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   只希望你的心能像我的心一樣,那就一定不會辜負我對你眷眷的相思之意。

     [出典]  北宋  李子儀   《卜算子》

     注:

     1、              《卜算子》 李子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江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2、注釋:

        卜算子:《詞律》以為調名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長江頭:指長江上游。

         長江尾:指長江下游。 

        已:完了,終結。

        “只愿”二句:用顧夐《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詞意。定:詞中的襯字。在詞規定的字數外適當地增添一二不太關鍵的字詞,以更好地表情達意,謂之襯字,亦稱“添聲”。

        相思意:彼此相思的愛戀之情。

    3、譯文:

       我住在長江之源,你住在長江之尾。日日夜夜思念著你卻總不能相見,你我同飲著一江之水。

       這江水何時不再奔流?這幽恨何時能夠停止?但愿你的心意與我相同,我絕不會辜負相思的情意。

 

     4、 李之儀,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北宋滄州無棣(今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人。[1048--1128?]無棣李氏,向為書香名門 。之儀秉性耿直,為人豁達,更兼文筆精到,才華橫溢,在京師早就頗負名氣,但他一生仕途坎坷,未能如愿展示宏才大略。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老師范純仁(范仲淹之子)、摯友蘇軾有一定關系。 
  李之儀早年師從于范仲淹之子范純仁。此人為人端正,胸懷經綸,學問匪淺,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一再被貶。李之儀為人處世受其影響很大。他36歲進士及第,初授萬全縣令,后到鄜延軍任職。哲宗元祐 (1086年)初,范純仁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相),李之儀遂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不久,又為原州(今屬甘肅)通判。 
  李之儀與蘇軾兄弟交從甚厚。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文采蓋世,為官清廉有節,文朋宦友比比皆是。李之儀與蘇軾早有文字交,可謂文人惺惺相惜。  李之儀與“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也有很深的交情。

      崇寧初年(1102年),李之儀提舉河東常平。此時,奸臣蔡京當權,范純仁的兒子知諫院范正平卑視之。李之儀給范純仁整理遺表,寫行狀,把從師范純仁的生平大節鋪敘得一清二楚,對其為人為官敬崇有加,對其數遭訕謗貶謫時露怨憤。蔡京乘機挾嫌報復,將其下獄。不久,又將他除名,交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管制,再徙唐州。數年后,李之儀才遇赦復官,授“朝議大夫”,但他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飽嘗了官場黑暗和人間疾苦的李之儀,胸裝報效朝廷和濟世拯民素志的李之儀,無可奈何地將自己的余生消磨在寫詩作詞上。他亦同當年蘇軾謫黃州時,自號“東坡居士”一般,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稱鵝溪)為緣,自名“姑溪居士”。 

 

 

        5、 李之儀的這首小令僅四十五字,卻言短情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上片寫相離之遠與相思之切。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難,見相思之深。日日,猶如流水滔滔水絕,表現了思戀之久。末句寫“共飲”,以水貫通兩地,溝通兩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樣綿長不絕。虛的心靈與實的事物合二為一。樸實中見深刻。下片寫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熱切的期望。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而又回環往復,短短數句卻感情起伏。語言明白如話,感情熱烈而直露,明顯地吸收了民歌的優良傳統。但質樸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全詞如一首情意綿綿的戀歌以長江之水起興,抒戀情,構思新穎,比喻巧妙,明白如話,深得民歌神韻,在民間流傳甚廣。

        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隔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干;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一脈遙通。這樣以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與升華。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致,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6、水是生命之源,是哺育人類文明的乳汁,也是催放詩歌之花的甘露。古今中外許多詩人詞人以此作為謳歌的對象,回顧詩詞之水流過的足跡,從最初的“關關雎鳩,在河之舟”“在水一方”漫過漢魏六朝,流經唐朝瑰麗的詩篇“黃河之水天上來”“波撼岳陽城”波瀾壯闊,淌入宋詞“玉鑒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靜。”波光粼粼,“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浪花飛揚。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莊子又言“上善若水。”古人喜水,緣于水的特性,水是悠長的、凄涼的、流動的、無依的、無形的、溫柔的又是純潔的。翻開宋詞,真可謂“春水滿塘生”,許多宋詞之所以被水打濕,由于宋代詞人南方人居多,身處水鄉王國的詞人在此背景下,演繹的情感自然是水靈靈濕漉漉,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送別時,長亭連短亭,依山傍水,或“目送征鴻飛查查,思隨流水去茫茫。”,或蘭舟催發“念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小橋流水人家處春花秋月江湖水,別有一番風味在人間。唐詞雖無唐詩一般,具有大家閨秀的風范,卻也有小家碧玉特有的格調。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魚不須歸。”桃花開時,正值漁汛,因而肥壯的鱖魚在桃花春水中嬉逐漫游,好一派美妙的水鄉春色!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色彩鮮明,濃抹了春光絢爛的江南。而韋莊的《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水和雨淅瀝江南,意境清凈幽雅。南宋張炎的《春水》“波暖綠粼粼,燕飛去,好是蘇堤才曉。魚沒浪痕園,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于欲遍,絕似夢中芳草”人稱“賦春水入畫”一幅清麗曼妙的西湖風景畫展示在眼前。后有“水浸碧天何處斷”詞句繪畫出秋景的瀟灑。但是遠沒有王勃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博大壯闊。

