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竊據高位的貴族子弟不會餓死,有才的知識分子卻大多終身潦倒。
[出典]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注:
1、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2、注釋:
紈绔:指富貴子第。
不餓死:不學無術卻無饑餓之憂。
儒冠多誤身:滿腹經綸的儒生卻窮困潦倒。這句是全詩的綱要。《潛溪詩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對長輩的尊稱。這里指韋濟。
賤子:年少位卑者自謂。這里是杜甫自稱。請,意謂請允許我。
具陳:細說。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這兩句是指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鄉貢(由州縣選出)的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事。杜甫當時才二十四歲,就已是"觀國之光"(參觀王都)的國賓了,故白"早充"。"觀國賓"語出《周易·觀卦·象辭》:"觀國之光尚賓也"。
破萬卷:形容書讀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寫作如有神助。
揚雄:字子云,西漢辭賦家。
料:差不多。
敵:匹敵。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時期著名文學家。
看:比擬。
親:接近。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職位。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這兩句說,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負竟然落空。我雖然也寫些詩歌,但卻不是逃避現實的隱士。
騎驢:與乘馬的達官貴人對比。
十三載:從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參加進士考試,到天寶六載,恰好十三載。
旅食:寄食。
京華:京師,指長安。
沒浩蕩:投身于浩蕩的煙波之間。
誰能馴:誰還能拘束我呢?
3、譯文1:
紈袴子弟卻能平地青云,詩書飽學真是自誤前程。致書左丞大人您請靜聽我說,聽卑賤的杜甫述說前因:杜甫還是少年的時候,就已周游四方,考察都城。苦讀詩書不下萬卷,筆底文章泉涌,胸中如有神靈。我作的詞賦可與揚雄匹敵,我寫的詩不讓給曹子建三分。就是文豪李邕也愿意和我見面,名詩人王翰也愿間和我為鄰。自認為是人中驕子挺立于世,很快應該被任用在重要的部門。可以輔佐和堯舜一樣賢良的君上,重新振作國家再使風俗淳。不想我的理想竟一再破滅,我用詩歌抒懷,但我并不想歸隱。從上次我求你引薦已經十三載,我一直在京華游歷苦等。早上扣開有錢朋友的家門求三餐熱飯,晚上追隨豪門的車馬惹一身灰塵。飲殘杯酒與食冷盞菜看人臉色,世間處處留下我的悲辛。玄宗皇帝有意征召民間賢士,我忽然萌生得到任用的愿望。想飛翔于青天之上卻沒有雙翅,行進艱難,就像水中不能快游的魚鯨。我有愧于大人的厚待,我也知道大人您是一片真心。你經常在百官面前夸薦我,向他們誦讀我的新詩和舊文。 希望也能像貢公一樣出人頭第,不甘心如原憲那樣一生一世清貧。怎能夠心情怏怏一蹶不振? 我吸得進也難退也難試探前行。 實在不行我只好效孔子“乘桴浮于海”,離開西京長安我將去四海逡行。不過我是真正喜愛京城邊上的終南山啊,我舍不得這渭河的岸綠水清。乞丐都知道要回報一飯之施舍,何況我要告辭的是當今大臣。我將如白鷗出沒于浩蕩煙波,翱翔萬里我的傲氣誰人能馴!
