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譯文]  黃河遠遠地好像飛上了云端,一座孤城坐落在萬仞的高山上。

   [出典]  王之渙  《涼州詞》

   注:

    1、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2、注釋: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何須:何必。


    3、譯文1: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譯文2:

    黃河自天邊奔騰而下,在高山腳下,一座孤單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就算是春風也吹不過玉門關外的。

    譯文3:

    黃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際,一座孤城兀立在萬仞的叢山之中。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楊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風都不愿吹過寒苦的玉門關。

   譯文4:

   遙望黃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聳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何必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呦!

    4、王之渙生平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載有《涼州歌》,并說明是玄宗開元年間西涼府都督所進。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這首詩豪邁奔放的歌聲,把我們帶到祖國大西北的壯麗山川面前。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絕不同于江南水鄉柔媚明麗之美,而是一種高遠的美,粗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華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這種美使人立即感到歷史和未來,立即感到永恒和無窮。最能表達這種美感的是詩的前二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于萬山叢中。它仿佛由天上流來,又仿佛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云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嗎?這絕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似乎只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云。詩人全神貫注,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云,色彩對照明麗。水在流,云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

  稍稍將目光轉移, 詩人看到了天地間別的景物。“一片孤城萬仞山”。對此仍是那樣地強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則眾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眾,愈見其城之孤。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顯現出來了。

  詩人在上兩句用這么大的魄力寫景是為了什么呢?原來是為了寫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對這廣袤的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這就是詩的后兩句的內容。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激越了。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間縈繞。那是戍邊的軍士在吹奏送別曲吧。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現在,只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仿佛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你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寫邊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調轉為憂傷。但這種憂傷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嘆,而是暗含諷刺之意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可見詩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張塞外的荒寒,說那里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關心征人的生活,對于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不給予一點溫暖。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第3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3名,文學史錄入次數排名并列第1名,當代研究文章篇數第5名。七絕第2名。


    6、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風情的詩。

    這首詩向人們展現的是一幅雄渾開闊的境界,一腔蒼涼慷慨的怨情。詩人雖極力渲染邊疆戍卒長期不能回歸家鄉的鄉怨,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廢消沉情調,充分表現了盛唐詩人那種廣闊的胸懷。

    表面上看,詩中展現的畫卷異常的動人:遼闊的高原上,波濤澎湃,奔騰跳躍的黃河就像一條閃光的白龍,在云端騰飛蜿蜒。在雄偉山河的環抱下,一座邊塞孤城傲然屹立。畫卷以黃河、綿延的叢山為背景,襯托出孤城的荒涼悲壯。

    然而,細細揣摩,詩中的描寫有一處難以解釋的疏漏。

    玉門關遠在嘉峪關外,屬甘肅邊境。而黃河處于陜西、河南之間,二者相距甚遠。就是黃河水系中離玉門關最近的大通河(大通河怎么會有黃河的氣勢呢?)距離玉門關也在六百里以上,且群峰阻隔,山脈綿綿,站在玉門關,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望得見氣勢雄偉的黃河。

    站在無法眺望黃河的玉門關,又怎么會產生黃河遠上白云間的聯想呢?

    很顯然,把玉門關孤城、黃河放在同一幅畫面進行描繪,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地形地貌相去甚遠,顯得非常勉強,極不協調。

    我國著名的物候學家竺可楨,對此早就提出過自己的疑問,但一直以來,沒有人對此給予合理的解釋。為了弄清楚真相,竺可楨在他自己的科學實踐過程中,對這首詩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認為“黃河遠上白云間”應該是“黃沙遠上白云間”的筆誤。理由有三:

    其一,盛唐時期,印刷術只是剛剛萌芽,詩集、文集的流傳,主要靠人工抄寫。在漢字的草書中,“河”字與“沙”字非常相近,極易混淆。出現這樣的筆誤是很平常的事情。

    其二,王之渙中年時,曾經漫游西北,親自到過邊塞,到過玉門關。以他的見識和才華,絕對不會出現把兩個完全沒有聯系的地方硬拉在一起,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去描繪的繆誤。

