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法”在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蘇常州地區初中新課程實施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我們在認真領會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積極反思當今歷史課堂教學,努力探索既符合課程理念,又體現教學創新,更能彰顯歷史學科教育價值的教學策略模式的優化,進行了史實、史識、史感的“三史法”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謂的“三史法”是指課堂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史實”——知識梳理,內容整合,體系構建;第二階段:“史識”——設疑誘思,論從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認識;第三階段:“史感”——將歷史與現實聯系,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結合,走進歷史,感悟歷史,體驗歷史。三個階段后者都以前者為基礎,環環相扣,由史實到認識,再由認識上升到感受,其過程遵循了認知規律,并同時彰顯了學科教育功能。該學習流程,使學生既能掌握基本歷史史實,又訓練了基本歷史思維習慣與方法,更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意識與素養。
  為便于大家對“三史法”的操作流程有一基本了解,并由此體會“三史法”的實踐價值,下面以北師大版七下歷史第18課《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為例。
  [導課板塊]
  手機賀歲短信導入:師讀一則短信:酉末戌初,辭舊迎新,謹祝:家庭順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業乾隆,萬事嘉慶,前途道光,財富咸豐,內外同治,明年光緒。新年快樂!這是祝賀之詞,但如果在兩三百年前,將會怎樣呢?——“為天地所不容”,按“大不敬”“斬立決”!為何?相信通過《第18課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的學習,將不難找到答案。
  [新課學習板塊]
  一、“史實”——知識梳理、內容整合、體系構建
  1.明清帝國的更替
  本目內容為小字,在教學目標當中為應是學生知道的知識。老師已經讓同學們查找有關明清建立情況的資料,現在請同學結合教材介紹,完成下列填空:(略)
  2.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學生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G32S908.jpg
  二、“史識”——設疑誘思、論從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認識
  圍繞學習內容,設計系列問題,學生自主探究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
  問題一:明清以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是如何確立并發展的?你是如何評價的?
  問題二:明朝加強君權的政治措施有哪些?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
  問題三: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現過的?說明了什么問題?(明朝時我國封建制度已漸趨衰落)
  小結:皇權高度膨脹體現在:廢丞相,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設廠衛,直接由皇帝控制。
  問題四:那么清朝又是怎樣加強皇權的呢?
  討論:有人說:“軍機處的設立,提高了辦事效率,有好處。”也有人說:“設立軍機處,官員們什么都得聽皇帝的,他們的政治責任感和創造精神都沒有了,一點好處也沒有。”你同意他們誰的說法,為什么?
  小結:同學們概括出來的也正是明清兩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事實上,明清專制統治的加強還表現在思想文化上。說到思想文化上的專制,老師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時期那起令讀書人膽戰心驚的事件。同學們還記得嗎?學生回答:(略)
  教師:焚書坑儒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專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卻說過這樣的話:(教師大屏幕打出顧的話并有感情地朗讀)“八股文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扼殺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的坑儒還厲害。”剛才看這段話時老師發現有很多同學的眼睛都睜得好大。是啊,提起焚書坑儒至今我們還能透過千年的歷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書坑儒還厲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請同學們看書:“八股取士與文字獄”一目。
  問題五:明清思想上如何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你作何認識?
  我們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舉制發展到明清兩朝的一種形式。說起科舉制,同學們能想起我們以前學過的哪個朝代的科舉制度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唐朝承襲了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并不斷完善,以后歷代王朝也根據需要對科舉制度的要求進行了不同的調整,到了明清則演變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舉制度和明清科舉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最突出體現就是八股取士。認識“八股”及“八股取士”。
  知識鏈接:八股取士
  科舉介紹;你想當狀元嗎?科舉笑話。
  學生活動:下面是一些古人描寫科場心態的詩句,請結合你所學知識,假定你是一位應試者,模擬你參加科舉考試的所見、所感、所思。(略)
  出示《科舉看榜圖》,你能描述他們的表情和心情嗎?
