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感到是膚淺的,要透徹地了解某事物就一定要親身參加實踐。

 [出典]  南宋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注:

  1、《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注釋:

 示:訓示、指示。

 子聿(yù ):小兒子。
 學問:指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遺:保留
 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
 少壯:青少年時代。
 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始:才。 紙:書本。
 終:到底,畢竟。
 覺:感覺,覺得。
 淺:少。
 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
 行:實踐。
 躬(gōng)行:親身實踐。
  3、譯文1:
   
 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少年時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
 譯文2:
 古人做學問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5、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做學問的道理。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遺”,即保留。“無遺力”,即無保留,竭盡全力之意。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習慣,打好扎實基礎,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6、這首哲理詩,意境深遠,余味無窮。詩的前兩句,講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只有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無遺力”,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老始成”闡明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恒的道理,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學子要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詩的后兩句,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終覺淺”,是說僅有書本知識遠遠不夠,那只是學習的很小、很淺的層次。“要躬行”的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統一,書本知識要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升華,變成真才實學。

  7、陸游啊,他在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做學問,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學問,要“知行合一”。

這,就像西漢時的司馬遷,它忍辱負重,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于在55歲時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這不就是——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這,不就像明代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他曉行夜宿,行程萬里,察訪藥材,參閱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終于在6l歲那年,耗費30年的心血,修訂完醫學藥書——《本草綱目》。

這不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8、荀子曾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須“登高山”“臨深溪”。“不登”“不臨”是無法了解“天”“地”情況的。人們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親身參與社會實踐。

   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過分強調理論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喪失實踐的能力。理論是虛的,通過實踐,理論才落到實處。只有付諸行動,認真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才不至于成為空洞教條的理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說的。可是卻偏偏有人喜歡紙上談兵,結果害人害己。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擴年輕時熟讀兵法,善于談兵,連他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趙王中秦王反間計,讓他替廉頗為趙將。趙括到了長平后,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全軍官兵離心離德,斗志消沉。他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御,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根據兵書作戰,不知靈活處理,后被秦軍射死,部下40萬人全部被俘。

   廉頗是趙國老將,理論知識也許不如趙括豐富,但是廉頗有著攻城掠地的豐富戰爭實踐經驗,他帶兵打仗所依靠的不是從兵書上背的理論知識而是實踐的積累。而趙括缺少的恰恰是實踐。談起理論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實戰中卻落得大敗者大多是像趙括等缺乏戰爭實踐的人。

   反之,那些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往往就會取得很大的成就。

   攻破天花難關的愛德華·琴納在大學畢業之后就到鄉村進行實踐工作,近20年的時間里,他行醫之余經常到奶牛場,仔細觀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樣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癥狀。他先在動物身上進行接種牛痘,再接種天花,實驗成功。爾后又在一個小男孩身上實驗,結果又是安然無恙。自此,人們終于發現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了。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漫長時間的實踐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長歲月中,琴納經過反反復復的實驗研究,實踐,堅持不懈,最后終于取得天花接種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驗的成功。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是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對理論起決定作用,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輕視理論,導致唯實踐主義。

   所以說,實踐與理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獲得真正閃光的理論。

  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在冬夜叫他的兒子子聿讀書時,突然,語重心長,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兒子。

   的確,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是不會更改的。人如果一生都只照著書本來做,那他的人生就會很凄慘,沒有自己真實的感受。
  在我們這個信息高速運轉,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只會讀死書是沒有將來的。只會讀書,而不會去聯合具體的情景,沒有經驗,在現代,這種人只會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因為他們不懂得結合實際,不懂得變通。
  在現在,許多拿著高文憑的年輕人去找工作,招聘者不僅要看你的文憑,還要看你的經驗是否豐富,閱歷是否廣闊。有時候即使你的文憑比你的競爭者要高,但是,有時被錄取可能是他,僅僅是因為他曾經做過與之類似的工作。或許,招聘者認為比起你,可能他會做得更勝一籌。
   現當代,許多學生抱著書,在那兒慢慢的“啃”,可是,殊不知,在紙上得來的知識永遠只是前人留下來的,是前人的知識結晶,只有把它完全融入你的實踐之中,他才會變成屬于你的。
  現在,老師只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為的只是能夠讓我們充分吸收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再對知識懵懵懂懂,有的只是理解與明白。
   早在我國封建社會前,也就是奴隸社會的末期,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那個充斥著戰火,戰火橫飛,狼煙四散,血肉模糊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名留青史,被載入史冊,一直被人們記住,直到現在依然是家喻戶曉,他就是趙括。他只會紙上談兵,因為自己的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國家覆滅了。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進行一些幻想。幻想自己臨近考試的時候,努力用功背書,終于好不容易,在考試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是,他有沒有想過,當他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面臨著他的不僅僅是考試,還有招聘者的層層審查以及自己對手的挑釁,爭奪。有時候甚至會受到別人的鄙視藐視,甚至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因為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競爭是異常激烈的。
  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是淺層的,本來也是不應該屬于我們的,要真正了解一個知識點,真正懂得一個定義,都需要我們聯合實際,去了解我們應該享有的知識。
   實踐出真知。
   10、時光飛逝,驀然回首,踏上工作崗位已經一年有余了;顧望去年此時,又恍如隔世,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自己,處于不同的人生階段,卻有著迥異的感受。這是緊張而忙碌的一年,是充實而漫長的一年,是從幼稚急切到穩重從容的一年,也是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一年。總之,一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熟悉與適應了工作,對工作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與認識;一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學生轉變為工作者切身體會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11、有些事情我們不得不經歷,有些事情我們一生都無法經歷,有些事情我們一生都不愿經歷,但是作為孩子有些事情卻不能不經歷,沒有刻骨銘心的經歷,他們的人生只有蒼白的底色,難以產生絢麗的色彩。沒有豐富經歷的孩子有可能學識淵博,但卻如設計好的電腦,雖功能強大卻顯呆板,雖聲色俱全卻顯機械......豐富的體驗正是豐富情感產生的源泉,豐富的體驗正是揚起創造力的不朽風帆!

