動農業和農村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針對農村發展新階段提出來的。這次調整的背景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八十年代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在農產品短缺情況下進行的,主要是改變“以糧為綱”,提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實行農林牧副漁并舉,發展鄉鎮企業。那次調整對于實現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起了重要作用。這次結構調整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約束增大的條件下提出的。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這次結構調整,對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這種條件下,結構調整就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很明顯,這種調整不是一般的適應性調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性調整。它不僅要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僅要著眼于農業和農村自身發展,而且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項長期任務。
  對這次戰略性結構調整,我們一定要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第一,結構調整是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過程。所謂廣度,就是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實施發展小城鎮的大戰略。所謂深度,就是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延長農業產業鏈。第二,結構調整是實施科教興農的過程。結構調整的效果如何,關鍵要看能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農業的增長能否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第三,結構調整是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過程。通過調整結構,增加農業的資本、技術投入,必將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收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投入產出率。第四,結構調整是農村經濟新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搞好農業結構調整,需要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這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這次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面向農業現代化,面向整個國民經濟調整和世界范圍的農業科技革命,把結構調整作為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
  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構調整:
  (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這是人民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市場需求向多樣化、優質化發展的要求,也是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缺乏競爭力、農業增產不增收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多數農產品總量過剩,但品質結構矛盾仍很突出,許多優質產品還供不應求。因此,必須加快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逐步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
  (二)加快畜牧業發展。畜牧業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主要畜產品供給比較充裕,但從長遠看,人民生活水平越過溫飽階段后,膳食結構中動物性食品的消費會迅速增加,畜牧業發展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過去我們糧食供給不足,拿不出太多飼料來發展畜牧業。現在糧食庫存較多,生產能力提高了,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時機可以說比較成熟了。畜牧業可以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和產業間的良性循環。畜牧業特別是畜產品加工業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可能成為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一個優勢產業。必須采取切實的政策措施,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發展飼料工業和畜產品深加工,盡快把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
  (三)發展農產品加工。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于開拓市場,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水平還比較低,發展潛力很大。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應當有比較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現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使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有一個大的發展。
  (四)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是農業布局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利用糧食較多的條件,進行區域結構的合理調整,發展特色農業。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可以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在生態脆弱地區,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水產業,改善生態環境。糧食主產區也要通過結構調整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在穩定總量的同時,注意由單一糧食生產向同時發展多種經營轉變,由一般糧食品種向優質、專用品種轉變,由單純注重產量向提高效益轉變。
  (五)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主要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推動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的空間。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實現農民增收、解決農村發展中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根本途徑,對于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拓寬城鄉市場,優化國民經濟整體結構有重大意義。要結合小城鎮的發展,調整鄉鎮企業結構和布局,提高鄉鎮企業科技水平和競爭力,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和職工的積極性,鼓勵多種形式、多種所有制的鄉鎮企業發展。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要堅持面向市場。農產品只有賣得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農民的投入才能有回報。結構調整要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不能盲目調整,造成新的積壓和賣難。二要堅持因地制宜。把市場需要和本地的優勢結合起來,注重發展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防止一哄而起,結構雷同。三要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農民是農村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結構調整的主體。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尊重并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用政策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自主調整農業結構,決不能強迫命令,更不能瞎指揮。
  結構調整是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發動農民群眾去實踐、去創造。同時,要做到少走彎路,避免盲目性,還必須有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各級政府要重點做好四項工作:
  第一,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必須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一要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產地批發市場是農民銷售產品并感受市場信息的快捷渠道,對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生產有重要帶動作用。要把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增加投入,重點扶持。二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只有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也才能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很不完善,一些產品標準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產品用途專門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訂,并認真貫徹實施。三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現在多渠道的市場信息服務正在發展,但政府部門必須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氣候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要使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
