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9975 (2000)03—0009—06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本質問題,就成為改革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不能回避而必須正確認識的一個最重要問題。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哲學的興起和發展,就反映了理論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探索。市場經濟是多種規定性的統一,人們可以從不同視角和方面對它進行界定。可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歸根結底是人活動的產物,是具有一定特性的人的活動形式。因而我們要把握它的本質,只能從人的視角出發。從人的特征來看,市場經濟的本質就在于人的社會性與個性的分離。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從市場經濟的形成,市場經濟生產、流通及總過程中的矛盾,市場經濟與非市場經濟的對比等方面系統地闡述了這一思想。本文只是從市場經濟形成角度對馬克思的這方面思想作一挖掘和闡釋。
一、物物交換:社會性與個性分離的開端
人既具有個性,也具有社會性。人的個性主要指人的特殊性和能動性,人的社會性主要指人的共同性與依賴性。在生產活動中,人的個性體現為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目的和特殊形式上耗費的具體的有用勞動,人的社會性體現為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耗費的相同的抽象的人類勞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從形式上看,由于人們主要從事生產活動,因而這時生產者的個性和社會性就表現為同一形式。某種具體勞動產品,不僅體現生產者的具體勞動,生產者的個性,而且“在這里,勞動的自然形式,勞動的特殊性是勞動的直接社會形式。”[1](P94)從內容上看,由于共同體(血緣、地域、職業)是主要的經濟主體,人的特殊性和能動性主要體現為共同體的特殊性和能動性,人的一般性和依賴性主要體現為共同體內的相同性與依賴性。因而人的社會性和個性的內容就主要表現為共同體的特征和功能。因而從總體上看,自然經濟時期,人的社會性和個性是同一的。可是,在自然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市場經濟的萌芽,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分離也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產生了。
在原始社會的后期,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公社的勞動產品不僅能滿足公社成員自身的需要,而且還有了一些剩余。這樣,由于所處自然環境不同而具有不同勞動產品的原始公社之間就偶爾地用剩余產品相互交換,簡單的物物交換就這樣產生了。隨著這種交換關系的出現,生產者的社會性,抽象勞動就“取得了一個特別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形式。”[1](P75)簡單的交換關系,就是一個商品與另一個不同種商品的相互交換,即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在這種關系中,商品A通過商品B表現自己的價值,商品B 成為這種價值表現的材料。這里,“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為相對價值,或者說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后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說,處于等價形式。”[1](P62)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它的價值及價值量不能通過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現,只能由不同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表現。如上面交換關系中麻布的價值、價值量不能由麻布的自然形式,生產麻布的特殊勞動即織的形式及織麻布的勞動量來表現,只能由上衣這個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現出來。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它的自然形式,只能成為不同種商品的價值形式,不能成為自身的價值形式。在上面的關系中,上衣的使用價值,生產上衣的縫的勞動,只能是麻布價值的表現形式,不能是上衣自身價值的表現形式。這樣,在簡單的交換關系中,任何一個商品都取得二重形式,即使用價值形式和相對價值形式,從而使“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就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系表現出來了”。[1](P76)以此為基礎,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商品生產者的個性和社會性,就分別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為一種外在的分離。正是交換關系中出現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社會性和個性的分離,才使勞動產品成為商品,才開始了一個新時代。
人的個性和社會性在交換關系中發生的形式分離,在物物交換中只是初步的。從社會性來看,人的社會性盡管體現在與自身個性的物化——使用價值不同的東西上。但是它還不能體現在“一般商品”或僅僅“代表一般”的東西上,而是只能體現在某種特殊勞動的特殊產品上。而且不同的商品所有者沒有共同表現,只有相互對立的不同表現。因而,以人及其活動的共同性、關聯性為主要內容的交換者的社會性,這時還僅體現為交換者特殊活動和產品的特殊形式。從個性來看,這時的交換,只是在原始公社之間進行。商品是由公社生產,屬公社所有。商品的使用價值體現的不是公社成員個體的特殊性,而是這個公社共同體的特性。因而可以說,交換主體的個性這時還只是體現為共同體的特殊性。
二、商品流通:社會性與個性的形式分離
