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價值論研究:特點與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10余年來,經同道們的辛勤耕耘,已取得了很可觀的理論成果,對哲學對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價值論研究表現出自己突出的特點,也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
  中國傳統哲學向來重視社會人文義理研究,以善統真,以完善人格治國安民造福天下為學人們求知的極致。近代以降,受西方科學主義思想和堅船利炮的影響,學人們反思傳統的缺失,重心向科學方面遷移。本世紀初經“五四”新文化運動和20年代的“科玄論戰”,科學派主張取得了廣泛傳播,重人文意義的傳統一蹶不振。解放后,中國大陸思想界運動頻頻,主旨是批判唯心論確立科學的唯物論,但由于把思想學術問題混同于政治和立場問題,更由于對唯物論的片面理解,又借著“科學的世界觀”的名義強令推行,造成了很嚴重的惡果。“文革”結束,隨實踐標準問題的討論,破除迷信和教條,開始從多方面總結反思“文革”的成因和教訓,思想理論界才逐漸活躍。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和起步的。
  中國的價值論研究與思想解放、改革開放運動同步進行,但它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畢竟以反思批判先前的哲學思想材料和觀念作為前提,以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為基礎。第一,它不滿并批判先前哲學中流行的“唯客體主義”、“規律至上”和“目中無人”的直觀唯物主義的傾向,呼應了重視人道主義和人的異化研究的潮流;第二,它批判既往把主體當作主觀、害怕陷入主觀主義而盡量避免研究主體強調主體性的觀念,強化和深化了對主體尺度、需要、能力、目的、權利等主體性問題的研究;第三,它反對以往主要是從認知角度片面理解認識、以至片面理解包括藝術審美活動和道德活動在內的整個觀念活動,只強調要達到真理要服從真理的偏頗性,突出了主客體關系的復雜內容與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評價的重要性;第四,它反對一個時期盛行的對真理、客觀規律、科學的世界觀理論的教條化、絕對化的理解和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的絕對主義文化主張及運思傾向,著力闡明價值的主體性、多樣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性,并力圖為思想寬容和各種學術觀點的平等爭鳴提供論證;第五,它不滿于當時流行的對實踐地位性質和實踐檢驗認識過程的粗糙簡單的理解,著力揭示實踐中固有的價值內容和屬人為人的特性,實踐發展與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不斷豐富提升的內在關聯,實踐作為真理與價值辯證統一過程的歷史性。以上諸點固然不能說全是價值論研究者提出的,實際上對多年流行的哲學觀點的不滿是許多學者的共識,但價值論的批判角度確實又是很新穎很有說服力的,其觀點確實對人們有很大啟發,因而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和襄贊。這是中國價值論研究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過程,特別是90年代初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此一進程明顯加速。從傳統的計劃體制下解放出來的人們,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一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和空間,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相當的壓力和困惑。舊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社會體制已然失效或瓦解,但新的規范、新的觀念、新的體制尚未建立起來,于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和無序現象,出現了許多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同時,中國進入世界市場,其他國家的許多東西也涌入中國,中國既要與國際接軌遵循國際慣例,接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又要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社會主義性質,這也是一個兩難選擇。這種種現實問題使得上上下下都對價值和價值觀念比較關注,需要理論家們作出解釋和提出對策。價值論研究可說是適逢發展的機會,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傳播。
  中國價值論研究從實踐檢驗真理時要涉及價值問題,進而追問價值認識與事實認識、真理與價值是什么關系開始,很快推及到價值的本質、價值的客觀性、價值的主體性、價值的分類結構、價值觀念的本質與結構、價值觀念的多元性和一元性、價值與評價的關系、價值尺度與評價標準、價值判斷和評價邏輯、人的價值及其特殊性、人生價值觀選擇與人權問題、個人價值與人類價值、中國傳統價值論思想、西方價值論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價值論研究的方法論、價值論與認識論的關系,價值論在整個哲學中的地位,等等。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有不同的觀點在爭論,顯示出了很強的活力。到目前為止,已舉行過4 次全國性價值理論問題研討會,兩次中日價值哲學研討會,一些省市建立了價值論研究協會,中國價值論研究協會也正在籌備之中。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在全國各種報紙雜志上都有上百篇專題文章發表,已經出版了價值論方面的專著近30部和1部《價值學大辭典》,翻譯著作也有10余部之多。 許多大學都開設了價值論課程,還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價值論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價值、價值觀念已成為在各種書刊報章和人們談論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匯。由此可見價值論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影響。
