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  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出典]  戰國  屈原  《楚辭漁夫》

  注:

  1、《漁夫》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2、注釋:

     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淈(gu3古):攪混。 
     哺(bu1補):吃。歠(chuo4啜):飲。醨(li2離):薄酒。 
     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察察:潔凈。 
      汶(wen4問)汶:玷辱。 
    鼓枻(yi4義):打槳。 
    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按這首《滄浪歌》也見于《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3、譯文1: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間流浪,在湖邊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漁父見了,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么?怎么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真正賢明的圣人不會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而相應地改變。世上的人都混濁,你何不也一起揚泥蕩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著吃糟喝酒?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遠,凌駕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浮塵,剛洗澡的人一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么能讓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齷齪感染?我寧愿將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魚腹之內,卻怎能讓潔凈光明的純白之質,蒙上世俗的塵埃?”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湖上的)碧波混濁,可以洗我的雙足。”就這樣唱著歌遠去,不再與屈原說什么了。

    譯文2: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譯文3:   

    屈原被放逐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嘆息,看起來憔悴枯瘦,一副病態愁容。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污濁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全天下都污濁了,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凈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凈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潔凈的身體去承受污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4、這個作品雖然很短小,但它卻成為文學史上,甚至于某種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個經典。

    【主持人】您能談談《漁父》對后世留下怎樣的影響嗎?

  【陳洪】它對后世的影響,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說,它這里面是兩個人物:一個屈原很執著,一個漁父很曠達。可是到后來,對后代的文人發生了影響,這兩個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來人們很多都愿意來談漁父,實際談的那個漁父和屈原里的漁父稍有不同:這個《漁父》篇里的漁父,它是作為屈原的一個對面,不是對立面。屈原是要堅持自己的操守,漁父說,不妨隨和一些,“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說我們可以隨環境,自己可以有一個新的選擇,我們適應它。我濯纓也罷、濯足也罷,反正我還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種原則和立場、或者行為方式,但是又有一種變動。屈原是執著,他是一種超脫。某種程度上他有一種和光同塵,但是到了后來,很多文人都寫漁父詞,或者是塑造漁父的形象,往往是把這兩個結合到一起。面對著一種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濁的、丑惡的社會,那么我要潔身自好。這是一面,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這兩個結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種高潔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還要自由,要擺脫社會的一些名鉤利鎖,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縛。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個“獨釣寒江雪”的畫面和里面的這種意味,我們可以體會。它有一個品格高潔,然后是一種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漁翁》:“欸乃一聲山水綠”,這也是漁父撐著船遠遠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帶著一種和光同塵的說法逝去,而是帶著屈原這種理想逝去。它是一種結合。那么這樣一種結合在文學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種傳統。我查了一下《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里點擊一下“漁父”這個詞,出現了2676條。這里面當然不全和屈原的《漁父》有關系,有些和《莊子》的《漁父》有關,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漁父有關。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條和屈原《漁父》有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也就是說,它作為一種文化范形,或者是這里面衍生出來的這種漁父的形象,已經成了一種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堅持操守、追求自由這樣一種人生的代稱。甚至于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前幾年演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一開始的主題曲“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為什么要說“漁樵”,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有隱逸的味道,而隱逸又和漁父這個意象是連在一起的。所以這個作品雖然很短小,但它卻成為文學史上,甚至于某種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個經典。

  在《楚辭》里,《漁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兩個問題一直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個是《漁父》的作者,一個是《漁父》寫于什么樣的背景,或者說具體的時間。關于作者,古人大多數都相信《漁父》是屈原自己寫的,而今人大多數都認為它不是屈原寫的。但是,盡管不是屈原寫的,也是和屈原關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說他的學生寫的。也就是說,不管對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認定是不是屈原,總之,和屈原是有關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經歷都很密切,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他在什么時候寫的,或者在哪個地方寫的。這大致也是兩種說法。一種就是在懷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漢水流域的時候,在漢水下游的某個地方寫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到了頃襄王的時候,也就是說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羅江附近。“行吟澤畔”寫的是洞庭湖湖畔,在這個地方寫的。這個作為學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對于我們理解這篇作品沒有太大影響,因為它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寫的,有一個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寫出來的。


