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譯文]  躺在紙屏風遮擋的石枕和竹方床上,看書疲倦了就隨手拋去,睡一個午覺做一個美夢。

 [出典] 北宋  蔡確  《夏日登車蓋亭》

  注:

   1、《夏日登車蓋亭》蔡確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2、注釋:

     車蓋亭:亦稱車蓋云亭,簡稱車蓋亭。據《安陸縣志》載:“址逸在治西北三十里。考青龍潭有石可亭,蓋取魏文帝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似為近之。”今考車蓋亭俗稱涼傘石,位于安陸城西北 15 公里處,與廣水平林鎮隔河相對。實地考察發現,車蓋亭系在紅砂石的基礎上人工鑿成的兩層方形石亭,形狀頗似古代的車蓋。關于此石的傳說頗多,其中最著名的說是李白和他的好友元丹丘下棋的地方。據說李白與元丹丘一天沿涢水結伴而行,當船行此地時,見西邊岸上有一塊大大石,兩人棋興大大發,于是上岸對弈起來。真是棋逢對手,一直到日落西崇山峻嶺,仍難分勝負。李拉拉扯扯承受手撿了一塊石頭把棋盤壓住,倆人飄然而去。李拉拉扯扯和元丹丘走后再也沒來,這塊小石頭也慢慢同底盤上的大大石頭長在一起,所以后來有人稱此石為“太白棋”。車蓋亭造型奇特,吸引了歷代游人士子、墨客騷人。

 

   3、譯文1:

    夏日在亭里納涼,躺在紙屏遮擋的竹方床上,頭枕著石枕,翻看著詩書,感到有些困倦,隨手把書一丟,漸漸進入了夢鄉。夢醒之后,感悟到人生如夢,富貴如煙,不覺莞然獨笑,忽然聽見江湖上傳來陣陣的漁笛聲。

    譯文2:

    紙質的屏風,石頭做的枕頭,床是竹子的,看書覺得有些疲憊,隨手將書拋在身邊徑自做午夢去。醒來感到精神一振,獨自莞爾笑出了聲,這時候從亭子外的江上傳來幾聲漁笛,我此時的境遇像是《楚辭*漁父》里的那樣吧。

   譯文3:

   隔著紙屏風我枕在石頭枕上,和衣臥在竹床上看書,倦意侵來,隨手把書拋在身旁沉沉睡去。長長的一個午覺醒來后,覺得身體輕松多了,自己不禁出聲微笑起來。耳邊傳來零星的漁笛,那應該是滄浪江上的漁民們在打魚吧。

   譯文4:

    水亭上有制作的屏風、石頭枕和竹席床,當我覺得手疲倦時就拋下書開始午休,睡醒時還在回味夢里的好事,自己笑出了聲音,這時幾聲漁笛在江面響起。

 

   4、蔡確(一○三七~○九三),字持正,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三),調邠州司理參軍。宋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監察御史里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擢知制誥、知諫院。元豐元年(一○七八),為御史中丞。二年,為參知政事(同上書卷二八九、二九八)。五年,遷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八年,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上書卷三五六)。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陳州,徙安州、鄧州。累貶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八年,卒於貶所(《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八《蔡忠懷公確傳》),年五十七。紹圣二年(一○九五),贈太師,謚忠懷。《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傳》。

    安陸的車蓋亭看來似不起眼,卻跟宋代的一樁詩案有關。這樁詩案的主角是由朝廷宰相貶任安州知州的蔡確,歷史上被稱作“車蓋亭詩案”。

    北宋元豐、元祐年間,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年僅10歲的宋哲宗即位后,朝廷大權仍控制在其祖母高太后手中。高太后起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王安石的變法派則深受打擊。時任宰相的蔡確屬王安石的變法派。蔡確眼看大勢已去,想挽回頹勢,于是搞起了小動作,說高太后有廢黜哲宗的意思。高太后聽后十分惱怒,把蔡確貶出朝廷,任陳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從相位跌到地方官,其心情可想而知。苦悶中,他游覽車蓋亭,山光水色讓他一掃心中郁悶,一氣寫下了十首絕句。
一、公事無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須隨。溪潭直上虛亭表,臥展柴桑處士詩。
二、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三、滿川佳境疏簾外,四面涼風曲檻頭。綠野平流來遠棹,青天白雨起靈湫。
四、靜中自足勝炎蒸,入眼兼無俗態憎。何處機心驚白鳥,誰能怒劍逐青蠅。
五、風搖熟果時聞落,雨滴余花亦自香。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
六、來結芳廬向翠微,自持杯酒對清暉。水趨夢澤悠然過,云抱西山冉冉飛。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無佩犢人。病守翛然唯坐嘯,白鷗紅鶴伴閑身。
八、喧虺六月浩無津,行見沙洲凍雨濱。如帶溪流何足道,沉沉滄海會揚塵。
九、西山彷佛見松筠,日日來看色轉新。聞說桃花巖畔石,讀書曾有謫仙人。
十、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釣臺蕪沒知何處,嘆息思公俯碧灣。

