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譯文]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

  [出典]    晉  陶淵明  《讀山海經十三首》之十

  注:

  1、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2、注釋:

    《讀山海經》共十三首,成一組,本詩是第十首。《山海經》共十八卷,內容多是記述古代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 

    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媧,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后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 

    同物:女媧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么憂慮。 

    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3、譯文: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本詩原為《讀〈山海經〉》詩的第十首,詩中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的堅強斗爭精神,寄托著詩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詩中所寫的“精衛”和“刑天”是《山海經》中的兩個動人的故事。 

    陶淵明對工業東晉的滅亡十分惋惜,對恭帝被弒痛心疾首。他不僅引用歷史故事,抨擊劉裕代晉,而且利用古代神話傳說,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緒。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后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于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么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決心,只要有這種精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贊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斗志。盡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女媧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斗爭意志。最后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響,陶淵明和已死去的晉朝,感情上有割不斷的萬縷千絲。劉裕上臺后誅殺異己,的行為更使他不滿于劉宋政權。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劉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歷史上起的積極作用。這正是詩人的局限。但他反對劉裕代晉和憎惡時代黑暗、政治殘酷是緊緊相聯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批判劉宋政權,也是批判腐朽的東晉社會的繼續。
    

    這首詩寫法曲折,意義較為隱晦,風格和情調與以上所選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詩人托物寄興、精練含蓄,說理議論自然妥帖的特點。

 

    6、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后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于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么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決心,只要有這種精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贊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斗志。盡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女媧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斗爭意志。最后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7、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精衛填海《山海經·北山經》

    精衛的故事。在東海邊上有一座山,叫做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精衛痛恨大海害人,所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一只小鳥要填平茫茫東海,看起來相當荒誕無稽,幼稚可笑,卻能使人瞬間體驗到人同大自然抗爭的那種蒼涼悲壯。精衛成為不向自然屈服,不斷征服自然,頑強到底的精神象征,從而具有了永恒的藝術價值。

    精衛碶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偉的志向,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熱烈贊揚精衛小鳥敢于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斗精神。后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絕的事業。

 

    8、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我們這個民族是個缺乏想像力,缺乏創造力的民族。其實不然,看看《山海經》就知道了,上古先民的思力哪里會比古希臘、古羅馬人差,只是后來的太多的個性壓抑,才使我們束縛了思想,失去了創造力。到如今這個無比現實和又隨處壓制的社會,更是徹底遏制了思想的源泉,君不見,從小孩開始,除了一大堆的作業,還要被家長押著東奔西走,不是鋼琴、就是二胡(我向來主張要學些藝術,只是現在許多人不把其當成藝術對待,而是一種技術或謀生的手段,一學就得考級,考不完的級)不是英語、就是奧數,甚至有學作文的(對此,我最不敢茍同,作文還能學得來的?我只知作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心靈,從不知作文可以用加課的方式學到,如果這樣,我看巴金、矛盾他們的后人必定能和他們一樣永世都是名家了,這些作文老師的子女也必能才思高雋,青史留文了。真是這樣嗎?無知的家長們,請你們問問韓寒吧,天才少年是怎樣煉成的。別再扼殺孩子們的童真和玩性了,這才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大人們又熱衷于什么呢?不是升官發財,就是貪逸享受,看書多數人也是喜歡看教人如何弄權使計,如何謀財掙錢之類的書籍。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能也不必強求,我只是說,這樣的國人是很難有創新的,思想源泉的枯竭,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即使是技術上的創新。

   山海經》的另一個讓人震撼的地方是美,除了前述的各種奇玉怪石、奇樹異草名字美外,具體的描寫更是美得炫目。如寫三株樹“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想想長滿珍珠的樹有多美,現在城市夜景中就有好多五光十色的仿真樹,殊不知遠古先民早就有比這個美得多的想像了。里面的故事也充滿人性之美,如曦和沐月的故事,“東南海外,甘水之間,有曦和國。有女子名曦和,方沐月于甘淵。曦和者,帝俊之妻,生十二月。”偉大的母性曦和生了十二個月亮,于是經常在甘水親自給她的月亮寶寶洗澡,雖然她貴為帝妻,雖然這會很累,因為是十二個寶寶嘛,可她樂此不疲,也根本不愿讓下從來代勞,這比起親手扼死自己孩子的則天圣皇帝的人性不知美了千倍萬倍。你甚至可以想見美麗的曦和沐月時那充滿愛意的柔和的眼神。劉再復說:“《山海經》不是一部簡單的歷史,它是我們中國最本真、最本然的歷史。”是的,《山海經》的美是人類最原始的,最本真的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也最需要的美。