譯文2:
貴族子弟永遠不為饑餓憂慮,讀書讀書反而耽誤了我自身。韋先生您就試著靜聽我的解釋,請讓鄙人把一切為您詳細述陳。 想想我杜甫以前年青時代,早早就成了讓人羨慕的“觀國賓”。我博覽群書,讀書超過千萬卷,我落筆敏捷,如同助我有仙神。我寫辭賦可與有名的楊雄比比高低,我寫詩歌能與著名的曹植水平接近。著名政治家李邕奇我之才曾主動與我見面,著名大詩人王翰愛我詩文愿意與我做近鄰。我自認為自己才能很突出,很快就可以踏上高位,建立功勛。我的理想是促使皇帝比堯舜更偉大,我的壯志是使社會風氣比上古更真淳。誰能想到,此理想竟然落空竟然無望,我寫詩文,是為國做事不是為了歸隱。可嘆我騎著瘦毛驢奔波游走整整十三年,我乞食京華長安,白白度過十三個秋與春。早上厚著臉皮,只為了混口飯吃,小心敲扣富人大門,晚上含羞回家,跟在華車大馬后,一頭一臉一身灰塵。天天年年吃得是剩酒與剩菜,時時處處暗含著悲苦與酸辛。皇上不久前征召讀書人來京應試,我突然覺得自己理想可以從此展伸。哪想到一個不錄取,我如同天上鷹折翅墜地,哪想到行走太艱難,我如同水中魚不能縱身。很羞愧先生您對我的厚遇,很了解先生您對我的誠真。您每每在朝廷百官面前,屈尊誦讀贊美我的新詩文。我私下很想學學貢禹,為您當官而興奮,真想得到幫助,我難以甘心如孔子學生原憲一樣,有才有德卻生活苦貧。我哪想到十幾年只能郁郁寡歡,只能徘徊又等待,難退又難進。現在我真想東尋大海孤島隱居一世,現在我真想離開長安暫時躲避傷心。一直嘆息有人在終南山假隱居就能當官,但我不是,一直羨慕姜子牙渭水邊假釣魚就當宰相,可我機遇難尋。古人一飯之恩尚且重重回報,我也常常想回報您的大恩,可我力不從心,現在與您相別,愧心難禁.您知道嗎,我就是白鷗,渴望飄飛在浩渺煙波里。我直說吧,我志在萬里,誰都永遠不能把我服馴!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在杜甫困守長安十年時期所寫下的求人援引的詩篇中,要數這一首是最好的了。這類社交性的詩,帶有明顯的急功求利的企圖。常人寫來,不是曲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相。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長期郁積下來的對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材的悲憤不平。這是他超出常人之處。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韋濟任尚書左丞前后,杜甫曾贈過他兩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韋濟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卻沒能給以實際的幫助,因此杜甫又寫了這首“二十二韻”,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出路,就決心要離開長安,退隱江海。杜甫自二十四歲(735)在洛陽應進士試落選,到寫詩的時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別是到長安尋求功名也已三年,結果卻是處處碰壁,素志難伸。青年時期的豪情,早已化為一腔牢騷憤激,不得已在韋濟面前發泄出來。
詩人是怎樣傾吐他的憤激不平的呢?細品全詩,詩人主要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將胸中郁結的情思,抒寫得如泣如訴,真切動人。這首詩應該說是體現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最早的一篇。
詩中對比有兩種情況,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對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對比。先說以他人和自己對比。開端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象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真有劈空而起,銳不可擋之勢。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那些紈袴子弟,不學無術,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他們精神空虛,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會餓死。而象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直掙扎在餓死的邊緣,眼看誤盡了事業和前程。這兩句詩,開門見山,鮮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賢愚倒置的黑暗現實。
從全詩描述的重點來看,寫“紈袴”的“不餓死”,主要是為了對比突出“儒冠”的“多誤身”,輕寫別人是為了重寫自己。所以接下去詩人對韋濟坦露胸懷時,便撇開“紈袴”,緊緊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業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樂變化,再一次運用對比,以濃彩重墨抒寫了自己少年得意蒙榮、眼下誤身受辱的無窮感慨。這第二個對比,詩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盡致。從“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風俗淳”十二句,是寫得意蒙榮。詩人用鋪敘追憶的手法,介紹了自己早年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陽一帶見過大世面。他博學精深,下筆有神。作賦自認可與揚雄匹敵,詠詩眼看就與曹植相親。頭角乍露,就博得當代文壇領袖李邕、詩人王翰的賞識。憑著這樣卓越挺秀的才華,他天真地認為求個功名,登上仕途,還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時就可實現夢寐以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詩人信筆寫來,高視闊步,意氣風發,大有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氣概。寫這一些,當然也是為了讓韋濟了解自己的為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誤身受辱。從“此意竟蕭條”到“蹭蹬無縱鱗”,又用十二句寫誤身受辱,與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現實是殘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紈袴”占盡,主觀愿望和客觀實際的矛盾無情地嘲弄著詩人。看一下詩人在繁華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來,詩人經常騎著一條瘦驢,奔波顛躓在鬧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門,受盡紈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隨著貴人肥馬揚起的塵土郁郁歸來。成年累月就在權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不久前詩人又參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試,誰料這場考試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劃的一個忌才的大騙局,在“野無遺賢”的遁辭下,詩人和其他應試的士子全都落選了。這對詩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就象剛飛向藍天的大鵬又垂下了雙翅,也象遨游于遠洋的鯨鯢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詩人的誤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達到了頂點。
這一大段的對比描寫,迤邐展開,猶如一個人步步登高,開始確是滿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會從頂峰失足,如高山墜石,一落千丈,從而使后半篇完全籠罩在一片悲憤悵惘的氛圍中。詩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寫得紅火熱鬧,越能襯托出眼前儒冠誤身的悲涼凄慘,這大概是詩人要著力運用對比的苦心所在吧!
