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世紀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90(2008)01-0010-05
  地理學在中國作為一門基礎科學,自從由古代地理學開始邁入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發展階段以來,特別是20世紀后半期以后通過全國地理界同仁齊心協力,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得到了迅速發展,展現出勃勃生機。但與其他學科相比,仍處于比較后進的狀態。面對現代科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尤其20世紀已經過去,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地理學怎樣進一步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廣大地理工作者十分關心的問題。基于這種想法,在學習了不少前輩、專家撰寫的有關這方面的文章、著作的基礎上,不揣冒昧,試圖在回顧中國20世紀地理學發展的簡史基礎上,展望一下未來,將會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不當之處,望批評指正。
  1 回顧
  中國20世紀地理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
  1.1 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時期
  從世界范圍看,經歷了地理大發現的后殖民主義者掠奪世界各地血雨腥風和西方工業革命掀起的巨大浪潮,在各部門古典系統科學蔚然興起,科學的哲學基礎相應建立的背景下,通過一系列進一步的地理考察和理論概括,到19世紀上半葉,在洪堡(Alexander Tom Humboldt)和李戴爾(Carl Ritter)奠定基礎后,開始形成了近代地理學。
  從中國來看,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西方許多的探險家和學者相繼涌向中國,進行了不同性質和不同范圍的地理考察。這些考察,不論考察本人主觀愿望如何,均有為列強當局對外侵略的性質。但另一方面,也擴大和促進了西方近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加快了中國地理學近代化步伐。自1909~1910年,在張相文等愛國知識分子的倡導下,先后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團體——中國地學會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期刊——《地學雜志》。應當說這就是近代地理學在中國開始萌芽的標志。一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近代地理學的創始人竺可楨和地質學不少老前輩的共同努力倡導下,中國近代地理學不僅建立起來了,而且還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總起來說,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和成就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2]:①開始吸收了西方地理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新的理性精神。②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眾所周知,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兇殘,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更加變本加厲,可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中國的近代地理學在這極差的艱難環境中得到誕生和發展,確實是具有一種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精神。因此,20世紀初期的中國地理學家絕大多數都是愛國主義者。比如張相文和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以及丁文江、翁文灝、胡煥庸等等。③不少新學科開始建立起來。比如氣候學、地貌學以及農業地理等,且得到了較快的發展。④唯物史觀開始在中央蘇區得到了傳播,對當時中國地理學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盡管如此,但是當時在反動統治下,對地理工作的需求不大,也由于當時地理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舊中國近代地理學不僅理論基礎十分薄弱,而且學科結構也不全。同時,地理工作者隊伍也極為弱小。這種近代地理學先天不足的現象充分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的反動性及其落后性。
  1.2 中國現代地理學的發展時期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現代地理學的出現也不例外。它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迫切需要,在近代地理學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和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于是在理論、內容和方法上產生了新的飛躍,使地理學從而開始跨入了現代的地理學的發展新階段。
  基于以上認識,揚吾楊教授認為[3],現代地理學與近代地理學的區別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領域,本身構成一個系統;二是這一領域的特有內在規律的結合揭示是其他科學不能替代的;三是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社會穩定,經濟復興,為地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建國后的50余年間,特別是20世紀的后期,中國地理學的廣大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下,地理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僅在地理學和各個領域建立了各分支學科,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地理工作隊伍。而且在“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導下,討論了諸如經濟地理學的對象及其科學性質問題、地理學如何為農業服務問題、農業區劃問題、復興人文地理學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各種不同意見,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大大活躍了學術空氣,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全面快速發展。
  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和成就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成為20世紀后半期指導中國現代地理學發展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正因為如此,才使20世紀后半期的中國地理學有了巨大進步。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最大指導作用在于它把唯物論和辯證法運用于整個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明確提出客觀世界是被規律所制約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都有自己的規律性外,還從錯綜復雜的自然現象、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中揭示了生產力、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闡明了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等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發現自然現象、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規律性提供了前提,從而使中國地理學才真正成為一門科學。