    5、戰國以降,純粹的道家雖已消失,而中國士大夫的精神狀態,總是徘徊于儒、道之間。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往往與隱逸結下不解之緣。而“漁父”意象,恰是最經常地觸發其情思的文學“原型”之一。舉詩詞為例,則從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從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到韓愈的“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舉散文為例,則有著名的《桃花源記》。影響所及,甚至滲透到繪畫、音樂創作之中。許道寧、吳鎮、戴進等都繪有《漁父圖》,古琴曲中有《漁樵問答》、《欸乃》、《漁歌》、《醉漁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志和(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叟)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詞舉重若輕,輕描淡寫便繪就一幅超凡絕塵的勝景,漁人既在勞作,又在審美--觀美景、品美趣,人與自然是和諧的關系,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故而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歷代傳唱,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蘇軾嘗以其成句入于《鷓鴣天》,又用于《浣溪沙》,黃庭堅亦嘗以其詞增為《浣溪沙》,蘇軾《鷓鴣天》:“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事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全詞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張詞,但能恰到好處地嵌進新詞,宛如己出,顯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藝。其《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東坡自我”特點是較為明顯的,給人感覺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獨地挺身于風雨之中。蘇軾在詞題下自注道:“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還有他貶謫黃州期間,與客夜飲歸途,乘醉吟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的詞句,表達出對漁父那般自由隱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可算是誤解詩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佳話。

      黃庭堅《浣溪沙》:“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他的詞巧用地名作人稱,形象生動。下片著力寫漁父心態和行為。這里的漁父已不是張詞里的超然飄然如仙翁的漁父,也不是蘇詞里的飽經風雨后或惶懼不安或隨遇而安的漁父,而是感情豐富而細膩、深懷愛美之心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漁父“青箬笠前無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著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自家孤舟與鰥身之舊事,有想入非非之情事。他為什么掉轉船頭?好像是欲想還休,欲看還休,欲漁還休“不如歸去!”空船落魄而歸。這里有耐人尋味的精彩情節和精彩語句,顯示山谷造境用語之能事。固然有著與張詞相異的情趣,然而張詞化工天成,而山谷則精心淘洗、精心錘煉,很累地鑄成一首,終有所歉焉。

     唐代詩人高適《漁父》詩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開口。”寥寥28字,將老漁翁專心垂釣描摹盡致。你看這位釣者,獨選深潭,完全沉浸進去,手把竿,全神貫注,別人跟他說話不能,真可謂“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標”。杜牧亦有《贈漁父》詩云:“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刻畫了漁父在寂靜的傍晚和晨霧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處安靜地垂釣,度過了一生歲月。在詩人的低調中,整體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精練的語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陸游《漁父》:“湘湖煙雨長菁絲,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又《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祝。……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朱敦儒有一闕《好事近•漁父詞》:“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笠,慣披霜沖雪。晚來風定釣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在詩人詞客筆下,漁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沒有半點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還有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在詩人看來,這樣的秋江獨釣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這些詩句詞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質樸,或曠達灑脫,渾成天然,足見“漁父”意象對后世的影響歷久不衰。


   6、“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出自《楚辭-漁夫》。是古代的一句習語。它用來隱喻一種既高尚狷介、不與時俗同流合污又能和光同塵、與世相容的一種曠達心境。

    滄浪之水是比喻天下的整體局勢。“水清”是比喻太平盛世,“水濁”是比喻動亂之時。 纓是帽子上的纓絡,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封爵,參與政事。而與之相對的,“濯我足”就是指保全自身,不問世事。

  整句話的意思是,當水清澈的時候,就用來洗帽子,洗衣服。當水渾濁的時候,就只能用來洗腳。這是生活的常識,也是做人處事的道理。 天下安定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大膽的施展才華,有所作為。


   7、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講述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之間差別的絕好范本。 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漁夫的話是難以反駁的。是啊,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于外物的,而是能夠配合時局轉變自己的作為。(“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漁夫通過一個優美的隱喻強調了這一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無論水清水濁,識時務者總能找到容身之所,“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這篇文章(其實也可看作是一首詩歌)以漁夫的歌謠為結局,似乎也是在有意強調這種現實主義理論的強大之處。后世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儒者,也是在用相同的理論來指責屈原的自我放逐。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漁夫并沒有說服屈原。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葬于江魚之腹中”。因為屈原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換言之,他是一個詩人。他不愿用自己的清白之軀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的雅致(“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豪邁(“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的担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的絕望(“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這些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所無法理解的盤旋郁結的情懷,自然他們也無法理解屈原選擇投江這一瘋狂的舉動。 “與其茍延殘垣,不如從容燃燒”,在我看來,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的價值不在于他們究竟做了什么有價值的實事,而在于他們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傳達出人的另一種可能性:“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不在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實踐了自己的理想,而在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堅守了自己的理想。 畢竟,在我看來,有理想才會有希望。當今社會人們對于理想主義者,往往以不切實際為由對其嗤之以鼻。而對于那些以死殉志的人,人們又以種種理由來指責這種“懦弱”。(如人們指責海子的死)世界上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心酸的事情嗎? 在這種令人心酸的世風之中,我看到的是一種絕望。在這絕望的時刻,我無比懷念屈原。


