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在這個春天的夜晚,聽到遠處傳來《折楊柳》的笛聲,有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

  [出典]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注:

  1、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注釋:

    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玉笛:精美的笛。

  故園:指故鄉,家鄉。

 

  3、譯文1: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不會油然而生自己的思鄉之情呢?

    譯文2: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4、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就整體而言,全詩緊扣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首句“誰家玉笛暗飛聲”,一個“暗”字,一方面表達了喧囂過后平靜夜嘹亮笛聲傳來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無痕跡的;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這笛聲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誰?次句“散入春風滿洛城”著意渲染笛聲,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創設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春風駘蕩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轉纏綿的曲調在隨著春風飛舞,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之所以能“滿洛城”,一是寂靜的夜晚,笛子樂聲清越,穿透力更強;其次則是作者的主觀想象,通過虛實結合,從而突出笛聲的悠揚、裊繞,同時還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前兩句是鋪排,后兩句則回扣主題。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是全詩詩眼。“折柳”運用了典故。一說是“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一說是楊柳在春風中搖曳不定的姿態,成了游子眼中難分難舍的代名詞。總之,“折柳”含有惜別懷念之意。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此時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倚窗獨立,眼望明月,耳聽笛聲,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點染了詩人濃濃的客愁鄉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就自然而然了,詩人觸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陽城,一個人慢慢品嘗游子思鄉之苦。

    此詩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聞笛,可實際意義并非如此,而是側重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

 

    6、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

    寫于東都洛陽的《春夜洛城聞笛》就是這些珍品中的一顆寶珠。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洛城即洛陽,是唐代的東都。“暗飛聲”寫出了笛音悠遠輕細,扣住了“夜”字,顯示出此時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正因夜靜,才聽到了暗中飄渺而來的笛聲,因其飄渺,又不知發自何處,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誰”字是寫這笛聲出處不明,突出一個“聞”字。在這萬籟俱寂的春夜里,如絲的笛音散入春風,隨風飄進整個洛陽城里無數沒有睡著或者睡不著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經意,待靜心一聽,原來吹奏的是凄清婉轉思鄉懷家的《折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詩人為施展才華,追求理想,離家赴遠,聽到這懷鄉之曲,不免情懷波動,與吹笛人以及笛音產生共鳴。詩句妙在沒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懷波動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強化肯定的心態的句子,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這一特點,牢牢扣住讀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來,這首詩成了游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同時,也不斷滋養、強化著民族的一種向心力、凝聚力。

 

    7、鄉愁,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是痛,是苦;鄉愁,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美,是涼;鄉愁,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空,是難;鄉愁,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是凄,是絕。鄉愁,是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的難言凄涼,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絕望企盼。

 

    8、洛陽的春夜,異常岑寂。不料,一陣悠揚的笛聲,劃破了洛陽春夜的寂靜。那笛聲,來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婉轉纏綿,悠悠然傳遍了整個洛陽城。讀者論

壇5 g' z8 |2 e  M* l
    春風沉醉,笛聲清麗。那笛聲偏偏又是最易動人鄉愁離情的《折楊柳》。聲音如此清越入耳,曲調如此哀傷入心,那些遠離親人、遠離家鄉的游子啊,怎敵得了她幽怨如訴亂人心魄的弦響?

    你客居他鄉,政治上的失意,心中的郁悶尤難平息。恰在這樣一個靜默的夜晚,偶又聽到那如怨如訴的笛聲,舊傷又添新痛。那故鄉的山山水水,在你的心里,時而清晰,時而朦朧;那些曾經真切的容顏,在笛聲的飛動中,模糊成了你內心深處的陣陣疼痛。

   詩的余響,笛聲一般,仍在悠揚、悠揚……悠揚在天涯游子江湖浪子異鄉羈客夜夜難眠的心里夜夜漲潮的夢里!讀者論壇7 k+

 A; t: N2 V
   可以引發你鄉思的不僅僅是那一曲沒有預約的竹笛,鄉愁是深埋在你胸中的地熱,說不清什么時候,說不準什么原因,它就會噴薄而出,一經觸發即不可收拾。因此,那一支曲子,那一夜不管它是否響起,那一場鄉思都是不可避免的。《讀者》雜志官