      二
  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雖然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些爭論亦很激烈,但從總體上看,基本上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進行的,其在立論基礎、運思方式、話語特征和整體導向方面還是大同小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既區別于西方學界也不同于傳統哲學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理性化。對于價值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能不能予以分析研究,這是價值論能否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問題。西方一些學者將價值歸結為情緒和情感,如艾耶爾;或將之視作是主體的興趣所在,如佩里;或看作是一種無法定義無法規定的東西,如摩爾;或認為是先驗的規范性存在,如舍勒、文德爾班。這種對價值的看法,或是直接公開否定價值論的存在權利,或是認定只能訴諸直覺和情感體悟來把握價值。這種觀點被中國學者稱為“非理性主義”,為我們所不取且予以反對。中國大部分學者認為,價值在本質上是一定對象(這對象可以是實在的物體如某種商品,也可以是非實在的觀念性的存在如理想)的存在、屬性、發展趨向與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的一種關系,對象作為價值負載物,雖然形式多種多樣變動不定,需要作為價值尺度盡管因人而異隨時不同,但它們都是可以加以理性地分析和研究的。價值不同于人們對價值的評價,價值尺度也區別于人們的評價標準,一種事物對人到底有沒有價值、有什么價值、有多大價值,與人覺得、認為它有沒有價值,有什么價值、有多大價值,畢竟是不同的兩回事。人們的情感、興趣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體驗或價值評價,應該把情感興趣與引起或造成它們的原因予以區別。非理性因素在人們評估價值時起重要作用,但在評價活動中,尤其是在人們的功利評價和學術評價中,理性的分析比較還是占著主導地位。
  第二個特點是注重實際、注重物質生活實踐。傳統哲學對價值的討論主要放在倫理學名目下進行,這在中國和西方大致是相同的。道德本出于對人們之間利益沖突的調節,為人們的行為提出規范本來是為了維系一定的社會秩序,當然也包括提供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生活范型。但在中國傳統的儒家哲學中,過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不僅使道德(義)脫離物質生活(利),而且反對物質生活,揚義貶利,重精神生活輕物質生活,重理想輕實際,成為其一大特征。在中國解放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意識形態宣傳中也帶有明顯突出的揚義貶利、重精神輕物質生活的傾向,構成左傾思潮的主要思想基礎。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者們繼承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傳統,但卻反對空談理想揚義貶利的傾向,主張從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出發,強調物質生活和功利價值的基礎地位,認為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物質需要物質價值都是第一位的,精神價值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它畢竟建立在物質價值基礎上,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決定著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社會物質生產落后物質財富匱乏,只能依靠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關心靠積極發展生產來解決,鼓吹鄙視物質生活以顯示精神高尚,貶抑物質利益以減少競爭的社會價值導向不僅不利于發展生產解決問題,而且易于導致惡性循環,妨害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
