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的發展趨勢之一,是隨著生產勞動時間的減少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日益關注自身的閑暇生活和閑暇價值。擺脫終日勞作而擁有閑適自得的生活是人類始于原初時代的祈夢。今天,更多地擁有和享受閑暇,這股已經興起的世界休閑之潮也涌動了正邁向小康的國人的生活。今年3月起實行的我國職工每周44小時工作制,更使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國民開始真正思考已經擁有的閑暇生活。
就一般的意義而言,所謂閑暇是擺脫了外在剛性約束的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作為時間范疇它是與人的工作和生活必需時間相對的。“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引,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的天地。”[(1)]而作為人的活動范疇,根據馬克思的表述,其類別可分為提高性活動和消遣娛樂性活動兩類。閑暇有積極的休閑和消極的無聊之分。積極的休閑同樣意味著勞動和創造,它主要是精神文化上的創造,閑暇有助于人們休養身體、智化精神、陶冶性情、塑造個性、創造文明。它作為擺脫了外在束縛和物質功利的活動,具有自由性、補償性和超脫性的特點。而作為人生的時間消費投入,其活動內容和時間等同樣應遵循消費理論的效用極大原則。
兩千多年前,把自己稱為閑暇者的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就在《倫理學》書中指出:“幸福被認為是憑借閑暇的;因為我們忙忙碌碌正是為了需能夠閑暇。”[(2)]馬克思更是深刻洞悉到閑暇對人的個性發展和生產提高的效用價值:“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3)]恩格斯也認識到閑暇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交際方式等--中間承受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4)]現代西方學者羅伯茨(Roberts)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新的閑暇社會,閑暇已是重要的社會制度,人們是通過閑暇,而不是通過工作來體現和表現自我的。閑暇為個人的“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的天地。”
由于閑暇活動主要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動,因此它與人的審美活動密切相聯。從審美的視角探尋閑暇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義,可以把閑暇的人學旨意與美學的終極關懷結合起來,從審美活動與人的感性解放,審美活動與人的自由創造,審美與人類超越自身的致思冥想等方面,使生之閑暇與審美活動在生命哲學的更高層面上溝通融合,實現共同的超越理想和終極關懷。因為,閑暇豐富詩意人生;閑暇發展藝術創造;閑暇追求平淡之美,閑暇實現人生超越。
閑暇豐富詩意人生
什么樣的人生謂之幸福?在科技突進、文明日昌的今天,物質的富足并沒有消除因理性崇拜和人文失諧而帶給人的矛盾和憂慮。“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5)]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沉溺于物欲的世人疾呼:“只有審美活動才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家園,只有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中國古代詩人曰:“欲不死,生于詩。”美學也走出19世紀形而上的思辯哲學而走向關懷人、救渡人、提升人的生命哲學。而與人的審美活動密切相聯的生之閑暇,正是衡量人生幸福和感性解放不可或缺的尺度,是援渡人們駛向詩意人生的諾亞方舟。
如何享用閑暇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和境界。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在一切有教養的人們看來,閑暇生活,就其本身和所產生的結果來說,都是美妙的、高超的。”[(6)]只有休閑生活,人們才能有時間、有情趣、有可能去聚會訪友、垂釣養花、跳舞打牌、攝影集郵、觀摩影視、游覽觀光等,這些消遣娛樂的休閑活動以其大眾性、娛樂性和補償性的特點,使人恢復儲存繼續勞作的精力和動力,以及人生創造的精神動源,并能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從而豐富生活內涵。
閑暇也使人能夠回歸自然。現代工業社會造成的人與自然的疏離感,使得崇尚自然、獨享溫馨的回歸自然的消費意向和審美心理成為處在世紀之交的現代都市人的普遍心緒,也是現代審美潮流的流變趨向。人們在閑暇生活中希冀自己的生活和內容能貼近自然、返樸歸真,求得人性的寄寓和人與環境的親和。特別是隨著閑暇的增多和收入的提高,休閑旅游將成為人們消閑的主要選擇。美國學者耐思比預測旅游業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產業。閑暇使人能夠走向戶外去旅游,而旅游使人擺脫生活的壓力去沐浴大自然的恩澤。無論是投身自然的生態之旅,還是汲取人類遺產的文化之旅,都能使人在悠容灑脫的游境中寄情山水、暢怡性情、寄寓理想、健體強身。這是一種精神情感的慰藉和真率生命情調的復歸。
