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兼評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定義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00)03—0035—05
  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發展社會生產力被提到了工作的首位,與此相聯系的,掌握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對生產力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
  但發展生產力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是單純的運行問題。因為物質生產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和一般市場經濟都只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下發展和運行,離開一定的生產關系,物質生產就不會發生,生產力只有在適應它的性質的生產關系下才能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強調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提出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就是希望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動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闡述的許多重大經濟理論,都屬于社會生產關系的調整和改革方面的問題。譬如,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和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國有企業改革中涉及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內部管理者、科學技術人員與直接生產者的關系,還有部門、行業之間,三種產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分配關系,等等,都是重要的生產關系。
  顯然,必須有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研究這些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以更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這門學科就是政治經濟學。
      一、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首先就在于它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生產。但是在研究物質生產的內容和目的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就發生了分歧。馬克思認為生產總是社會的生產,離開社會的單個人的生產是不可能存在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卻把單個孤立的獵人和漁夫作為出發點,這是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實際的,只能是一種虛構,是魯濱遜一類的故事。
  因此,說到生產,總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人類社會是經歷了極不相同的發展階段的,有奴隸社會生產、封建社會生產、資本主義生產。所以,我們所要研究的物質生產只能是某一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不處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抽象的生產一般,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 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這里明確表明他不是研究物質生產一般的自然規律,而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規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特點恰恰是把生產看作是與歷史無關的永恒的自然規律,混淆生產一般同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實際上他們是在生產一般的掩蓋下,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乘機作為一般自然規律偷偷地塞進來,引導人們把資本主義看作是絕對合理的、永恒的。在這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界限。
      二、政治經濟學怎樣研究物質生產
  正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對物質生產有正確的認識。物質生產必須包含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指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者、勞動資料諸要素的總體,以及這些要素的結合方式,后者馬克思把它稱作生產方式或生產技術方式,這里包括勞動者之間的聯合方式,對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方式,以及科學和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在當前的發展階段上,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它對生產的發展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生產力的擴大現在都是從科學技術的創新開始的。生產力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它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成果的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生產關系反映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3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講物質生產必然包含著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看,生產力一般表現為起主要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同時,在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我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時候,其深層的意思就是說沒有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的變革,生產力已經不可能向前發展。這說明生產力的發展是絲毫也離不開生產關系的作用的。
  在物質生產中,社會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方式變革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也不會有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例如,在15世紀到16世紀期間,出現了協作、工場手工業,以后發展為機器大工業等這些新生產技術方式,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新的生產方式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才能產生和發展。事情是很明顯的,如果不掃除封建制度的障礙,不使廣大農民擺脫對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不使廣大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破產,成為無產者,不把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大規模的社會化的勞動方式是建立不起來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作一個統一體來把握,探索二者的相互推動關系,才能科學地揭示物質生產和整個經濟的運動和發展規律。
  馬克思極為重視生產力特別是生產工具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把它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是在講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時,馬克思反對把政治經濟學變為研究物質生產一般的學問,他一再強調政治經濟學不是技術學、工藝學,而是研究生產所采取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科學。他對生產力、生產(技術)方式的研究,只限于在說明它怎樣影響著生產關系的變化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對它發生怎樣的影響時,才引入考察的范圍。