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發生了分離,從而使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交換的范圍日益擴大。一種商品不僅與另一種不同商品交換,而且與許多種不同的商品相互交換。可是由于沒有統一的價值形式,商品交換受到很大阻礙。隨著交換的深入和擴大,人們既要求而且也在交換中自發地形成了一個社會公認的一般等價物。最初,這種一般等價物還沒有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往往不同。由于農業和手工業分離,私有制的產生,商品生產的出現,交換就突破地區的限制。一般等價物就固定在黃金等貴金屬上,價值形式就發展到貨幣形式。而貨幣的出現,商品交換就從物物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簡單的商品經濟就產生了。以此為基礎,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分離有了一定程度發展。這可從以下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完成了交換活動中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形式分離。
商品的價值形式或價值表現,是由商品價值的本性決定和產生,因而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應該是合乎其本性的形式。商品的價值是由人類的抽象勞動創造的,是一切商品中共有的東西。因而商品的價值形式只能反映和體現商品中共性和社會性的東西,而且只能由同一的形式來反映和體現。在貨幣形式中,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與貨幣等同而表現出來。作為與貨幣等同的每個商品價值“現在不僅與它自身的使用價值相區別,而且與一切使用價值相區別,正因為這樣,才表現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東西。”[1](P82)每一件商品價值要獲得貨幣形式,就不是個別商品的私事,“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1](P82)因而可以說,貨幣形式只反映一切商品的共性、社會性。在貨幣形式中,只有貨幣能夠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處于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或者說,處于直接的社會的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處于這種形式。[1](P84)因而貨幣就是“一般勞動時間的化身[2](P116)這樣,貨幣形式就是合乎商品價值本性的形式。 因而商品中使用價值和價值對立,直到價值取得貨幣形式,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形式為止。
既然在貨幣形式中,在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中,使用價值和價值在形式上已經完全分離,而使用價值不過是人的個性、具體勞動的物化,價值不過是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勞動的物化,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時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形式分離已經形成,即人的個性和社會性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人的社會性表現為貨幣形式,人的個性表現為商品自然形式。
一方面,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人的個性和社會性的分離沒有達到普遍化。
首先,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形式分離還沒有達到普遍化。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貫穿在整個古代社會。在這個時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還沒有達到普遍化的程度,自然經濟仍處于經濟活動的主導地位。不論是在奴隸制經濟還是封建地主經濟中,一切農業生產的目的直接就是滿足主體的消費需要,只有他們不能生產的或消費不了的物品才到市場上購買或出售。在小私有制基礎上發展的手工業,其產品大部分是用于交換的,但由于規模小,產品數量少,在整個經濟生活中占比重很小。在整個簡單商品經濟時期,進入市場的只是少數剩余產品和奢侈品,大眾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還沒有進入交換中,因而這時絕大部分勞動產品還不是商品。在不屬商品不進入交換的勞動產品中,生產者的個性與社會性、勞動的特殊性與共同性都表現在勞動產品的自然形式中,生產主體的社會性,共同勞動還沒有取得獨立的形式。
其次,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在內容上還沒有分離。從交換的主體看,這種交換活動的主體主要是群體。奴隸制經濟和封建制經濟是奴隸主家族或地主家族通過統治和服從關系,與奴隸或者是農奴、農民結合成群體來進行經濟活動。即使那些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礎上的小農家庭,手工業者和商人的交換活動也是通過家族、行會、商會進行的。在以共同體為主體的交換活動中,商品的自然形式體現了共同體及其活動的特征和個性,貨幣體現了不同共同體及其活動的等同性和關聯性。在這里,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盡管有了不同表現形式,但人的個性還限于共同體特征,而不是以個體的特性為內容;人的社會性還僅限于共同體代表的社會活動,還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普遍的社會活動。從交換的目的看,這時期,交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從事農業活動的經濟主體,直接是從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出發進行交換的。那些城市手工業者從事交換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保證手工業者、手工業師傅的生存,因而是使用價值,不是發財致富,不是作為交換價值的交換價值”。[2](P516 )即使那些商業城市和商業民族只是“對這些生產民族起著中介人的作用”。[3](P369)人的社會性、 社會活動正是在交換中取得了和人的個性不同的形式,可是交換的目的卻不是為了交換價值,而是為了使用價值。這就說明交換這種社會活動還沒有自己獨立目的,還未完全與生產活動分離。以此為基礎,體現人社會性的貨幣必然在交換活動中依附于體現人個性的商品。簡單商品流通(W—G—W )就是從商品出發,再回到商品過程。貨幣只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流通一結束就消失了。既然交換的主體是共同體,交往的目的是為了主體——共同體的消費,那么,這時人的個性就是人所依附的那個共同體的特性,人的社會性取決于這個共同體利益和意志。
三、資本流通:社會性與個性的全面分離