    8、覺得屈原是一個很奇怪的人,當然對他的敬仰是不用細說了。在敬仰之余,奇怪上天為什么會造這樣的人,一輩子不知道通融,認準的事,認準了的理,看不慣的事就不停的做、爭下去。屈原長相英俊、文采飛揚,用套話說就是人中龍鳳,屈原不只個人形象出眾,就是出身地位也不錯,自己也在政府機要位置上干過,也曾深的頭頭的賞識。如果說,屈原不那么固執,適當的照顧一下周圍人的情緒,我想他一定會混的很不錯,車子、房子、女人、地位都是小意思。但是屈原不,也正因為不,屈原才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屈原。

      敬仰屈原的風骨,感懷屈原的文采,屈原也像一面旗幟影響了無數的人。像譚嗣同那樣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和屈原一脈相承,舍生取義,拋頭顱灑熱血,以最刺激的方式來敲擊世人的靈魂,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捍衛集體、個人榮譽與尊嚴。而然有這樣的人,就有那樣的人,有這樣的選擇,就有那樣的選擇,如果說屈原《漁夫》篇中,漁夫那種擇時而處世的哲學,追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以引起人另一種思考。那么,老子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才是屈原式人真正的悲哀

 

    歷史反反復復的停擺,又坎坎坷坷的前進,如果沒有屈原,它會改變它的方向嗎?我不知道答案,甚至非常迷惑。但是我實在的感覺,屈原的追求和選擇,可以高高舉起,又很難輕輕放下。就是說,都贊揚它,渴望它,又很少選擇它。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失落,且把自己當作普通人這一點來規避良心上的譴責,其實也大可不必,一方面因為孩子老婆熱炕頭才是我們實實在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實實在在的社會,也許不會因為先烈的風骨而改變


 

   9、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是屈原《漁父》中的詩句,當年的古文老師告訴我,這其中體現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一種樂觀態度。看,在滄浪之水清兮時,它可以被用來洗纓;即使在渾濁的條件下,它還可以用來洗我腳。從深層次來理解,就是人,在任何條件下,他都能找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機會。這如何不是一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增加,我開始懷疑上述的理解。在學習外國文學史中,比較各地區的文化特色,我了解到被儒家文化熏陶出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種清高意識。再次細讀這首詩,我讀出的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苦意。作為一位愛國志士,一名知識分子,詩人絕對不可能愿意低下自己的頭顱,改變自己的初志———做一個好人。可現在,在現實面前,面子、自尊心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能解決問題的才是真的。大多數的時候虛擬的尊嚴比真實的尊嚴更有尊嚴,這由你現實中的權利、地位決定,而不是你的內心有多清高。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就是一個矛盾的群體,屈原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閻真小說《滄浪之水》中主人公池大為是現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傳統文化被不斷重構、整合的今天,知識分子的道路選擇仍是一個問題。一方面,他想保持清的滄浪之水,保有那份心靈的凈土;另一方面,生活以無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逼迫著每一個人,最深刻的思索也改變不了最簡單的事實,因此,最簡單的事實有著最深刻的內涵。在現實面前,這個時代的堂吉訶德(可能還不如),拿什么去抵抗這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潮流呢?滄浪水之濁,并不為我之意愿,可我又能如何呢?