 

當然“詩言志”,詞是詩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也是詞常用的手法。水中情,情中水。流水滋潤著一切生命,又寄寓了詞人悲歡起落多色情愫,流水無情人有情,后人閱讀宋詞,痛飲了許多友情水,愛情水。

 

感慨春光易逝,人事變遷不可逆轉,李煜唱出了無可奈何的心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自是人生長恨水東流”重重傷感揉碎在東去的流水中,水光里也映射出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追本溯源,孔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嘆時光飛速。唐詩人張若虛承其思想有所發展,連連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宋詞柳詠是如此吟詠的“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婉約唱出了江水之永恒,人生之短暫。同是歌詠宇宙無限,人生有限,蘇軾風格迥異,波濤洶涌,氣勢磅礴“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詞壇上聽慣了潺潺的溪流水聲,蘇詞播放出“驚濤拍岸”般豪邁樂曲,無疑給詞注入了意境新鮮活力奔放的水流。

 

因水之綿長無窮,漂泊的詞人喜歡以水表達纏綿的感情、無盡的離愁思念。如王建“船頭江水茫茫。商人少婦斷腸。腸斷。腸斷。”再如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恨休。明月人倚樓。”這是一首閨怨名作。上闋以比興手法寫景,情寓其中,明寫丈夫行程,暗指少婦跟隨丈夫一路遠行。下闋側重抒情,寫少婦思夫,情如流水般悠長,思恨交加,永無盡時,除非盼得人歸。后來也有精彩詞句汩汩流淌出,如溫庭筠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歐陽修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較為典型的當推李子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極寫愛情的纏綿深摯如水之悠長,象征了愛情的天長地久。詞間水之洶涌似若愛情的起伏波瀾。可是宋詞中多離愁別恨,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動,許多愁。”李清照“只恐雙溪舳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以流水顯示人的哀愁。詞到了辛棄疾的筆中又拓寬了個人的綿綿愁緒,同樣是江水載淚,卻是象征了國難之深且長。“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山長水遠,浩瀚無邊,只是情深深水淼淼。

 

水是溫柔的,故而多被喻作愛情的象征。秦觀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承襲了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特性,故而清代曹雪芹干脆定論“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其實早在兩前多年前,老子就給予了這樣一個判斷“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之無形決定了它的個性。

 

古人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水的是友情。取江水之悠長象征友情之持久;取溪水之曲折,象征友情之跌宕;取潭水之深碧,象征友情之厚篤,如唐詩人李白放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宋代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首送別詞清新輕松,運用新穎的比喻,描繪如許溫馨的友情。

 

掬起唐宋詞中一把清澈的水,筆者無法一一寫盡。至少我們可以從點滴水珠中折射出許多人文景觀深情厚意。:盈盈一水 

 

 

 

7、李之儀這首經典名作《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一首以水寄情的詩詞,—曲懷念郎君的情歌,流暢清麗、委婉峭雋、綿長含蓄、情感濃烈、樸實無華,千百年來。讓多少男女為之傾倒,為之動容,為之扼腕長嘆。進入20世紀80年代,它經過臺灣著名歌手鄧麗君的傳唱,風靡全球華人。在2005年10月舉辦的首屆中國詩歌節文藝晚會上,當著名歌唱家尤泓斐、丁毅演唱這首名作時,所有的觀眾靜心聆聽,許多人的眼窩里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鄧麗君

 

8、 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這首《卜算子》立意造語學民歌與古樂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借水言情,極為深婉含蓄;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


  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 。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這是具有當涂民歌風味的經典愛情詩詞,這是對亡妻的悼念新愛的企盼,這是在極度痛苦中對愛情的真實呼喚。磨難出詩人。正如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極度孤寂和痛苦的境遇中,吟出了千古絕唱《聲聲慢》一樣,李之儀也以這首詞成了千古一詞人。 

 

 

 

9、一滴水,一聲輕嘆;一滴水,一個字符;一滴水,一句承諾;一滴水,一世情牽!


佛言: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人曰:一滴水能映照太陽。我透過盈盈的水滴遙望,望見了大河壺口的澎湃,望見了披發行吟者流不盡的沅湘!一滴水,匯成河,流成江,向東浩蕩。愁如海的秦觀泣血殘紅,李子儀《卜算子》里飲水思人: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相隔一滴水,秋水望穿;
相隔一滴水,度日如年。(趙化魯)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4

[新一篇]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舊一篇]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