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 春秋時期晉國上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先軫,春秋時期晉國上卿。國其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生年不詳,卒于晉襄公元年(前627年)。


    先軫早年即為國內知名賢士,與少年時期的晉文公重耳相友善。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重耳被逼逃亡,先軫隨行,流亡在外19年。晉文公即位后,封賞從亡功臣,重用胥、籍、狐、箕、欒、S、先、羊舌、董、韓等11族,先軫自然不在例外。從這時起,他在晉國的政治軍事舞臺上大顯身手。


    晉文公四年(前833年),楚軍圍困宋國,宋國派人去晉國求救。晉文公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先軫分析形勢,指陳利弊,認為晉國應該出兵救宋。他指出,晉文公流亡時,宋襄公曾經贈送過馬匹,如今出兵救宋,既解救了宋國的急難,使兩國關系更加密切,又報答了當年宋襄公贈馬的恩惠,另外,同稱雄一時的楚國作戰,是樹立晉國威望的大好時機,戰而勝之,就確立了晉國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一戰而有“報施,救患,取威、定霸”四利,何樂而不為!先軫從戰略的宏觀角度對晉國出兵的政治利益所作的分析,得到認可。


    緊接著,晉文公著手擴軍,將原來的二軍擴充為三軍,遴選三軍將帥。趙衰認為先軫廣有謀略,推薦他担任了下軍之佐,位列六卿。晉文公五年(前632年),文公親率三軍,首先向楚國的盟友曹國和衛國發動進攻。在此役中,先軫設謀,攻占了衛地五鹿(在今河南濮陽東北)。不久,晉國的中軍主帥S 去世。先軫以他的品德和韜略,被超擢選用,担當了這一重任。他遂由下軍之佐而為中軍元帥。


    未隔多時,宋國再次派人到晉軍中告急。晉文公對當時的局面很感為難:不救宋國,則斷絕了兩國的關系,前功盡棄,通過外交途徑呼吁楚國罷兵撤圍,楚國肯定不會理睬;同楚國開戰,則是齊,秦兩個大國的工作沒有做好,還有些勢孤力單。怎么辦呢?先軫當時為他想出一個解決辦法: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分一部分給宋國,讓宋國去買通齊國和秦國,請求齊、秦兩國出面向楚國說情,為宋國解圍。楚國是曹、衛的靠山,對分割曹,衛兩國的土地一定無法接受,因而也不會答應齊、秦兩國的說情。齊、秦兩國既得了宋國的賄賂,而楚國又不給他們面子,那時還能不與晉國聯合,共同對楚作戰嗎?晉文公采納了這個計謀,把曹、衛之田分給宋國,不久楚成王就引軍退回楚國。


    楚成王撒軍,楚國令尹(執政官)子玉(成得臣)卻不肯撒軍。他只帶不多的兵力繼續圍困宋國,并派使者宛春告訴晉文公,如果晉國恢復曹、衛兩國的國土,歸還兩國的政權,楚軍就完全撤出宋國。這時,晉文公又一次采納了先軫的策略,把使者宛春囚禁了起來,私下和曹、衛兩國做了一筆交易,答允晉國保證他們的國土完整并且歸還政權。曹、衛得到這樣的承諾,馬上斷絕了與楚國的同盟關系。子玉大怒,率兵攻擊晉軍,拉開了著名的城濮之戰的帷幕。在城濮之戰中,先軫率領中軍,迎戰子玉的若敖之六卒,大破楚軍,獲得全勝。


    城濮之戰結束后,晉國稱霸諸侯,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襄公元午(前627年),秦國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率軍偷襲鄭國,由于意圖暴露,中途返回,經過晉國。先軫力主截擊秦軍,斷其歸路。他認為,秦國這次出師,國內許多有識之士不同意,這是不得人心;秦國這次行動,并未征求霸主晉國的意見,這是欺晉文公逝世不久,晉國無人;何況鄭國與晉國是同姓,在道義上應該站在一起。從這三方面考慮,截擊秦軍是可取的,這一仗非打不可。由于先軫的堅持,晉軍截擊秦軍,大戰于淆(在今陜西潼關以東),全殲秦軍,三員秦將全都做了俘虜。


    就在處理這三員秦將的問題上,先軫與晉襄公發生爭執,大動肝火。原來,晉文公夫人是秦人,她對襄公說,秦穆公對戰敗很惱火,定要殺那三員秦將。如把他們放回去,滿足了秦穆公的愿望,對秦晉兩國的關系會有好處。晉襄公馬上下令,把孟明視等三人放回了秦國。先軫得知消息,已經晚了,可他仍對晉襄公發了一通脾氣,指責他只聽婦人的一番話,就把將士們喋血沙場抓來的俘虜輕易縱還,放虎歸山。晉國消耗了那么多兵力才捉到幾員敵將,放回去不是助長敵人的威勢嗎?照這樣下去,亡國的日子也不遠了。他越說地氣憤,竟至啐了晉襄公。


    事情過后,晉襄公對先軫的無禮行為并沒有迫究。可是,他自己就很不自安,認為在國君面前那樣意氣用事,如果沒有受到處罚,就應該自行處罚。同年,在與狄人的一次戰事中,他卸掉頭盔,沖入敵陣,戰死在沙場,執行了對自己的刑罚。


網載 2013-09-10 21:24:08

[新一篇]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個性張揚的老頑童

[舊一篇] 入木三分,一代書圣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