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5)——國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46年6月底,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可是在國共爭奪最激烈的東北戰場上卻出現了4個月的平靜,因為國府將大軍都集中用來進攻山東和中原解放區了,所以在東北的增兵暫時中止,同時杜聿明在占領了東北廣大城市和鄉村后也需要鞏固防御,是以無力發動新的進攻。于是,松花江成了國共兩軍對壘的天然屏障,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與杜聿明的國軍隔江對峙。此前,6月16日,中共中央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以統一指揮中共在東北的黨政軍事務。

當時,國軍總兵力為430萬人,解放軍兵力為127萬,雙方對比較為懸殊。國軍倚仗其優勢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制定計劃:迅速消滅關內解放軍主力,“恢復津浦、平漢交通,安定江南,確保華北,爾后再轉用兵力,再向東北進展”;以8個整編師又2個旅,約22萬人,圍攻中原解放區;以58個旅約46萬人,進攻華東解放區;以28個旅約25萬人,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以38個旅約36萬人,進攻晉察冀和晉綏解放區;以16個旅約16萬人,進攻東北解放區;以19個旅約15.5萬人,進攻陜甘寧解放區;以9個旅7.5萬人,進攻廣東各游擊區和海南島解放區。蔣介石聲稱,只須3至6個月,就可以消滅中共領導的軍隊。作為回應,中共于1946年7月20日發出《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9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又發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從軍事、政治、經濟上確定了應對國軍進攻的方針政策。

1946年冬,國府實行動員戡亂,擬在東北采取防御戰略,在關內進攻延安,肅清蘇北、山東共軍,恢復黃河以南的秩序,然后再北渡黃河肅清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帶,統一華北。

1946年6月,國軍以重兵圍攻以不足方圓50公里的中原解放區,意圖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通道。6月26日拂曉,國軍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解放軍陣地大舉進攻,中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率主力部隊分左右兩路向西突圍,右路軍到達陜南,于8月初建立鄂豫陜軍區,左路軍進入武當山區,于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此即中共所謂的“中原突圍”。

7月中旬,國軍集中主要兵力進攻華東解放區。中共華中野戰軍以3萬主力迎擊12萬國軍的進攻,至8月下旬七戰七捷,共殲滅國軍5萬余人。與此同時,山東野戰軍也在淮北朝陽集、泗縣地區殲滅國軍一個整編師的一部。至10月初,華中和山東的解放軍共殲滅國軍7萬余人。從12月初開始,國軍集中25個半旅的兵力,分四路同時進攻蘇北和魯南解放區。華中和山東野戰軍主力會合后,先集中兵力殲滅了北進的國民黨軍第69師約2萬人,隨后又于1947年1月,進行魯南戰役,圍殲國軍整編第26師、第51師和有“國軍精華”之稱的第1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戰役后,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總兵力為27萬人。同時,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及華中軍區的番號撤銷,組成華東軍區,陳毅兼司令員,饒漱石任政治委員,張云逸任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

在山東解放區,國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集中53個旅共31萬人的兵力,組織魯南會戰,分南北兩線發起進攻。南線,國軍8個整編師分三路主攻臨沂;北線國軍也以3個軍大舉南下,輔助突擊,實行南北夾擊。在此形勢下,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臨沂,隱蔽向北急進,1947年2月20日至23日,華東野戰軍在萊蕪地區圍殲國軍李仙洲部5.6萬多人,生擒李仙洲。

晉冀魯豫解放區也是國軍進攻的主要方向。1946年8月中旬,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向隴海路徐州至開封段發起反擊,殲滅國軍1.6萬余人,然后轉入內線。接著,晉冀魯豫野戰軍又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魯西南殲滅由鄭州方向進攻的國軍整編第3師約1.7萬余人。在此前后,陳賡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和軍區部隊,先后進行了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呂梁戰役及汾孝戰役,共殲滅國軍4萬余人。

在晉察冀、晉綏兩解放區,國軍也部署了重兵,意圖集中兵力消滅當地解放軍。中共賀龍、李井泉領導的晉綏部隊和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部隊聯合進行了晉西北戰役,接著又舉行了大同、集寧戰役,后因大同久攻不克,解放軍遂放棄攻城。此時,傅作義部在空軍配合下,于9月13日攻入集寧。隨后,國軍出動5個軍,對張家口實行東西夾擊,晉察冀野戰軍從9月29日開始進行張家口保衛戰,在懷來地區重創國軍,同時在平漢北段發起破擊戰,殲滅國軍1.8萬余人。不久,國軍傅作義部發兵增援張家口戰場,為避其鋒芒,保存實力,解放軍主動棄城南撤,國軍遂于10月11日占領張家口。從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晉察冀軍區又先后發動了易滿、保南戰役,殲滅國軍1.5萬余人。