    《山海經》中還有一種重要的精神,那就是原始的人本主義精神,對理想的渴望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看看其中最質樸的理想吧:有對理想愛情的追求,眾所周知的比翼鳥就是源出于此。書中記載“比翼鳥在其東(滅蒙鳥的東面),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也就是說這種鳥只有一只翅膀,雌雄各一,必須雙鳥同時展翅才能飛翔。“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雙棲雙飛是人類對美好愛情的最高冀望;有對最美自然家園的追求,“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風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谷物自生自長,鮮花嬌艷、草木茂盛,萬物遵循自然,鸞鳥鳳凰載歌載舞,連百獸都相安無事,這是怎樣一個理想家園啊!雖然是個烏托邦,但難道不令喜吃山珍野味,喜穿貂皮裘衣,喜互相傾軋甚至互相殘殺的現代人汗顏嗎?現在不是講和諧嗎,去看看這里是怎樣和諧的吧;更有對理想質樸的不懈的追求。“精衛填海”、“刑天舞戚”、“夸父追日”等故事無不是詮釋著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難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淵明先生會折服于《山海經》了,一口氣寫下十三首讀后感。

我常喜歡一人立于窗前或獨坐樹下,任思緒亂飛,無拘無束,不為什么,只是想讓自己的心靈能夠凈化,讓自己的思想能神游物外。我總在想,什么時候,我們的孩子們能真正過上無拘無束的童年,我們的大人能經常放飛思想,不為物役,多感受,多擁抱甚至多創造些美好的東西,我們的制度能容忍自由和人性,我們的國家才真正有希望。所以放下你手中的《水滸》、《三國》,還有諸如此類的書吧,我們已經有太多的權謀和殺戮,還是看看《山海經》吧,盡管它怪誕,但里面確實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9、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論文下(詩)》)又如被選家錄取了《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被論客贊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魯迅全集·“題未定”草(六)》)

 

   10、所謂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是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的。有的人不大喜歡講本能,熱衷于講權能,似乎無權的人無能力落實“以人為本”。這種縮小本能、放大權能的想法和做法非常有害。如果想想“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魯迅語),不等不靠不要地先做起來,肯定能全方位地推動“以人為本”不斷有效的落實。不講本能,專講權能,以權能取代本能,是靠不住的,弄得不好,極有可能走偏方向。

 

   11、立志創一番事業名言警句:

    此生泰山重,勿作鴻毛遺。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慮,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

     千年精衛心平海,三日于菟氣食牛。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至死不怕難。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志氣當如斯。

     志須預定自遠到,世事豈得終無成?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拿破侖一世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12、我們寧愿在世俗物化的庸俗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丟掉真純的本性。面對挫折,我們所表現出的是不滿,甚至咒罵命運的不公平不公正。過分地苛責外在,苛責內心。所謂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孔子對其贊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當年的陶淵明因為不愿意正裝束帶見他的上司,掛印而去,回歸田園,只做了八十天的小官,并寫有《歸去來兮辭》為據。他把這八十多天看成是“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而當時他的生活是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選擇。他說,我不能以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我低下三四無非是讓我衣食住行好一點,可是我讓心靈受好多委屈,他不愿讓自己的身形奴役自己的心。這樣一個向往生命自由,向往桃園生活的人,在我們的眼里可能會把他看作是“神于天”而非“圣于地”的理想主義者,魯迅給他的評價是“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安貧樂道不等同于放棄與妥協,當生命到圓澄的大境界時,正如泰山之巔的那副楹聯,“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我們從古人身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他們的人格魅力以及樂觀達觀的生活態度,從他們為人處事的態度上看到生命的要義,從他們的成就中看到行走人生所要稟持的原則。他們不但是穿越了功利,他們的精神也穿越了時空,來到我們身邊,給我們生命以信仰的支撐,給我們心靈以慰暖。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6

[新一篇] 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舊一篇]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