    其三,據《全唐詩話·卷一》記載,王之渙的《出塞詩》為:“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里不是“黃河”而是“黃沙”。

    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卷18——24 【橫吹曲辭·出塞】也記載了這首詩: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由此可見,“黃河遠上白云間”實在是“黃沙直上白云間”的筆誤。

    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廣袤無垠的邊疆荒漠,黃沙彌漫,直上云天,一座孤城昂然聳立。這既顯出了玉門關地勢的險要,又突出了戍邊將士處境的孤危,從而更顯出他們的功勛卓絕。一支憂傷的羌笛遠遠地響起,隨風飄過來“折楊柳”的曲調,士兵們都在這笛聲中,思念自己的故鄉,思念故鄉的親人。他們哪里知道,在這荒原邊塞,故鄉的春風、皇帝的恩典是很難到達的啊。

    全詩畫面廣闊,情景交融,給人以憂怨和蒼涼感,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顯得自然、流暢,且合情合理。

    如果就豪壯的氣勢而言,“黃河奔騰”的氣勢遠不能和云卷沙飛的“黃沙”氣勢可比。王之渙會選擇氣勢較弱的“黃河”來表現豪壯的邊塞風貌么?!

    令人不解的是,《全唐詩》里除了“黃沙直上白云間”外,還選了“黃河遠上白云間”,把它作為另外一首詩,記載在《全唐詩》卷253——3 《涼州詞二首》里。多數人推測,這極有可能是“黃河”與“黃沙”的爭論,在清代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編撰者雖然找到了筆誤的證據,可面對流傳甚廣的,“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錯誤,始終還抱有一絲希翼,希望后人能找到更確切無疑的證據來。

    古人治學,可謂精矣!


    7、各種顏色都有自己獨特的象征。

    紅色象征著歡樂、喜慶和吉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黃色象征著高貴和收獲,“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藍色象征著文明和希望,“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綠色象征著春的使者,新的起點,“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黑色象征著莊重、沉穩和黑暗,“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8、桀驁的黃河水像馬群一樣狂奔而來,矗立黃河岸邊,接受母親河的洗禮。寄托的感情,濕潤詩人的目光。孕育生命,豐韻華夏的文明。萬年河水,盛滿苦難,盛滿陽光,盛滿憧憬。厚重的歷史從祖祖輩輩的目光中溢出,蔥郁輪回的記憶。

  溫柔婉約是黃河與生俱來的情調,人們賦予了黃河太多的感情。黃河如一位婉約的女子,述說塵世的悲涼與艱辛。在中國文化的曙光里,處處留下了黃河的剪影。塵埃如煙,古老的黃河在暗夜里閃爍。軒轅部落,夜郎國相續從古老的迷夢中醒來,帶著千年的風塵在我前面吟唱。

  一段段傳說,多少喋血雄魂,未曾謝幕。千年錢演繹的輝煌,丹青史卷里,多少個民族在黃河之濱開成艷麗的花。俯身叩拜黃河,觸碰河水溫柔的血液。我感激她的身軀滋養出豐腴纏爛的中華文化,承担千年歷史的凝重。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描繪出黃河的壯麗景象。遙遙望去,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天水共色,交相輝映。黃河如一位婉約的女子,述說塵世的悲涼與艱辛。在中國文化的曙光里,處處留下了黃河的剪影。一指彈開封塵的歲月,時光將曠古的寧靜與脫俗注入黃河的身軀。永遠帶著神秘的光環。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道出了李白世路的坎坷艱難。此刻,黃河成為詩人留下的嘆息,拉長了無奈的歲月。是黃河的阻礙為詩人留下沉重的嘆息么?答案也許被塵封在歲月中,閉目定神,你可以觸摸到一個民族的脈搏。