  的確,潮流不是從天上流下來的,滄浪之水之濁,也是有其必然性和歷史依據的,一個人不可能憑著匹夫之勇去對抗這種必然性和歷史。這是宿命,是那些還愿意相信和堅守一點什么的人最大的悲哀,他們甚至不能給自己找到一種依據,一種理由。無盡的等待只教他們明白:時間的后面唯一的真實就是虛無。這很殘酷,但很真實,因而無奈。

  陶淵明悠然采菊東籬下,李白大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屈原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別看他們一個個表現得很豁達、很樂觀的樣子,光鮮的背后隱藏的是無奈的悲傷。他們明白:一將功成萬骨枯。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今天也不是歷史的終結。在這個時代,精神被現實打敗,繳械投降了。文人知識分子失去了身份,這似乎是時間的安排,不可抗拒。選擇以濁之滄浪之水濯吾足,中國的知識分子失去了根基,他們解放了自己,卻陷入了萬劫不復的精神絕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我們在把自己交給生活的時候,是否找到了一塊精神的立足之地呢?


    10、屈原在文中抒發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吶喊,而漁父的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屈原是一個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對于社會、對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種很美好的看法,而且為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奮斗。他的被流放,實際上是他的奮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敗。

    最終,屈原沒有說服漁父,漁父也沒有說服屈原。漁父自己揚長而去,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就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一個屈原很執著,一個漁父很曠達。到后來,對后世文人的處世哲學發生重大影響的,是這兩個形象的結合體。即:既應該保有屈原的操守,也不妨像漁父那樣,隨和一些,就是說我們可以隨環境變化,有一個新的選擇,我們適應它。


    11、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漁父》

    在那剛踏出校門的歲月里,我們都充滿了放眼于天下的豪情。我們都滿懷激情,希望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知識將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年輕、我們有活力,我們的脈搏有力地跳動著。相信每一個初涉社會的畢業生都認為:我可以駕著自己的小船,乘風破浪,到達勝利的彼岸!

  然而當我們走進了這個浮躁喧囂、紛繁復雜的社會,一切遠不止奮斗、努力那么簡單。社會成千上萬年積淀下來的潛規則,正如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山,縱使我們使出渾身解數,一鍬一鍬地撼動,這座“規則”的大山仍舊紋絲不動。愚公移山不過是一個遠古的神話罷了!理想變得那么虛無縹緲,抗爭變得那么微乎其微。你會深深地感到,我們的努力有一種“蚍蜉撼大樹”的可笑。也正是那一刻,你會聽到夢想第一次碎裂的聲音,那樣清晰,那樣震撼,那樣酸楚,仿佛自己的心在一瓣一瓣地撕裂,胸前一片殷紅。
 
   清楚了雞蛋碰石頭,最后不過會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在“撞過南墻”后,終于調回了頭,知道屈原、知道陶淵明的無奈,屈原選擇了投江,陶淵明選擇了遁世,而我們選擇了在盛世生存,所以給自己定了一條生存法則:外表圓滑,內心正直。
 

    12、漢壽,古稱索縣,東漢時期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始有漢壽之名。蜀漢大將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指的就是這里。這是一方被水賦予了無限靈動的土地,是歷史上典型的洞庭魚米之鄉。據說,創立了浪漫主義詩歌體裁——“騷體”的屈原曾經長期生活在這里。而漢壽與詩歌的緣分也就是從他開始的。

  在漢壽境內沅江下游有一條由滄水和浪水匯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滄浪水。兩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來到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滄浪水邊,江水的波瀾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靜。一個漁夫搖著小船靠近他,詢問起了三閭大夫的苦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內心自然不是漁夫所能理解的,而他們的對話卻化為了《楚辭》中的名篇——《漁父》。據說,當年兩人交談的地方就是滄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義,現在的地名叫做滄港。


   13、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而滄浪歌的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這該是兩種不同的處世哲學吧,或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是落日,在不同人眼里也有不同的顏色吧。古時候的那個傳說中的漁夫也許也隱射了不管任何一個朝代的世人吧。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可能不單單是在奉勸我們出世避禍,獨善其身。更多是應該是告誡如我一般平凡的蕓蕓眾生,做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剛柔并濟或許才是最佳的心態和最完美的人生。在生命的歷程中,應當狂則狂,當狷則狷。在得意的時候收斂一些,在低谷的時候進取一些。就像這次,沒在現場親眼看到小沈陽的全國巡回演出,就在心里默默的安慰一個:有什么好看的,也不過如此哈。就在電視里看看吧。沒想到昨晚連電視也沒有時間瞅2眼。今天就想:電視有啥好看的。浪費時間。呵呵,逐步逐級的在和自己的期望值做妥協。只因為這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弄到票了,可以近距離一睹其出名后的風采,自己也沒有理由不欣喜若狂一個。呵呵。

    同樣為水,滄海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如果滄浪之水濁兮,沒有關系,一樣可以濯吾足。諸事萬物既然已經存在,我們為什么不用一種豁達寬容,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來看待呢?坦然接受,.隨遇而安...既可享受的更多,更能變得無畏或者無謂吧……


    14、此詞是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

    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就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

   今天我們再重新這兩種處世哲學。你會選擇哪種?與世推移,還是獨立與世?

