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作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也具有不同于以往經濟形態的特點。蓬勃發展的國際貿易,被賦予時代的變革色彩。
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
知識經濟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科學技術從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為內生變量。進入90年代后,知識投入越來越多的超過物質投入。科技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從1994年起主要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擺脫低速增長,1997年達到3%的增長速度。可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日益強化和顯著,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
第二,人力資本的主體是知識型勞動者。知識型人力資本是以高智能、高技能為核心的資本,國家和企業對知識型勞動者的依賴性越來越大,這種依賴性的必然后果是現代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發達國家的普及,它培養了一大批能夠掌握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勞動者。
第三,知識經濟是創新經濟。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知識的創新和積累成為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措施。缺乏創新、無力創新的企業、國家就會失去競爭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特點
1.國際貿易結構出現軟化趨勢。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中,高科技日益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國家和企業對研究和發展(R&D)的投入不斷增加, 發達國家R&D的投入占GDP的2%至3%,國外大公司R&D 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至20%,從而大大改變了國際貿易結構。整個國際貿易結構出現軟化趨勢,國際服務貿易和要素貿易比例迅速上升,“無形”的服務以高科技為載體,實現“有形”化,微電子技術使服務項目、種類、手段等發生重大變革,產業結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傾斜。到21世紀初,在全球范圍內,服務業將占世界產業的60%。
2.國際貿易市場一體化。
近10年來,服務貿易正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世界商品貿易量的增長,已連續6年超過世界生產增長率, 世界貿易額占世界GNP 的35%左右。而且跨國公司以其雄厚的實力輻射全球,推動了國際貿易市場一體化。全球跨國公司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控制了將近60%的世界市場、80%的技術專利,不僅推動了其內部貿易的發展,而且還進行相互間的兼并、聯合、參股,使世界市場更加融為一體。
3.降低國際貿易商品的成本,使世界消費者收益。
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手段更加迅速、便捷、準確,降低了交易成本。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交易費用越來越少,大大降低了貿易商品的成本。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應用降低了貿易商品的生產成本。先進科技的應用,降低了原材料、能源消耗和勞動的耗費;世界各國間開展的國際貿易,使科技占優勢的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從而降低貿易商品的生產成本。
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促進我國外經貿發展
1.加速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升級,優化貿易商品結構。
目前,一方面,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總體上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出口產業已經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而且我國加工貿易所占出口比重超過50%以上,過于向初級加工部門傾斜,造成出口增長乏力和貿易條件惡化,形成需求結構高級化與供給結構低級化的矛盾。因此需要根據我國的技術優勢,選擇一批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高的非成熟技術產品,由國家大力扶植,增加R&D投入,把引進、開發新技術與企業的現有改造結合,形成獨立的研究開發能力。
另一方面,在替代進口活動中,中國也重視技術和項目引進,但情況不盡理想。關鍵技術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移動通訊市場95%以上為外國產品占領,微機產業還只是組裝型產業。1979年至1990年,中央和地方引進技術和項目至少在14000個以上,合計總額大約達302億美元,遠遠超過日本經濟成長時期1950年至1979年的105億美元。 但這些技術引進并沒有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只是外國的技術分廠,沒有注意消化、吸收引進的新技術,也沒有相應的條件進行技術革新,形成“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格局,大大制約了產業進步與升級,使貿易結構滯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應該及時調整貿易結構,增加我國短缺的資源產品進口、技術引進和機器設備的進口,重點購買技術專利,堅持少進口、多研制,并形成相應的生產開發能力。
2.重視知識型人力資本,培養國際貿易的“復合型”人才。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人力資本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要素。知識的擴展速度和影響領域,明顯影響國際貿易的速度與成敗。從我國情況看,應當屬于勞動力供給無限的國家,但實際上中國的人力資本結構是一種“小托大式”結構,高智能、高技術勞動力所占比重極小,卻承載著12億人口的現代化重担。特別是國際貿易領域,以前計劃經濟下的人才培養、教育與使用,與知識經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建立技術進步與創新系統,加速科技成果向貿易領域的生產力轉化。
針對我國企業對新技術的吸收消化能力、自主開發能力偏低、關鍵技術又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現象,迫切需要發展建立技術進步與創新系統。國家和企業要建立一支素質較高、規模較大的研究開發隊伍;并從政策、投入、獎勵等方面大力傾斜;形成一批職業企業家敢于創新、承担風險;建立科研、設計、生產一條龍的系統,否則,三者脫節,會擱淺或延緩技術創新進程。強調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物質形態、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科技成果向貿易領域的生產力轉化,獲得國際貿易競爭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國際經貿消息京②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張芬霞19981998 作者:國際經貿消息京②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張芬霞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