  雄邁豪情是黃河固有的氣質。轟隆的濤聲與奔騰的河水以亙古不變的姿勢,遁逸于遠方,消失在天際。倒影中浮起千鎮百城的笑顏,同時挽起萬山千嶺的希冀。黃河水奔流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它的豪邁與激情也沉淀為炎黃子孫靈魂中最真實的品質。斜陽半山,古調婉轉而悠揚。

  千萬年的歡愉終被一聲長長的嘆息打斷,像黑夜中突然響起的尖銳叫聲,使人久久不得安寧。黃河不再依照千萬年不變的路線游走,受傷的河水把曾經的美好一一帶走。泛濫的黃河水像受傷的野獸,不顧一切的反撲。我想黃河是很痛心的,它不得不與自己的子孫“兵戎相見”。黃河的淚水流的太多太多,以至于所到之處全被浸在黃河的淚水中,成為最悲痛的回憶。

  黃河豐腴的身軀逐漸變得干枯。一道道被河水侵蝕的痕跡歷歷在目。淚水被悲憤指引。我多想黃河能夠回復往日的溫柔。世人的愚昧無知深深傷透黃河的心。我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哭泣。

  我望著黃河流向遠方,我要用一生的時間為你祈禱,祝福。黃河的品質在我的靈魂深處,比心與心相親還近。愿大自然和諧的音符會響徹得更遠,奏成一首永遠聽不完的歌。

 

    9、吟哦“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眼前總會浮現出大西北渺無人際,寸草不生的景象,還有“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闊,也有“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荒涼,而今,玉門關外許多地方早已被開發得“塞北江南”一樣豐潤。


    10、漢代是歷史上長城修建最長的朝代,漢長城全長達1萬多公里。由于氣候干燥等得天獨厚的條件,敦煌境內的漢長城保存得較好。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把玉門關推向了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度。到了敦煌,游人大都要不辭辛苦地看一看玉門關這堆“土圪垯”。

    玉門關是漢代長城的西起點,現只剩一處關門供人憑吊,遠遠望去有如一堆風侵雨蝕的黃土殘垣,若沒有指示,匆匆路人甚至會將其誤以為是處并非罕見的雅丹地貌罷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聳立在唐詩中的敦煌關城還有一座——被賦予了凄愴離愁的陽關。古陽關的城堞早已被流沙掩埋了,遺址所在地現辟為陽關文物旅游景區,唯有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臺還是原物。


    11、始終對山水情有獨鐘。這不僅是因為自己從小就在山邊水里成長,而且現實又在千里之遙的嶺南水鄉生活,這無疑增加了我對山川的情懷。

    曾經行走過一些名山大川,對它們的接觸讓我變得高尚成熟。因為,大自然的饋贈讓我目光高遠,心性豁達,胸懷無限;自然界的造化,使我生命高潔,性情友善,樂于奉獻。但是,這或許是一個過程,更多的時候我只能局限于那2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或者沉溺于那100平方米的溫柔鄉中,閱讀山川了。

    林語堂說過:“讀書為雅事、樂事”。讀書是一個走進書中世界的美妙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可以產生聯想,產生感悟,產生歡樂,既能獲得怡然自得的優美享受,又能獲得上下求索的深切體驗。書中有萬紫千紅,書中有美好情操,書中有千山萬水……

    唯其如此,在否定“行萬里路”的資力后,只有“讀萬卷書”來領略山川的秀美了。

    古人早就有閱讀山川能怡人心智。漢代辭賦家枚乘《七發》說:“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墨客,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他把山水當成治療楚太子毛病的良藥了。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說過“青山可以健脾”,青山可以靜心,山水是劑好藥,這種對山水的熱愛,是中國人獨有的感悟。清代張潮也說“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叫人心胸豁然開朗。想想那些歷代圣賢文豪,哪一個不是歷覽名山大川,擷以山水之性靈,鑄就千古之絕唱?我何不徜徉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中,足不出戶也能飽覽古今之神靈萬里之綺繡呢?

