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社會觀
“和諧”是中國傳統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
錢穆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念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歸宿處。”天人合一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儒家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的產兒,主張“仁民愛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至宇宙萬物。
道家把自然規律看成是宇宙萬物和人類世界的最高法則,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比人與人的和諧還要崇高快樂。
佛家認為萬物都是“佛性”不同的體現,所以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由此可見,儒、佛、道在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歷朝歷代,從夏商周起,就對環保有明確法律與禁令,體現出一種生態智慧。古人把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主要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認為人與自然和諧是生存發展與社會安危的基礎,即所謂“王道之始”。
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身和諧
儒家雖不提倡禁欲主義,但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范人的行為。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生活,特別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愛”為中心,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學問的根本,認為這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
道家也主張以謙下不爭、清靜無為的方式來達到人的身心和諧。“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了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人的錮蔽,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執的心境去看待一切,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佛家講修來世,力圖以事事無礙的超自然態度進入一種徹悟的心靈境界,實現自我身心的和諧。
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人和諧
儒家的代表孔子提出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環境。并以“仁愛”為原則,實施途徑兩條: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在世界各大文化和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認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黃金律”。孔子還特別強調“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將以“和”為主的道德原則制度化,使之成為可操作的“禮”,“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的作用就是通過“人和”來實現社會和諧。
道家也極力反對人與人的沖突。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他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們效法天道,通過無爭、去奢、知足,達到人與人的相對和諧。
佛家主張眾生平等,認為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即使今生有差異與缺陷也可以通過超越自然的態度和內在心靈的修煉,以圖來世。只要不“私其身”、“戀其生”,就可以完全不計較今生今世所受的苦難;只有擺脫現實世界,才可以得到精神的解脫。因此,佛家主張“清靜無為”,“息心去欲”。鼓勵人們多行善,并且告戒人們“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系統的因果報應學說。
4、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社會和諧
一是政治和諧。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說的以民為本。
二是經濟和諧。儒家對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即必須讓百姓擁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會變得穩定和諧。儒家尤其反對“富者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兩極分化現象,認為這是社會動蕩的根源。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三是文化和諧。發揚中國文化的一統多元性。一統性在于大中華需要一個能兼容并蓄的主導意識形態,多元性在于各種思想能在此基礎上相互糅合。從先秦諸子百家開始,經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至清代樸學,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各種學派與民間信仰交流激蕩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以儒治國、以道養身、以佛養心”,正是“和而不同”內在精神的體現。
5、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和諧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禮記》中“以中國為一人,以天下為一家”,說的就是以超越一國一族的“天下觀”,構筑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古代中國是“文化中國”,是“文明共同體”,主張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諧社會模式。道家以“小國寡民”為夢想,主張無欲、無為、無爭;墨家以“愛無差等”為夢想,倡導兼愛非攻、尚同尚賢;佛教以“善地凈土”為夢想,強調同體共生、樂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最為各家認可的,還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代表了中國古代理想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禮記·禮運》里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可見,“大同”,就是指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
6、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
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哲學,而和諧文化的思想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對立統一規律。雖然近代哲學的集大成最終是在西方完成的,但中國人早在古希臘人提出和諧思想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對立統一的和諧思想。《易傳》講“厚德載物”,把容納多種不同事物的價值觀念提到德的高度。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同”之辨,認為不同東西的和合才能產生出事物,而相同東西簡單相加,則事將無成。春秋時晏嬰進一步發展了史伯的思想,不僅承認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且提出“相反相濟”的對立面的統一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國和享太平,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發展的世界體系中,仍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二、西方的和諧社會觀
和諧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內容。
西方早期樸素唯物主義認為,聯系世界萬事萬物的標準就是和諧。古希臘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說:“自然追求對立,對立產生和諧”,“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而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和諧起于差異的對立,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柏拉圖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會從“無秩序變成有秩序”,在他的理想王國中,人們各守其德,各司其職,秩序井然。亞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體”,認為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各階級力量能夠合作與平衡,從而減少沖突實現和諧。他特別強調“社會中間層”的作用,認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是社會上下層沖突的天然緩沖帶,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相比而言,西方早期思想家們更善于把和諧思想應用于民主進程,乃至于用它來改革社會制度。古希臘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民主制,幾百年后的羅馬創造了比較發達的民主共和制,民主是社會各階級的調和品,是人們渴望平等追求和諧的產物。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主流思想對社會和諧的認識,就是強制人們的理性服從信仰,社會和諧與否由上帝掌握,只有皈依上帝,人類才能找到內心與社會的和諧。中世紀遏殺了人們對宇宙規律的探索,自然也遏殺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探索。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使他們對社會和諧有了新的認識,開普勒寫成了《宇宙和諧論》,探討了宇宙之所以成為一個和諧整體的原因。加爾文的新教運動,對基督教義進行了重大改造,把社會和諧奠基在人與神的和諧之上,使基督教成為更具普世意義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新教倫理。而新教倫理的集大成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說,“理性、克已、勤儉、救贖、節制”等能夠產生“真正的資本主義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瘋狂的資本主義社會得以自我完善,修正補充,得以延續至今。