  第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必須面向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適應這個要求,要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降耗增效技術,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高效率、高效益轉化科研成果的技術推廣體系和顯著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要改革農業科技體制,形成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機制,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在加強自主研究的同時,要加大技術引進的力度。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成果,周期短,成本低,成功率高,是填補空缺、縮小差距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政策支持的力度要更大一些。發揮科技對結構調整的作用,關鍵在于抓好技術推廣。要穩定農技推廣隊伍,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機制。一些地方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轉包農民土地,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一方面搞試驗、示范,一方面向農民出售良種、提供技術服務,既推廣了先進技術,也有了自己的收入。這種把技術推廣和生產經營結合起來的方式很有生命力,值得推廣。
  第三,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結構調整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調整方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把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帶給農民,是推動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要搞好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可以是加工企業,也可以是批發市場和流通中介組織。不論是哪種形式,只要能與農民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能帶動農民發展生產,進入市場,都應當加以扶持。近幾年,不少地方涌現出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在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流通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要給予鼓勵和支持。
  第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小城鎮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農村各種資源合理配置、調整和聚集的過程。政府通過對小城鎮建設的扶持,可以引導農村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小城鎮建設必須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規模適度,注重實效。要研究制定鼓勵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的政策和社會各方面投資建設小城鎮的政策,走出一條政府引導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在發展小城鎮問題上,既要積極推進,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點必須明確:一是小城鎮的發展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過程,政府的責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導,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強制推動;二是要有總體規劃,我國四萬四千多個鄉鎮,都鋪攤子發展小城鎮,既不經濟,也難有所作為,應在現有重點建制鎮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三是小城鎮發展,最關鍵的還是要繁榮經濟,沒有經濟的增長,小城鎮的作用就很難發揮。要把農村市場建設、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
      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指出:“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豐收,糧食多了,但并不等于農業基礎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視農業的傾向。農業如果出現反復,整個經濟工作都會陷入被動。”朱róng@①基同志也強調:“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更要防止忽視、放松農業的傾向。”在當前形勢下,中央強調要避免出現忽視農業的問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從以往的經驗教訓看,當農產品供給充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庫存增多時,人們往往容易產生盲目樂觀情緒,輕率地認為農業已經過關,出現忽視農業的傾向。由此也往往導致豐收之后出現農業的徘徊甚至滑坡,結果造成農產品供求關系再度緊張,使經濟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動。這幾年我國經濟能夠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農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沒有這幾年農業的穩定發展,農產品供給充足,我們經濟生活中的困難尤其是下崗職工生活的困難就會更大。在當前經濟工作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很多的情況下,農業尤其不能出問題,這是關系經濟全局的大事。對此,我想著重強調兩點。
  第一,不能忽視農業,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強調這個問題,一是忽視農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減少投入,放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們講農業基礎脆弱,主要是指農業的基礎設施在總體上還很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多數地方還是靠天吃飯。這要靠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改變。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任何時候都中斷不得。二是當前正在進行的農業結構調整,本身也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進一步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調整農業結構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生產條件。三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直接拉動投資需求的增長,還有利于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擴大農民的消費需求。四是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對基礎設施建設有著更全面的要求。不僅要繼續加強水利建設,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而且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繼續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能力,而且要發展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種服務設施,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僅要繼續抓好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而且要重視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改善整個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環境。因此,在新的形勢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但不能放松,還必須進一步加強。
  當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正面臨著兩個難得的機遇。一是國家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其中有相當部分用在了農業、水利、生態和農村道路、電網等方面。今年國家還將進一步增加這方面的投資。應當說,建國以來我們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重視的,但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大規模的集中投入并不多,很多事情一直想辦而沒有條件辦,現在能夠集中財力大幅度增加投入,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的體現,也是中央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二是中央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是中央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不僅對振興西部,而且對于農業發展,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的重要農區,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重抓好四方面。第一,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為中心,繼續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搞好大型灌區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在水利建設中,要注意把搞好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改革小型水利投資和管理體制這三件事有機結合起來,使農田水利建設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軌道。第二,抓好以植樹種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生態脆弱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有計劃、分步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這是改善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目前糧食庫存較多,供給比較充裕,正是以糧食換森林,恢復植被的極好時機。