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收入影響因素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到本世紀末實現小康是中國政府既定的目標。十億農村居民達小康則是全國人民達小康的關鍵。農村居民達小康的關鍵因素和關鍵指標是人均純收入。1988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緩慢增長與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極不相稱,已引起中央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從哪些方面入手,通過什么途徑來發展農村經濟,盡快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確保本世紀末達小康,是各級領導所關心的大事。本文以安徽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影響因素為例進行量化分析,探討象安徽省這樣的中西部發達的農業大省如何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路子,為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一、投入因子相關性的量化分析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農戶的經濟活動,從以效用最大化為追求目標向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過渡。也就是說農民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講求經濟效益了。而評價經濟效益時,常有下式:
     經濟效益=所得-所費
         =產出-投入
         =收入-生產性支出
  由此,經濟效益也就相當于住戶調查中的“純收入”指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1993年《農村住戶調查方案》給出的定義,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平均每個居民在一個統計處度內從事各項經濟活動(包括承包耕地、山林、水面的生產活動,從事二、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在其它經濟單位從事勞務等)所得的總收入,扣除相應的各項成本性費用支出后的部分。其公式為:
  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納稅-上交集體承包任務、提留和攤派-調查補貼。
  這里調查補貼是固定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和交納稅金款量小,上交承包任務和提留攤派隨上年純收入額大小而變動,它們對農民純收入的影響是不大的。影響純收入變動的主要是總收入和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再進一步分析,從某一農戶多年的縱向資料和不同收入戶之間的橫向比,可以發現,家庭經營費用與總收入的比值是隨著純收入的增長而呈下降趨勢。這就說明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主要依賴總收入的攀升。
  農民經濟活動,無不是利用自身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外部環境的制約下活動,最終形成經濟效益,如圖一所示。可以說農村純收入是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的函數。用公式表示,即有:
  (附圖 f230a.JPG
  農民純收入=f(勞動力、土地、資金)
  任何一個投入因素都有質和量的兩個方面,為此我們把勞動力分解細化為: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勞動力供養人口、戶均人口、每百人中職工人數、百人中外出勞動力人數、百人中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土地細化為人均耕地面積,人均山地面積、人均水面面積;資金細化為人均生產性資金投入額、人均年末固定資金原值、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額。
  因此就有下式:
  農民人均純收入=f(勞均受教育年限、每勞力供養人口、……、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額)
  如圖一所示,由于外部經濟環境不一,農民經濟行為千差萬別,很難求得一個準確的微觀經濟下的f表達式。然而外部環境對于同一地區或更小范圍的農戶來說,基本是一致的;農戶的具體經濟行為千差萬別,然其最終成果──純收入表現是一致的。故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將其舍去。只研究勞動力、土地、資金對純收入的影響程度。
  我們采用的是灰色關聯度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是定量分析各因子間相互影響程度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作為一種技術方法,它是分析系統中各因子關聯程度的,或說是一種關聯度的量化方法。在現實中,任何一種客觀現象,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現象,都是由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因子所組成、所影響。而每個因子的變化都是隨機的,有的是明顯的、易觀察、可度量的,而更多的則是變化不鮮明,不易觀察、無法精確度量的。人們在認知、分析、預測客觀事物的發展時,常受此類難以完全認知因子的影響,得不到全面的、足夠的信息,而不易形成明確的概念。人們把此類因子叫灰色因素。如圖一所示,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屬于這一諸多灰色因素影響的客觀事物。
  通過此較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各投入要素的大小,就可以找出影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重要因素,強化這些重要因素的投入,就會有效地增加農民純收入。
  在對灰色系統進行分析研究時,首先要解決隨機序列間的相關性,找到關聯性的度量,以便為因素分析,為系統的決策提供基礎,為主要因素的判斷指出方法途徑。
