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貫徹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最近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九五”重點圖書《STS叢書》, 正好從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角度為我們在這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關注。您作為該叢書的作者之一,請先介紹一下:什么是STS學科?
答:STS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英文縮寫, 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交叉學科,是本世紀70年代以后才興起的。它以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作為研究的對象。在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研究中,采取將自然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方法。這是一種大科學觀,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它的理論前提是:肯定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具有兩重性,就是既有積極的正面效應,也有消極的負面效應。因此,在發展的價值取向上必須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研究為依據,以實現趨利避害的作用。
記者:具體到《科技美學》一書,它的著眼點又是什么呢?
答:審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審美又是溝通和連接科技與人文文化的橋梁和紐帶。眾所周知,在一定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某種人文條件,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掌握科學技術的主體也是人,所以不論是發展科學技術還是促成它的社會應用,都離不開人。人的具體狀況構成了社會的人文條件。它表現在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人們的價值認同、情感傾向和人的素質等方面。這種人文條件正是一個社會推動科技發展及其應用的內在驅動力。
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文化中科技意識是比較薄弱的;在物質生產領域,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所以怎樣創造一個有利的人文環境來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它的社會應用,同時進一步使科技進步能成為提高人的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力手段,這就是本書的目標。
記者:這就是說,科技的發展不僅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而且也與人文文化有直接的聯系。那么,科技與人文文化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還是彼此存在一定的對立、可能此消彼長呢?
答: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科學精神體現了人對世界的理性審視和規律探求,而人文精神則體現了人的價值追求和人生情懷。它們之間既有相互促進和補充的一面,又可能造成某種對峙和沖突。這就是為什么要促進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溝通和交融的原因。因為自然科學和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理性,它雖有一定價值負載,但是卻不能提供對人和社會的價值判斷。此外,在理性與感性和情感之間,也仍然存在差別和不同期待。因此,要使科技的發展和它的社會應用能促進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就必須使科技與人文文化之間加強溝通以實現互補。
記者:傳統的美學是把藝術領域作為研究的中心,所以也叫藝術哲學。那么,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
答:科技美學當然是以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審美價值形態及其規律作為研究的對象。它是美學與科學技術的交叉學科,它能成立的理論前提便是,肯定科學技術本身具有審美價值,或者說有科學美和技術美的存在。而且技術美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審美形態,生產勞動和技術活動在人的形式感的形成和形式美的構成中發揮了基礎的作用。
當然,審美價值不是科學技術活動所追求的首要目標。自然科學是以探索自然的奧秘,即以認識價值作為第一追求,技術作為科學的物化則是以效能即功利價值為第一追求。但是,它們兩者又都具有審美屬性,因為它們都是人的活動成果。開掘和發揮科學技術的審美特性,可以為科學技術插上詩意和靈性的翅膀,使之對人發揮更好的效能,也更符合人性的需要。
記者:請問:這本《科技美學》在研究的視角和內容上與一般的美學有什么不同呢?
答: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統一構成了本書的獨特視角。這本書在內容上是以科技與人文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邏輯線索。首先探討在文化發展中,科學和審美這樣兩種價值取向是怎樣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日常生活是人們一切活動的起點,也是一切活動的終點。人的社會實踐和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造成了人的行為方式的分化。這種分化形成了人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態度的不同。科學態度是追求對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認識,審美態度追求的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和諧和豐富性。科技理性是在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但是科學在本質上的不完備性以及科技社會效應的兩重性必然造成與人的某種對立和沖突。審美作為人類的一種自我意識和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對科技發展具有價值定向和互補的作用。這就是在科技理性與審美超越之間形成的文化整合,它對于人格和素質的培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記者:說到素質教育,近年來人們在倡導科學和藝術的聯姻,這無疑對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的培育有重要作用。但是這種聯姻是在什么層次和意義上說的呢?
答: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聯姻或結合,正體現了科技文化與審美文化的交融,這也正是本書探討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向藝術的滲透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也可以從各種藝術形態的發展中看出。例如:科學原理一直制約著油畫的發展,科學題材成為科幻文藝的直接內容,科技手段造就了影視藝術,并為各種藝術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總之,它為整個藝術創造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媒介和新的方法。
記者:那么藝術是否能直接影響和滲透到科學技術之中呢?
答:藝術當然不能向自然科學內容滲透,但是藝術可以直接影響科學的物化成果,即技術產品的形態構成,它表現在各種設計活動中。從產品設計到環境設計,都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這種結合正是為了發揮技術效能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性。這是一個實用與審美相交融的領域,它所要實現的是高效益與高情感的統一。
記者:技術美學是您多年研究的主要領域,在這方面您最近還有什么其他研究成果和計劃?
答:還有一本《設計美學》已經交稿,它是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藝術設計理論叢書》之一,將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我把設計領域的美學問題作了一個系統化的概括。全書分為六章:形態構成論,功能轉化論,審美范疇論,文化整合論,符號表現論,風格變遷論。
此外,最近在從事科學美和高科技宜人化的研究。
記者:看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這個學科具有廣闊的前景,這方面研究大有可為。感謝您接受采訪。
理論與現代化津27~28B7美學本刊編輯部19981998徐恒醇,1938年生于北京。工程師、哲學碩士、研究員。現任天津社會科學院美學所所長,天津市美學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和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技術美學委員會主任,德國斯圖加特符號學研究會成員。先后從事外國美學和技術美學研究。著有《技術美學原理》、《技術美學》(合著)、《科技美學》等,譯有席勒《美育書簡》、盧卡契《審美特性》、編譯《廣義符號學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等。 作者:理論與現代化津27~28B7美學本刊編輯部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