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譯文] 傍晚時分四周的山溝空谷傳來山泉的清響,幾座山峰無語地聳立在西斜的夕陽下。

   [出典]  北宋 王禹偁《村行》

   注:

   1、《村行》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2、注釋:

    信馬:隨馬任意而行。

   野興長:野游的興致濃厚。

   壑(he):山谷,山溝。

   晚籟(lai):傍晚時候,曠野因風吹,從各種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棠梨:一種落葉喬木。

   白雪:麥花是白色。

   原:平野。


 

 

   3、譯文: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經微微變黃,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著興致格外悠長。

  千萬的山谷回蕩著聲響靜靜聆聽夜晚,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

  棠梨的落葉紅好似胭脂般紅艷的顏色,香氣撲鼻的蕎麥花潔白的如同雪一般。

  是什么讓我在吟詩時突然覺得很惆悵,原來鄉村的小橋原來像極了我的家鄉! 

  4、王禹偁的生平見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5、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地、人、事。時令是秋季,這是以“菊初黃”間接交待的;地點是山間小路,這是以“山徑”直接點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這是從詩的結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結論;事情是作者騎馬穿山間小路而行,領略山野旖旎的風光,這是從詩行里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濃厚的游興。

  三、四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后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峰”句寫數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出之,讀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選擇了“棠梨”與“蕎麥”這兩種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來加以描繪,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讀完這6句詩,我們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在那菊花初黃的時節,人到中年的詩人騎著馬在山間小路穿行,他神態悠然,任憑馬兒隨意行走,盡興地觀賞著秋日黃昏山野的景色:時而傾聽著回蕩在眾山溝里的秋聲,時而觀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時而又將視線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

  作者在這6句詩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

  詩的最后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句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后不知為什么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后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總之,《村行》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拳拳思鄉之情。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這是一首風物如畫的秋景詩,也是一支宛轉動人的思鄉曲。從中,可窺見王詩簡淡清新詩風之一斑。

 

 

   6、初讀來便覺得有一股濃郁的鄉村氣息迎面撲來。山野里的風光是如此讓人迷醉。此次是王禹偁因徐鉉案而被貶于商州之地。詞人信馬而游,穿過黃菊夾道的山徑,馬蹄生香,興致正濃,方時泉水淙淙,斜暉脈脈。一人一馬就這樣徜徉在群山萬壑之間,數峰無語,獨自吟詩,忽生惆悵。或許是想起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峰”之句。詞人百感交集,看到那如花的美景: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紅紅與白白,應是別有東風情味。良辰美景卻是要奈何天,傷心樂事不知是誰家院。他一回頭看見了村莊里的小橋,看見了原野上的大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當真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了。

 

 

   7、“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這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后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峰”句寫數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道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7、相人者必先相己。

  知人難,知己更難。知人而不知己,若想成事,也是難于上青天。不知己者,就算被推上高位,也會飄飄然,不知自己是誰。這種人,經常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壞事又毀己。有時候,倒掉了,也不知道原因何在,這就是典型的不知己。

  知己是一種功課。“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靜心是知己的前提;“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追問是知己的手段。關上門,靜下心,每天追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然后再給出幾種答案。用不了多久,思想就會提升,世界便會在眼前清亮起來,自己是誰也會變得明白起來,做事的手段也會豐富起來。

 

 

  8、長駐這里,你可以見到雨后山色青青,云繞峰巒的清新景象,親身體驗“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山霧神仙境界,又可欣賞晨曦初照,草露晶瑩,一山陰陽割分曉的神奇美景。當日夕將至,又可領略到“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的山巒夕照,這也許是辛苦之外的一種意外收獲。

 

 

   9、秋高氣爽的天空,給人空曠的感覺。秋意漸近,路兩旁那些梧桐樹的葉子仍然濃濃淡淡地綠著,那些開了一個夏季的花朵還在堅持綻放,顯然已沒有了夏花的火熱。“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路邊有一圃紫色的九月菊艷艷地盛開著,在沉沉的夕陽里,更顯得超然、高傲。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黃昏每天就這樣漫不經心的來臨,那是一種更容易接近的溫柔,和著戀人的竊竊私語,伴著愛人的細碎腳步,還有音響店里流淌出來的音樂,咖啡館里溢出的咖啡香氣,一同彌漫在這小城的上空,使我對這暮色四合的小城有了別樣的眷戀。   