貨幣形式的出現,商品交換的發展,使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逐漸走向崩潰,加之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社會上就出現了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即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而這兩種所有者的對立和接觸,資本就產生了。資本產生后,商品流通就發展到以貨幣增殖為核心的資本流通,市場經濟就形成了。資本的產生、資本流通的形成和發展就使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發生了全面的分離。
一方面,資本流通使人的個性個體化。
資本未產生以前,共同體是經濟主體的主要形式。某種商品的自然形式主要體現某個共同體的特殊性和能動性,因而人的個性主要體現為共同體的特性。在經濟組織內部,無論是組織的領導者、統治者,還是組織中的普通成員、被統治者,他們都不具有個體的特殊性和自主性。經濟組織的領導者和統治者的特權來源于共同體的權力,他們活動的自由依賴于共同體的利益。共同體中普通成員、被統治者的能力、利益及其活動則完全是由共同體特征決定的。因而這時只有“群體”,沒有“個體”。
資本及資本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既以勞動力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的出現為前提,又加速了這兩類所有者形成。在資本關系中,雇傭工人和資本占有者是最基本的兩類經濟主體。而新出現的這兩類主體,都不是群體的依附者,而是完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自主性的個體主體。
從雇傭勞動者來看。首先,每個雇傭勞動者都具有特殊的能力。工人既不占有生產資料、生活資料,也不占有一定量的貨幣,僅僅擁有勞動力。而勞動力就是人的身體中存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它和勞動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勞動者必定擁有質和量上都不盡相同的勞動力。因而,每個工人擁有的勞動力,不僅使他與生產資料的擁有者相區別,而且也使他們與其他勞動力擁有者相區別。其次,每個雇傭工人都具有自由意志。“勞動力所有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就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1 ](P190)對自己的勞動力是否出賣,出賣給誰,價格多少,雇傭工人完全從自己利益出發,自己自主決定。就是“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1](P191 )因而他“始終把勞動力只出賣一定時間”。[1](P190—191)在這一點上,他與資本產生前的奴隸、農奴勞動完全不一樣。這些就說明雇傭工人完全是一個具有個性的主體。
從資本占有者來看。首先,每個資本占有者都具有特殊能力和利益。每個資本占有者都占有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或者生活資料、或者貨幣,而且都要使自己的占有物增殖。這就使他們既與雇傭勞動者相區別,又使他們之間互相區別(私人產品的產權具有排他性)。在奴隸主和封建主占有制中,占有不是個體占有,而是共同體占有;不僅占有生產資料,而且還占有他人的全部或部分勞動力。因而奴隸主和封建主個人的利益無法與他人利益相區別。資本產生前的小私有者,雖然也擁有一些生產資料,但沒有達到足夠的量。他們要維持生存自己還必須直接參加勞動,因而他們稱不上單純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其次,每個資本占有者都具有自由意志。每個資本占有者要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生產多少都是從自己的價值增殖出發進行自由決策的。在這里,決定他意志只有自身的利益,再無其他。而資本產生前奴隸主、封建主、手工業者、商人、作為個人他們都沒有自由意志,他們的活動都受著不同形式共同體的限制。這些就說明,資本占有者與資本產生前經濟活動中的領導者、統治者不同,是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的個體。
既然資本關系中的兩類主體都是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的個體,那么我們說以資本為核心的交換關系就使個人從共同體分離出來,人的個性就從體現為共同體的個性發展到體現為個體的個性。
一方面,資本流通使人的社會性普遍化和獨立化。
在資本產生前,由于商品交換的不普遍,人們的社會聯系主要限于共同體內,不同共同體,不同主體之間在經濟上只有很少的聯系,而且不論是共同體內部直接的人的聯系,還是不同共同體和主體之間物的交換關系,都依賴于主體。資本的產生,則使人的社會聯系發生了質的變化。
第一,資本流通使人的社會聯系普遍化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資本形成和發展使一切經濟活動普遍聯系起來。資本產生前,商品主要表現為一些剩余產品、奢侈品,而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大多還未進入交換領域。而資本的形成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而一旦勞動者“出賣他們的能力,那么生產就會在整個范圍內,在全部廣度和深度上成為商品生產,一切產品都變成商品,每一個個別部門的物的條件本身都作為商品進入該部門”。[4](P353 )而資本產生后,作為追求剩余價值的資本,必然要求一切產品都成為商品。“在其他生產方式下,產品只是部分地采取商品形式。相反,資本所生產的必然是商品,它的產品是商品,否則就什么也不生產”。[4](P353 )而一切產品成為商品,就使生產與生產,生產與消費,即人們一切經濟活動相互聯系起來了。其次,資本形成和發展使一切人都普遍聯系起來。資本產生前,不僅交換活動的范圍狹窄,而且交換主體也很有限,只限于少數共同體代表和私有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沒有可能也無必要和其他共同體或主體進行交換活動。資本的形成和發展,使一切社會成員——資本所有者和雇傭工人都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由于他們各自的能力是特殊的,也是片面的,要實現各自的利益,必須和他人聯系和結合,這就產生了交換的必要。同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的意志自由,就使他和其他一切主體進行交換活動成為可能。這樣,資本關系就使每個人必須交換,也能夠交換,使每個人都成為交換主體。因而就形成“毫不相干的個人之間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賴”。[2](P103 )資本的形成和發展,使人的一切經濟活動相互聯系,使一切人之間相互聯系,因而可以說,資本關系使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性普遍化了。