     
    不知道在當今這個物質高速發展而精神畸形變化的社會,在這個追求個人利益而把思考當為娛樂的年代,還會有多少人能在沉浮于世之余,在追求現實利益之后能想一想,我們這樣一生,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們人生的意義又為何?萬事沉浮,你是否也在某段人生樓梯上抉擇掙扎之后最后還是舍棄了某些東西?我們的良知,責任和原則都是否與軀體同在?是否,每晚徹夜靜思之后你仍然堅定著自己的信念——盡管現實中有許多不動聲色的力量籠罩著我,推動著我,似乎無可抗拒,我還是要走自己認定的道路,哪怕孤獨,哪怕冷落…… 
       真的很難很難。世界這么大,浩淼無際,當你思考過人性道德之后,當你思考過千秋大業后,當你思考過所謂國家的前途命運后,你還是要回到現實這顆米上來。人,真的就這么可憐。于是聰明的人都會總結出一條聰明的箴言:思考是虛幻的,而生活才是真實的,我們都是在搶著這一顆米。于是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當作終極的生活,把視野局限于以自我為中心,以利益為半徑的那個小圈圈。多么可憐,可悲,可嘆!而多少人能逃過這個似命運支使的安排? 

     屈原真的死了,他凄涼同時也正直一生,他毅然抱石投江以顯氣節大義。他的一生得到了什么?是在滄浪之水里滔出了人生的真性至理?還是在驚世死后之后換得了萬事的贊嘆同情加上更多的不理解不可思議?到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理解他?能夠深入他的內心憐憫他?可能不折不扣的欣賞崇拜他?

     生活,在歲月的殘酷打磨下,在歷史的無情沖刷下,在一代代人的理解詮釋下,并沒有真正地透明澄澈地站在我們眼前來告訴你這就是該怎樣的人生選擇。沒有,相反,它卻顯得越為模糊和微妙了,甚至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我也想問問自己。“生活以其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逼迫著每一個人,我們把自己交給生活的時候,是否找到了一塊堅實的立足之地”? 

 

      什么才是我們堅實的立足之地?是權錢的兩贏,還是精神的堅挺?當年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是物質的,是不是可以解釋這一切?是人,只有滿足了基本生存消費,才能真正地實現發展消費?人人都想能夠不為凡事所累,而人人都必須為凡事所累。因為人他不只是人,人他還是社會的人。這是不容我們選擇的雙重身份啊。 


    我們從何而解脫?我們不能解脫!我們如何解脫?誰能給我一個答案。

 
    答案都在我們的心里,可有人能為了心中的呼喚而活,那需要骨氣,有人卻只能違心地姑且生活,那也需要勇氣!誰不愿意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來,可現在并不是你來選擇生活,而擺在眼前的是,生活高于一切!生活是上帝! 


   古人說智者樂水?而跳進這滄浪之水,清者能自清,濁者能自濁嗎? 


   在這樣一個不安分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不清白的世界,在這樣一個糊涂的年齡段,我真不知道該以怎樣的姿態去認識生活的種種風云變換,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解釋去接受條條教科書里所不涉及的規律。接受一個新的生活見解,并把這種重新態度融進我固有的原則,到底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啊。再仔細揣度,若真有原則,在現實中找到那么多的借口和庇護,那還是原則么?
     
     思前想去,還是繞不開困惑。終歸,這種思考到底還是輕漂,我又在此浪費這些時間做什么?世界又怎會因我而改變?生活還不是照常赤裸裸橫在我面前。尚且有太多的煩事,瑣事等著我去解決啊。


 

    15、作為一名凡人,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明知可為而不愿放棄自己的為人原則,明知識時務者為俊杰,卻堅持自己的心不肯放棄,這或許是目前人生狀態的根源吧。

 
    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喧囂與浮躁,無論身在何處,都應該心靈平靜。兒時的理想,年少的堅持,不要讓它隨著歲月流逝,不能實現卻也不要擱淺,請封存在記憶里、鐫刻在腦海中,讓心靈歸隱于美好,在紛紜繁雜的環境里保留一份寧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