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集約化——源自基層農村的實踐探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最重要問題。其問題的產生是和我國農業人多地少這一根本性的矛盾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農業需要在不遺余力地建設和穩固現存經濟基礎的同時,積極地尋求和培植新的發展方式。
  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其出路是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更大的產出和依靠有限的土地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就業與致富機會,這樣的出路是和農業、農村經濟的集約化有密切關系的。因此,探索農業、農村經濟的集約化就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中國農業經濟的基礎是農村經濟,不論是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還是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中國農村這種自然構成的村級政體和經濟結構不可能經歷太大的改變。因此,農業經濟集約化的著眼點只能是以村為單位,實現村級范圍內農業經濟的集約化。
  集約化的目的是優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地約化投入成本,而創造更大的產出和效益。從這樣的目的出發,我們認為,農村的農業經濟集約化包含這樣一些內容:
  ——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從國情著眼,“適度”的理想尺度是實現行政村范圍內土地的規模種植和經營;
  ——農田配套基礎設施。在水土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只有引導農村自我加大和完善對農田節水灌溉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才能在節省資源的前提下提高單位面積產出;
  ——大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確保糧田和糧產的前提下,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和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發揮資源的最佳利用率;
  ——農業科技的全面注入。在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發育發展的新時期,主要強調在市場經濟關系下新型組織化的農業科技注入方式;
  ——綜合經濟效益。這是集約化的目的,1 由于在我國不論是政府還是農民習慣上對農業的投入往往并不強調其效益,所以在今后探索集約化的道路時,應予以特別的強調。離開了這一點,離開了經濟上的獲利,農業的集約化就不可能在農村根植并發展壯大。
  完成上述內容的同時還需要在生產和經營體制上實現兩個創新。一是培植當地村的農業公司,統一對全村農業的管理經營;二是組建能面向各個示范村提供科技服務的中介科技組織。
  自1995年開始,我們在河南省偃師市以科委牽頭實施了著眼于這種農村經濟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科技經濟示范”項目。本項示范選擇偃師市前杜樓村等幾個農村經濟特別是鄉鎮企業相對發達的村莊,在保證農民個體利益不受損失的情況下,有步驟地從組織上和內容上開展建設性的農業經濟集約化工作。
      二
  當前階段的我國農村經濟,面臨著在發展的方法方式上都需要重新思考并做進一步調整的問題。
  首先,自80年代開始,我國廣大農村普遍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方式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激活了農民生產種植的積極性,從而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全國糧食的大幅度增產增收。但目前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模式在支撐了長達17年之久的中國農業經濟之后,已經出現了阻滯生產力發展的消極方面。其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弊端主要有三個:
  一是影響實用科學技術和高新科學技術向農業的注入。特別是在糧食生產中,良種、良法等成果由于受到農民個體習慣和惰性的束縛,并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強制力的削弱和管理的分散,很難被千家萬戶廣泛接受。
  二是影響現代化生產工具的應用。象機械化生產、田間綜合管理等措施,由于井田分隔的嚴重阻礙很難發揮作用,也就起不到約化投入成本和改變小農自然經濟狀態、加快農村經濟向現代化轉變的速度。
  三是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象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的多樣化種植、特種養殖和畜牧業的發展等的布局安排,由于土地的分散無法充分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也不利于農副產品的加工升級和增值。
  這些方面的弊端也是近年來導致農業上投入產出比的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由于在農業上的投入和勞動得不到滿意的回報,也就喪失了生產和種植的積極性,使農業的增長動力減弱。
  其次,在方法上,我國農田改造和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自人民公社化以來就主要是靠政治動員和國家的投入來完成。改革開放后只能說有所減弱,但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盡管近年來從政策引導上和政府號召上也曾大力倡導過要發揮上下、政府和農民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但由于經濟無組織和投入無能力,要求農民個人自覺地發揮這樣的積極性是相當困難的。特別象節水灌溉、農田水利等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投入,不管其程度如何,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依舊依賴于國家或政府。這種單渠道的投入方式其弊端也是相當大的:首先是增長了農民的依賴心理,但在國家財力有限,而水土環境又日趨惡化的情況下,這種單渠道的投入不可能滿足需求;其次是往往規模不足的投入活動要伴隨著行政上的強制行為,使政府用經濟手段干預農業的機制弱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投入容易產生農民對投入價值的漠視,破壞和荒廢現象嚴重,難以形成發揮投入的效益,并把效益反饋到完善、維護進一步加大設施建設這樣的良性循環。
  這些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不可能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和經營模式來解決,這也決定了新階段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不可能用聯產承包這種形式來完成。當然,也不可能用以社隊為基礎的公社化生產方式來完成。其出路只能是適應市場經濟的發育發展,在農村培植以效益為目的,能用經濟的杠桿調整投入結構和約化生產及管理成本的經濟性農業組織。從而完成個體生產行為向公司化農業的轉變,并同時通過效益和利益的驅動機制完成農業經濟向集約型的轉變。
      三
  經過實踐中的摸索和總結,我們認為,農村的農業經濟要順利走上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正確地把握和處理好下述幾個關系是極為重要的。