    于是,挑燈夜讀,細細品味,只覺得那桌上的書,有滿目的芳草萋萋綠樹颯颯,有滿懷的煙嵐繚繞云虹燦爛,如聞淙淙泉聲清清松風,如臨奇峰峻巒古道邊關,擁“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意,入“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境,使靈魂的天地為之洞開。

    我在李白、杜甫的身后尋覓,在王勃、蘇軾的履痕上沉思,在白居易、陸放翁的吟誦里屏息,在一個個圣賢的妙思哲喻里凝眸。那字里行間分明是對生命的詮釋與修煉,分明是對人生與自然的品味與體悟。我又在“桃花源”里流連,在“赤壁賦”里沉醉,在“岳陽樓”下凝思,在“滕王閣”前遐想,然后讓思想的野馬帶我領略“秦月漢關”的悠遠,體會“大漠孤煙”的悲壯。“春游芳草地,夏賞荷花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是怎樣的意趣境界啊!“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又是怎樣的雄奇壯觀啊!那天地間的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在那淡墨濃彩之中,或磅礴雄渾或寧靜幽謐,或形神靈動或奇光異彩,或肆意揮灑或精雕細琢……

    閱讀山川,不僅是對篇章知識的書面閱讀,更是對山川大地的直接閱讀;不僅是抒發賢達的豪情與壯志,更是寄寓仁人的希望與感慨;不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人生高度的節節提升。


    1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動情地描繪黃河母親河的詩篇膾炙人口,令人們熟記在心;中華民族的祖先擇水而居,使得炎黃子孫的世世代代產生了對黃河母親般的依戀。


    13、黃河,好美,風景美,品質更美,從古到今養育了多少華夏兒女,孕育出來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好美,好美,真的好美!

    鏡頭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滾滾,浩浩蕩蕩,向天間流去,仿佛一條巨龍消失在天際,在途中你納百川,有著英雄的氣魄;滋潤中原大地,有著母親的情懷,使我們的古國文化在你這發展壯大,這是無私的度量。帶著博大的情懷你走向東南走到天際。

    鏡頭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驚濤駭浪,遠遠望去,無盡頭,只知奔流到海,無回之日,驚濤澎湃,使人難忘,仿佛中華幾千年年的歷史,在黃河上重新上演,讓人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鏡頭三: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黃河成“幾”字形注入渤海,九曲連環,她毫不畏懼,仍是努力向前,一瀉萬丈,哺育著中華兒女,中華的發展在你的滋長下發揚光大,她堅強而無私。

    鏡頭四;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黃河澎湃洶涌,萬古流,永不停止,日落夕山,黃河仍在夢中,一瀉萬里,記錄著中華的歷史,英雄事件在她身邊上演。

    黃河有著氣吞山河的偉大雄心,養補著我們人類,奔騰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為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

    你好美,我們中華文明的動脈——黃河,好美,好美。


    14、西部印象首先是與荒涼、遙遠、新奇和異域風情連在一起的。她是眾山之巔、江河之源,是綿延不絕的白色祁連山、茫茫無邊的黑色大戈壁、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神奇瑰麗的五彩天山。她是湛藍碧清的天空、潔白無瑕的云朵、荒無人煙的遼闊視野、瘦瘠而倔強挺立的黑楊、紅柳、駱駝刺。她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部躲在歷史的深處。中華遠古人類,從她的坂垣上走出。周穆王神游八極,與西王母會于天池。她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是漢的榮譽、唐的功勛、宋的企盼、清的基業。她是功業顯赫的歷史英雄,是聲名鏗鏘的沙場戰將,是張騫、蘇武、李廣、衛青、霍去病、哥舒翰,是兵發龍城,是飲馬交河,是漢代從軍行,是唐朝邊塞詩。她是天之驕子匈奴縱橫馳騁的界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控馬彎弓的寰宇。她是強弩、硬弓、胡馬、陰山,是西風蕭蕭、旌旗獵獵、刀劍縱橫、烽火連天,是日中鳴鏑、夜半刁斗、悲鳴胡笳、哀怨羌笛。她是熱血從軍、馬革裹尸、大小千戰、皓首封侯,是勒石燕然、紀功凌煙,是將軍白發征夫淚、古來征戰幾人回。她是健兒爭雄的角斗場、歷史鏖戰的原野、部落遷徙的旅途、民族混融的疆域。她是剽悍,是野性,是勇武,是強健,是沒有侏儒化的體魄,是未經儒化的精神,她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支剛性血脈。