中央下決心拿出一部分糧食和財政資金,采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辦法,對退耕農民補助糧食和樹苗、草種,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再造秀美山川。這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生活等切身利益,因此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各地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堅持政策引導和農民自愿的原則,全面規劃,先行試點,分步實施,注重實效,切實把這件好事辦好。第三,繼續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農業綜合開發在指導思想上要實行兩個轉變,即由過去的以改造中低產田和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不再搞新的開荒;由過去的以追求提高農產品的產量為主,轉到積極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上來。第四,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目前農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約外,還有消費環境方面的制約。要以農村的道路、電網、飲水、通信、廣播、電視和農產品市場設施等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加大投入的力度。各級財政都要調整支出結構,把支持農業放在重要位置。國家對農業的補貼,要逐步轉到主要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來。鼓勵全社會向農業和農村投資,多渠道引進外資。要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對能收回投資的農業建設項目,可以使用貼息貸款。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把提高為農服務質量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對農戶的種養業和小額信貸扶貧項目,要適當放寬抵押、担保條件,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同提高經營效益、社會效益更好地結合起來。
  第二,不能忽視農業,最關鍵的是不能忽視糧食生產。近幾年,糧食連續獲得好收成,國家庫存和農民的存糧都有明顯增加,糧食在總量上確實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因此,強調不能忽視糧食生產,并不是要求不顧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繼續追求當前產量的增長,而是要求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
  當前出現的糧食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的過剩,也是低消費水平下的過剩。糧食連續五年豐收,在歷史上是少見的。這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中央實行了正確的農業政策。特別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穩定了民心;幾次大幅度提高糧食定購價,實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是糧食增產的根本原因。二是農業科技進步對糧食增產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得到推廣普及,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顯著提高。三是氣候條件相對有利。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處于豐水期,盡管幾次發生過局部地區的嚴重洪澇災害,但真正對我國農業威脅大的是旱災,而豐水期總體上對糧食生產是有利的。要實事求是地看到,上述三方面中的有些因素,如有利的價格和氣候因素等,是不可能經常存在的。目前糧食的總量確實不少,但其中品質較差的也不少,很多是不適銷對路的品種。我國地域遼闊,農業發展極不平衡,居民尤其是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還不高,還有幾千萬人尚未解決溫飽,糧食轉化品特別是肉類的消費量還比較低。從長遠看,隨著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減趨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現有的糧食生產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潛力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既要客觀地面對當前糧食供大于求的局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調節年度間的糧食供求平衡;又要著眼于長遠,著眼于發展,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這是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
  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我這里突出強調兩件事。一是要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這是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根本。國家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我國商品糧棉的主要生產基地,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好了,我們就能掌握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主動權。要認真貫徹《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基本農田的作物安排,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糧食多了,可以調種別的作物,但不能轉為非農用地。二是要切實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此,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央關于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尤其要堅持做到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糧食收購要實行優質優價,用價格政策引導農民提高糧食品質。但決不允許借口優質優價實際上搞壓級壓價,甚至搞限收拒收。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是糧改政策的核心。只有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才能避免谷賤傷農,才能掌握糧源,實現糧食購銷企業的順價銷售。在目前糧價較低的情況下,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必然會打擊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生產形勢就很可能出現逆轉。各地要加大對敞開收購的監督檢查力度,保護價不能定得太低,財政補貼要及時足額到位,真正把中央關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政策落到實處。
      新階段要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近幾年來,農民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廣辟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收入關系全局。只有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才能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需求,也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實現小康和保持農村穩定,從而推動農業持續發展。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及時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方針,并把啟動農村市場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農民收入能不能上去,是啟動農村市場,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適時地把增加農民收入擺到了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全符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大力氣解決好這個問題。
  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增加農民收入面臨著新形勢和新問題,必須要有新思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各項任務和措施,都是基于這一點提出來的。增加農民收入,從總體指導思想上要把握三條:第一,要著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綜合效益,這是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在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只靠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價格,靠外延型擴張來增加收入,路子會越走越窄。要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第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這是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重要渠道。農村人口多,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是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根本原因。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促進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同時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需要,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可以增加農民非農收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三,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央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和支持農業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收購、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等方面增加了投入。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各級政府還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為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創造必要的條件。
