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度入朝的詩人宰相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清人蘅塘退士孫洙一生曾歷任幾方縣令,到了晚年,喜好作詩,擇取《全唐詩》精要,匯編成《唐詩三百首》,這本集子起先是作為家塾課本,為初學詩的孩子準備的禮物,后來竟在成人讀者間流行開來,其影響力超過歷代唐詩集粹。集中開篇之作,便是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的《感遇》。幼年初讀,似覺晦澀難懂。及至后來,歷覽稍多,每每讀之,感慨愈深,仿佛眼前有一只孤鴻,掠過曠野,翱翔于茫茫天際。 

  從寒窗苦讀的一介書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張九齡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風順。他文才出眾,少年聞名,早在十三歲時,就上書廣州刺史,王方慶一見而嘆,這個孩子將來前途不可限量。王刺史的話后來又被當朝宰相張說重新評價,說張九齡的文章“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并且肯定地對別人說,“后來詞人之首也”。張九齡遇到張說,并且得到扶持,甚至“敘為昭穆”,可見張說對他的親重。而張九齡也確以他過人的才華,無論是考量人才,還是上書言事,都獲得朝廷內外的贊譽。張九齡的仕途成功,得益于一個賢相的悉心指引。當然,他的職位也一直伴隨著張說的升貶而起伏沉浮。 

  宰相之職,代表天子治理天下,對于國家的安危興亡,舉足輕重。唐玄宗登基之始,勵精圖治,啟用一批賢能的宰相,國泰民安,皇祚興盛,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集中出現了幾位名載青史的賢相,姚崇尚通,宋Z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紱、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張九齡以務實清廉而聞名。他屢屢上書,認為選官應唯才是舉,不循資歷,頗得器重,王維稱贊其“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他在担任宰相期間,以敢于犯顏直諫著稱,有一次,唐玄宗過生日:“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舊唐書・卷九十九》 

  也不管皇帝高興不高興,老夫子在家里認認真真地翻書查文,寫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文章,遞呈上來,半是勸說半是警戒,估計當了幾十年皇帝的唐玄宗也不會高興到哪里去。但張九齡秉公盡職,剛正不阿,彰善癉惡,竭力匡扶社稷,為開元盛世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典范的賢相。 

  就是這樣位極人臣的宰相,身兼執宰大臣與詩壇領袖的雙重身份,成為文壇之幸,唐詩之幸。張九齡雖然后來在文壇中的地位不如他的門生好友顯著,但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詩作中流露出要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精神,對于唐詩從生機黯然的宮廷詩邁向氣象宏闊的盛唐詩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張九齡一生三度入朝,為官二十余載,所到之處,頗重文士的獎掖與提攜,在他的周圍,幾乎聚集了當時最優秀的詩人――王維、杜甫、孟浩然、王昌齡、儲光羲等人,致使京城詩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可以想見,在公務閑暇之余,張九齡與一幫文士品茗談詩,共話文學,明月初升之際,面對良辰美景,他捋須靜思,吟出諸如“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般的詩句來,博得滿席喝彩,其情其景,令人醉矣。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才華橫溢往往容易遭到奸佞小人的忌妒。唐玄宗晚年,由于在位時間太久,疏于朝政,沉醉于無邊的奢華與享樂之中,又患了耳根軟、喜歡聽好話的毛病。這時候,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奸臣粉墨登場,成為張九齡施展才政的主要障礙,這個奸臣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一個不學無術、將“伏臘”讀成了“伏獵”而鬧了一個大笑話的人,一個工于權術、“口有蜜、腹有劍”的奸臣,仗著李唐王室貴族后裔(唐高祖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收受嬪妃宮女,打探消息,曲意奉迎,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卻深受寵幸。大約是恨讀書人的剛直,有一次讓他主持選拔,到最后他一個都沒有錄取,還一本正經地稟告,大唐王朝凡是賢良的人才都已經到朝廷來任職,已經“野無遺賢”了。 

  有一次,唐玄宗借故欲廢舊太子,立寵妃武惠妃的兒子,張九齡不識時務,直將搖頭,并引經據典地將隋文帝錯廢太子終至失國的典故拿出來教育皇上。李林甫私下里對宮內的太監說,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此語正中唐玄宗下懷。不久,武惠妃又暗地里托人來游說張九齡,有廢必有立,你如果能幫一把,就可以長久地做宰相,被張九齡嚴詞喝斥。太子之位暫時保住了,但李林甫沒完沒了地進讒言,而玄宗又沒有覺察,終因被詆毀而罷相。 