  第二,中國地理學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失時機地把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現代科學方法引入地理學研究領域。無疑地這給現代地理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定性靜態描述到定量的動態分析,從單一要素的孤立研究到系統整體的多要素綜合研究;從歷史現狀的現象描述到未來發展演變的預測;從宏觀進入微觀領域;從空間關系轉變到過程的研究,開始革新了傳統地理學、近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進一步促進了現代地理學的新發展。繼老三論后,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興起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新三論。新三論也開始廣泛地應用于地理學領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20世紀80年代,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倡導天地生綜合研究、建立地球表層學,以及提出地理科學體系和地理建設等科學新概念,這不僅對當前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而且對地理學的未來發展也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比如,錢學森教授提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建立地理科學體系的思想,是從高層次角度解決了地理綜合的問題。又如,錢學森教授提出的“地理建設”主要是指中國社會主義的環境建設,包括交通運輸、信息、能源、水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災害預報與防治等。這些建設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又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可見,此科學概念的提出,無疑地將地理綜合引向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廣闊途徑。其結果也必然使地理科學徹底擺脫過去長期落后狀態,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
  第四,外國地理先進理論不斷引進,各種學術意見暢所欲言,百家爭鳴,進一步活躍了中國地理學界的學術空氣和有力地推動了地理學的全面發展與不斷的創新[4]。
  第五,20世紀,尤其20世紀后半期,中國地理學取得了全面的豐收和令人矚目的累累成果。
  1)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了相當完整的學科
  從全國來看,無論地理科學研究機構,還是高等學校的地理系科,它們在改造舊學科和開辟新學科等方面都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5],經過多年深化改革和不斷創新,現已經形成了一個跨自然、社會、技術科學領域相當完整的學科體系的研究機構。又如,高等學校除恢復了人文地理學科外,還發展和新建了自然地理學科、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已分離出的沙漠、冰川、災害、遙感、資源等新學科,這些學科的建立和開辟,完全可以代表中國地理學在學科建設上,已具有了比較齊全的綜合特色。
  2)在為國家建設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地理學研究工作在堅持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方針方面,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日趨多樣化。比如,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后承担了《中華地理志》的調查與編寫、鐵路選線等。1950~1980年代由中國科學院先后組織了40次地區資源綜合考察和在不少地區開展了區域規劃工作。又如,1960~1980年代國家農業部和國家科委主持的全國和各省及各地區的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以及《中國自然地理》、《中國農業地理》等叢書的編寫。此外,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的編制等。再如,1980~2000年代人口調查、資源開發、生產力布局、環境整治、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旅游規劃、《人文地理叢書》的編寫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貢獻。上述這些調查研究的成果為中央和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決策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決策建議和重要的科學依據,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地理學的應用價值、科學水平和促進了不少分支學科的發展。
  3)在基礎和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新進展
  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老一輩地理學家竺可楨、黃秉維等的帶領下,在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比如,在自然地理方面竺可楨、黃秉維等人主持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提出了中國的自然地域分異理論。又如,在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影響等方面,也有新的進展。在人文地理方面,基礎研究成果也是十分豐碩,比如,吳傳鈞院士關于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6];陸大道院士提出的區域發展中的點—軸空間結構理論;毛漢英關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與系統調整理論;李文彥在工業布局,胡序威在國土開發與區域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在國內外均產生重要影響。另外,在專題地圖學和綜合制圖理論以及地理信息圖譜等理論方面也有了不少新的進展[7~13]。
  4)在研究手段上,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中國地理學自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就開展了定位和實驗室研究,從而使地理學由定性的描述階段開始轉入定量階段。1970年以后又開始廣泛應用各種數學模型、遙感和GIS等技術,從而推動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1980年以來,全國地理科研機構和不少高等學校地理學院、系、由于GIS實驗室的建立,空間分析方法也逐漸在各種預報、預測和發展研究領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廣泛應用,這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也為不少各種涉及空間數據分析的學科提供了新技術手段。
  5)全國地理學會組織和高等、中等地理教育發展迅速
  根據中國地理學會調查研究,目前除全國設有中國地理學會外,各省、市、自治區都設有地理學會。全國地理教育經過1978年撥亂反正,發展十分迅速,呈現出一片生機。時至今日,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各大學有地理系50余處。改革開放以來,高等學校地理教育發展更是喜人。目前全國教育部門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正在組織專家進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包括地理課)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新教材[14]。總之,中國地理教育正在崛起。
  6)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日趨活躍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地理學已與世界上地理國際組織,如北美、歐洲、澳洲、亞洲、非洲等區的眾多國家加強了合作,從而為中國地理學走向世界開辟了廣闊的前途。
  縱觀以上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地理學近一個世紀來,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全國廣大地理科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另一方面,中國地理學發展的道路也并不是十分平坦的。由于多種原因,再加上地理工作者自身的一些問題,致使中國地理學的發展與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地理學基礎理論研究薄弱。二是地理學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尚不夠。三是學科整合不夠。四是地理學綜合研究有所忽視。五是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與手段相對薄弱。以上幾個因素使地理學的獨特作用難以發揮,從而競爭能力令人担憂。
  2 展望
  如上所述,中國地理學近一個世紀以來,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盡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世界性問題日益突出和國內提出的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等新的要求,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又面臨著新的更大的挑戰和機遇。地理工作者應當抓住這次機遇,再塑地理學的輝煌,這也是歷史賦予的責任。基于這一點,個人認為,要想在新世紀初葉使中國地理學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在國際地理科學領域占領一席之地,進而由一個地理大國逐步成為一個地理強國,必須逐步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15-18]:
  1)新世紀中國地理學要想使本學科緊跟國際地理學發展的時代步伐,并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單靠自身因素的內在演進是不夠的,必須堅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密切結合中國地理學發展需要,努力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先進的地理學思想、理論和優秀成果。
  2)新世紀地理學要努力探索形成一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能充分吸收人類先進地理學的優秀成果,符合地理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能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地理學。
  3)新世紀中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的發展和研究中,必須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如此,它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使主觀認識更加符合于客觀實際。而且,還可以依據其原理去分析研究如何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確的研究方向。
  4)新世紀中國地理學應當把加強基礎理論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地理學作為基礎科學中的一個重要部類,其學科功用的發揮直接與其理論的完備程度密切相關。中國地理學要在新世紀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就應當在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和應本著不斷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為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做出新貢獻,并逐步形成中國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這樣也必將提升中國地理學在世界上的科學地位。
  5)新世紀中國地理學應更加拓寬應用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的領域,當今世界面臨著全球性一系列重大問題,諸如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資源短缺、人口驟增、環境污染與惡化等。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如農田生態和環境、水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鄉村發展與城鎮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一系列重大有關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與地理學有關的重大課題,應當作為當前和今后10年研究的重點,而予以特別的關注。
  6)新世紀地理學應在綜合研究上要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地理學是復雜的科學體系,學科劃分愈來愈細。學科分化是深人研究的必然,分支學科進展顯著,奠定了綜合研究的扎實基礎。分科愈細,綜合愈重要,其難度也就愈大。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著地理學整體的綜合研究。今后,自然地理研究不應是純自然主義,要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及其反饋;人文地理也不應離開自然地理和生態學基礎。不僅如此,還要發揮地理學所具有的綜合優勢,加強對地區資源系統的綜合研究和區域綜合發展等。同時,要大力加強綜合地理學的學科建設和研究。
  7)新世紀中國地理學要想積極主動適應新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努力加強地理學薄弱分支學科的建設。比如,農村地理學、農業地理學、資源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世界經濟地理學等等都顯得過于薄弱,必須進一步加強,迎頭趕上。只有這樣,新世紀中國地理學才能得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8)隨著科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遙感技術的發展,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加強地球空間信息分析與模型研究以及應用技術、專題與區域性研究。同時,還要注意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不斷促進21世紀中國地理學的現代化進程。
  總起來說,盡管在新世紀,中國地理學將獲得很多很好的發展機遇,地理學要想得到很快的進展,除了要加強上述幾方面工作外,最重要的還要靠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研究中勇于走開拓創新之路和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積極、大力培養出一大批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高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只有這樣,21世紀中國地理學就一定能繁榮昌盛,成為世界地理強國之一。
  收稿日期:2006-06-19;
  修訂日期:2007-03-16
地理科學長春10~14K9地理李潤田20082008
中國地理學/世紀回顧/展望
  Chinese Geography/centenary review/Envolvment of Geography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ChinaAs a disciplinary of study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ing regul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 on the earth surface, geography has the attributes of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when facing the worldwide scientific problems of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fully reviewing and st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the 20 century, the author made a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China, and make points that,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new century, the following aspects must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1)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China must absorb the latest thoughts, theories and results overseas; 2) to construct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heories; 3) geography should play a great role in field of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basic research, and make breakthrough in integration research; 4)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ak branches in the geography, and initia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odernization; and 5) to intensify the theory and methods study of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earch new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odels in analyzing the geo-space information.
通過對中國地理學在20世紀發展脈絡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回顧,在此基礎上,對新世紀中國地理學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作者:地理科學長春10~14K9地理李潤田20082008
中國地理學/世紀回顧/展望
  Chinese Geography/centenary review/Envolvment of Geography

網載 2013-09-10 21:26:48

[新一篇] 中國地區差異的結構及其機制

[舊一篇] 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相互關系的多層面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