    西部是東西方文明的通道,是連接歐、非、亞三洲的大陸橋。她是上古開通的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隊、和平與繁榮的使者,是駝背上誘人的香料與絲織物,是大車里精美的瓷器和工藝品,是艱難的長途跋涉,是艱苦的輾轉旅途,是陽光下歡快的駝鈴,是西風中悲哀的馬嘶。她是中古敞開的宗教之途中,執著的布道之行、狂熱的朝圣之旅,是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祆教的廣為傳播,是安世高、支讖、鳩摩羅什、法顯、玄奘的精神遠溢,是佛窟代代相沿的開掘,是寶相終生終世的打造,是壁畫、泥塑、佛龕、藏經洞的匯聚,是菩薩、羅漢、金剛、飛天的盛宴。她是物質的傳輸帶、精神的輸送管,她為人類文明的連接織出堅韌的紐帶。

    西部曾有過極盛的繁榮,因而在古代,人們對她并沒有遙遠的感覺。節旄出塞是常使,立功異域為殊榮。唐代大詩人李白,甚至就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他仗劍去國,白發飄零,游歷和歌詠遍了祖國山水。但是宋代以后,中原人的心胸萎縮,西部日漸成為不可企及的概念。偏僻和遙遠,使她躲開了文明的主流,干旱與荒蕪,使她日益走向沙漠化。于是她是荒涼,是風沙,是黃河源的枯竭,是月牙泉的縮小,是干渴,是饑餓,是酷熱,是嚴寒,是烈焰蒸騰,是冰封千里,是妖魔肆虐,是盜匪橫行,是殺人,是越貨,是死亡,是枯骨。    

    伴隨著20世紀的文明曙光,西部被世界發現。于是西部是藏金窟、是聚寶盆,是考古,是探險,是貪婪,是發財,是吞噬,是掠奪,是打劫,是爭搶,是強盜橫行,是野獸出沒,是欲望的無限擴張,是野心的極度爆發,是壁畫的切割,是佛頭的斷裂,是歷史文獻的飄零,是古籍經典的散佚。

    走進現代的西部,留下了歷史斑斑痕跡、累累創傷。她是故國,是遺址,是古墓,是干尸,是熄滅了的烽火臺,是死寂了的城市,是斷壁頹垣,是殘壘荒堞,是折戈沉戟,是斷弓銹簇,是王室陵墓的廢墟,是寺院殿堂的余燼,是凝固的時間與空間,是消散了的昔日繁華,是歷史征戰的刻痕,是朝代遞嬗的回音,是文明更迭的標志,是人類生存條件的刻度,是沙漠吞噬地球的預報,是水源日趨枯竭的警示。她是荒漠中的絕望,是綠洲中的希冀,是絕望與希冀的交替,是歷史與未來的爭斗。

    眼下,西部就要發生一場更大的變化,她是迅疾延展的高速公路,飛速崛起的現代城市,大踏步躍進的文化和教育,高節奏繁榮的貿易與旅游,廣幅擴大的地球植被,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她將成為歐非亞大陸的聚焦,東西方目光的匯注,人類文明的奇跡,21世紀的碩果。啊,西部,我無法預知你未來的笑容。《人民日報》(2003年05月09日第十二版)


    15、那天天空飄著細雨,心如這凝了鉛的陰云,一不小心就擰出水來。踏上南去的客車,我第一次獨自出走。目的地,洛陽黃河橋。

  下雨了,去黃河橋干什么。是啊,獨自一人,在這個落著細雨的陰云天。沒人能懂我的心,實際上有的時候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又如何奢求別人來理解呢。也許是想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空曠,也許是想到了“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遼遠,也許是受了三毛出走撒哈拉的影響。長久憂郁的我就是想去看看黃河,去看看雨中的黃河。雨拂楊柳,輕依車窗,似我淚眼婆娑,模糊了視線,模糊了記憶。此去能帶回一個快樂的自己嗎?