  考慮到m個有序數列{X[(0),][,1].JPG},{X[(0),][,2].JPG}。……{X[(0),][,m].JPG}。簡記為X[(0),][,m](i),k=1,2,……m。這m個序列,代表m種因素,是被比較數列,或稱為序列。如上所述。本研究,m=12。它們分別為勞均受教育程度、勞均供養人口等。參考數列{X[(0),][,0](i).JPG},又稱為每序列,本研究即人均純收入,研究母序列與予序列的關聯度,一般分為四步。
  首先,原始數據變換。對于單位不同,或者初值不同的數列,要使之無量綱化,規一化。為避免出現被除數為零,故我們的研究不進行初值化處理,而作均值化處理。
  令序列{X[(0),][,m](i).JPG},i=1,2……,m的標么值為X[(0),][,k](i),則
  (附圖 f230b.JPG
  為皮得標么植母序列{X[,0](i).JPG}
  子序列X[,k](i),k=1,2,……,m
  第二,計算絕對差,{X[,k](i).JPG}與{X[,0](i).JPG}在t=1點的絕對值為:
  │X[,0]-X[,k](1)│
  第三,計算關聯系數,記關聯系數為εok(1)則εok(1)=
  (附圖 f230c.JPG
  式中:
  (附圖 f230d.JPG
  根據上述原理和計算方法,應用1993年全省31個抽中調查縣的數據,并用BASIC語言編制計算機程序,對安徽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系統作關聯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  人均純收入  勞均受教育年限      ││0.9638│  │  人均純收入  每個勞動力供養人口    ││0.9595│  │  人均純收入  戶均人口         ││0.9549│  │  人均純收入  人均耕地         ││0.9013│  │  人均純收入  人均生產性投入      ││0.8955│R=│  人均純收入  人均年末固定資產原值   ││0.8586│  │  人均純收入  百人中職工人數      ││0.8450│  │  人均純收入  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額 ││0.8121│  │  人均純收入  百人中外出勞動力人數   ││0.7975│  │  人均純收入  百人中鄉鎮企業從業人數  ││0.7911│  │  人均純收入  人均山地面積       ││0.7292│  │  人均純收入  人均水面積        ││0.7124│
    二、結果分析
  從上面解得的關聯矩陣結果,可以看出,12個選擇因子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程度,依次為:勞均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個勞動力供養人口、戶均人口、人均耕地、人均生產性投入、人均年末固定資產原值、百人中職工人數、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額、百人中外出勞動力人數、百人中鄉鎮企業從業人數、人均山地面積、人均水面面積。
  下面分而述之。
  1.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對純收入的影響。
  在所選擇的12個關聯因子中,教育對純收入的影響最大,關聯度為0.9638。這一點已成定論、共識。然而研究是建立在不考慮外部環境和勞動力具體的經濟行為為基礎上的。如將外部環境(不同地區)和勞動力的具體經濟行為(從事職業)與教育程度一齊加以考察、研究的話,可以看出,受同等教育的勞動力在不同的地區及同一地區從事不同的職業,其收入差距是巨大的。如在安徽省沿江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的當涂縣,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村勞動力戶收入人均在2000元以上。而在淮北較落后地區,則在680元左右。在同一地區從事一、二、三產業間的收入差別則更是顯而易見的。說明教育對于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新鮮事物的接受、新技術的掌握,市場信息的判定對農民收入都有極大的影響,這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收入高的根本原因。
  2.勞動力供養系數,戶均人口對純收入的影響次之
  勞動力平均供養人口和戶均人口與人均純收入的關聯度分別為0.9595和0.9549,分別為第2位和第3位,即關聯序分別為2和3。隨著勞動力供養系數的加大(供養人口的增多)和戶均人口的增多,農民人均純收入呈減少趨勢。表現出現顯的負相關關系。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勞動力供養系數、戶均人口隨人分組變化的對應關系
    表二 人均純收入、勞動力供養系數隨家庭人口變化的對應關系
    表三 人均耕地隨人均收入變化對應關系
  (附圖 f230e.JPG
  3.人均占有耕地對純收入的影響相對降低。
  耕地對于農民是至關重要的,農民的收入與土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一般條件下,土地的產出量總是與土地的耕種面積成正比。因此,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的大小應該是決定農民純收入的最主要因素。然而根據關聯度的分析,它卻落在教育程度、勞動力負担系數、家庭人口之后,居第四位。這充分說明了,隨著改革開放,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已相對降低。但土地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通過對分組資料的研究,我們發現,當人均純收入在600元以下時,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且隨著人均耕地面積的加大,人均純收入逐漸增加;當超過600元時,人均純收入與人均耕地面積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如表三所示,達到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農民脫離了耕地的羈絆,致富的路會越走越寬。
  4.投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仍顯重要。
