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譯文]  古人學習知識是竭盡全力的,少壯時的努力到老年才能看得出成果。

[出典]  南宋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注:

1、《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注釋:

 示:訓示、指示。

 子聿(yù ):小兒子。
 學問:指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遺:保留
 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
 少壯:青少年時代。
 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始:才。 紙:書本。
 終:到底,畢竟。
 覺:感覺,覺得。
 淺:少。
 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
 行:實踐。
 躬(gōng)行:親身實踐。
 3、譯文1:
 
 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少年時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
 譯文2:
 古人做學問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5、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見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隸》。這兩句大意是: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少壯時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成就。

   此名句原是陸游寫給兒子的勸學詩。他要求兒子以占人為榜樣,終生追求學問,積累知識。自從陸游詩成為文化遺產在社會上流傳之后,此詩便具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兩句實際上是利用了中國人祟敬祖先、崇敬古人的心理,以古人治學用志不遺余力為例,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是古今勸學的常用名句。

7、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古代的父親們是如何教育子女讀書的。

  相傳,蘇洵的兩個兒子幼時非常頑皮,不愛讀書,蘇洵于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出發來進行引導。每當孩子們玩耍打鬧時,蘇洵就躲在旮旯里讀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想瞧個究竟時,他又把書趕緊“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瞞著他們看什么好東西呢,就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看。漸漸地,他們也喜歡上了讀書,而且,從中發現了閱讀的快樂和趣味。從此,他們的人生駛入了成才的正軌。

  司馬光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巨著,要兒子司馬康也參加了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還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為教育子女讀書,寫下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是寫給兒子子聿的,陸游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告誡兒子不要片面滿足于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他的獨到見解,對做學問、求知識的人來說是寶貴的經驗之談。

  曾國藩教給孩子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第一,要讀經典。他認為經典都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最值得后人學習與吸取的。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的讀書法。第三,就是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曾紀澤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要想步入這個階梯,卻要講究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古代父親教子讀書的做法,恰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很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來源湖南工人報)

8、淵博的學識是每名創業者做好工作的基礎。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對于知識的依賴與渴求,也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作為創業者,要想成功,必須使其知識結構具有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和前瞻性。

  淵博的學識來自于日積月累,事業的成功得益于厚積薄發。從儒家的孔子到孟子、道家的老子到莊子、法家的商鞅到韓非子、兵家的孫武到孫臏等等,諸子百家無不是厚積博學之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果平時不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有遇時勃發的前提和基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不學習就要落后,落后就會被動挨打。從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知識的積累,就是明天勝利的保證。我們應當努力厚積淵博學識,使自己真正成為通古今、曉中外、知天文、識地理、明律法、達事理、辨經緯、精技藝的“雜家”和多面手。

 時間是個常數,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對于不同的人來講,時間又是一個變數。懶惰的人總感到時間太長,結果時間在他伸懶腰的時候悄悄地從枕頭邊、酒杯沿溜了過去;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太短,恨不能把一分鐘當成兩分鐘用,精計劃,善籌謀,巧妙地抓住稍縱即逝的寶貴光陰,用于求知與創業。正像雷巴柯夫所說:“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的人,時間多59倍。我們珍惜時間在于科學地運用時間,使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而不要混天了日。在有些公司里,有的人總感到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沒有時間坐下來讀書學習,結果是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迎來送往的應酬上,所以素質一直提不高。在公司到底有沒有時間用于學習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不但正課時間有,可以利用的業余時間也不少。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主要產生在業余時間。