  客車把我放在橋頭,我把自己放在這個有點蒼涼的秋野。雨不知何時停了。平沙闊野,長河靜流。啊,黃河,我看到了黃河。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她,可這次絕不同于往次。

  沒有一身渾黃,沒有滾滾濤波,因了上游小浪底的調沙,此時的她真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了。碧水默默,舒緩寧靜。莫非你也在沉思嗎?莫非你也有心事無數嗎?曠野無際,長河源遠,正是“秋水共長天一色”,可惜沒有落霞,只有孤鶩在空中飄翔。河中沙洲,岸堤翠木,原野莊稼,都靜默著,靜默著,陪著我這個獨行拋荒客。

  一個人走上長橋,倚欄眺望。視野空闊,心也空闊。就讓我的淚水流盡在這長河,就讓我這憂思散盡在這曠野。想你不拒細流的胸懷定能容納我的傷悲,想你一馬平川的沃野定能埋葬我的過往。秋風瑟瑟,青絲飛舞,似我紛飛的思緒。曾經的驕傲,曾經的溫情,都過去了;曾經的憂傷,曾經的失意,也讓它過去吧。

  事業、愛情,婚姻、家庭,親朋好友、至愛親人,一一閃過腦海。一個人慢慢走過長橋,像穿越了自己的靈魂,又似走過了一個漫長的世紀。迎面走來兩個問路的外地人,一聲“小妹妹”叫的我臉一紅,心一熱。我還有那么青春嗎?揮手告別這兩個熱情的外鄉人。回望長河,一線東流,無邊無際,一群白色水鳥翩翩起飛,多么優美的翱翔!河岸沃野上,花生、玉米、大豆、棉花,郁郁生長。正是“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發覺我的心也有一股熱流在潛滋暗長。


    16、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他們很善于從大自然中尋求寫作的靈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壯闊,才有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雄奇,才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才有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絢麗,才有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靜美,才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才有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清……   

  在與自然的溝通中,我們會重新擁有生存的勇氣、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靈。“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當李白飽嘗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世態炎涼之后,懷著偉大而孤寂的心靈投入了自然的懷抱,在無言的精神對話中,尋求到了心靈的慰藉,借以彌合精神的創傷。 


    17、今天,探訪玉門關,大吃一驚。大名鼎鼎的玉門關已是斷壁殘垣。

    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砂石崗上。關城全用黃膠土夯筑而成,開西、北兩門,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小城堡四周,星星點點的草叢點綴著戈壁灘。太陽當空,一片干枯。

    我把遮陽帽給了王之煥,王之煥給了我《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我臉上的皮,開始脫落,無關緊要地飄散在玉門關。
    我呼吸著大漢的風,我仰望著盛唐的云,思緒萬千。這就是玉門關?春風依然不度,千里戈壁橫貫古今。就是追授王之煥“最佳名聲推廣獎”,就是將玉門關復制成最風光的景致,也改變不了眼下的蒼涼。離玉門關不遠的漢代長城和河倉古城,亦是一片廢墟。高大堅固的漢代長城可以抵御強敵的侵襲,卻抵御不了歲月的無情。俗稱“大方盤城”的河倉古城可以儲積千萬軍糧,但最終集聚著歷史的殘痕。

    我尋找著蒼涼之美。但蒼涼之美真正攤開在視野之中,我卻感到巨大的悲涼。關口如此,城池如此,何況人乎?也罷。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還是知足者常樂。樂中有苦,還得知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13

[新一篇]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舊一篇]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