人性與理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主題。斯賓諾莎認為只要在理性指導下,遵從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諧,進而“人人追求全體的公共福利”,以實現國家內部的和諧。康德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實現人的自由與自然規律的統一和諧。黑格爾用辯證法思想完善了康德的思想,認為“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和諧的本質就是對立統一。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奠定了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孟德斯鳩設計的三權分立機制,確立了國家權力運行的平衡和諧;約翰·密爾在私權和公權的界定基礎上,設計了公民和政府和諧相處的制度框架。這樣,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重要思想逐漸發展成為自由、民主、平等為核心的“自由社會”理念。
然而,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使其反而加重了人與人的不公平,人與社會的不協調、人與自然的不和諧。許多思想家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24年,德國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但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內部因公平等問題爆發了持久的社會運動,尤其是越來越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引起了西方生態主義浪潮。在反思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布倫特蘭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認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為全世界所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的主張,擊中了西方文明的要害,因為傳統西方工業文明一直以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為導向。在批判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過程中,誕生了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
三、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觀
馬克思主義從起源到目標,本身就是為了追求和諧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和諧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矛盾體系中各要素之間處于一種互相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貫通的穩定狀態。馬克思把辯證法思想應用于考察社會問題,他認為,社會就是各要素、各方面、各成員利益關系的綜合體,社會和諧則是一個歷史的實踐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設想。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隱諱地稱自己的哲學為“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他的社會和諧思想也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眼中的社會和諧,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他認為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擺脫異化、回歸自我,使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合二為一,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的社會。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就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確提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消除城鄉對立;必須把國民經濟的一切大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面;必須發揚民主,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時時處處千方百計的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等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為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理論上的堅石基礎。
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的流派之一。它主張通過經濟的必然性來批判資本主義。強調通過暴力革命、階級斗爭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當代科學社會主義者也認識到暴力不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唯一通路,而通過生產力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是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民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無產階級專政要充分運用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是用社會主義民主來取代資產階級民主。運用社會主義民主來協調、融合多階層的經濟利益、政治訴求和意識形態表達,從而達到社會真正的和諧。
四、中國共產黨的和諧社會觀
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新思想體系,在于我們對于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和根本目標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全面發展首先取決于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人與自身的和諧就是克已愛物,將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精神享受;人的全面發展還取決于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身和諧的外化,只有在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中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還取決于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個人向往自由、要求權益自主,社會需要秩序、要求權利規范。兩種需求能否協調一致,能否歸于和諧,是現代社會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決定性地影響著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所組成的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長期以來,我們多注重人與自身、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入21世紀以后才真正認識到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和諧社會實質上就是幾大和諧關系的統一與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體系,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和社會主義實踐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統的繼承和再認識,這種立足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得到全民族的廣泛認同,進一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從西方資本主義的角度看,可持續發展是西方傳統工業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價后得出的基本結論,與我們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擯棄了資本主義在以人為本口號下所掩蓋的以金錢為本的實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擯棄了資本主義那種“人為自然立法”和西方傳統工業文明一直以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為導向,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合理吸納和批判超越。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曾經有過的階段性表述——“斗爭哲學”的一種再認識和歷史性超越。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主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分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它充分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如果說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試圖在對西方工業文明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實現超越的話,那么,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現在所有社會主義運動的借鑒和超越,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將為全人類所接受并帶來福祉。
蜀南學刊宜賓4~7MF1體制改革陳和平20072007
和諧社會/中國/西方/比較
和諧社會作為人類永恒的思想主題和價值追求,是一種信仰,一種理論,一種文化,一種實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和諧社會有著不同的詮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體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和社會主義實踐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必將為全人類所接受并帶來福祉。
作者:蜀南學刊宜賓4~7MF1體制改革陳和平20072007
和諧社會/中國/西方/比較
網載 2013-09-10 2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