 魯迅先生也說過,他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只要“擠”總是有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正是靠這種“擠”和“鉆”的釘子精神,成為時間和知識的富有者的。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呂蒙,驍勇善戰,但沒有文化。吳主孫權勸他多讀書,他說軍務太忙沒有時間。孫權就用漢光武帝“當兵馬之勞,手不釋卷”、曹操“老而好學”以及自己的經驗教導呂蒙。呂蒙“始就學,篤志不倦”,進步很快,后在工作中屢建奇功。由此看來,大凡事業有成的人,無一不是善用時間刻苦學習的人。業余時間點點滴滴、零零碎碎,看起來不起眼,可積累多了、利用好了,就等于延長了自己的生命,獲得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珍愛生命里的每一分鐘,人生與事業就一定會走向成功。
 學貴有恒。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里所說的堅忍不拔,就是不屈不撓的恒心。這一點,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共同特點。辦事毫無耐心,急于求成,遇難而退,到頭不來只能是事與愿違,“空悲切,白了少年頭”,一事無成。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說:堅韌之心是成功的根基。縱觀古住今來成就事業之人,盡管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但他們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矢志不渝,困難面前不屈服、挫折面前不氣餒、危難關頭不退縮的品質是相同的。李時珍深山嘗百草,矢志不渝27年,完成不朽巨著《本草綱目》;諾貝爾歷盡艱辛,飽嘗失敗之苦發明了TNT炸藥;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含辛茹苦多少年,受盡貧困折磨,完成了巨著《資本論》……無數事實說明,要想深入系統地求得真知,取得“真徑”,非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與恒心不可。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厚積博學的求知成才之路,歷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瞄準勝利的彼岸和成功的巔峰,矢志不移,奮勇攀登。
9、學習書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古人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些精辟之論,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學問都需要日積月累,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學習書法并無捷徑可言,只有從一點一滴學起,由筆畫到結構再到章法,多臨摹多創作,廣取博收,拓寬視野,記之于心,熟之于手,達到心手相應,創作忘我方為最佳境界。
10、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的母校,都有自己曾經的夢想,經歷了這些年的風雨滄桑,世象萬變,都不再輕易向人展示自己的內心的變遷,都變成了深藏不露、高深莫測。諸如今天的我,能回到校園,對我的中學時代作了一次回望,也能算做是一次珍貴的生命際遇了啊。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美好的回憶讓人能發現生命中曾經發生過的美好,也能讓人找尋到生命中曾經的理想和現實中的偏差和距離。細品味,慢思量,進入校園,端坐在教室里的局促和忐忑不安,不正是虧欠了學校和老師布置的人生的作業,也無言以對那個曾經替自己定下心中的夢想的自己……

 入夜,,整日里的心境讓我無法停頓,感懷校園、回味著青春,這是一種人生必修的生命的體會,又何嘗不是一種心靈上的煎熬和鞭策呢。夜深了,風起了,天降秋雨,秋風秋雨中,淡淡的秋愁在這個夜晚彌漫起來……

11、面對著鱗次櫛比的高樓,街上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人群,你想到了什么?溫馨之家,理想之舟,歸宿之所,棲息之地……首先映在我腦海的是創新。他意味著推陳出新,改變生活。它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充滿智慧。那美妙的它猶如生活中的希望之光和指路明燈。對于追求者,提醒勤奮;對于拼搏者,鼓勵刻苦;對于進取者,號召堅韌。


  生活猶如一杯濃濃的咖啡,滴滴深濃,不妨給它加點糖,味道肯定截然不同。“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曾吟詠過此句。那么,第一個開辟一條路的人也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創新。它憑的是深思,堅韌的勇氣。而后接下來的人也就沿著這條路奮進。然而慵懶軟化了他們的意志,享樂凝滯了他們的腳步。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陸游的詩句鞭策著人們。勤奮是開拓創新的天地,也是創新的墊腳石。“頭懸梁,錐刺股。”多么令人怵目驚心的文句。是他們的勤奮為創新開辟了天地。勤奮的例子俯拾皆是。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戈……是哥白尼的勤奮,推翻了天動說;是達爾文的創新使物種不變論消失,創造了生物進化論;是牛頓對一個砸在頭頂的蘋果的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學說……