  增加農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要把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在當前農民增收面臨許多困難的情況下,保護農村生產力,保持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政策思想,就是對農民多給予、少索取,減輕農民負担,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從這個意義上說,減負才能增收,減負就是增收。必須把減輕農民負担這件大事要事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第一,要繼續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關于減輕農民負担的各項政策。黨中央、國務院對減輕農民負担工作極為重視,先后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作出了明確規定,各地要認真落實。要嚴格執行“農民上繳的提留統籌費一定三年不變”的規定。同時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違反中央政策隨意加重農民負担,由此引發惡性案件和群體性事件的要嚴肅查處。第二,要下決心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鄉鎮政府職能過寬,機構臃腫,人員過多,支出膨脹,是造成農民負担過重,財政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要采取果斷措施,清理自聘人員,裁減超編人員,村組補貼干部人數也要減少。要科學界定鄉鎮政府職能,把主要職能轉到加強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也要量力而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工作效能,減輕農民負担和財政負担。第三,要標本兼治,逐步改革農村稅費制度,依法從分配上理順國家、集體、農民三者利益關系。這是減輕農民負担的治本之策。農村稅費改革是建國五十年來繼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對于減輕農民負担,保護農民積極性,改善農村干群關系,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稅費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亂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担。這個指導思想必須十分明確。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統一思想認識,結合本地實際,積極穩妥地進行。
  增加農民收入尤其要抓好扶貧開發工作。今年是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最后一年,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各項部署,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發展種養業和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努力完成這項歷史性的任務。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完成后,扶貧工作并沒有結束。解決剩余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鞏固扶貧成果,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從現在起就要考慮2000年以后的扶貧開發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部門,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要有明確的認識,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對本地的貧困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制定下一階段的扶貧規劃,并且從組織機構到工作機制,從資金投入到政策保障上抓好落實。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這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結構調整才剛剛開始,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問題也難以很快解決。我們寧可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從而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最根本的要靠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過去二十年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只要堅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子。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全面進步
  農村工作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要切實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央組織部已經作了專門部署,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重點抓好農村基層干部培訓,深入開展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六個好”鄉鎮黨委和農村基層建設先進縣活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要重點抓好依法實行村民自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里,我著重講一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我們要努力按照這個目標的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同時大力提高農村文明程度,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農村的面貌、農民的素質是農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推動力量。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也應當是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新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新階段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貫徹中央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農村實際,把握好四條原則:第一,必須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發展經濟是農村各項工作的中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緊密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來進行。農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結合農民的生產、生活一道去做,多為農民辦實事,這樣才能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活力。第二,必須堅持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黨的農村政策既是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通過卓有成效地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把廣大農民團結在黨的周圍,把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第三,必須以引導和教育農民為重點。重視對農民的引導和教育,是我們黨的傳統。引導和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團結和依靠。要通過耐心的、經常的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民不僅靠勤勞致富,更會靠科學技術致富;不僅生活得到改善,自身素質也得到提高。第四,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特點,從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農民的文化層次和覺悟程度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重在建設,注重實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
  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著重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第一,切實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引導和教育農民,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把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一是進行鄧小平理論、黨的基本路線和農村政策教育。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引我們實現新世紀歷史任務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農村政策是黨的理論和路線的具體體現,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抓好黨的農村政策的宣傳教育,把政策完整地交給群眾,首先是交給基層干部。要讓干部和群眾透徹地理解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經營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基本政策,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二是進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民群眾的法律水準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和諧穩定的基礎。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普法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使干部懂得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使農民懂得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了解與自己的生產生活有關的法律法規,遵紀守法,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三是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要聯系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通過生動具體的思想教育工作,激發農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引導農民發揚顧全大局、互助友愛和扶貧濟困的精神,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自覺履行對國家、對集體應盡的義務。