  馬克思極端厭煩那些脫離特殊的社會形式而只對物質生產一般作抽象論述的庸俗經濟學者們。馬克思為此批判一位俄國經濟學家說:“因為施托爾希不是歷史地考察物質生產本身,他把物質生產當作一般的物質財富的生產來考察,而不是當作這種生產的一定的、歷史地發展的和特殊的形式來考察,所以他就失去了理解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2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事情正是這樣。如果不能在思維中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生產技術方式區分開來,不能從物質生產中剝離出生產的特殊社會形式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就不能真正理解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當然更談不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已經極嚴格地區分了物質生產一般和物質生產所采取的特殊社會形式的今天,重新混淆二者,把生產關系淹沒在生產力合理組織中,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今天應主要放在生產一般和社會市場經濟一般上,那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倒退了。
  馬克思把社會生產關系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開辟了揭示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新天地,使人們有可能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有在與生產力的緊密聯系中對社會生產關系的深刻研究,才能揭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和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當然有助于人類自覺地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如果更多的人掌握了這一科學思想,必將大大加快社會的進步,使全人類受益。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人類歷史因他的存在而縮短了。這一評價得到歷史的印證,也得到了全世界無偏見的學術界的認可。在本世紀末的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于9月舉行了一次網上選舉“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動,馬克思列在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之前,高居榜首,被選為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
      三、資產階級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由英國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杰出代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奠定基礎的。他們把政治經濟學看作是研究如何增進國民財富和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凡是影響和破壞國民財富增長和生產發展的,他們都反對,凡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力增長的,他們都勇敢地加以維護。他們確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最能推動財富增長的。由于他們生活的時期還屬于階級斗爭尚不發展的時期,這時還允許這些資產階級的代表無顧忌地科學地涉及資本主義社會各方面經濟關系并進行客觀研究。他們創立了勞動價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出各個階級之間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馬克思指出:“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頁。)
  隨后一個時期,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奪得統治地位,階級斗爭也采取日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具有威脅的性質。這時要求資產階級客觀地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運動和發展已不可能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就敲響了。問題已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一直發展到只偏重于在不危及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如何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效率的提高以獲得最大的利潤。
  這樣,政治經濟學從斯密、李嘉圖以來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著,一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科學方面,即勞動價值理論和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的內部結構的深入研究,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指出了它的發展趨勢和歷史局限性。二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開始,經過馬歇爾、凱恩斯到當代的薩繆爾森,是研究財富生產一般的自然規律和現代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穆勒1848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是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走向庸俗化和教科書化的時期的標志。因為這個時期資產階級與工人隊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經濟雖尚未爆發重大危機,但社會問題已相當嚴重,批判資本主義弊病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也相當流行了。穆勒為維護資本主義的利益,企圖把這兩種對立的利益加以調和。
  穆勒首次按照生產、分配、交換這樣的順序安排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把斯密和李嘉圖開創的研究社會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研究物質生產一般,把生產關系撇開了,把生產看作是決定于一般的自然規律,與社會形式無關。他把生產與分配割裂開來,認為生產決定于一般自然規律,與社會經濟關系無關,分配不是由生產決定的,而是由社會法律和習慣決定的。從穆勒開始的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一直支配著以后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當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第12版)中對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是這樣表述的:“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這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主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教科書的觀點。從他們對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規定來看,與19世紀的約翰·穆勒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從內容上看,基本上屬于生產一般或市場經濟一般,都是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殊性隱蔽起來。
  我們看一看西方經濟學所規定的研究對象“如何選擇”問題。這種說法的缺陷的根本方面,仍然在于它只局限于屬于物質生產一般的資源配置的如何選擇上,而回避了資源在人們之間分配的“選擇”,即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而這個方面同樣是物質生產得以發生的根本前提,沒有這個方面,物質生產就像一只缺腿的螞蚱,是跳不起來的。沒有生產要素在人們之間一定的分配這個前提,資源在各類生產間的配置是不能實現的,也就不會有物質生產。
  例如,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經濟學》中提出的選擇:“為什么曾經被用來種莊稼的土地又用來造工廠?為什么在僅僅幾十年間,用來造馬車的資源又用來生產汽車?為什么自動機床代替了鐵匠?”(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1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這些問題在作者看來只是一個成千上萬個消費者、工人、發明家、管理人員和政府官員的決定是如何交織在一起決定著稀缺資源的使用,這里涉及的只是市場機制是如何實現這種選擇的,政府在這種選擇中又起哪些作用。這些都是屬于市場經濟一般的問題,重要的是作者完全回避分析這些“選擇”在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中才能夠發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種莊稼的土地改變為在土地上建立起大規模生產的工廠,必須以這種資源在不同人們之間一定的分配為前提,即剝奪小生產者的一切生產資料,一邊是少數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貨幣,一邊是失去所有生產資料的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勞動者。而他們對此都諱莫如深。