方論壇,讀

 

    9、一支竹笛吹得花落成河。讓人想到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楊柳堆煙,花開花息,亂紅紛飛,一朵又一朵,一瓣又一瓣,花瓣雨落著一地的    粉紅,香氣纏繞。宛若一亭亭玉立古代女子,婀娜多姿,月影弄花。

    笛聲悠悠,好像總能夠嗅到清冽的竹子清香。曲調纏綿婉轉,余音裊裊,九曲回腸般地飄著,多少的幽怨,多少的情話,飛著蕩著,欲說還休。

 

   10、柳樹年年綠,柳絮輕輕飛,柳枝柔柔拂,柳葉翩翩舞,一份嬌嫩得不容有絲毫的粗糲去撫摸和揉搓的感受,一份柔美得不容有任何的堅硬去觸碰和撞擊的愛戀。只有最解她情意的春風,悄悄送來溫煦的愛,給她披一身醉人的綠,那是薄如蠶翼,亮如蛋清,嬌如嬰兒面的綠;只有最知她心思的春雨,輕輕在她耳邊低語,給她灑一身的晶瑩,讓她煥發生命的活力,那是穿越風霜雨雪、濾盡歲月塵埃、無比清新又無比旺盛的活力。

  在中國古代,楊柳寄托了人們最深長、最細膩、最綿密、最久遠的情懷。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其一,是楊柳本身的象征意義——它總是最早感知春天,總是綠得深情,嫩得癡情,美得動情,而且它是生命力很強的一種樹,插下一根柳枝,就能茁壯成一片青蔥,一片濃陰,一片清雅,一片秀美。柳又諧音“留”,寓留住之意,古人常折柳相送,表達人們期盼春到,渴望團圓,向往生命蔥郁,青春永駐的美好心愿。其二,楊柳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見到的植物,尤其喜生活在小河、小溪邊,與艷麗、熱烈的桃花相映成輝。桃紅柳綠,是人們最向往、最習見的春之景致,正因為它們最易喚起人們最細致的愛憐,最溫情的不忍與不舍,所以一旦想到最愛最親的人兒與這些美好嬌艷的事物一樣要離開自己,便最是揪心。其三,古代交通、通訊工具的不發達,別離的長久與思念的苦痛,讓人們更多地把那纏綿悱惻的思念、如絲如絮的牽掛、深幽靜默的懷想與如癡如狂的向往寄托在嬌嫩、細長、飄渺、秀美的柳絲上。

  折柳寄情,望柳懷人,畫柳思鄉,成了表達離愁別緒最真切、最細致的方式。這里的情,有鄉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有親情,“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有友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當然,吟詠最多的還是愛情,“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系春心情短柳綿長,隔花蔭人遠天涯近。”無論哪一種,都因了柳——這個最能牽動人優美而感傷情懷的媒介而顯得特別真切,特別深摯,特別感人。那些遍長著楊柳,紛飛著楊花、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地方,比如家門前、小溪口、小橋邊、津渡、河堤等等,便時常是人們折柳、持柳、淚眼相望、無語凝噎的所在,是人們書寫與吟詠別離情懷的精神棲息地。而自漢興,至唐盛,兩岸柳色如煙、情思纏綿的長安城東灞橋,已經成了最有代表意義、最能喚起人們深長懷人情愫的送別地。
 
   去也終須去,留又如何留。見證此間情,唯有灞橋柳。

 

   11、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幻覺嗎?我何曾遇見過你?

      多少個凄冷的夜,它鄉月色冰冷如水,撒地成霜,望著漆黑的蒼穹,在未知的角落里,隱隱約約傳來你醇厚的歌聲,伴著一曲悠悠的《折楊柳》,飄逸而虛幻。模糊地歌詞,修飾了情感,給我帶來不盡的遐想,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憂愁,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相思?種種猜想引來深深的迷茫,抬望眼,婆娑梧桐下,那個孤寂的身影可曾是你?