  罷相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個陰謀之下的圈套。先是張九齡薦舉的一位名叫周子諒的監察御史,私下里對御史大夫李適之說,牛仙客這樣無才的人都當了宰相,您作為皇室宗親,怎能坐視不管?李適之“及時”地報告了,李林甫同樣從中添油加醋,唐玄宗怒不可遏(因為張九齡在此之前,力諫不可用牛仙客為相),將那個周御史廷杖流配,而張九齡也因此受到牽連,出為刑州長史。那時的唐王朝,已經是李林甫等小人橫行的天下,君子忠正耿直,而小人卻絞盡腦汁,竭力爭奪一個年老體衰的皇帝的信任,以及與之唇齒相依、附身其中的權力系統。張九齡被趕出中央,李林甫也就無所顧忌,有一次公然說,大家看看那些儀仗隊里的馬匹,如果不發出聲音,可以吃到上等的飼料,如果大驚小怪,就會被驅逐出去。言下之意,看我的臉色行事,否則,有好果子吃的。 

  《資治通鑒》載,“張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新唐書》中言,“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朝廷大臣都噤若寒蟬,只管持祿養恩,張九齡都這樣了,還能說些什么呢?! 

  據說,唐玄宗決意要罷免張丞相時,令高力士在秋日里送來一柄白羽扇,暗喻張已跟不上形勢。而張九齡仍然固執地上了一道賦,毫無愧色,發出了“茍效用之所得,雖殺身而何忌”的不平之鳴。 

  從京城到地方,從人生得意的巔峰到黯然神傷的低谷,張九齡拖著沉重的步履,走下廟堂,走向江湖。政治上的失意,且被一貶再貶,內心的苦悶無處訴說,只得托物言志,寄辭草樹,聊以自慰: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還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 

  李林甫想殺張九齡,而唐玄宗只不過是不喜歡他這樣耿直的人在身邊罷了。可張九齡的政治遠見,卻被后來的事實一再證明。 
   
  當初,唐玄宗想任李林甫為相,征求張九齡的意見,他是一個有話直說的人,說“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成為廟社之憂”,說得再明白不過,但唐玄宗認為李林甫忠心不二,根本沒將張九齡的話放在心上,結果培養了一個曠世巨奸,朝政動蕩幾近亡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聞過即改的優點,唐玄宗到了晚年時期,統統丟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個鮮明的小例子,唐太宗對宰相魏征又敬又畏,某日得了一只好鳥,便放在肩上遛鳥,遠遠望見魏征跑過來,趕緊藏在懷里。魏征一肚子清楚,便上前稟告事務,并且提醒諸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話,唐太宗沒有辦法打斷,最后只好任漂亮的鷂子死在懷里。唐太宗對于宰相魏征的信任是摒棄了個人好惡、為社稷計的,而此時的唐玄宗滿腦子漿糊,已經沒有辦法了。 

  又當初,安祿山因違反軍令吃了敗仗,被執送京師,請朝廷處分。張九齡進言,按法當斬,此人狼子野心,有逆相,宜立即誅殺,以絕后患。張九齡能夠預識心懷異者導,實在不愧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賢相,可唐玄宗不聽,不但赦免了安大胖子,而且一再升官,結果真的養虎為患。時隔數十年,安祿山叛亂,兵指長安,七十多歲的唐玄宗避難于蜀中,再回想起張九齡的話來,不禁老淚縱橫,派人祭奠。可是,這時的張九齡,早已含恨長眠于故鄉的一g黃土下了。 

  有人說,如果張九齡繼任,唐朝的歷史將重寫。這樣的思考,顯然是后人對于賢者的安慰。 
   
  縱觀張九齡的一生,成于一代賢相張說,敗于一代奸相李林甫,前后兩宰相,結局兩重天。他如一只孤鴻,躊躇滿志地從海上飛來,攜著無限感傷隱于山林,面對風清日朗的江山,振翮高飛,兀自展開孤高清瑩的襟懷。于是,當我們再讀《唐詩三百首》中的開篇之作,久久回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誰知張九齡心中啼血般的感傷? 

網載 2013-09-10 21:24:48

[新一篇] 活躍于萬歷一朝的風流人物(明神宗貴妃)

[舊一篇] 清代杰出的文字巨匠,《紅樓夢》的作者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1 楼 2015/1/18 下午 10:29:53 | 暫無
唐玄宗不也賠上了自己的江山...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