  第二,大力普及農村科技、教育。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比較低,接受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的能力不強,直接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進步。現在農村中存在的一些落后現象,包括封建迷信、陳規陋習,都與農村的科學文化落后,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有關。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施科教興農,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環節,也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要在農村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生動形象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這不僅可以幫助農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增強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能力,也有利于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鏟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辦好九年制義務教育,辦好職業教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抓好農村青壯年掃盲工作。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經過若干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國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水準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第三,努力繁榮農村文化。為廣大農民提供優秀的精神產品,創造豐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隨著全國農村總體上由溫飽邁進小康,農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強,要把繁榮農村文化的任務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現在,農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一些地方文化糟粕乘虛而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國家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有條件的縣鄉要辦好文化館站。同時積極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文化的新路子,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興辦健康文明的文化產業。要開展豐富多采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堅持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新聞、出版、文化、影視等部門要把為九億農民提供優秀的書刊、戲曲、電視電影等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占領農村陣地。要移風易俗。通過開展創建文明戶、文明村鎮等活動,引導農民自覺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創造新生活,逐步在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要在農村大力提倡少生優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第四,繼續保持農村良好的社會秩序。全面完成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各項任務,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是農村穩定的基礎,也是農村文明進步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各種利益矛盾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諸多變化,保持農村良好的社會秩序顯得尤為迫切,更為重要。目前我國農村多數地區社會秩序是好的或比較好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山林權屬等財產糾紛釀成的事端不斷增多;盜竊、搶劫等刑事案件呈上升趨勢;邪教和利用宗教進行的非法活動屢禁不止;由干群關系緊張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已經引起農民群眾的不滿和不安,必須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維護農村社會秩序,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要靠教育,靠法制。一要善于處理新時期的農村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好各種利益糾紛和熱點問題,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調動積極因素,化解消極因素。二要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對突出的治安問題,要組織開展專項斗爭,依法打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鏟除農村惡勢力,掃除“黃賭毒”,增強農民群眾的安全感。三要加強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發動群眾制定村規民約,實行依法治村。嚴格管理制度,加強治安防范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活動,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基層。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秩序根本好轉,保持農村長治久安。
  完成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任務,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現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深刻地影響著農村的生產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村經濟基礎發生的變革迫切要求上層建筑作出相應的調整。如何適應新階段的要求,更好地指導農村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我們現在很多方面還不適應這種變化,需要從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來一個大的轉變。各級干部要轉變領導方式,把領導工作的著重點放到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和為農民提供服務上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主要體現在農村政策上。農村政策代表黨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主張,是黨對農村工作規律性的總結,也是農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把農村政策落實好,是保證農村改革和發展順利進行的關鍵。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現在農民最需要的也是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農民提供良好的服務,是農村干部面向群眾開展工作,落實好上級任務的基本方式。農村干部一定要樹立政策觀念和服務意識,嚴格按黨的政策辦事,善于通過服務推動工作。要改進思想方法,在農村工作中始終堅持尊重實踐,尊重群眾。這是過去二十年我們在領導農村改革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在農村辦任何事情都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財政和群眾的承受能力,尊重農民意愿,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制定政策、開展工作,要充分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尊重農民的創造精神。這是有效地開展農村工作,正確地處理好干群關系的一把鑰匙。各級干部要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群眾的觀點,心系農民,改進作風,在農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努力提高領導水平。
  在迎接新世紀、新千年之際,我們一定要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認清形勢,明確任務,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堅定信心,團結奮斗,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加倍努力地工作,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钅右加容
  
  
  
求是京3~12F2農業經濟溫家寶20002000本文是作者2000年1月5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求是京3~12F2農業經濟溫家寶20002000本文是作者2000年1月5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

網載 2013-09-10 20:59:16

[新一篇] 當前企業行為取向的社會學考查

[舊一篇]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與任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