     收回飄散已久的目光,原來只是腦海里幻出的景象,自嘲,你怎會留戀這世俗萬千的凡塵?是哪一年哪一月的哪一天,后庭花的旋律圍繞在你身旁,卻飄不進你滿懷抱負的雄心,幽靜的深院,囚不住你滿心的抱負,緊鎖的眉際鎖不住那一聲帶著失望與怒的嘆息。你注定不是凡人,自有比凡人更傳奇的神話,那一雙充斥著羞辱的靴子,至今仍捧在高力士的手里,那一段“醉酒戲惡官”的佳話,仍為世人傳誦。可皇宮殿堂里的榮華富貴終究是不屬于你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嘲諷,說出了心中的無奈,更道出了百姓的心聲。長安街頭,那個失魂落魄的背影,可曾充滿了悲哀?

    茫茫蒼天,漸漸顯出你英姿颯爽的容顏,你是仙,把純真和浪漫鑄入中國的漢字,濃濃墨香,蘊含了你一路坎坷走來的情感,匯成一股金色的流,劃過千年,詩人歌頌。如果波瀾壯闊是你人生的底色,讓我如何讀懂你藏在心里的深意,惟有捧一泓月色,倚在窗前,追憶你的詩韻。

 

   12、“暮春三月,江南早長,雜花生樹,群英亂飛。”眼中的江南卻是細雨綿綿似有無盡的哀愁與幽怨,似一位落魄的美女有些渾然的麗質和淡淡的哀傷,點點清淚飛灑在天際間就幻化成了這無盡的細雨。煙雨蒙蒙之中景致確實好看,清風細雨,古巷幽境,有著詩意般的境界,“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大好的春光,轉眼已近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知清明時節的雨又該是怎樣的一種風情。一個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咿咿呀呀的吹著橫笛,晃晃悠悠的走在陌上,將一曲清歌摻著或喜或悲的情愫伴著笛聲悠悠傳遍田間地頭,和著鶯兒雀兒的啼唱,抒發著胸中的一片天地。
  
    “杏花疏雨里,吹笛到天明。”該是何等的一種意境?又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然而,那悠悠的笛聲又在何方啊?在這人群攘攘的大都市里,不乏有著能歌善舞精通音律之人,只是洞簫的嗚咽柔腸百轉的傾述之聲似乎早已絕跡,清亮高昂的笛聲也是鮮有耳聞,低眉信手續續彈的小巧的琵琶在一些孩子的眼中是那么的新鮮,
  
    我們是不是該傷感?為那些漸行漸遠的曾經溫暖過我們祖輩的身心靈魂的古老的樂器的離開,為它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自覺的遺忘在我們的世界塵封在某個角落。一桿翠竹用生命鐫刻成的笛簫確實抵不過西洋樂器的華美精致音區廣闊,但是那些曲調和旋律卻慰藉了我們先人多少寂寞和歡欣的靈魂!在山之巔,海之角,無論是大漠還是都市,絲竹管弦曾占據過我們先人生活多么重要的部分,一曲折柳曲,幾回斷人腸,夜色中的笛音幻化成了多么美麗的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游子的鄉思,羈客的無奈不知會被這曲子引出多少清淚。虎丘的盛會早已不在,琴里挑文君的千古佳話也不復有后來人,高山流水知音難遇,二泉映月冷月孤魂。
  
    純粹的民族的東西遠去的又何止是笛聲?當城市的霓虹亮起,空氣中到處飄蕩著KTV里傳來的歌聲之時,總是隱隱感覺生命中正有什么在隨著時間悄然離去,流逝在遠方,悄然無痕。但是我知道, 笛聲不會消逝,清新雅致的笛音慰籍著華夏子孫的心靈,任何西洋器樂都永遠無法替代.在我們越是了解世界之后,民族的器樂就會顯得越是溫馨和珍貴.笛音將會一代代的在神州大地上回響。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