  堅定的毅力是創新的先決條件。那些一碰到困難就主動放棄的人,將永遠嘗不到成功的滋味。“咬定青山不放松”此句就透徹了這個道理。吳王闔閭用孫武打敗了楚國,夫差強迫越王勾踐和夫人服侍自己。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每天臥薪嘗膽,終于打敗了吳國。縱使在前進的路上會有許多絆腳石,擦亮你的毅力,讓它成為明天的太陽,為你照亮前途。

 讓創新的激情流淌成河,澎湃成潮,洶涌成浪;讓它盛開為花,醇化為酒,治煉為詩,為生活增加一道迷人的光彩。

12、距離產生美,審美要有一定的距離,要有一定的角度。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寫的《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置身事物之中,被一課一文給束縛住了,不能跳出來俯瞰和眺望,所以就受局限了。

當然一味的跳出來,沒有在其中的艱辛,實際感知,保持距離的靜觀,也是得不到什么,就會變成旁觀者和夸夸其談的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對事物的掌握和認識,要躬行,也要遠看。

人常說,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話是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說的是一種觀察事物,處事的心態,汲汲名利,講求功利,在這種心態下,也難看清楚事情的本來面目,是心靈眼睛被名利遮擋了。

13、 孟老先生有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然在我們這個日益呼吁諾貝爾獎,召喚大師的年代,無數專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漁網,以求短期內涅化為大師。這不僅使人驚呼“收獲”更多的同時驚疑,“將來會有什么? ”

  對碩士、博士、導師、學者的種種論文指標,輿論對大師,對諾貝爾獎的偏執的渴盼化為一張張細密的漁網,撈起了本應該繼續成長的小魚,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可見做學問,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學問是需要長時間。司馬公三十年著《史記》,曹雪芹十年語紅樓,這其中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淚,超絕的學者必使用超長的時間來成長。由此看來,我們今天那細網中無數未成大魚專家們大師背后浮現的是一個個看似華麗的泡沫。何不將網眼放寬,讓魚兒們有更多時間來經歷人生,充分成長?

  除了時間,細雨帶去的還有學者們本應堅守的寧靜。學者,本應是耐得寂寞的。錢鐘書先生筆耕一生,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華章《圍城》、《談藝錄》、《管錐篇》,先生以他的博學一次次震驚世界,然而人們在驚于其文時卻總是忽略先生兩耳不聞窗外塵囂事的用心苦讀,忘卻了先生圖書館的一杯淡茶,一本書的寧靜身影。夢醒推窗望殘月,哪堪只影映孤墻,也許,只有寧靜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遠。書中曾說到劍橋為霍金留下了一個寧靜的空間,可我們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將學者們套入網中,曝于公眾之下,給他們留下一片寧靜吧!

 使魚們甘于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贊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后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顆融于學術、融于藝術的心,那是一把打開精神高處的鑰匙。忍把浮云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凈土吧?莫急于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凈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何妨讓我們把種種網眼留得更寬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來收獲這一批長成的大師。

14、成功是客觀公正的使者,他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他不因你貧窮而歧視你,也不因你富貴而巴結你;他不因你殘疾而蔑視你,也不因你健康而抬舉你;他不因你是孺子而輕視你,也不因你是長者而高攀你;他不因你是中國人而藐視你,也不因你是外國人而奉承你。能得到成功的青睞,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會掉餡餅。

  誰都知道拿破侖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話又說回來,想當將軍是要付出代價的。必須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將軍。不但要敢想,還要敢做。光想不做,坐享其成,沒那么便宜的事。陸游曾經教育他的兒子說:“古人學問無遺(余)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勸兒子不管做什么都要理論聯系實際。我認為要獲得做人的資本,光有理論知識還不夠,否則那不成書呆子了。只有親身實踐,經過千錘百煉甚至傾盡畢生的心血方能成功。縱觀古今,橫看中外,哪一位成功的偉人不是歷經魔難、嘔心瀝血才成就千秋偉業的?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