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 春秋時晉國上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荀林父,宇伯。春秋時晉國上卿。曾為中行主將,以官為氏,卒謚桓,故又稱中行桓子。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時期(前636年-前581年)。


    荀林父之父逝遨仕晉為大夫,事跡不詳。荀林父在晉文公建立霸業的事業中即嶄露頭角,担任晉文公的御戎<駕駛國君戎車的官名)。不久,晉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隊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軍佐、中軍佐,至晉景公時出任中軍元帥,主持國政。


    荀林父位列六卿時間頗長,但建樹不多。在他担任中軍元帥時,率三軍救鄭伐楚,與楚軍在(今河南鄭州西北)地開戰,大敗而還。從這次大戰的全過程來看,晉國軍隊之所以致敗的主要原因是將帥不和,而不能把全體將領團結起來,統一步調,一致對敵,則是荀林父作為三軍統帥的失誤。晉國這次出兵,為的是解救被楚軍圍困的同盟國鄭國,但是行至半途,形勢發生變化,鄭園已向楚國屈服求和,成為楚國的盟友。在這種形勢下,荀林父做出的判斷是退兵回國,并且得到一些將領的支持。但是,主戰派極力反對。中軍左先觳竟擅自帶領中軍進兵鄭國。為了避免偏師冒進失利,荀林父聽從韓厥的建議,率全軍跟進。在這樣重大的行動上,荀林父實際上是被動的。進兵之后因為中軍元帥也無權懲戒先轂這樣位列六卿的重臣,結果造成軍中號令不一,不少將領自作主張。竟有魏這樣的將領,受命出使楚營,卻擅自向楚軍挑戰,致使晉軍毫無準備,楚軍襲來,荀林父只好下令退兵。軍兵退卻時爭渡黃河,許多人攀援船舷而被砍斷手指,“舟中之指可掬”。


    荀林父在這次大戰中指揮不力,未能說服主要將領服從他的意圖,也未能約束全軍統一行動,失敗慘重。他自知有罪,回國后請死。晉景公聽從其他人勸諫,未治其罪,仍讓他担任中軍元帥。其后他就接受教訓,注意使全軍貫徹一個明確的軍事意圖,統一指揮,統一行動。他又指揮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鄭,目的是威脅鄭國脫離與楚國的同盟,與晉國重修舊好,晉國的軍隊很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晉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指揮晉軍打敗了秦國軍隊的侵伐,并且占領了狄人的土地。為此,晉景公賞賜他狄室千室。這次軍事行動,是荀林父在政治軍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業績。


    荀林父是個很重友情的人。晉襄公去世,執政大臣趙盾派先蔑和士會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回國即位。荀林父認為此行不妥,勸先蔑不要去,還說:“同官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先蔑沒有接受他的勸告。可是后來先蔑因此事出現反復而流亡秦國,荀林父把先蔑的家屬和財產都護送到秦國,說:“為同寮故也。”對于逃亡的同僚,他能顧念舊情,而不考慮自己所受的政治壓力,確實不容易,因而為后世所頌揚。


網載 2013-09-10 21:24:58

[新一篇] 荀息 春秋時代晉國大夫

[舊一篇] 落寞的智者,運籌帷幄,激流勇退的一代謀臣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