  在正常情況下,投入的增加與產出(收入)的增長是呈正相關關系。因此有些對宏觀經濟研究的報告認為,對農村投入資金量的波動,是造成農村經濟波動,特別是農業波動的最深刻的原因。即是說,在影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諸因子中,投入應該是第一位的,至少也應該是第二位或第三位的。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生產性投入對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在所選擇的12個因子中居第5位,關聯度為0.8955;人均年末固定資產原值關聯度是0.8586,關聯序為6;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額關聯度為0.8121,關聯序是8。說明投入對于純收入來說,雖呈正相關,仍很重要,重要性卻處于中間位次。若結合其它因子和農民的經濟行為來分析,可以知道,雖然投入與產出在一定情況下呈正相關關系,但在農民個體間文化程度,對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對信息的分析運用上的諸多差別,投入(即生產性費用支出)的加大,卻正是純收入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農戶的生產規模狹小,收入水平低,投入能力較弱,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都難以形成最佳狀態,反而使生產高成本運行。另外,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并壯大,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勞動力的異地流動,農戶并非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卻可以帶來可觀的收入。這也許就是投入對于純收入的關聯度并不太高的原因。但是就發展農村經濟整體而言,增加投入仍是增加農民純收入的重要途徑。
  5.百人中職工人數、外出勞動力的鄉鎮企業人數
  對農民純收入的影響相對較小。
  研究結果表明,百人中職工人數、外出勞動力人數、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對農民純收入的影響相對較小,其關聯度依次為0.8450、0.7941和0.7292,對應的關聯序分別為7、9和10。其影響情況見表四。
    表四 常住人口中職工、外出勞動力、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對人均純收入的影響
  (附圖 f230f.JPG
  無論從研究得到的關聯度值還是從上表分析,都可以看出百人中職工人數、外出勞動力數和鄉鎮企業從業人數都和農民純收入有著較強的相關性。但在所選擇的12個因子中,位置卻處于偏下。如前所述,農戶家庭中的職工、外出勞動力和鄉鎮企業從業人數,都不需要多大的資金投入,收入卻頗豐,因此與純收入有較強的相關性。但是,另一方面象安徽這樣的農業大省,基礎產業薄弱,農村經濟相對落后,鄉鎮企業剛剛興起,就業人數不多,同時勞動力市場還有待于加強、完善,外出打工尚需組織、加大流量,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的構成上,這一塊并非主要。1993年安徽省農民人均報酬收入為94.38元,僅占全年總收入的8.8%。這也是位次之所以較低的主要原因。亦是加快提高農民收入的潛力所在。
  6.人均山林、水面面積純收入的影響尚待提高。
  從安徽省這樣一個特定的研究對象來講,人均經營山林、水面對農民純收入影響并不大,在所選擇的12個因子中,關聯數為倒數第一、第二位。但并非說經營山林、水面對增加農民收入不重要。安徽的住戶調查資料表明,人均經營山林0.6畝(0.0009公頃),經營水面0.01畝(0.000015公頃),面積小產出就不可能大,對純收入的影響亦小。1993年農民人均林業收入和采集捕獵收入合計為14.61元,漁業收入11.54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3%和1.1%,無足輕重。而另一方面,二者對純收入的關聯又分別為0.7292和0.7124,仍表現出較強的相關關系。這一點可從分類型區匯總資料得到印證。經營山林和水面的農戶收入一般總比經營耕地要高得多。因此抓好山區特種經濟的開發和提高水面養殖的產出率仍不失為致富門路。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思考
  (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是當務之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規范化,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新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信息的收集、分類和采納、對市場狀況的了解和對經營方略的決策,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質和掌握專門的知識。各級政府必須花大氣力做好農村9年義務教育和青壯年的掃除文盲工作,否則就會制約農民純收入的迅速增長。
  安徽省尚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還很困難,在教育經費一定情況下,應該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各層次辦學,特別是職業教育。要多方位多層次籌集資金把更多的教育資金投向農村普及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并千方百計向農民傳授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
  (二)堅持不懈地抓好計劃生育,減少戶均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降低勞動力供養系數,增加人均純收入。
  要以人口少收入高、負担低、生活好的農戶作樣板,進行大力宣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撫育子女的成本增加遠高于純收入增長的速度。僅以學雜費為例,安徽省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1993年農民支付的學雜費人均26.51元,與1990年的人均13.07元比,三年番了一番。通過給農民算算帳,讓農民自覺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把人口生育率降下來。當然,政府也不能放棄行政手段抓好計劃生育工作。