    因知漢陽軍吳處厚和蔡確有舊怨,于是抓住了機會,隨意曲解,無限上綱,上奏朝廷。指出:第二首之笑不懷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確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諷刺朝廷啟用新人,他在這里自吹老資格。第八首喻國運必生大變;第九首誣蔑當今太后,比擬武則天;第十首是心懷不滿,認為朝廷對他處置不公。朝廷也有一幫人隨聲附和,落井下石,高太后將其貶斥到嶺南新州。

   蔡確被貶新州時,只有一個叫琵琶的愛妾相隨,另外還養了一只鸚鵡。這個鸚鵡能學人語,每當蔡確呼喚琵琶時,只要敲一下小鐘,鸚鵡就會呼喚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從此蔡確再沒敲過小鐘。一天,蔡確因事誤將小鐘擊響,鸚鵡聞聲,又呼琵琶名字。蔡確觸景生情,大感悲愴,賦詩一首:鸚鵡聲猶在,琵琶事已非。堪傷江漢水,同去不同歸。  

   此后不久,蔡確憂郁成疾,殞命嶺南。

 

   5、 蔡確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進士,1082年(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元祐年間(1086—1094),罷知陳州,因為受其弟蔡砥牽連,罷官以后遷往安州(今湖北安陸),夏日登車蓋亭,作了十首詩,此其第三首;《堯山堂外記》載:“時吳處厚箋注以聞,其略云:五篇涉譏諷。‘何處機心驚白馬,誰人怒劍逐青蠅’——以譏讒譖之人;‘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譏新進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獨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確笑何事。”

  這首詩,著意刻畫了作者貶官后的閑散之態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人的另一首詩說:“公事無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須隨。溪潭直上虛亭里,臥展柴桑處士詩”就是對他那種官冷事閑生活的寫照。不過,它沒有這首詩寫得委婉深切。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紙屏”,即紙屏風,以藤皮繭紙制成,取其雅致通風,屏上常以梅花蝴蝶為飾。這兩句說:游亭之后,便躺在紙屏遮擋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會兒陶淵明的詩(“臥展柴桑處士詩”),感到有些倦怠,便隨手拋書,美美地睡了一覺。詩人是“夏日登車蓋亭”的,因而,讀了“紙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頓覺氣清意爽;讀了“手倦拋書、午夢長”,頓見詩人閑散之態;并且從“午夢長”中,還透出一點半隱半露的消息,這要聯系下文來理解。

  “睡覺莞然成獨笑”,夢醒之后,詩人卻要“莞然”一笑。詩人所讀的書,是“柴桑處士詩”;詩人所作的夢,也是耕樵處士之夢;夢中是處士,醒來是謫官,他想想昔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許時,家苦貧,衣服垢蔽。”事見《懶真子》),鴻運一來,金榜題名,官位驟升,后來突遭橫禍,謫居此州,這如同大夢一場。詩人“莞然獨笑”,是在“午夢長”中有所妙悟,從而領略到人生如夢,富貴如云煙。由此,他想到了歸隱;想到歸隱,馬上便有隱者的呼喚——“數聲漁笛在滄浪”。而聽到了“數聲漁笛”,他的歸隱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6、這是作者《夏日登車蓋亭》十首中的一首。作者因為寫了這組詩接連幾次受貶。但這首詩并沒有太深的含義,只是寫作者在水亭納涼時的一種感受。他高臥水亭,酣然入夢,醒后聽見數聲漁笛,認為自己的閑逸與漁家的身居江湖已很接近,所以獨自發笑。詩中的“手倦拋書”,形容入睡情態,“睡起莞然成獨笑”,寫睡后悠然自得的感覺,特別是獨自啞然失笑,都寫得形象入微。

 

   7、  不管詩人本身的政治背景,這首詩我們仍有可讀的地方,畢竟《楚辭》還是一部很優美的文集,既然蔡宰相用了這樣雅的典故,詩本身一定有它的文采,要不然怎么還會流傳下來呢。首先詩里的所有素材是偏于樸素的,如:紙屏風,石頭枕,竹床,其實連江上傳來的漁笛都是樸素的。條件簡陋,可詩中人還是安于現狀的,閑來看書,困了就睡,醒來呢,聽聽笛聲,看看開闊的江流,他所有的自在和一種在旁觀卻有深意的內心活動表露無遺。詩的境界是有的,也不乏優美的思緒,可是寫出它的卻是這樣的一個人。 

