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世間的萬事萬物,你只要靜下心來用心觀察,都會有所收獲并得到樂趣;你也能和世人一樣,享受著一年四季的不同興味。
[出典] 北宋 程顥 《秋日偶成》
注:
1、 《秋日偶成》 程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2、注釋:
從容:不慌不忙。
覺醒:醒。
靜觀:仔細觀察。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淫:放縱。
豪雄:英雄。
3、譯文: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4、程顥 (hào) 北宋,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 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6、 萬物靜觀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說起來要感謝臺灣的羅蘭女士,她的一部《羅蘭小語》影響了我的大半生。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快樂的來源不是靠外來物質和虛榮,而是靠自己內在的高貴與正直;懂得了友情與事業是人生兩大樂趣,要擁有這兩大樂趣,一要開朗,二要勤勞;懂得了成年人慢慢落后于時代的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熱忱的減退,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有進步生活就不會沉悶呆滯,源頭活水就會涓涓而來,生活就會清新,步調自會輕盈。
想要事業成功,心靈舒展嗎?那就必須學會“不問收獲,但問耕耘”,在努力的去做好每件小事情的積累中,去體會一個個小快樂,因為我們來自自然,一切都由自然支配,求生存是自然之力,求延續也是自然要我們如此,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就值得快樂與歌頌,你想要厭棄它都難。
最讓我受益的還是在這部書中接觸到了道家思想。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再度翻看已經發黃的《羅蘭小語》,對其中內涵的理解更加清晰,正是由于這部好書的牽引,才使得我對老子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次通讀老子的《道德經》,受益頗豐,時至今日,道家思想已深入的影響著我的思想與行為,讓我成為一個淡泊而快樂的人。
羅蘭說:“我國人生哲學綜合了儒、道、釋三家,所得出的結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謂出世就是有一種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靈凈化之力,用這種力量來對抗私欲,不去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來欣賞世界的美好。這是種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儒道兩家都講究“祛利”與“忘私”,儒家多提供的是道德,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強調自我,而去尊重和關心別人,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人生自然會美好與祥和。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調的人生境界,重點在與“欣賞”。教人有優美的情操,懂得愛好自然,崇尚純樸、恬淡、飄逸,豁達。是人由欣賞天地宇宙之大,體認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與我共存,物欲與我為“一”的大生命,從而對世界有更高層次的熱情,使人愛宇宙萬物,但絕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萬物據為己有,當人們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萬物之一,宇宙與自己為一體,自然而然的就能仁愛萬物。
我國古代詩人的許多作品中都充滿了飄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誰怕,一衰風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揮手向來蕭索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陶淵明的《飲酒詩》:“結廬在人徑,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些因喜愛而熟記的詩都給我一種“抬頭看天外”的啟示,這境界不是消極,而是超然,不是不進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設定的狹窄跑道上盲目的競爭,而是活在風清云淡的好心情中,從自然萬物中感受生命之美,誰能說這樣的生活不幸福快樂呢?
有了對生活對自然的欣賞,心情自然是平和與快樂的,看天天藍,看水水清,看花花美,看人人俊,就連看我養的那兩只大貓和它們的崽崽都會充滿笑意,在我給它們撫愛的同時,它們用與我的親密依偎,用那天真無邪的眼神,還有那呲著小白牙的喵喵叫聲,讓我對它們憐愛無限······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的進取才是有為,以退為進和靜思內省同樣重要。不容忽視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為,更不該錯過的是人生旅途上“靜觀萬物皆自得”的大享受。當我們的心中充滿對自然的熱愛,對萬物的感恩時,那些煩惱與失落就會漸漸遠去,天地萬物就成了我們最好的朋友,畢竟是生于斯,長于斯,直到歸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門都會笑迎死神,死都不怕,還怕什么?
7、宋代家程顥有《秋日偶成》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表達了一種隨遇而安、怡然自樂的人生觀,其中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人生境界。
8、“萬物靜觀皆自得”,靜靜的觀察、品味自然萬物,自然萬物的一切都是你的;用世俗的心態妄想占有現實永遠都是有限的,以超然的心靈看待自然、擁有自然才是真正忘我無限的擁有。
9、程顥有詩描述自己的快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他體驗到人與萬物的“生意”,體驗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渾然與物同體”,得到一種快樂。這是“仁者”的“樂”。
10、對于美麗,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一種是巧奪天工的人工美,童話世界般的九寨溝、奇山秀水的桂林、險峻偉岸的張家界屬前者,曲徑通幽的蘇州園林、宏偉壯麗的北京故宮、氣吞山河的兵馬俑則為后者。然二者有時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方為人間佳境,鳳凰是也。鳳凰的美麗不止其縈繞山腰空靈飄渺的迷朦暮靄,也不止清溪河畔錯落有致的吊腳樓群,更有那幽靜恬淡悠然而居的淳樸民風和積淀千載濃郁芬芳的濃厚文化底蘊。
11、“往來人自老,今古月常新。”對于職位,對于生命采取自然的態度,心平氣和地走入下半生要靠一種精神力量。年齡的增長,既往的仕途生涯,是無比豐富的生活儲藏。退位出局以后,一些過去不便于說的,來不及作的,現在都可以慢慢地說,有條不紊的作了。由于年齡和職務關系,過去的人際關系可能會逐步淡化,在位之時,“門前車馬喧”、“談笑有鴻儒”的場面或許不復存在,社會環境中“人走茶涼”,驢臉不變人臉變等現象也屬正常。人生本務,當為隨時,過去的也就過去了,需要重視現在,只有不放棄正在進行的,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當然,畢竟年事已高,用不著不服和勉強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周遭世界,盡量尋找有共同語言的合作者,避開無事生非的漩渦才是上策。
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東西。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有變化的,如同蠶蛻殼、蝶破繭,在這個過程中,亦或有痛苦和折磨,但“萬物靜觀皆自得”,世間的事物雖復雜,只要“靜觀”就會“格物致知”,得事物之理,有一個和諧的心態,以期達到“四時佳興與人同”的境界。
12、在《無事此靜坐》中,汪曾祺寫到:“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心浮氣躁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我很欣賞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惟靜,才能觀照萬物,對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世界是喧鬧的,我們無法逃到深山里去,惟一的辦法是鬧中取靜。”他的小說散文,其格即靜。而一個“靜”字,似乎正是如今碌碌為稻粱謀的人們有所忽略了的。在物欲喧囂的時代,讀他的小說散文,不僅使心沉靜下來,也是一種品位。
1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中華文明對于自然還有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態度,陶淵明、王維以及后來的大小程、朱熹等人,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等,都不能作為單純的吟誦自然的詩來看待,其中還滲透著自然對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啟發、自然的超自然的神性和人與自然的情感交融等豐富內涵。
14、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心境愈空靈,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還可以進一步說,心界愈空靈,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15、以沉思靜默的方式關照萬物,萬物會顯示出自得的意趣,而且在沉冥之中,思緒既能專注與最細微的地方,也會伸展到無限遼闊的宇宙,天地萬物無論巨細,皆納于心中。程顥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蘇軾說:“欲令詩句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空,空故納萬境。”即使是庭中的小草,籬邊的石頭,月光下楊柳的疏影,草叢間小蟲的吟唱,深夜遠處的數聲犬吠,在體靜心閑的人看來,都成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