第二,資本流通使人的社會聯系獨立了。這也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首先,從資本本性看,資本交換、資本流通的目的不是為了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資本價值的增殖。在資本產生前,商品交換就是不同商品所有者用自己的剩余產品,換回自己沒有但生產和生活又需要的產品。因而這時的交換活動本身沒有自己獨立的目的,生產和生活的消費是交換者進行交換活動,和其他主體發生社會聯系的目的。資本在歷史上和在現實中都表現為一定量的貨幣,但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貨幣的貨幣不同。資本是能夠進行價值增殖的貨幣,進行增殖是資本區別于其他商品和資本的根本特性,是資本的本質規定。資本占有者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因而他的本性也在于價值增殖。而資本所有者“在流通領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觸,就不能使價值增殖,從而使貨幣或商品轉化為資本”。[1](P188)因而,資本要增殖,就必須進行交換,進入流通領域。而這也決定了資本的交換、資本的流通,目的不在資本之外,而在于資本自身的價值增殖,即資本流通的結果不是使用價值形式,而是價值形式,而且與起點相比,在量上增大了。其次,資本流通使價值具有了獨立的形式。貨幣形式是商品價值的獨立形式。但在簡單商品流通中,由于交換的目的是使用價值,交換活動的核心不是保持貨幣形式,而只是把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因而隨著流通結束,貨幣形式就失去。在資本流通中,資本所有者以資本價值增殖為目的,資本從貨幣出發進行的流通(G—W—G'),不是為了失去貨幣,而是為了重新再得到貨幣形式,并且得到更大量的貨幣。因而,價值始終是資本流通的主體,它交替采用商品形式(價值特殊存在形式)和貨幣形式,并改變著自己的價值量,最終得到一個包涵剩余價值的貨幣價值形式。這樣,資本流通就使價值的內在矛盾(價值實體和價值量,商品價值形式和貨幣價值形式)完全展開了,因而它也成為真正合乎價值本性的商品流通形式。既然資本交換、資本流通、不依附于主體,而是以自身為目的,是自身內在矛盾的展開,那么以資本交換為基礎人的社會聯系,人的社會性就完全存在于個人之外,不以任何個性為轉移。
這樣,資本以及資本流通的產生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形成,即使人的個性擺脫了共同體,表現為個人的個性;又使人的社會性超越共同體而普遍化和獨立化。這樣,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存在形式上,人的個性與社會性都出現了區別和分離。
既然市場經濟形成的過程,是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從同一到分離的過程,市場經濟的形成之日是個性與社會性全面分離之時。那么,個性與社會性的分離,即是市場經濟形成的實質,又是市場經濟形成的標志。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98JK068)
收稿日期:2000—06—23
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9~14F11理論經濟學劉天喜20012001市場經濟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物物交換、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三個階段。在物物交換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從同一開始了分離;在商品流通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離;在資本流通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從形式到內容出現了全面的分離。因此,人的社會性與個性的分離是市場經濟形成的實質和標志。交換/社會性/個性/分離 trade/sociality/individuality/separationThe formation of market economy: Process of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LIU Tian-x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ChinaThe formative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barter trade,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In the phase of barter trade,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gin to separate from one unity; in the phase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completed in form; in the phase of capital circulation,the two are separated ultimately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Therefore,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the substance and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market economy.劉天喜,延安大學 政法系,陜西 延安716000 劉天喜(1956—),男,陜西長安人,延安大學政法系副教授。 作者: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9~14F11理論經濟學劉天喜20012001市場經濟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物物交換、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三個階段。在物物交換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從同一開始了分離;在商品流通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離;在資本流通階段,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從形式到內容出現了全面的分離。因此,人的社會性與個性的分離是市場經濟形成的實質和標志。交換/社會性/個性/分離 trade/sociality/individuality/separation
網載 2013-09-10 2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