 

   8、古代文學課,老師講到這句詩的時候我訝異的說不出話。這種閑情,這份雅致,愈來愈少了。高中時,學校是寄宿制,放假回家的時候總是不愿意多看一眼課本,反而帶了很多與教條學習無關的書回家。我喜歡躺著看書,盡管被批評了無數次,還是死不悔改。躺在床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即使到了中午吃飯時間媽媽也不會喊我,她總是說學校學習太累,能多睡一會就讓我多睡一會。

   真愿以后能生活簡單,教書種花,能睡一個香軟的午覺,能體味“手卷拋書午夢長”。

 

   9、那時夏日讀詩,中午的時候搬了兩條長凳子到竹林里,嘴里還念念有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昔日有七賢,林中共濯足。”躺在凳子上全神貫注地讀,讀到妙處,悠然心會,就如才嘗甘果,口中甘甜不盡,獲得極大滿足。迷迷糊糊地在夢中還請教李白、杜甫等老先生,疑義相與析,醒來才笑自己是多么的癡呆!這情景正如蔡確《水亭》中描寫的: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即使最忙的夏收季節,烈日炎炎,我與隊里的小伙們一起挑著麥担,雖然很辛苦,肩腫腿軟,但有時想到李大釗的“鐵肩担道義,妙手著文章”,自覺地學阿Q,把肩上的麥担看作是担著道義——為革命出力!休息的時候,躺在麥堆上,望著眼前的大運河,河水一碧澄澄,輕輕地泛起漣漪,河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片片,溫庭筠的詩句就浮上心頭:“目極云霄思浩然,風帆一片水連天。”這是田家樂啊(又阿Q一下)!這時候,把什么辛苦,什么不得志,統統都丟諸腦后了。作者:黃建宏

 

   10、喜歡閱讀是一種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讀書帶給人以精神的愉悅。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在閑暇之時,郁悶之時,迷茫彷徨之時,不妨拿一本書靜靜獨坐,細細品味,它會為你消除一天的疲勞,它會化解你心頭的萬縷愁緒,讓自己慢慢融入到書的世界里,才能體會到古人“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的愜意,讀書會讓人變得聰明靈秀,有品位,有涵養。

 

   11、“紅袖添香夜讀書”是古人讀書的理想氛圍。進入商品年代,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也日益加快,白天留給人的讀書時空太有限了(且不提環境的嘈雜),“燈下夜讀”便成了讀書人不約而同的最佳選擇。但從健康和“可持續”角度看,夜讀也不可太晚。明代《五雜俎》告誡:“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這里說的“子時”,即23點至凌晨1點。當然,讀書對睡眠的影響,也不絕對只有副作用,“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前適當地看看書,有時還可以促進睡眠。

 

   12、午睡,這一生活習慣古已有之。午睡與文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夏日午睡,本為調節精神的養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說過:“夏日午睡,猶如饑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善于此者。”

  “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到耳邊。”這是詩人丁崖州的閑情。將睡未睡,飲茗待息,耳邊水聲,權作催眠之曲,夠自在的了。陸游有詩道:“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覺,一半西窗無夕陽。”主客對榻,你有事就去辦,我閑暇即安臥,任意自在,各盡其樂,一主一客,皆為妙人。“讀書已覺眉棱重,就枕方欣骨節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這是詩僧有規的體會。一枕睡去,直到夕陽西下,無憂無慮,這又是何等的逍遙。然而,就在這份悠閑心情的背后,似乎又流露出一絲淡淡地對塵世的不滿。

  古代最為著名的午睡詩當推宋人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北宋元祐年間,宰相蔡確被貶安州,在游覽當地名勝車蓋亭時,寫下了絕句十首。沒想到,保守派官員竟以此為證據,指責他借詩譏諷、誹謗朝政。結果,蔡確因此被流放到嶺南,并死在那里,雖然后人對這樁政治公案和蔡確本人的評價不一,但那首《夏日登車蓋亭》,卻因此成為后人傳唱的名篇:“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詩人以書催眠,醒后不僅精神爽快,而且倍感環境宜人。此法凡讀書人多有體會,堪稱最雅致的午睡術。

  最有情趣并能發人深思,當數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詩了:“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這首詩與其說是抒寫午睡,不如說是由午睡悟道。一旦事業難成,尤其是權位頓失,難免有失落感,但王安石的這首詩,卻可以使這種心理獲得平衡。 

   

 

   13、非常喜歡蔡確的《水亭》,希望自己在“紙屏石枕竹方床”這樣的境況下生活、讀書以及新知,在讀倦的時候能夠“手倦拋書午夢長”,能夠有“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讀書的自足與快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6

[新一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舊一篇]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