  第三個特點是強調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不少西方學者因襲休謨以來的傳統觀點,堅執事實與價值,是與應該之間有一道“鴻溝”,認為二者無法過渡,與此相反,中國傳統哲學則一般對二者不作區分。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區分價值和事實是有重要意義的,但將之絕對化則不能成立。價值作為一定客體與主體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是一種特殊的主體性事實。這種主體性事實雖然因主體不同而不同,不像客體性事實那樣對所有主體都具有客觀有效性,但它們并不因此就是主觀的,就不是事實。事實判斷作為對事物的描述性判斷,與作為評價結論的價值判斷是有區別的,認知和評價不能等量齊觀,但二者之間同樣有內在聯系。人們的認知和評價活動服從著同一個目的,即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幸福生活;人們并不是以一個頭腦作事實判斷,用另一個頭腦作價值判斷,也不是用理智去認知用情感去評價,人們進行評價作出價值判斷總是以一定的知識(事實判斷)為前提,而人們進行認知作出事實判斷時也離不開評價和價值判斷。科學研究中對課題的設置、對研究方案和方法的選擇對既有理論的借鑒吸取、對研究成果的評估鑒定等,都包含著評價并以其作為一個重要環節。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者也注意到西方學者在填平“鴻溝”方面的努力,如C·L史蒂文森、R·M黑爾、M·C多伊舍、P ·圖麥蒂等人的工作,但同時認為,事實和價值的聯系,從事實向價值的過渡根本上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實踐生活得以完成和確證的。實際上,人們的每一項發明和創造都意味著一次從事實到價值、從是到應該的轉化。人的活動總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認識服從自然和掌握利用自然的有機統一。發現事實與價值、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別是一種理智的進步,但把這種區別和對立絕對化,則是知性邏輯的產物。
  第四個特點是突破價值論研究中的心理學主義傾向,立足于社會歷史和文化思想史發展的宏觀視野進行研究。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者普遍認同價值客觀性的原則,反對價值主觀主義。我們認為,無論是把價值當作先驗的自足的精神王國的主張,還是把價值當作主體情緒、情感或興趣的觀點,一個重要的也是共同的根源,就是過分注重對個人的心理情感現象的分析。注重吸取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把這些成果運用于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的研究中,以加強其實證性色彩,這是西方近代晚期以來的一個重要傳統,也可說是一個優點。但是,如果囿于心理學視角,那就會出現偏頗,比如,易于忽略認識、道德和審美現象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甚至會忘卻其存在發展的現實社會根據。人不止是一種心理性存在,更是一種社會性存在,其心理和精神,不僅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和社會文化內容,而且只有展現為社會性活動和交往時,才可以為人們所了解。當我們不單是立足于個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更注重從一定時代人們的實際生產和生活活動、從他們的價值觀念、價值心理的產生和變化來考察價值問題時,就會發現,價值主觀主義如果不是錯誤的,至少也是膚淺片面的。同樣道理,現代一些學者進行的從價值語言分析入手的“元倫理學”、“元價值論”研究,如果不是重在揭示價值語言所反映折射的社會文化內容和歷史形成的客觀價值運動,而是偏重于論證價值語言只是表現說話者的心理情緒,那么可以說它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三
  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相當嚴重的。不認清并著力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第一,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條化傾向。教條化是長期以來妨礙中國學術進步的痼疾,改革開放后遭到了批判和遺棄,但其惡劣影響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關于價值的本質和地位、價值觀念多元一元等問題的爭論中,在關于人的價值和人類共同價值的討論中,一些人自覺不自覺地仍表現出從抽象原則出發、以權威語錄立論,而不是從實際問題出發,重在解釋解決社會人生實際問題的傾向。一些論者習慣于把某些原則、某些語錄當作是真理或真理的標準,發現某種觀點不符合這些原則,就判之是錯誤的。在學術討論中往往用引用來代替論證,以符合或不符合某個原則某段話作為論據。這種不良的學風妨礙了價值論研究的深入。
  第二,實證性研究的薄弱和不足。 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a:個案研究十分缺乏,比如對作為價值觀念表現的某一種習俗或某一種道德規范或某一種審美習慣,如何起源、如何演化、起了什么作用、又如何為人們所放棄,就極少有細致的考察。b:對現代心理學、 經濟學和決策學方面的材料涉獵運用較少,一些結論缺乏具體材料和數據的支持。c:對價值觀念的社會調查工作比較薄弱, 缺乏第一手的調查數據,定性判斷多,定量分析少,一些觀點顯得比較浮泛籠統。d :價值論研究與具體評價工作相隔絕,未能較好地吸取價值工程、教育評價、工程項目評價、方案評估等方面的成果,借鑒它們的研究方法,甚至對學術評價和藝術評價方面的成果也未能有效借鑒。
  第三,認識論色彩較濃,尚未構建出價值論獨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論體系。當代中國的價值論研究是從認識論基地出發的,這與當時哲學界主要把實踐和主體當作是認識論范疇來討論有關,也與注重理性地分析價值現象,把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比照研究有關。在不少人看來,價值論出現不過是發現了一種新的認識對象而已。由于在現行的哲學體系中也無法安置價值論的合理地位,于是一些權威教科書只好把價值論放在認識論名目下來講授。90年代以來,此種情況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認為認識論框架根本不能容納價值論的豐富內容,主客體思路也無法很好地適應對價值問題的深入研究,應該著力探討價值論獨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沒有這種方法論自覺,進一步深入就是難以實現的。但也有人主張,價值作為一種人文社會現象,是社會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主客體思路仍是基本研究思路。筆者以為,從心理學角度和認識論角度探討價值都是必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價值作為人與世界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對象對人的意義和人自身活動的意義,不能使之隸屬于認識論或歷史觀或方法論,必須從哲學世界觀總體上予以觀照和把握才是合理的。