  (三)穩定家庭聯產承包制,積極穩妥地進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在現階段,特別是人均純收入低于600元,而且教育水平低,人少地多的地區,經營土地仍不失為提高純收入的重要手段。問題的關鍵是須良好的外部條件,要為農民提供提高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好的新技術以及合理的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農民已經富裕了,坑農、卡農的現象比較普遍,應得到堅決徹底的糾正。另一方面,建議在勞動力文化素質較高、外出勞動力較多的地區實行“兩田制”。即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把耕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口糧田,它承担社會保障職能,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要致富過小康生活,必須在農業外尋找出路;并對口糧田實行單子繼承使用。第二類是承包田。按照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實行競爭,由農民根據經營能力投標承包,促使耕地向經營耕地能手集中,杜絕土地拋荒現象。要抓好山區的水果生產,水面的水產養殖和山區特產林木的開發應用,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強對農村的資金支持,加速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異地轉移。
  從現象看,城鎮人口比農村人口富裕,農村中從事非農職業的人比從事農業的富裕;理論上,農業生產周期長,遇到的自然和人力的不可控因素大,風險大,投資回報率不高,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收入低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必須加快農村產業的非農化。鄉鎮企業的發展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對于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來說,“一無資金、二沒技術、三少管理人員”的現象較為普遍,發展鄉鎮企業制約因素較多。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異地轉移,勞動力輸出,對于資金的積累,觀念的改變,人才的培訓以至鄉鎮企業、農業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加大開放力度,多方吸收資金,選擇一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一批與農產品關聯度高的非農產業。
  安徽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柢,沒有一個強大的投資,很難使農村經濟開發走出貧困惡性循環。另外,農村人口多,如果農民僅靠國家提高糧價或小幅度降低生產資料價格(實際上這兩方面都是困難的),而增加一點收入,也根本啟動不了農村經濟的增長。因為任何一個微小收入的增長,也將被農村新增加的人口和急需改善的農村生活水平所抵消,而不能增加投資,形成的經濟增長動力,從而無法越過“人口陷井”。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從農村外部、省外部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建立一批與農產品關聯度高的產業。改變目前輸出農牧業初級產品(如原糧)和輸入制成品(如糧食制成品)的雙重利益損失,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
  總之,提高農民純收入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單是政府和農民的事,也是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事。它需要社會各部門都來關心農村,關心農民,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首先想到農民。形成一個農村經濟得以良性發展的外部環境,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純收入,實現2000年達小康的宏偉大業。
  主要參考文獻:
  1.鄧聚龍:灰色控制系統,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2.毛孟毓 孟昭杰:“民工潮”的現象和本質,調研世界,1994年第4期
  3.孟昭杰:試析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出路,調研世界,1994年第3期。
  說明: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自鄧聚龍先生在80年代初期提出以來,從見到的文獻資料看,一直是在灰色系統內的縱向發展方面研究應用。鄧聚龍先生在定義灰色系統關聯度時,也是提“時間序列”間的關聯度。這次農民收入因子研究中,我們首先把這種方法引入一個灰色系統內橫切面研究。而且,研究結果證明是成功的。但是否真正科學合理,尚盼學者、專家斧正。
  課題指導:金玉言 隊長 高級統計師
       李家儀 副隊長 高級統計師
  課題負責:毛孟毓 處長 高級統計師
  課題成員:毛孟毓
       李淮治 副處長 統計師
       孟昭杰 碩士
  執筆:毛孟毓
              (作者單位:安徽省農調隊)
                  責任編輯:黃亞萍
  本報告在完成初稿后,得到了安徽農業大學姚君澤教授、安徽省社科院長程必定研究員、安徽省農經委副主任吳昭仁高級經濟師、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黃煥中副教授、安徽農業大學農經系副主任李曉明副教授、安徽省統計科研所原所長吳玉琦高級統計師等專家審閱。各位專家對本報告的選題、論證方法、實際意義等方面給予較好評價,同時也提出了該研究報告改進的方向和修改的具體建議。在此對各位專家的熱情支持表示誠摯的謝意!
  
  
  
調研世界銀川23-28F2農業經濟安徽省農調隊課題組19951995 作者:調研世界銀川23-28F2農業經濟安徽省農調隊課題組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9:12

[新一篇] 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舊一篇] 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實證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