從“甚愧丈人厚”到詩的終篇,寫詩人對韋濟的感激、期望落空、決心離去而又戀戀不舍的矛盾復雜心情。這樣豐富錯雜的思想內容,必然要求詩人另外采用頓挫曲折的筆法來表現,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藝術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詩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學生原憲那樣的貧困了。他為韋濟當上了尚書左丞而暗自高興,就象漢代貢禹聽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彈冠相慶。詩人多么希望韋濟能對自己有更實際的幫助呀!但現實已經證明這樣的希望是不可能實現了。詩人只能強制自己不要那樣憤憤不平,快要離去了卻仍不免在那里顧瞻俳徊。辭闕遠游,退隱江海之上,這在詩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對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對曾有“一飯之恩”的韋濟,是那樣戀戀不舍,難以忘懷。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鷗那樣飄飄遠逝在萬里波濤之間。這一段,詩人寫自己由盼轉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頭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盡情,絲絲入扣,和前面動人的對比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杜詩“思深意曲,極鳴悲慨”(方東樹《昭昧詹言》)的藝術特色。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從結構安排上看,這個結尾是從百轉千回中逼出來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勢愈壯。它將詩人高潔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剛強的性格,表現得辭氣噴薄,躍然紙上。正如浦起龍指出的“一結高絕”(見《讀杜心解》)。董養性也說:“篇中……詞氣磊落,傲睨宇宙,可見公雖困躓之中,英鋒俊彩,未嘗少挫也。”(轉引自仇兆鰲《杜詩詳注》)吟詠這樣的曲終高奏,詩人青年時期的英氣豪情,會重新在我們心頭激蕩。我們的詩人,經受著塵世的磨煉,沒有向封建社會嚴酷的不合理現實屈服,顯示出一種碧海展翅的沖擊力,從而把全詩的思想性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全詩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筆法,而且語言質樸中見錘煉,含蘊深廣。如“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道盡了世態炎涼和詩人精神上的創傷。一個“潛”字,表現悲辛的無所不在,可謂悲沁骨髓,比用一個尋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細生動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以散為主,因此一氣讀來,既有整齊對襯之美,又有縱橫飛動之妙。所以這一切,都足證詩人功力的深厚,也預示著詩人更趨成熟的長篇巨制,隨著時代的劇變和生活的充實,必將輝耀于中古的詩壇。
6、“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象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真有劈空而起,銳不可擋之勢。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那些紈袴子弟,不學無術,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他們精神空虛,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會餓死。而象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直掙扎在餓死的邊緣,眼看誤盡了事業和前程。這兩句詩,開門見山,鮮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賢愚倒置的黑暗現實。
7、“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困守長安的杜甫在憤激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那時正處于封建時代,“一人得官,子女升天”,這也許還說得過去。但當時代發展到社會主義制度的今天,如果還有此類封建殘渣時隱時現,委實不該。在路遙《平凡的世界》中,讀者可以看到作為農家子弟的孫少平與作為官員子女的田曉霞、田潤生在就業上就存在著巨大差別。在現實社會中,"田曉霞、田潤生"們大行其道,有滋有味地享受著"龍生龍、鳳生鳳"的代際幸福。
8、學而優則仕。杜甫當時的學術成就,應該說得上是登峰造極,本該入官為仕效力朝廷,熟料“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那些個紈袴子弟不學無術,卻個個腦滿腸肥趾高氣揚,而像杜甫這般憂國憂民的讀書人,大都壯志難酬,懷才不遇,誤盡了事業前途。由于當朝宰相李林甫權傾朝野,故意向皇帝陳說無人中舉,造成杜甫多次考試落榜。后來杜甫通過向皇帝獻賦以歌功頌德,向貴人投贈以投其所好,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落魄生活,最終才混得上一個胄曹參軍的小官。杜甫觀察分析問題的視角,決不是與權貴們相一致,面對唐皇帝窮兵黷武致民不聊生,杜甫奮筆疾書,“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以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不堪承受的深重災難。后來,杜甫直言進諫,觸怒權貴,遭到貶謫。“空外一鷙鳥,河間雙白鷗”,“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烏啄瘡”,自是杜甫“自傷貶官而作”。杜甫淡泊名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拒絕奉承權貴,趨炎附勢,在體驗過官場險惡之后,遠離官場。盡管未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生活在那個無法逃避的時代,直面安史之亂帶來的民生維艱,杜甫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與憂民之心,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著作唐詩,陳民生之艱,憫民生之苦。
