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四大刺客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史記・刺客列傳》里記載著好多刺客俠士的事跡,其中有四位特別突出,常被人稱為“四大刺客”。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他們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
一、專諸――魚腹藏劍
  專諸(?―前514),吳國堂邑人,今無錫鴻聲鄉鴻山西走馬港人。屠戶出身,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眾人力勸不止,其母一喚,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見之深為敬佩,隨結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于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后把國家傳到季札手里。諸樊死后,傳余祭。余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
  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
  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并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后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葬母后,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并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于魚肚,伺機刺殺。為此,專諸特往太湖學燒魚之術,三個月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
  時機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見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嘗之。”王僚欣然允諾,答應來日便去。姬光連夜預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王僚雖答應,但恐公子姬光有陰謀,故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姬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王僚身穿三重盔甲,親信更是不離左右。
  酒過數巡,姬光托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便躲入地下密屋。過了一會兒,專諸進獻魚炙,手托菜盤,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于燒好的魚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衛士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齊出,將王僚衛士盡數剿滅。
  公子姬光既殺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名噪歷史的吳王闔閭,夫差之父。
后人紀念:
  闔閭既立,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并根據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愿,從優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但文革時被拆除。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后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二、豫讓――漆身吞碳
  豫讓是春秋晉國人。公元前453年,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沒有受到重視;后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滅其族,并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為賞識自己的人不惜犧牲性命,就好像一個女子應該為喜歡她的人做最美麗的裝扮”。于是他下定決心為智伯復仇。
  他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借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進去搜捕,結果捉到豫讓。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為豫讓肯為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但也開始對他有所提防。
  豫讓被放出來后仍不甘心。過了些時候,他為了再次行刺,又不惜刮掉眉毛和胡須,來改變自己的面容;吞食火炭,來改變自己的聲音;將含毒素的漆涂抹在身上,使身體膿腫長癩皰,來改變自己的形體。然后沿街乞討,連他的妻子從他身邊走過都認不出他來了。可是有一天一位好友認出他來,勸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裝投靠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親近你,那你豈不就有機會報仇了嗎?何必要這樣虐待自己呢?”豫讓卻說:“如果我向趙襄子投誠,我就應該對他忠誠,如果用那種卑鄙手段去殺他,我豈不是又陷入不忠不義?”豫讓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復仇的使命。
  終于有一次機會來了。豫讓知道趙襄子要過一座橋,他便事先埋伏在橋下,準備在其過橋的時候刺殺他。但過橋時趙襄子的馬卻突然驚跳起來,使得趙襄子又有所察覺,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捉了豫讓后,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為什么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視我為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趙襄子聽了非常感慨,便說:“你對智伯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好幾次。這次我不能再釋放你了,你好自為之吧!”
  豫讓知道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懇求趙襄子:“上次你放了我,天下人已經知道了你的英明。這次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個心愿,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趙襄子答應了他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殺了。
后人紀念:
  豫讓死的這一天,趙國的仁人志士無不悲痛。后人更是推崇至極,今天在河北邢臺縣翟村西南角,有一座石板橋,名叫豫讓橋,據傳這里就是戰國時期義士豫讓刺趙襄子的地方。時至今日仍有一首古詩流傳在當地:臥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椹愁。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徑由。
三、聶政――弟忠姐烈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里(今濟源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游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后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并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辭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后,聶政服母喪三年,并嫁其姐。無一切后顧之憂后,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并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只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后,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后,韓王暴其尸于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尸乃聶政。聶榮抱尸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里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罚。你不躲避,怎么還敢來辨認呀?”聶榮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于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于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 “天!”然后自殺于聶政的尸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尸厚殮之。
后人紀念:
  聶政的家鄉(今濟源市軹城鎮泗澗村)父老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紀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聶政祠。歷經幾代修葺,保留至今。聶政的另一紀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聶政臺。四十年代郭沫若以聶政的事跡寫了一篇著名的歷史劇《棠棣之花》,他以詩人的激情,賦予了聶政、聶榮姐弟新的內涵,再現了兩千多年前殘酷的那一幕。另外,東漢時蔡邕所作的名曲《廣陵散》也是歌頌聶政的壯舉的。
四、荊軻――圖窮匕見
太熟悉了。現在影視劇一大堆。不寫了。

網載 2013-09-10 21:24:38

[新一篇] 春秋五霸---齊桓公姜小白

[舊一篇] 顯名北魏,回歸南朝的風華名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