  八股受嘲諷詩及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描述參加考試的舉子有七種神情等材料;
  龔自珍痛恨八股取士之害,力主加以厘革材料。
  小結:八股取士誤盡蒼生,這個誤,誤導的是個人,耽誤的則是整個國家。
  導入:事實上,生活在明清兩代的人們從不敢多說話,甚至文人們的遣詞造句也要極其小心。
  問題六:你知道“文字獄”嗎?試分析明清時期“文字獄”的目的和影響。
  知識鏈接:文字獄;目的和影響分析;教師講解有關文字獄的故事;解決導課板塊問題
  教師小結:文字獄就像一把劍,懸在知識分子的頭上,壓抑了人才,形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同時也使讀書人犧牲了對社會對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會失去了創新的活力。這也正是中華帝國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這萬馬齊喑、沉悶窒息的無聲之處,也正醞釀著思想反抗的驚雷。
  三、“史感”——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反思認識
  慧眼睿智:
  G32S936.jpg
  另:隋唐至清及近代著名作家602人中進士舉人341人,占56.6%。紀曉嵐、龔自珍、李鴻章、曾國藩為進士;吳敬梓、金圣嘆、蒲松齡為秀才;曹雪芹被禁錮不能參考。康有為、梁啟超、張之洞、嚴復也是科班出身。
  古今中外科學家、發明家1249名共1928項重大科技創造,其最佳年齡為25-45歲,創造峰值年齡為37歲。
  讀上述材料,你有何認識?
  名作欣賞:
  《范進中舉》欣賞:科舉刺激人發瘋(略)
  句段品味:科舉與地位及為人(略)
  拓展延伸:有句俗話:“人一闊,臉就變。”在我們的身邊,有些人隨著生活境遇、社會地位的改變,待入處世的態度也產生了變化。你曾留意過嗎?請以此為選材范圍,可取身邊人物的故事,可編寫小小說,運用對比手法,寫一個人的變化。字數不限。(也可談認識)這節課到這里就接近尾聲了,哪位同學還有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你一起探討解決好嗎?
  學生提問過程(略)
  [課堂總結板塊]
  盤點收獲(部分選擇、問答題)
  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明清時期的一名官員,你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什么?假如你是明清時期的一名知識分子,你在生活中又應注意些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課堂小結:
  明清帝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為挽救行將就木的舊制度,統治者不斷強化自身權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強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統治,而這種專制統治的加強起的作用只是暫時的,衰落的危機不可阻擋地一步步走來。那么明清時的中國又上演了哪些榮辱興衰呢?這是我們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共同探討的內容。
  G32S909.jpg
  上述課例是我們實踐的一個縮影。由此我們體會到:歷史課堂中的史實、史識、史感的“三史法”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課標為前提、教材整合為條件、資源開發為補充、問題探究為主線、師生互動為形式、現代技術為輔助、目標達成為歸宿”,學生課堂內外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使多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也嘗到了合作學習的愉悅。在課堂氣氛波瀾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諧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有了了解,歷史學習及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養及提升,更激發了學生的歷史意識,自然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
  當然,“三史法”尚處于初步實驗階段,其流程仍需完善,具體操作策略的優化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究,該模式的價值與功能還有很大挖潛的空間,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技術和理論層面的問題。如“史實”階段,如何更好地在領會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知識的梳理與體系建構;如何處理教材的大小字關系與內容的詳略安排;如何在學案完成的基礎上既省時又高效地實施組織該階段教學。又如“史識”階段,如何合理選用或生成與教學重點內容相結合的課程資源,如何巧妙設計有利于“誘思”和“形成認識”的有意義的問題,“論從史出”方法培養的學習活動策略如何優化等。再如“史感”階段,如何尋找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易于喚醒“史感”的生活資源,如何實現由思想教育從“教化”到“內化”的真正轉變。如何科學合理構建該模式下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體系等。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20~12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賁新文/陳建偉20082008
賁新文,武進教育局教研室;陳建偉,武進湖塘實驗中學。(武進 213100)
作者: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20~12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賁新文/陳建偉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49:07

[新一篇] “cannot...too...”結構及其他

[舊一篇]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筆談  5.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取向及其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