閑暇發展藝術的創作
人生藝術的發展歷程,也是人類自身不斷覺解與提升的演進過程。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創造和精神特產,是對人類自由生命的體驗和審美理想的表征。從舊石器時代先民在漁獵打石的同時留下原始藝術的初痕,到希臘古典藝術的輝煌,藝術是伴隨著閑暇的增多而發展的。原始情懷與現代困惑的二律背反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文化情結:藝術需要閑暇,閑暇發展藝術。從藝術創作的規律看,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藝術水平和價值高下的關鍵。從西方藝術史看,我們承認藝術的黃金時代不在電子文明的當代,而是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時代。在那個還沒有機器的轟鳴打破田園牧歌情調的時代,先哲們可以深入探討《詩學》和藝術的本質,藝術家可以靜心雕塑《拉奧孔》、描繪《蒙娜麗莎》。歐洲中世紀前發達的分工,產生出一個由從事勞動的奴隸階級供養的有閑的貴族階層。“從希臘哲人的時代直到今天,那些思想豐富的人一直認為要享受有價值的、優美的或者甚至是可以過得去的人類生活,首先必須享有相當的余閑。”[(7)]有閑使藝術文明得以發展。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肯定了奴隸制歷史進步的一面。
與西方有閑階層推進藝術創造一樣,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階層的一大批隱士階層也在其率意自適的隱逸生活中,創造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這些節行超逸、身居山林的知識分子,在讀書作畫、啜茗清淡、調琴奕棋、游歷修煉的歸隱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藝術創作達到了高遠的境地。在繪畫上,以宋代的李顧、范寬,明末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隱逸畫士,遁跡崖穴、寄情山水、以閑情逸致去寫山林平遠之趣,使淡泊、簡遠、空靈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要風格。在詩歌藝術上,更有阮籍、陶潛、王績、孟浩然和王維等數十名杰出隱士詩人。特別是布衣歸田后“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世冥”的陶潛,在“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愜意生活中,創作了《讀山海經》等大量傳世佳作,開了田園詩藝術的先河,也享受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陶然忘機的人生佳境。王維也在終南山“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的隱逸生涯中,潛心于繪畫,音樂和禪理,完成了《輞川集》的山水詩,成為“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的才子。
閑暇追求平淡之美
從審美文化學看,閑暇文化所蘊含的豐厚涵泳的文化意蘊和涵超然的人生態度,是對人生生命的濡養,對精神世界的陶冶,對人生困惑的消解。人生固然需要“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激越,但也需要“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超逸閑適。
歷史上,即使是一些成就功業的偉人,也都是把閑暇平靜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認為:“偉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平靜安逸的生活,他們追求的快樂并不是那種在外人看來興奮激人的快樂。”平淡沖和歷來都是知識分子涵泳陶冶的文化氣質和生活態度。這種平靜安逸并非是一種無為的遁世人生哲學,而是一種舉重若輕、高深明凈的人生境界和對漂泊生命的安頓。對于以中庸協和、主仁樂生為文化特質的中華民族,這種怡遠平和的人生指歸和渴望安頓的終極關懷尤為豐厚的延綿。加之厚重的血緣維系的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對平淡美理想的執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美學取向。無論是儒家思想的中和騷雅,道家理想的清虛超逸,或是玄學思潮的淡思玄虛,無不標揚著清麗涵泳的平淡美理想,中國的詩畫藝術也把空靈簡遠、寓綺于淡、自然天成作為孜孜以求的藝術風格,藉簡約而含蓄通透、平淡而旨深韻遠的藝術手法,表達主體人格在投閑自適中追求自我圓潤和超越意識,以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的“老到精熟”的人生境界和澄明恬淡、胸納萬物的心靈之境。這種追求平淡之真的審美理想,正是閑暇文化所蘊含的價值旨向。就現代意義的閑暇而言,投閑自適、悠然超逸的人生平淡美理想,正契合了現代人回歸自然、渴求溫馨的審美心態。根據美國時代周刊的民意測驗,69%的人喜歡慢節奏、輕松的生活,61%的人希望有更多的消閑生活。人生不僅需要奮斗、金錢和事業,能憑藉閑暇去體味平淡之美所蘊含的生活情韻和生命致思,這本身就是一種心靈與生命的升華。