再看東北解放區。1946年7月7日,中共東北局在哈爾濱發表“七七決議”,決定在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以為反攻全國的后方。隨后,中共大力在東北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動員當地百姓參軍,不但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也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擁戴。同時,林彪還動用主力部隊,耗時8個月在當地進行了大規模剿匪,東北民風剽悍,土匪橫行數百年,歷代政府都是越剿越多,直到東北民主聯軍來到才真正的肅清了匪患(土地改革后,老百姓有吃有喝,自然不必去做土匪,也不用通匪,甚至還自發組織起來協助剿匪,匪患因此才得以根除),使中共在東北從此沒了后顧之憂——著名的《林海雪原》就取材于這一歷史。

1946年10月9日,國軍集中8個師10萬多人分多路進發,以“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為作戰方針,開始了對南滿的進攻。至11月下旬,中共在南滿的根據地只剩下以臨江為中心的一片狹小地域。危急形勢下,林彪指示:一定要堅持南滿,牽制打擊國軍部隊,使其無法從容過江。12月7日,國軍集中6個師對臨江地區發動了進攻,中共南滿部隊在陳云和肖勁光的指揮下于12月17日以運動戰方式展開了第一次臨江保衛戰,林彪也親自指揮北滿部隊與之配合。1947年1月5日,中共北滿部隊主力一下江南(指松花江),將國軍新一軍113團的一個營圍困在其塔木(這個團就是1942年4月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擊敗日軍,救出7000多英軍、傳教士和記者的那支部隊),以此吸引113團主力前來增援,并圍城打援伏擊全殲之,擊斃113團團長,迫使國軍停止了對臨江的進攻,從南滿調兩個師北援。隨后,因氣候寒冷,北滿部隊撤回江北。

1947年1月30日,國軍以4個師的兵力再犯臨江;2月5日,中共南滿部隊展開第二次臨江保衛戰,給予國軍一定程度的打擊,挫敗了國軍的戰略企圖。2月13日,國軍又集結5個師,分四路向臨江發起第三次進攻,南滿部隊也隨即開始了第三次臨江保衛戰,并以運動戰法擊退國軍,收復數地。2月18日,中共北滿部隊二下江南,在德惠圍困了國軍新一軍50師。2月27日,國軍在東北的最高長官杜聿明下令50師突圍,但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卻指示堅守待援。3月1日,孫立人率3個師的援軍抵達,東北民主聯軍為避免兩面受敵而開始向松花江以北轉移。德惠之戰,孫立人雖然取得了勝利,逼退了共軍,但也因此和杜聿明產生間隙。隨后,國軍乘勝追擊,沿中長路向北進逼,北滿部隊遂于3月8日三下江南進行反擊作戰,迫使戰線過長的國軍全線后撤。3月12日,杜聿明被林彪的部隊包圍,奉命救援的新一軍30師為避免遭到共軍圍城打援而迂回前進,林彪后來主動撤回江北,但30軍卻被杜聿明指責為“不顧上司安危”,對此心存不服的孫立人由是與杜聿明在軍事會議上當場爭吵起來,將帥因此鬧翻。3月26日,國軍出動20個團的兵力第四次進攻臨江,中共南滿部隊以部分兵力牽制國軍兩翼,集中主力殲滅了實力較弱的中路軍。4月1日,共軍且戰且退,將國軍一個師的主力誘入伏擊圈全殲,迫使國軍其它各部紛紛撤退,從而贏得了第四次臨江保衛戰的勝利。

在三個半月的時間里,中共在東北進行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保住了南滿根據地,迫使國軍在東北戰場上轉攻為守,為今后的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同時,從全國來看,中共的解放軍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殲滅國軍有生力量的戰略方針,通過8個月的機動防御作戰,有效扼制了國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中國內戰的全面爆發意味著馬歇爾為國共和平所進行的調停失敗。隨后,馬歇爾電請美國政府自1946年7月起斷絕一切對華援助。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下令禁止中國購買美國的剩余軍火,對國府施加壓力。由于蔣介石對中共的態度十分強硬,三人軍事小組已形同虛設。10月初,蔣介石接受馬歇爾的建議,與中共在張家口停戰10日,但條件是中共要參加國府的制憲國民大會,并接受自己的所有要求。10月11日,國軍攻占中共軍政重地張家口,蔣介石于當日宣布11月12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11月15日,制憲國民大會正式開幕,中共和民主同盟拒絕出席。12月25日,國大通過了基于《五五憲草》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這標志著國府正式結束訓政,開始施行憲政——南京國民政府于1947年元旦公布了該草案,并決定于同年12月25日施行,即行憲開始。

制憲國大后,周恩來走訪馬歇爾,表明國共和談之門已經關閉,中共代表團將擇日返回延安。1946年12月,美國宣告放棄調停,1947年1月,馬歇爾出任美國國務卿,1月8日飛返美國,美國的調停徹底失敗。3月31日,國府公布了《國民大會組織法》、《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和《五院組織法》等。4月18日,國府宣布改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4月23日,行政院院長張群宣布組閣。 


三鑒齋 2010-12-19 21:34:2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4)——四平之戰和內戰的全面爆發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6)——國軍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