9、35歲時的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思想,由洛陽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制造“野無遺賢”的騙局,致使杜甫仕途受挫,只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生活也陷入困頓,“賣藥都市,寄食友朋”。10年困守,44歲終獲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但旋即“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輾轉投奔于肅宗,途中被叛軍抓獲,過了8個月的俘虜生活。后逃出長安,被授左拾遺,卻又因疏救房珀,終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至秦州,不久被迫又赴成都。這時期他仕途重挫,又加上出生人死,顛沛流離,親眼目睹國破家亡和眾生疾苦,寫下了“三史”、“三別”等大量不朽的詩篇。雖沒有拋掉“奉儒守官,不墜素業”,但開始對儒術產生懷疑:“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曾疾呼道:“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這時他一方面首先根據儒家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對社會進行批判和重新審視,另一方面亦對禪宗略表認同。
10、說杜甫自詡棟梁,那么看看那時沒有自詡棟梁卻成為國家棟梁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真的像杜甫所說的“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杜甫要是學會權衡學會變通,拋掉大家討厭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郁悶,也就不會去自討沒趣上書救房琯,非但成不了棟梁,搞得自己差點掉腦袋。然后“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了。杜甫又喝酒了!(人家李白喝酒沒錢賣的是,“五花馬,千金裘”,杜甫這個衰人連春衣都典了。哎,真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這么說吧,當年的杜甫也是“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不成則“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牛人,《詠懷》中一篇之內能愁三遍“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但是到了老年也已經“身老不禁愁”了。
杜甫和人話不投機,就“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有朋友來會“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那個想成名成圣之人如此任性,如此平易,如此寒酸?!
11、詩人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蒼白與懦弱,并且把這些人生無價值的東西展覽給人看!他們為什么沒有勇氣改變呢?他們為什么沒有勇氣去發掘和確證自己的價值呢?文人(詩人)就一定要走仕途經濟的路嗎?古往今來,又有幾個文人曾經飛黃騰達、平步青云呢?杜甫嘆到:“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究竟是繆斯女神錯誤地選擇了他們,還是他們自己走錯了道路?
12、社會地位的失衡,也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我們不能否認,現在,整個社會除了教師節之外,能想到教師的日子并不多。在整個社會構架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偏低。
雖然政府這幾年下了大力氣改善教師的待遇,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而在一些偏遠的山村,教師仍然只是掙扎在貧困線上。再加上不時發生克扣工資的事件,又從另一個方面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担。
經濟地位直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當十年寒窗所換來的不但沒有物質上的基本保障,有時還要面對來自社會、家庭甚至學生們不屑一顧的眼神,他們的心理是很難平衡的。就連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在失意的時候也說:“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這種現實中的失意和傳統意義上“師道尊嚴”所帶來的虛榮,使得許多教師往往處于一種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狀態中。這也是教師心理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13、雖然老杜有詩說: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對人生的諸多不公平,我們都知道,也抱怨.但多數人的得到還是與付出成正比吧.你必得汗流滿面才得吃飽.人生沒有僥幸。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