閑暇實現人生超越
從古希臘哲人“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到尼采“超越自身”的呼喚,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與人生超越的冥想,一直是一切思潮的阿基米德點,也是美學關注的現代視界。無論是西方哲學的外在超越還是中國哲學的內在超越,消解物我與主客的對峙,把有限的超越為無限的,經驗的超越為超驗的,既定的超越為生成的,不斷地向意義世界生成,是兩者共同的人生價值指向。歌德認為,人生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總是向著可能性行進,向著無限去超越。閑暇生活能夠擺脫物我的囿限,獲得心靈情感的釋放,在本身的自我中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它同審美活動一樣是實現人生超越理想的途徑之一。
首先,閑暇實現人生境界的轉化和升華。閑暇作為一種自由、超脫的人體生命活動,能夠“在我個人的活動中,我直接證實和實現了我的真正的本質,即我的人的本質。”[(8)]就美而言,這種我之本質就是尼采指出的“創造一個比我們自身更高的本質即是我們的本質。超越自身!”這種達到高于自身的本質和境地的路徑就是實現人生超越。閑暇生活所具有的超然、內省、回歸和塑造的人生旨向,有助于塑造精神人格、實現人生境界的轉化與提升。歷史上為后人敬仰其詩品和人格的陶淵明,就是在其棄官歸隱、修身清節的賦閑生活中,涵養并實現了自己由矛盾的現實人格向委遠任化、不慕榮利、卓然不群、光明峻潔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轉化與升華。
在人生事業上,閑暇還為創立功業蓄備動力,從而實現事業上的超越。積極的休閑可以積蓄精力、深化思想、為成就事業磨礪準備。釋迦牟尼在寂然隔世的山洞里面壁十年修行養性,才修煉成佛;康德的深邃思想和哲理,是在他多年每日下午的悠然散步中迸發的。英國學者湯因比曾把偉人的行動模式總結為:迎接挑戰--完成偉業--退隱--復出--迎接新的挑戰--退隱。他認為“退隱”是偉人事業必需的階段,它可以認識和積蓄重新創業的力量。[(9)]如戴高樂在二戰后退隱,在科隆貝教堂靜居十年之久,到五十年代復出創立了法蘭西共和國,成就其一生最大的偉業。
余論
早在近代啟蒙時期思想家就以高昂的人文精神宣布人是目的,并且相信這種信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徹底實現。然而在工業化日益推進的當今,工具理性的僭越,人與自然的疏遠,終極價值的消解和人文精神的失落,這些現代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使馬克思在一個世紀前就關注的人的生存意義與本質這一具有本體意義的課題,又成為深刻而現實的當代課題。馬克思美學始終把反對人的異化而實現人的徹底解放,最終“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作為美學的終極關懷。正如馬爾庫塞指出的,審美能使人獲得感性的解放并拯救文明(《愛欲與文明》)。正是在這種終極關懷的意義上,審美與閑暇走向了共同的指歸。因此,更多地擁有閑暇這個世界性的課題,就具有了社會學與審美學的雙重意義。更多地擁有閑暇,還要更好地享用閑暇。閑暇時間的分配與利用影響著人的各種活動及整體效益,也是衡量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的尺度。閑暇的開發利用包括量和質兩方面。從量的方面,看我國城鎮居民的閑暇時間應進一步增加,從質的方面看,我國居民的閑暇時間一是存在很多的“無意義損耗時間”,“即反文明、反文化的無意義和無效用的虛耗。”[(11)]再有目前居民用于從事提高性活動和消遣娛樂性活動的比例嚴重失衡。椐對北方9城鎮的調查,80%以上的人用于前者的時間遠少于在后者消費的時間。因此,樹立閑暇時間功能分明、利用合理的時間消費觀,對個體自身價值的增殖與社會進步都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閑暇已不限于社會學意義上的休閑消遣,而從美學意義上它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超越意識,使人在超越自然,超社會、超越自身的同時,“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2)]這種自由的人才是審美的人生、詩意的人生、完整的人生,這也正是閑暇生活的人生理想與蘄向。
(1)(3)(4)(8)(10)(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6卷(下),第114頁,第222頁,第2卷,第479頁;第42卷,第37頁,第120頁;第3卷第44頁。
(2) 《西方思想寶庫》第645頁,吉林人民出版社。
(5) 弗洛姆:《健全的社會》第370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6)(7) 凡勃倫:《有閑階級論》第32頁,商務印務館。
(9)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參見《城鎮居民時間預算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
(作者單位:中國輕工業管理干部學院)
探索重慶085-088B7美學萬寒松19951995 作者:探索重慶085-088B7美學萬寒松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