  首先是土地集中統一與農民個體利益的關系。這首先是土地能否集中統一的問題。在現行國家土地政策不做適當調整的情況下,集中土地的條件有兩個,一是農民能夠通過土地獲取的基本利益不受損失,二是農民有其他方式掙錢和謀生的機會。這樣一來農民就可以自愿地移交土地的承包權力。
  這就帶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接受經營土地的企業能夠實現在土地上更高的增值,從而能夠把補償給農民的利益視為正常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最好是當地二、三產業較為發達,能夠容納剩余的農村勞動力,如果這個條件不具備,則就需要經營企業要充分開發圍繞土地的多樣化種植、養殖及農副產品加工等機會,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就業。
  在“現代農業科技經濟示范”項目下,偃師目前的做法是選擇當地集體性質鄉鎮企業相對發達的村莊,用集體企業牽頭組建農業公司,完成對土地的集中統一。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給移交土地的農民核發糧本,每年無償提供給他們不低于其每家生活標準的口糧。這樣一來,農民不做任何投入而又白享糧食,再加上企業的集體性質,在交出承包權力時就沒有太大的心理障礙。
  其次是要把握好約化成本和增加投入的關系。在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條件下,機械化生產工具的應用、田間管理技術的綜合配套、種子、農藥、水電等的優化利用和人力成本的節約,所帶來的節約價值是相當大的。僅就夏秋兩季小麥和玉米這種糧食作物生產而言,我們在偃師市前杜樓村做測算, 包括人力成本在內每年平均每畝的節約價值可達170余元。
  但節省成本不等于投資,不論是從短期利益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經營企業要想不斷地增產增收,都需要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主要是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這在企業看來,其實是一個經濟上的投入產出過程,是一個不必依賴國家和政府的投資過程。
  1995年夏收后,前杜樓示范村的農業經營公司在完成了土地的統一集中后,共投入80萬元完成了對1400畝良田的節水噴灌水利設施投資,平均每畝折算投入571元。 其產出和效益是這樣的:首先這種設施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對節水、節電、對發揮科技的作用等具有長期的效益;其次,這種水利設施完成后,預計兩年后夏秋兩季小麥就可增產100 公斤(1996年麥收已經增產75公斤,即在690斤的基礎上提高到840斤),玉米可增加150公斤(預計1996可增產100公斤),按每公斤1.6 元的現行價格計算,250公斤增產價值就達400元,增產回報率達到70%。并且統一管理后,避免了良種的混雜,優質的小麥可作為良種出售,這樣每公斤小麥又可增加收入0.5元,增產和增收的回報率加到一起。 可高達100%以上。這也說明在農業上的基本建設投資在經濟上是劃算的, 它甚至比相當部分工商業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要來得更快更高。
  再次就是把握好資源利用與優化產出的關系。糧食作物的比較效益低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并且從開放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社會穩定性需要看來,糧食價格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攀升。但糧食播種面積又是必須保證的,這是國家的要求,也應成為農業經營企業的自覺行為。這就要求經營企業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著眼,從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綜合利用資源著手,在滿足保證國家要求播種面積的前提下,取得比較高的效益。
  偃師市前杜樓村共有耕地2700畝,僅丘嶺地就占1300畝,這部分土地以前在分散種植時,無法做到綜合利用,農民一家一戶即便是種點糧食, 也所收無幾, 大部分土地都是荒蕪的。 土地統一后, 杜樓村把1400畝水澆地發展成高產糧田,而把1300畝丘嶺地開發為經濟種植和特種養殖基地,比較好地解決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矛盾。
      四
  目前,建立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基礎上的這種農業經濟集約化形式在相當部分的農村地區有著其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這對國家、對企業、對農民三方都有好處。但是這樣的方向能否順利發展下去,關鍵還需要有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和配套。結合我們的實踐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未來,我們建議下述一些方面的政策問題應值得重視。
  一是現行的以聯產承包為主體的土地政策已經發揮出了其應有的作用,在新時期應結合“兩個轉變”加大其改革和調整力度。主要是要真正落實農民的土地使用權,讓這樣的權力能夠在市場關系中進行規范的交易。這對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對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等都會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能使土地的適度規模集中建立在土地產權關系的法律保障上。從而使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有其規范性和穩定性,也利于農業經濟快速地進入市場經濟這一大循環。
  二是應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和引導力度。一家一戶甚至一村一鎮的農業經濟,其最大的問題是把握不了或駕馭不住宏觀的國際國內大市場,要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要取得從初級產品到高級產品的加工增值就需要有縱向的牽動或與大型農業經營公司的對接。當前,千家萬戶的農民在同等低的水平上直接參與到市場行為是造成近年來農副產品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而要避免這個問題,最佳地發揮出農民或基層農業經營性企業生產、種植、養殖的積極性就需要完善在市場經濟關系下的產業分工和市場層次,這樣才能逐步使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濟走上成熟。
  三是國家農業資金投向和農業金融政策應著眼于培植或發展農業的法人企業。目前,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或信貸安排盡管不很大,但浪費和發揮不出效益的現象也尤為嚴重。主要問題是機制還沒有轉換。而沒有農業法人企業,沒有農村里能夠承担投入并合理安排經營的法人主體成長起來,就不可能形成這樣的機制轉換。所以,農業經濟集約化、產業經濟集約化、產業化過程也是農業法人企業成長成熟的過程、政府部門特別是金融部門應該在這樣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
中國軟科學4京93~96F2農業經濟王勝光19981998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所 王勝光 作者:中國軟科學4京93~96F2農業經濟王勝光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9:06

[新一篇] 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大連組建航運市場的研究和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