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文 / 余晟
作者在 IT 業從業多年,翻譯過多本技術圖書,對英語的學習方法也有頗多積累。在本文中,他更是敞開心扉,分享了自己壓箱底的三大絕技。
總的來說,程序員算是英語水平比較好的群體,因為在這個行業,英文資料是最全面、最及時、需求也最迫切的。因此,據我觀察,即便剛入門不久的程序員,面對陌生的問題,一般也能查閱英文文檔,找到需要的信息。但同時,我也發現,經常閱讀英文文檔的程序員,英語水平許多時候卻并不像“經常閱讀英文”的樣子。下面我列幾點自己的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
讀文檔不能只讀代碼
讀文檔只讀代碼,是很多程序員的習慣,也是導致程序員雖然讀了很多英文資料,英文水平卻沒有相應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前曾在《程序員》上看到介紹閱讀技術圖書方法的文章,提出過“先代碼后文字”的方法,也就是“先看代碼,看不明白再看文字”。這種閱讀法能極大提高閱讀效率,但如果技術圖書只看代碼就足夠,還要文字干什么呢?很多時候,代碼只是冰山一角,代碼背后的思維和邏輯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只有寫成文字才能解釋,也只有閱讀文字才能理解。
比如,代碼都是“x = 5;”,有時的說明是x should be not more than five,有時的說明是x should be no more than five。不查詞典,你能弄清楚兩種說法的區別嗎—前者是“x必須小于等于5”,后者是“x應當只有5”,意思不同,應用的方法與場合也不相同。
這些年來經常有希望翻譯技術文檔的程序員來找我討論翻譯問題,希望了解一些句子應該如何表達。一開始,我也認為這是中文表達的問題,但后來逐漸發現,其實更多的問題出在英文閱讀上,所以我的回答經常是:你覺得作者這里說的是什么意思?引導對方把原文的意思逐步表達出來,其實這時候,真正的譯文已經浮出水面了。
最近的例子來自這句話:“But as with any web-based system, atom-based solutions trade scalability for latency, making atom often inappropriate for very low-latency notifications”。這句話之所以難翻譯,問題似乎在于,除去句子的主干,之前有一個 But as…,之后又有一個 making…。然而我最后發現,對這個句子有疑問的程序員其實根本沒搞懂 trade…for…的用法(翻譯為“基于 atom 的解決方案需要權衡延遲和性擴展性”),如果明白它是“犧牲 xx 換取 xx”之后,整個句子就相當好理解,也非常容易翻譯了:與所有基于 web 的系統一樣,基于 atom 的解決方案為追求可擴展性,增大了延遲,所以 atom 通常并不適用要求極低延遲的提示。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是改變“只看代碼不看文字”的習慣,至少要做到“閱讀文字之后,認識到它的意思與代碼是一致的”;其次是通過閱讀純文字的英文資料來學習某些新的知識(比如關于深入原理的細致講解),這個方法我推薦給許多朋友,非常有效。
注意讀音
以前總聽人說,中國人學了很多年英語,其實是啞巴英語。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有多少改觀,但就我所見,不少程序員雖然閱讀了大量英文資料,也會加入英文的討論組,也敢開口說,但還會在讀音上出現許多問題。這里說的“讀音”,并不是字正腔圓的口音,而是一些術語的讀音。
眾所周知,計算機科學的術語來源非常廣泛。例如設計模式里,有一種模式叫 Facade,許多人往往直接讀作['fəkɑ:d],其實這個詞來自法文,正確的讀音其實是[fə'sɑ:d];再比如偽代碼的“偽”pseudo,正確的讀音是['su:dəu],但我很少遇到程序員能把它讀對,許多人干脆不會發這個音。
也許有人說,這些問題不重要,大家“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就得了,但事情沒有這么簡單。最近我參加某個技術聚會,有一位嘉賓(技術高手)把框架名 chameleon(變色龍)讀成了['t∫əmiljən],而正確的讀音是[kə'miljən],因為沒有文字資料,許多人聽了半天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一些不熟悉 chameleon 的聽眾更是到結束也沒明白。中國人聚會尚且如此,如果有機會參加中外技術交流,讀錯造成的問題就更大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學習美國大學的公開課,耶魯、斯坦福等學校的計算機系都放出了許多高質量的公開課,學習其中的一些精品課程,不但能夯實基礎,還能順帶學會許多每天都要遇到但不會或者讀錯的術語。比如我就從中學到,數據類型 char 的讀音是[kɑ:],而不是[t∫ɑ:]。
鍛煉英文表達
如果你背過單詞,大概聽到過“被動單詞”和“主動單詞”的說法,前者是指“看到了能認出來”的單詞,后者指“表達時能主動應用”的單詞。據我觀察,許多程序員掌握的大多數英語,都屬于“被動英語”——看到了能認識,但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未必說得出來。
平時這樣似乎沒有問題,但如果要查閱資料,不會表達就造成了大的障礙。相比中文技術資料世界中“無責任/不負責轉貼”泛濫的情況,英文技術資料的質量要高得多,Google 搜索資料的準確性也遠高于百度;但要能夠順利應用英文資料,需要“主動”輸入信息,描述問題,這時候“被動英語”就成了大問題。
我遇到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即便答案近在咫尺,輸入正確的關鍵詞,Google 的第一條結果就是答案,但程序員就是一籌莫展——因為他不知道計算機的“嘟嘟”聲是 beep,不知道搜“多線程”資料應該用 concurrency,也不知道“死機”是 system halt,“黑屏”是 blank screen……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在閱讀資料時多用心,記住這些說法;另一方面,沒事的時候多瀏覽 stackoverflow 之類的網站,不要因為問題與自己無關而忽略,要多留心這些問題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表達的。這樣,在自己遇到問題時,才能迅速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節省時間。
結束語
有人說,以漢語為母語的程序員,學習英語已經是迫不得已,不但要會閱讀,還要會表達,真是難上加難。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在目前并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學會閱讀、認準讀音、鍛煉表達,確實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長遠來看,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中文技術圈的所有人員努力貢獻高質量的資料(原創和翻譯都可以),如果只是“無責任轉貼”,既不親自驗證,也不整理格式,中文技術資料的整體質量只會持續惡化,反向逼迫更多的人把英語學好。
作者余晟,曾任盛大創新院高級研究員,現任廣州某電商和物流公司技術負責人。關注技術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業余翻譯、審校過若干本技術書籍,并撰寫了一本講解正則表達式的書。
余晟 《程序員》 2012-03-23 00:34:4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