  因此,要講“選擇”,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的選擇,即資源在不同人們之間的分配和資源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配置,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屬于人們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或者稱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后者屬于生產一般的自然規律,或市場經濟一般運行規律。
  從二者的關系來說,一般地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資源配置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方式。例如,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決定了生產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平均利潤和超額利潤,這就決定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源配置就是通過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來實現的,以服從于資本主義生產根本目的的實現。正是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造成了與小私有制商品經濟不同的運行狀態。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決定了它從事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欲望大大增強,同時社會化的大規模生產又使這種積累的加速增長成為可能。正是這種關系一方面使得生產無政府狀態造成的破壞加劇,另一方面使得廣大工人群眾收入的增長受到嚴重遏制,從而造成國民經濟不良的運行狀態:失業、生產過剩危機、勞資對立、通貨膨脹、貧富懸殊,等等。撇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導致其不良運行狀態的根本原因就難以得到科學說明,這樣的經濟學也就不可能提出根治這些弊病的良策。
      四、明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現實意義
  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包括深層的、中間層次的和表層的關系。例如,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來說,剩余價值生產是深層的核心關系,利潤和平均利潤屬于中間層次的關系,它是深層本質關系的外部表現,商品關系則是整個生產關系體系的表層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關系都表現為一種商品關系,一切聯系都借助市場聯系起來。
  社會生產關系還表現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有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等。社會生產關系還包括生產部門、商業部門、金融部門、農業部門等等之間的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所有這些方面的總體形成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社會生產關系既然在生產和社會發展中有著這樣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天的政治經濟學仍然應當遵循《資本論》指出的研究方向。這不僅對深入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切事物是必要的,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具有指導意義。把握住研究對象將會引導我們努力深入探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深層本質關系,揭示本質關系又是怎樣地采取了外部表現形式,并和最表層的市場經濟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弄清這些關系,將使我們能夠更自覺地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相推動的辯證關系,按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不斷調整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更迅速地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而奮斗。
  一些人可能沒有很好地研讀《資本論》,從它出版的年代上來否定它的意義,說它是一百多年前寫的著作,因而已經過時了。實際上這樣說的人正是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年代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資本論》并不是要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現成答案。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反對用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他們的理論,強調他們只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斯密是18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他的《國富論》是在1776年發表的,但是他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仍然為今天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主流派奉為圭臬,堅持它,完善它,新制度學派還在繼續探討它發揮作用的新領域。可見,問題并不在于年代,而在于是否是科學真理。簡單地用這種“年代法”來否定《資本論》基本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在誤導青年人,懂得科學的人是不會認可這種說法的。
  有人說馬克思只是抽象地研究生產關系,而忽視了資源配置問題,因而缺乏現實意義,這是極大的誤解,認真讀過馬克思的著作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看法的。資源在各種生產之間的配置是生產的要素,是它的前提和條件,把物質生產作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當然要重視資源配置。但是馬克思把它看成一個普通常識,他曾說每一個小孩都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但與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是,馬克思緊密地結合資源配置這一物質內容揭示其得以實現的資本主義形式,而西方經濟學卻拋開它的資本主義形式,只把它作為自然規律和一般市場規律來研究,這等于閹割了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的靈魂。這也就決定了現代西方經濟學除了提出一些資本運行的理想模式和改善運行狀態的方法及其對策外,在理論上不可能有新的建樹。
  [收稿日期]2000—01—10
教學與研究8京35~39F11理論經濟學胡鈞20002000政治經濟學涉及的對象是物質生產。在馬克思已經嚴格區分了物質生產一般和物質生產所采取的特殊社會形式的今天,重新混淆二者,把生產關系淹沒在生產力合理組織中,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今天應主要放在生產一般和社會市場經濟一般上,那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倒退了。要講“選擇”,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的選擇,即資源在不同人們之間的分配和資源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配置,二者缺一不可。物質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選擇胡鈞,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胡鈞(1928—),男,山東煙臺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從事《資本論》與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 作者:教學與研究8京35~39F11理論經濟學胡鈞20002000政治經濟學涉及的對象是物質生產。在馬克思已經嚴格區分了物質生產一般和物質生產所采取的特殊社會形式的今天,重新混淆二者,把生產關系淹沒在生產力合理組織中,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今天應主要放在生產一般和社會市場經濟一般上,那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倒退了。要講“選擇”,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的選擇,即資源在不同人們之間的分配和資源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配置,二者缺一不可。物質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選擇

網載 2013-09-10 21:30:20

[新一篇] 政治的正當性及其形態演化

[舊一篇] 數字媒介與人文價值(筆談)  2.數字媒介的人文性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