   當然我們強調直接經驗獲得的同時并不否定間接經驗的獲得,我們強調親身實踐的同時并不否定學習先進的理論和經驗,然而你要永遠記住那句老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2、日子像窗外樹上的葉子,密密麻麻,麻麻密密,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當我們終于察覺到了它的輪回交替時,青青枝頭已經綻放出了二十朵朵生命之花,時光飛逝,白駒過隙,這就是人生?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磨難,真正的強者是把苦難當成一杯甘醇飲盡的人,又有人說,人生是一場 馬拉松,真正的勝者不是第一名,而是跑自己該跑的路,為自己的路而生的人。

   可我認為,人生是一種攀登的歷程,不僅要有昂首闊步的信心,還要有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準備的韌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滿腹的才華會諸于實際的行動,人生才能走出一條光明的坦途;人生更是一種嘗試。不要輕易的服輸,輕易的說“我不行”,而要堅定的說“我行”,沒有挫折的人生其實并不完美,只有真正嘗試到了失敗的痛,才能徹底領悟到成功的甜,才有了酸、甜、苦、辣的交匯,人生才更刺激,更深刻,更值的回味。

   其實,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詮釋,是追求,是執著……但有一點永遠不會變:人生是成敗交替的合體,是得失兼容的五味瓶,想要真正讀讀人生的人,必須先讀懂失敗,不幸,挫折和痛苦。

   有一種人生,是我們都在追求的人生,也是最輝煌的人生,那就是:直落的花,成熟的果,發芽的種,落地的葉……

13、 在生活的邊緣,有更多的辛酸和感慨。


  一路走來,最初的生動或者艱難,慢慢的變得平靜和簡單。原來我們一直在波浪不驚中細數著歲月的流逝,平緩,碎小,而又井然有序。當某一種夢想破滅,總有一種新的希望在醞釀,或者含苞待放。


  在生活的邊緣,更多的感知了生活的艱辛和平安的可貴,更多的感覺到了世事滄桑,人生無常。沉靜的過往,溫婉的美好慢慢的沉淀,終于成為心底最酸軟的回憶,偶爾翻揀,偶爾碰觸,便是纏纏綿綿的故事,瑣碎甚至庸俗,卻也深邃或者悠長!


  在生活的邊緣,無意中看到了美麗,以及丑陋,冷漠,以及真情。所有這些,也或便是俗人的真諦,正如有人所說,世事遺落的情懷足夠顛覆歲月里乏人問津的荒蕪。在生活的邊緣,我們日積月累,期望更豐富的畫面,更圓滿的生活,然而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被豐富,被豐厚。即使苦苦追尋不能讓生活更圓滿,但那一點遺憾,那一絲憂傷,也足以讓生命更雋永,更久遠!


  在生活的邊緣,有太多的執著和磨礪,恰似野草,經風雨,戰霜雪,即便不能嬌貴,不能高傲,但起碼充實,心安理得。不需要矯情,不需要偽裝,素面朝天,來去無礙。假如說有牽掛的話,那就是自己健康的兒女,和一草一木蓬勃起來的希望。


  在生活的邊緣,我們總會不經意間為情所困,不知道為什么真愛總是姍姍來遲,流連忘返的同時又不得不蹣跚前行,走過的,路過的的不止是風景,也是生命中無法割舍,值得一輩子深藏的珍品!當歲月成為一種回憶,當愛情成為某種概念,總有一個影子明明滅滅地閃現不散。在生活的邊緣,注定了我們不能做一縷風,自由來去,形影不離;在生活的邊緣,注定了我們不會長出翅膀,一直地飛,向某一個既定的方向。


  在生活的邊緣,我們步行向前,一個腳印接一個腳印,深深淺淺,隱隱約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更多地用實踐來證明著自己的樸實和必不可少,一個又一個的微不足道的人,在生活的邊緣為歷史粗描細畫,完成了自己的一段生命,也完成了歷史的一段生命。許多年以后,我們依舊微不足道,但總有些許芳香會回蕩在年華深處。


  在生活邊緣的人,常常會因為某種原因而擱淺,其實只是雞毛蒜皮般的小事,某些人只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解決之后的心情卻又迥然不同。長吁一口氣,吸進一口氣,覺得分外的輕松。在生活的邊緣,我們更多的看見了平凡后面的崇高,瑣碎后面的不可或缺,以及所有生活在邊緣的人的平常和博大精深,日積月累的艱難和細水長流的淳樸。

14、去也匆匆,來也匆匆,短短的六天之旅已成為過去,化作美好的回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出門不知道祖國是如此的廣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機會還是多出去走走看看,真切的感受到祖國的繁榮發展,人民的勤勞偉大。

15、 禪,不在世外,也不在世間,但禪又無時無處地存在于世外,世間!
  紅塵走過,總想在喧鬧中尋找什么,于是,蕓蕓眾生開始了執著的人生追求和不停的思考。
  在生活與感悟之間,在現實與禪學之間,時光依然在流去。
  慧能“未佛先悟道”,“未僧先成祖”才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偈語。
  我們固不能做到佛家的大徹大悟,但于立身處世之時,可以努力地尋找和體會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禪機。其實,禪就在我們心間中,禪就在多彩多姿的紅塵中。
  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陸放翁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禪,在有意無意之間揭示了一個義理:“禪悟之道,貴在明心。”
  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