  第四,對人的價值的研究比較薄弱,與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人學理論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聯系宜進一步加強。價值問題說到底恐怕還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意義的問題,人的價值相對于其他價值是一種根本價值、元價值,是作為最終標準和目的的價值。但人的價值問題又是更為形而上、更為抽象復雜最難于理清的問題。是從超越的即理想的角度還是立足于歷史和現實的事實、是以人的原子形式即個人作為人的根本還是以人的整體或群體性作為探討個人的根據,形成研究人和人的價值的歷史悠久的兩歧思路。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研究者所難以回避的一些禁忌,使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與它自身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如何充分利用現已得到相當改善的社會條件,結合現代交往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和現代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包括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困擾人們的個體心理性體驗和社會文化沖突的問題,利用人學和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從個體存在和類存在、民族性與人類性辯證統一的角度,揭示人性、人權和人的價值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未來走向,為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具有現代意義的原則性方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
  如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一樣,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發展也需要加強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這是我們以往所比較缺乏的。我們希望以后能充分利用冷戰時代結束后出現的有利國際、政治條件和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聯系和協作,包括探討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組織一些國際聯合的價值觀念調查,為相互譯介作品提供一些資料和版權方面的協助等,也包括組織不同學科的學者就一些專題進行討論,如50年代馬斯洛等人就“人類價值新論”研究所做的那樣,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使價值論研究更深入一步,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促進人類的未來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文史哲濟南12~15B1哲學原理馬俊峰20002000中國的價值論研究是與思想解放、改革開放運動同步進行的。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特點是:理性化;注重實際,注重物質生活實踐;強調事實與價值的統一;突破心理學主義傾向,立足于社會歷史和文化思想史發展的宏觀視野進行研究。中國的價值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是:一定程度的教條化傾向,實證性研究的薄弱和不足;認識論色彩較濃,尚未構建出價值論獨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論體系;對人的價值的研究比較薄弱。價值論/特點/問題馬俊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郵碼:100872。 作者:文史哲濟南12~15B1哲學原理馬俊峰20002000中國的價值論研究是與思想解放、改革開放運動同步進行的。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特點是:理性化;注重實際,注重物質生活實踐;強調事實與價值的統一;突破心理學主義傾向,立足于社會歷史和文化思想史發展的宏觀視野進行研究。中國的價值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是:一定程度的教條化傾向,實證性研究的薄弱和不足;認識論色彩較濃,尚未構建出價值論獨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論體系;對人的價值的研究比較薄弱。價值論/特點/問題

網載 2013-09-10 21:26:00

[新一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代史學會將舉辦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舊一篇] 中國企業的尷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