    你有沒有這樣的發現,世間的萬物都是在綻放了自己的美麗后歸入平靜,譬如陽光、譬如花朵。人的生命也是一個燦爛綻放的過程,誰沒有過青春的炫目?只是誰又能妄斷人生的漫長與短暫?誰又可以阻止生命走向衰老的腳步?遺憾嗎?你看落日的余輝給天空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盛開的鮮花把大地裝扮的如此嬌美,即使它們落下了,枯萎了,我們仍然只記得那灑向人間的溫暖和光明,帶給人們的芳香和愉悅。更有那無數蓬勃的生命為了一個堅定的信念而孜孜以求,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么,誰不說這樣的過程是美麗的過程?誰不說這樣的人生是沒有遺憾的人生?

    獨自走在夕陽里,白晝和黑夜就這樣同時向我襲來,暮色的霧濃起來了。我如同一個年代久遠黑白影片里的主角兒,漸漸隱入那不太清晰的畫面里。路兩旁參差的樓群上那些格子窗里漸次亮起了橘黃色的燈光,我裹緊了我的黑色風衣,對自己說,該回家了。

 

 

   10、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如今繁華褪盡,故人已杳,只有那錯落有致的百余座明清時代古民居,依舊傲然佇立,向人們講述著舊日的榮華。

   11、日出,是一個希望的誕生;日落,是又一個希望的孕育。“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巍巍蒼山,鐫刻了歷史的瞬間;潺潺流水,守衛著美麗的家園。 

   12、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萋萋,更在斜陽外,一時間詩情畫意紛至沓來:有“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的寧靜,有“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養眼,亦有“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人生感喟。當一行人字雁從天空飛過的時候,更帶來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動感畫面……

 

 

   13、靜謐是生命的原初狀態,寧寂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棄絕喧囂躁動,向往寧靜寂默,是生命的本能意向。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寧寂靜謐之詩境長留人們心間。

    姜夔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白居易有“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李群玉有“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

   王禹偁有“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唐孟郊洛橋晚望,但見西風蕭蕭,阡陌緲緲,行人杳杳,故鄉迢迢;橋下寒冰初結,坡上樓閣空寂,榆柳秋葉落盡,嵩山遍灑冬月,明月、山雪,相映空明澄澈。遂作《洛橋晚望》: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唐常建游破山寺后禪院,清晨信步入山,朝暉斜照深林,竹篁蔥籠至密,曲徑遙通幽寂;幽寂、幽寂,禪院還被嘉樹異草深蔽;空潭奏天籟,空山囀鶯聲,此境何似人間?詩人深為心動,遂作《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我們對寧寂靜謐之美如此地向往,真是神秘而奇異。有哲人說,生命來自寧寂靜謐之鄉,終將歸于寧寂靜謐之鄉;唯有進入生命的寧靜之境,我們才感到心安性定,神清氣閑。看來不無道理。但愿大家在喧囂躁動的世俗生活中,都能不時地回歸寧寂靜謐,去生命的原初靈泉中汲取生命不竭的能源。

 

 

   14、喝酒的時候除了一群狐朋狗黨、猜拳賭博,是否想過花叢,想過明月?彈琴的時候只想著萬眾矚目,名震四方,是否感慨人心難揣,知音難覓?旅游的時候就只知道拍照留念,蜂擁推壤,有幾個人真正體會到了“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的意境,感悟到了我們這個星球,自然界真正的生命意義。城市閃爍的霓虹、琳瑯的商品從此帶走了人們的視線,沒人會在去關注那似火的夕陽、璀璨的繁星;汽笛的轟鳴、吵雜的音樂占據了人們的耳畔,掩蓋了來自自然的風聲、雨聲。在豐富的物質面前,我們的精神越來越空虛了。我們所或缺的,正是古人的那種質樸、那種豁達、那種寬廣、那種情懷。有財則多欲,來之物質的誘惑,只會越來越多,使人壓力倍增,心煩意亂。那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古風,是否能給我們一些關于人生的啟示?

  末了,也許真如辛棄疾說的,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總是喜歡挖空心思,費盡周折,想要最好的生活,但總是在歷盡了千辛萬苦之后,回頭看看,幡然發現,凡事越純粹越好,越簡單越好。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0

[新一篇]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舊一篇]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