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創始人,趙國的第一代諸侯趙毋恤,又稱趙襄子。他出生于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諸侯兼并的戰國早期,是春秋戰國之際,活躍在三晉(指當時的三晉疆域)大地上的風流人物。
趙毋恤是晉卿趙簡子的小兒子,因其母是從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簡子的諸子中名分最低,處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的時候,甚至連父親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從小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 紈绔,久而久之,引起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的刮目。子卿索以善相取信于簡子。一天,簡子召諸子前來,請子卿看相,子卿乘機舉薦了毋恤。
簡子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他曾將訓戒之辭,書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諸子,要求他們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并告訴他們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時,他的兒子們,甚至連太子伯魯,也背誦不出,以至連竹板也不知遺失何處。只有毋恤對竹板上的訓戒背誦如流,而且始終將竹板攜藏于身,經常檢點自己。于是,簡子始信子卿所薦,認為毋恤為賢。及至諸子長大成人,簡子又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考察。一夭,他召見兒子們說:“我將一寶符藏于常山之上,你們去尋找吧,先得者有賞。”于是,諸子乘騎前往,尋寶符于常山。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只得空手而歸。只有毋恤說:“我得到了寶符。”簡子聞聽便讓他將情況奏來。毋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簡子聽罷高興異常,頓覺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廢掉太子伯魯,破例立毋恤為太子。
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筒子卒(《古本竹書紀年》載,簡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毋恤承襲簡子晉卿之職,史稱趙襄子。襄子繼承卿位后,埋葬了簡子,并借喪服未滿之機,設計宴請他的姊丈代王,將其謀殺干酒宴之上,唾手吞并代國。
簡子死后,晉國正卿由智伯取而代之。智伯為晉國正卿后,竭力發展自己,很快成為智、韓、魏、趙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晉卿。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伯削弱韓、魏、趙三家勢力,獨吞晉國之心。他假借晉侯之命,巧以恢復晉國霸業為由,向韓、魏、趙三卿各家索取領地一百里。韓康子、魏桓子明知這是智伯意在強大自己,削弱別家,但不敢與之爭鋒,曲意求全如數交出。而年輕氣盛的趙襄子卻不愿伏首貼耳任知氏擺布。加之,他與智伯往日有隙,便非常堅決地回絕智伯的使者:“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智伯見韓、魏兩家拱手獻他,而趙氏竟敢抗命,勃然大怒,遂挾韓、魏出兵攻趙,自己親做主帥。
襄子與智伯早有宿怨。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鄭國時,簡子有病不能前往,便派襄子率軍參戰。在伐鄭獲勝的慶功宴上,智伯曾佯醉當眾戲弄襄子,并用酒杯擊傷襄子額面。此后不久,他又勸簡子廢掉襄子的太子之位。由是襄子恨透了智伯。眼下智伯又因挾地元成而戰,欲滅趙氏,襄子只有拼力抗擊別無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趙氏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孤木難持,遂按父親臨終之囑,退守晉陽,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相機再戰。
智伯率三族之軍兵困晉陽后,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余。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遂有動搖之心,但晉陽“民無叛意”。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襄子卻估計到晉陽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韓、魏兩家也必將愈元戰心。因為趙氏的存亡雖在睫下,但韓、魏亦知趙氏的滅亡對他們意味著什么。遂命家臣張孟談乘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乘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知氏,共分其地。于是,智伯功虧一簣。在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遭到了名敗身裂,禍及九族的慘敗。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別人的酒器。由此,晉國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趙氏則在襄子時期,挽狂瀾于即倒,消滅了必欲滅己的智伯,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奠定了三分晉室的局面。
襄子一生共有五個兒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卻欲傳位于其兄伯魯的后代。因伯魯和其子趙周都去世較早,遂立伯魯之孫趙浣為太子。襄子在位33年無病而終,趙浣繼承了趙氏之尊位,史稱獻侯。用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衡量,襄子可謂無私。
網載 2013-09-10 21:25: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